·黄温秋·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回忆马来亚麻坡永春会馆支援祖国抗战的轰轰烈烈爱国行动,令人敬仰;而日寇侵占马来西亚后对麻坡华侨的残酷杀害,令人发指。特将麻坡永春会馆支援祖国的模范行动和遭受日寇惨害的情况,加以记述。历史是不容抹杀的,我们要永远记住!
马来亚麻坡永春会馆创立于清光绪甲午(1894)年,是永春旅外侨胞历史悠久的社团之一。会馆为新来同乡安排工作,沟通信息,互相扶助,开办学堂,培养子女,谋求家乡安定,支援祖国抵御外侮等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5年,上海发生日军杀害中国同胞的“五卅惨案”,侨胞莫不愤慨。当时麻坡永春会馆的领导人郑文炳通电呈请国民政府强硬交涉,并成立麻坡后援会,郑文炳为该会财政,日夜奔忙筹款。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侵略中国,消息传到麻坡,永春会馆郑文炳、颜迥华、郑友专、林彬卿、林太宗、郭诗善、刘国七、林贻奏等10余位领导人,个个义愤填胸,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组织“救济祖国难民委员会”,掀起捐衣捐款活动,郑文炳首捐3000元,两天就筹得2万元,于13日与19日汇交中国国民政府财政部。消息传出后,麻坡各商会、社团当仁不让,急起直追。不数日,全麻坡筹得20万元。19日成立麻坡救济中国难民委员会。继而新马各坡响应,纷纷成立“救济祖国难民委员会”。麻坡永春会馆因而荣获中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赠“爱国爱乡”匾额,至今仍悬挂在会馆礼堂。
1939年2月,麻坡“救济祖国难民委员会”响应新加坡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征集华侨机工回国参加运输。永春会馆征集了汽车机工数十名,由同乡华侨刘贝锦带领,经新加坡集中后,回到广西、云南,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世界各国援华和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日的军用物资。
麻坡救济祖国难民委员会在郑文炳、颜迥华、林彬卿及各界侨领的领导下,开展劝募等活动。侨胞中无论婚丧喜庆等活动均劝以节约助赈。还抓住时机售花球、雨具、寒衣等。如武汉合唱团、新中国剧团之演唱,都是筹赈的良机,还劝筹义票。因而麻坡成为抗日筹赈的模范区。永春会馆最积极的有年近古稀的郑文炳,他德高望重,既出钱又出力;年满花甲的林彬卿,他下笔成章,善于宣传鼓动;而年满40岁的颜迥华能言善辩语能服众,故当时在麻坡被称为支援祖国抗日的“三剑客”。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南侵马来亚,不到二个星期,马来亚宣告沦陷。日本特务及其走狗怀恨麻坡爱国侨胞支援祖国抗日活动。尤其是对永春会馆的侨领,更是怀恨。负责麻坡筹赈会永春会馆的侨领郑文炳、颜迥华、林彬卿、罗文渔、林太宗、郑友专、郭诗善、郑明月、郑金龙等被掳缚,极受酷刑,于1942年3月17日在峇株巴辖惨遭杀害,为国牺牲。凶残的日军连家属也不放过。爱国侨领郑文炳被害时72岁,三个家属同时殉难。另一爱国侨领林彬卿,曾参加陈嘉庚组织的回国慰问团,被害时63岁,家属4人殉难。又一爱国侨领郑友专,被害时54岁,全家9人皆遭难,无一幸免。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1月到10月,麻坡及其所属地区被日军杀害的华侨同胞达279名,其中永春华侨88人,占三分之一。年龄最高的是76岁的老妪郑修,最小的是二名不满周岁的婴儿。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马来亚人民和广大华侨的义愤,纷纷参加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与日军抗争,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害的麻坡爱国侨领的遗骸安葬于峇株巴辖,许多爱国侨胞前往吊唁,作文写诗悼念。兹抄录永春著名侨领李俊承和永春华侨诗人林贻奏的悼念诗:
乱后过坡麻
麻坡经劫后, 草木黯无春。
爱国怀先哲, 捐躯尽故人。
沉冤谁与白, 化碧迹犹新。
今日驱车过, 临风倍怆神。
(李俊承)
悼麻坡峇株殉难侨贤诗
且喜天公眼已开, 漫山儿女哭君来。
杀人日寇今何在, 凶手也应上绞台。
(林贻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