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爱乡之心拳拳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郑信顺夫人基金会· “汗流海峡,血流海峡;生爱家乡,死爱家乡。”这是梁老披云先生对郑文尧先生爱国爱乡之心的写照。 出身苦 志气高 郑文尧先生出生于永春县卧龙村的贫苦农家。九岁那年暑天,他祖父病重无钱延医,只好去求菩萨。他父亲郑信顺亲自在“相公”佛前“跳神”求药,想以儿子虔诚之心求得良药治好父病,岂料因劳累过度而暴毙。隔日,祖父也不治而逝,一个穷苦的家,三天两丧,凄惨情景,令人怜悯。他不得已辍学持家与寡母幼弟相依为命,年仅12岁就出洋谋生。几经艰苦奋斗,历尽奔波经营,在事业稍有所成之后,他时常寄款回来周济乡亲,并先后为卧龙村置拖拉机、建治疗站、修村道、立凉亭、安电灯、造桥梁、改善乡亲生活,深得乡亲们的称颂。 50年代初,郑先生把寡母接到马来西亚去侍奉孝敬,没想到他母亲没有福气,只三年时间就病逝他乡,在无比遗憾和万分悲痛之际,他立志许愿:有能之日,定要办公益事业来永远纪念逝世的父母,以报其养育之深恩。这个志愿是高尚的,因为他立志有钱不图享受,而是要服务社会,报效家乡。于是不久,他在侨居地捐6万元马币,以父亲郑信顺名义修建马六甲立交桥,便利交通,保护行人安全;他还兴办华人学校,并亲自参加学校管理工作。他的义举,深得当地马华人民的赞许。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华侨报国有门。郑文尧先生在1981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永春一中校友》刊物,从中得知永春一中校舍破旧,急需新建。于是,他询问永一中校友郑继石先生:“我不是校友,可否向一中捐献?”当他得知永春一中校友会《章程》有“凡关心热爱母校的各界人士都可成为校友”的规定之后,他就慨然捐资人民币40万元(马币60万元),在永春一中捐建第一座新校舍,这就是具有集会、活动等功能的2400多平方米的“郑信顺纪念堂”,以此来纪念他的先父信顺公。不是校友捐巨款争当校友,图的只是为家乡教育出力,文尧先生高尚的思想境界可见一斑。 贡献多 影响大 郑文尧先生第一位为永春一中捐献巨款建校舍的意愿,省政府很快就批准了,并授予“乐育英才”奖匾和捐资兴学的银质奖章;同时这个可喜的创举,在永春全县产生强烈的反响。首先是永春一中海内外校友及永春乡亲,踊跃捐献,竞相在永一中兴建校舍,在短短五六年中,这所创办于1906年的省重点中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改善了永一中的办学条件,正因为有这一硬件基础,1992年永春一中被省教委确认为福建省中学二级达标学校。1985年,郑文尧先生对永春一中的贡献,轰动全县,名闻省市,纪念堂被称为全省中学一流的礼堂,胡平省长亲临剪彩,全国政协委员、教育家梁披云先生在纪念堂落成典礼大会上,称郑文尧先生是“永春的陈嘉庚”。1990年郑老先生又捐献150万港元新建家乡卧龙学校,新校舍向阳壮观,在永春首屈一指,闻名全市。已调任商业部的胡平部长又为这所学校题写校名。在郑文尧先生热心家乡教育的崇高精神影响下,永春县兴起了捐建中小学校舍的热潮,为永春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郑文尧先生按照他贡献家乡的计划,在纪念堂建成的第二年,以纪念堂四楼为会址,捐资新加坡币100万元作基金,创立永春第一个全县性的教育基金会——“郑信顺夫人基金会”,以此永远纪念其先慈,实现了当年母亲去世时立下的许愿。这一兴学义举,又很快得到省政府的批准,并第二次授予“乐育英才”的奖匾和金质奖章。 1993年郑文尧先生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在他捐资新建的卧龙学校,又捐50万港币作教育基金,设立“卧龙学校基金会”,奖教奖学,为办好家乡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他第三次荣获省政府“乐育英才”的捐资兴学金质奖章和奖匾。至此实现了他孩提时就希望家乡有一所象样学校的愿望。在郑文尧先生创办永春第一个全县性基金会的带头影响下,现在永春全县中小学已有上百个基金会,基金总额逾千万元,每年奖金近40万元,这对鼓励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早在80年代初,郑文尧先生就有为家乡建一所高校的意愿,由于种种原因而搁置,但他对这件事时时挂在心上。1993年回乡,他没有访亲问友,而是到处奔走,与县领导商谈,意在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更大贡献。当他得知永春师范亟待迁建,毅然承诺捐献1000万港元,新建师范校舍。临终前,他还用电话与陈金榜县长联系商谈有关事宜。岂料此志未竟而不幸于6月10日在马来西亚遇害而逝。身后,他的夫人吴秀群女士,公子郑两承先生,继承遗志,1994年已将此1000万港元汇至永春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第四次授予“乐育英才”金质奖章和奖匾。 效果好 惠泽深 郑文尧先生贡献家乡的效果是显著的。他的捐款总额达2000万元以上,是福建省人民政府表彰的全省捐资兴学逾2000万元的23位华侨之一。他对家乡的贡献良多,硕果累累。单就郑信顺夫人基金会来说,10年来获奖学生7000多人次,其中研究生、留学生达198名,奖学金额达百万元,其中永春一中得半数。永春一中师生没有辜负郑先生的厚望,高考成绩多次居全市榜首,1994年泉州市高考文科第一、二、三名,被永春一中所囊括。在郑信顺夫人奖学金的鼓舞下,全县中小学教育成绩有明显进步。奖学金对青年学生的鼓励促进力量是巨大的,他们不少已从各级不同学校结束学业,走上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岗位。两次荣获郑信顺夫人奖学金的同济大学博士生颜明忠在得奖之后致信郑文尧先生,表达其感激之情,他说“郑老先生对家乡青年的深情厚意,是不能用金银来衡量的。情义无价,我唯有以我的进取,用成绩来报答。”是的,郑文尧先生的功劳与恩德是无量的,必将载入永春教育史册,永垂不朽。 郑先生幼时没有机会读书,而他却非常重视教育,对捐资兴学乐于应承,无微不至。前年回来,他得知本村一位华侨大学的副教授乡亲著书出版费有困难,就资助他6000元;当有人告诉他永春数学奥校经费无着,又知道这学校是培养永春数学尖子时,他一口答应每年赞助一万元。总之凡是能出人材之举,他都慷慨相助。1987年永春全县有39名研究生,超出原订研究生奖学金20人名额一倍,郑先生得知后,非常高兴,来信说,这是永春的大喜事,立即汇补奖学金不足之数。1993年他把原存在新加坡中国银行的基金100万新币兑换450多万港元带回永春,再添40多万港元,凑足整数500万港元,仍存入永春中国银行作基金。他为办公益总是慷慨解囊,而他自已的生活却非常俭朴。他在卧龙村的故居,仍是瓦顶的平屋旧房,并无新建之意;去马旅游访过郑老的乡亲回来说,尧叔睡的还是他初渡南洋时买的旧床,一张写字桌是短了一脚,用两砖块填平的;1993年2月返梓时,他未带足冬装,就把已逝的胞弟的旧大衣、粗布围巾拿来用,家人要他买几件新的,他说他的钱有更好的用途。郑老先生就是这样公而忘私。 郑文尧先生奉献家乡,誉满海内外,报刊电视等传媒,一再报道他的光辉事迹,赞扬他的可贵精神。1989年,国家商业部胡平部长访马时特地造访他;1990年国务院总理李鹏在马进行国事访问时,亲切接见他。郑先生逝世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特致唁电,并协助将其灵柩空运回永春故土安葬,中央有关部门发来唁电,省、市、县领导,各界人士送来花圈,并参加隆重葬礼。为纪念郑文尧先生为家乡的杰出贡献,弘扬他乐育英才造福桑梓的高尚精神,永春县人民政府将在他的陵园为郑文尧先生树立纪念碑。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当年诗人臧克家喊出中国人民的心声:愿鲁迅精神永垂不朽。今天永春人民,一定办好郑文尧先生为家乡创办的公益事业,让乐育英才的精神,永存在桃源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