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余承尧和他的南管情结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郑流年· 一生传奇的台湾闽籍著名画家余承尧一生挚爱四样东西,即诗、书、画及家乡的音乐“南管”(也称“南音”、“南曲”)。在独居台湾的日子里,他作诗以抒发思乡之情怀,临池则使他陶然不知日暮,丹青使他国际知名,聆听南音更扩展了他的乡土艺术天地。他说,他的艺术世界便由此而形成,而最爱的则是南管。斗转星移,许多往事如云如烟,而故乡的南曲却使他魂萦梦绕,难以忘怀。 南管使他有乡土追思 “音乐是一条河流”流淌着历史和民族的旋律。南管,这“由来此调千古绝”的中原雅乐、百代乡音在余承尧的心河里,它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一朵不平静的浪花。他最爱的南管,一直使他有乡土的追思,有古乐凋零的惆怅,充裕了他的艺术天地。因为南管有许多唐宋音乐的遗韵,都是“化石式”的古老乐器,包括有唐代的“尺八”、“琵琶”、“拍板”,宋代的“奚琴”(现称二弦),明清的小三弦等,保存在余老的摇篮故土闽南,传播到余老流寓的台湾和闽人聚居的南洋,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古典音乐的根。“故乡明月故乡音,曲曲唤回赤子心”。在绵绵的南管声声中,他描绘山水以寄托对祖国大好山河之热爱,成了台湾画界很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他挥洒题诗:“峻峰盘石积,险路玉泉飞。白云留翠壑,何日始能归”。思乡之愁绪表露无遗。余老认为,喜欢南管的人不会是坏人。他说,南音是华夏传统礼乐文化,早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南音随之传入,为了区别于以锣鼓乐为主的北管而改称南管。这是台湾南管名称的来源。南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乐理学说、严格的格律调韵、体制和记谱方法。南音符合中国民族音乐的定义,是中国历史上保存完整、蕴藉丰富的古典音乐,堪称中华民族古老艺术文化宝殿中的一块瑰宝。演奏、演唱南音一定要用工尺谱,因为工尺谱是合音节、指法和唱词为一体的定型化乐谱,是切合南音实际情况的,也是科学的乐谱,具有简谱不可比拟的优点。如果用简谱演奏,演唱南音,则会使南音失去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因此他维护发扬南管不遗余力,在台湾积极筹备成立“南管梨园戏学会”使爱好南管的人有切磋研究和传习的地方。因提倡南管雅乐,余承尧1987年望九之年巧逢谊女陈美娥——台湾南管“汉唐乐府”的创办人。1989年11月带着谊女和她的“汉唐乐府”从台湾回到阔别40载的故里,并到北京、厦门和泉州访问。开340多年海峡两岸艺术文化团体交流的先河,与北京中央民族乐团在京同台演出。在一场“海内外金秋南音大会唱”中,陈美娥的兄长——“汉唐乐府”会长陈守俊结识了泉州南音新秀王阿心,于是又演了一出“南管奇缘”,有了1990年7月31日,海峡两岸40年来第一对艺坛佳偶的婚礼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由文化部部长贺敬之夫妇担任证婚人。 为南管写自己的字 88岁首次开画展而惊动艺坛的余承尧,92岁举办首次书法个展,为台湾艺术界缔造一项特别的纪录。 1990年12月在台湾“雄狮画廊”举行的“余承尧书法展——汉唐乐府南管梨园戏研究学会筹备义卖”是大器晚成的老画家余承尧,借以筹募南管研究发展基金,因此意义格外深远。92岁高龄要作画,已是心余力绌,但书法写来仍有余裕,为了他倾心的南管,便决定为写了数十年的书法办次个展。在他的鼎力协作下,陈美娥女士率领汉唐乐府先后到过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让南管艺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余老草书师法东汉张芝,如行云流水的“一笔书”,与他的画是同一个性的表现。楷书朴拙率真,自成个性,挥洒无遗。无论草楷,都正如余承尧老先生所说:“写自己的字”。 伴随南管走完九十五年历程 闽南是南管的故乡。1898年余承尧出生于闽南永春洋上村,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是他的堂侄儿。他4岁时双亲俱丧,由祖母抚养大,19岁时离乡从戎,官至国民党中将军阶。抗战胜利后退伍从商,时年48。直至56岁那年,他用那双握厌了枪,数厌钞票的手,拿起笔,开始书画生涯,一画就是39年。5年前,回乡省亲定居。 孩提时在洋上村,村民们喜欢这缠绵优雅,轻柔如水的弦管南音,余承尧随着拍板低声附和。在农闲、丰收、喜庆的时候,家乡父老情有独钟的鼓队唱,更使他如醉如痴。这是永春县民间流传很久的鼓队和南管演唱相结合的音乐,据《永春县志》记载有200多年历史了。40年后余承尧少小离家老大回,得以在故园重聆这乡音乡曲,倍感亲切。陈美娥小姐专门录制了这个节目带回台湾观摩。余老先生还对县南音研究社艺人们谈了这乡音的渊源,他指出,永春“鼓队唱”这一叫法不符历史,应叫做“鼓笛唱”。它不是农民的即兴表演,而是宋朝皇太后上庙进香时一种鼓笛行进仪式,显得富贵,优雅。后来,这种“鼓笛”逐渐进入民间,成为劳动人民在丰收喜庆或迎神赛会之时的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之一。其以鼓乐为主,配以南曲演唱,用清雅、壮丽、庄严、肃穆的旋律表现劳动人民欢庆、喜悦心情。 余承尧最爱南管,并以南管理论研究见长。30多年前,他还默默无闻时,曾在台湾永春会馆和福建会馆大力提倡南管。30多年后,他的画艺享誉中外,在台湾被认为是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带来了新生机的画家,被誉为“迟开的花朵”。1992年3月22日,在国际苏富比台北拍卖会上,他的一幅《通景山水》四联屏立轴以682万元新台币的价格下槌,执得了水墨类画作的头筹。他再度以绘画拍卖、书法义卖赞助汉唐乐府筹备南管研究的基金,数十载岁月悠悠,余承尧的心志如一。 1993年清明前夕,这朵璀璨绚丽的艺坛花朵悄悄地谢了,故园的父老乡亲用他钟情的南管声声,送他走完了95年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