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瀛汉·
永春乃白鹤拳之发祥地,源远流长,得天独厚。自满清入关以来,受反清复明思想的影响,民风尚武,故练拳甚为风行。经过太平天国革命,民间习武活动冲破苛禁,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逐渐转为半公开或借办“团练”名义公开练武。以后,随着拳师们的外出设馆授徒和华侨的出国谋生,进一步促使永春白鹤拳广泛地流传于海内外,永春境内几乎各村各里均结有拳社,组织村中青少年学拳练武,强身健魄,防御盗匪,保护家园。他们每逢喜庆节日都举行舞狮、斗狮(亦叫刣狮、降狮)及拳术表演活动,或到外地交流观摩,不断总结提高,故历代以来,人才荟萃,拳派纷呈,高手辈出,然各自立门户,设馆授徒,各授其拳路。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日益腐败,国势日衰,外夷侵凌,视我同胞为“东亚病夫”,凡我炎黄子孙,无不痛心疾首,炽热的爱国激情空前高涨。一些有志之士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把习武作为壮身强种、保家卫国手段的尚武声浪日高。虽自清末废科举制度后,已不复考武,然永春武术基础雄厚,较早地举行武术比赛。
1926年重阳节午后,“吴威请永春著名拳师二十余人,在西校场比赛拳术及出狮等法,观者人山人海,颇极一时之盛。当场赏金质奖章八面,重量自钱三至三钱为限,其形式团圆中镌‘永(春)德(化)大(田)警备司令吴’等字样,计得奖者为潘团老师、潘世讽、潘嗣清、苏显忠(前往集美学校拳师)、林青、郑教、李万悦、邱庆等,得银质者为宋忠达、王聘。王和智拳佳,为众所知,因事未到不获与选耳!”①通过比赛,借以互相交流,提高技艺,推动练武健身活动。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全国第一届国术考试(亦称国考),这是自废科举考试后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型武术活动。“经宋理事子靖(渊源)先生叠函李君万悦,邀集著名拳术家赴京与试”②。消息传来,古历七月二十日,县长吕角剑、驻军师长高特联名邀请全县武术行家在县西校场进行表演,从中选派潘世讽、潘嗣清、潘孝德、李万悦、宋忠达、王忠瑛、林宝山等应考员十人,“经吕县长给资保送晋京会试”③,于八月初十成行。《崇道报》载:“吾永拳术素不称弱,久为各处所推许,……想此番吾永国技当能起色云”④,从此可以看出,永春各界人士对此行寄予深切厚望。时福建省参加国考者二十人,永春县竟占其半。
十月十七日国考开始,“第一日系考试性质,第二日至第四日系比赛性质”⑤,据《申报》“国考特刊”中载:“预试计到考员341名,……最先表演者潘世讽,年已86岁,精神矍铄”,永春应考员7人出场应试,均录取及格,发给证书。其中潘世讽以其高超技艺受中央国术馆馆长、本届国考委员长张之江、评判长马良、李烈钧、姚以价赠予“国术超群”金牌奖赏;“林宝山加入比试,卒获胜仗”⑥,永春应考员不负众望,获得了好成绩。
国考后,张之江、宋渊源特地接见永春拳师,致祝贺之忱,复勉归梓后应提倡国术,发扬国粹之精神,创办国术馆,以培养武术人才云云。“该团返到厦门时;(永春)会馆并精武体育会各机关曾致意欢迎;到泉(州)时,杨逢年司令派队伍,培元学校学生集队至新桥头欢迎,请订翌日表演国技,届时参观者约数千人,可谓荣矣。”⑦
十一月一日,“国术应考员潘世讽、李万悦、宋忠达、潘孝德、潘嗣清、王忠瑛、林宝山诸君各携证书并宣传品荣旋,亲朋戚友登门爆竹致贺,颇为荣热”⑧,永春各界人士连日设筵、演戏庆贺,并为诸君挂匾扬名。为答谢永春父老深情,他们在永春润中公学进行汇报表演,并积极奔走呼号,发动筹创国术馆。而永春各界人士亦应声而起,表示愿为发扬国粹尽力,卸任县长郑兼三及新任县长陈应魁亦予支持。是年冬,经政府批准,报呈中央国术馆备案,遂选择在五里街“翁公祠”(前清永春知州翁学本生祠)内,创办国术馆,全名为“中央国术馆福建省永春县分馆”(俗称“永春国术馆”或“翁公祠国术馆”),直接与中央国术馆联系,业务上受其指导,有关人员由中央国术馆寄发任命书。
林宝山为首任馆长,潘世讽为副馆长,其余拳师为常务教练或教练,并着手招收学员,自1928年冬至1929年古历七月,永春国术馆举办二期,每期四个月,第二期即由潘世讽任馆长,两期共招收学员128人,分8个组,分别教授徒手及刀、枪、剑、棍、传统器械、暗器及对练等项目,学员期满进行考核,成绩及格者即可毕业,列在前十名者,分别授予奖章。永春国术馆培养了不少人才,1929年古历七月应爱国侨领陈嘉庚之邀,以国术馆为主组成以潘世讽为主任的“闽南国术团”出访新加坡、马来亚,因此永春国术馆停办。
永春国术馆之创办,乃永春武术界的盛举,深受各界人士所欢迎和支持。它改变过去的私家传授为集体传授,既发挥了各拳师的特长,又使学员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永春白鹤拳术,它对于消除封建门户之见,团结各界人士共同为永春武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注:①见《崇道报》1926-10-22日《拳术比赛会》。
②、③、④见《崇道报》1928年9月22日《有名拳师将晋京》。
⑤、⑥、⑦、⑧见《崇道报》1928年11月3日《国术团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