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阳·
“南音”亦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南音曲调幽雅优美,富有浓烈的闽南乡土色彩,流行在闽南语系地区和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居住地。南音到底始于何时?未见历史文献明证。根据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南音是从昆曲分支出来的,起源于唐代,宋代进一步发展,至清代南音得到重视与提倡,康熙52年(公元1713年)被敕封为“御前清曲”,恩赐黄凉伞。
永春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很早就有“郎君会”的习俗,即每月八月十五日夜焚香点烛敬天仙,奏丝竹弦管,举行南乐表演活动。永春南音的演奏形式主要有“五音奏”、“八音奏”、“十音奏”。“五音奏”由琵琶、洞箫(或品箫)、二弦、三弦、板拍乐器五人合奏,执板拍者朗唱曲词,叫“五音唱”。成人唱时以洞箫伴奏,儿童唱时品箫伴奏。“五音奏”格调轻松幽雅,更深夜静时演奏更能引人入胜。“八音奏”是“五音奏”所用乐器加上玉嗳、响盏八人合奏。“八音奏”格调稳重平舒,演奏规格极严。“十音奏”是“八音奏”所用乐器加上云锣、笙十人合奏。永春南音除平时奏、唱外,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喜庆、追荐功果时也常演奏。在民国时代,除了民间乐师流动设馆授徒(每一馆40天)和定期聚会演奏外,1922年成立了以雅国乐社,名誉社长陈旭明,社长孙奕团(易团)(二年后为谢炮),骨干有李尚谦、李尚淆、李钻、李崇兆、庄躬礼、罗湿、罗培、罗针、郑庆南、郑庆传、谢炮、黄裕德、维国凤等。社址设在五里街楼仔亭(现在的海客巷),会员有三四十人。1930年因国事紧张,乐社停办,部分成员另组“五里街商会俱乐部”坚持民乐活动。以雅国乐社荟萃了当时五里街及附近各乡里的民乐高手,也吸收不少青少年民乐爱好者参加民乐活动,主要活动形式是:(1)平时的南音交流和教学,培养青年乐手。(2)为社员的长辈义务助丧,即组织八音队、鼓队送葬。(3)1928年11月永春武术队参加在南京举行的中央国术馆首次国考载誉归来,国乐社特地在街中搭锦棚演奏闹厅、南音清唱和八音奏,庆祝国考荣归。1934年由王祯祥、林自远、张绳燠等发起组织,成立蓬壶国乐社,社址借用在街上经商的社员店铺二楼,后期住在潘清品菜馆店二楼。社长林庶烟(1942年起为林凤雏),骨干有张经波、张传煨、林邦配、苏素黎、苏乾德、林庶景、吕敦券、尤孙联、尤秋江、潘诗渡、林邦仲、潘贤山、王太宣等。社员经常保持三四十人,有进有出。乐社的活动主要有:(1)平时的民乐交流,各乡南音高手经常联欢聚会切磋乐艺。(2)不定期开展半义务教学,联系下乡开馆教学,包括永春、安溪、德化、大田、南安各县,凡需聘请教馆,都先到乐社联系,选派乐师赴任,大力培养南乐人才。据1949年统计,学生达200多人。(3)组织乐队参加大型的庆祝活动。如每年中秋“郎君会”上元灯会。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搭锦棚庆祝,演奏南音和闹厅达三天之久。1947年正月和1948年正月两次组织代表队参加在安溪清溪李光地相府进行的两县南音交流活动,增进两县音乐界的友谊。1949年农历三月在组织“林庶烟先生祝寿委员会”(林凤雏任主席,潘诗渡任副主席)举行祝寿文艺活动,有五县二百多名弦友参加庆典,轰动闽南。(4)平时可以随时组织乐队应聘参加附近各乡为各项民俗活动和吉祥道场所需要的八音、装阁、俏影、闹厅演奏。部分乐人参与高甲戏、布袋戏班的演出。蓬壶国乐社坚持活动达17年之久,为继承民乐传统、弦扬国粹、培养后继贡献不少。化龙李常(尚)谦曾在马来亚桃源俱乐部授徒,前后数十年,高徒遍布国内外,蓬壶林庶烟于抗战前三渡台湾与南音界广泛切磋,门生很多。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永春南音继承传统,并且发展创新。
1955年10月,永春县第一届南音研究社成立。社长李文爆,委员黄裕德、谢天德、庄躬礼、李崇兆、陈兴潜、郑庆南、罗湿、苏清标、陈礼簪等。蓬壶、五里街设分社,有的乡设南音小组,南音社整理油印不少资料和教材,供各地采用。李文爆等招收一些南音爱好者入社,在五里街华岩室传授南曲技艺。另设在城内城隍庙的南音班则由黄裕德传授。
1951年以来,在县文化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辅导下,我县南音多次参加专区和省民间音乐观摩会唱并取得好成绩。1956年林庶烟琵琶独奏获省二等奖,并由省广播电台录音广播。1957年以反映永春水电为题材的《山城明珠》新南曲配鼓队唱形式参加地区民间音乐会唱。1974年6月以《山山水水放光明》等新南曲参加县、地区举办的南音改革会唱大会,都获过奖。
1981年,泉州举行民间音乐汇唱,旨在恢复古老南音,但因大多数县份南音青黄不接,后改为现代歌曲也可参加,名目为南音会唱。我县代表队以永春闹厅、花鼓唱、鼓队唱、“柑桔之乡”,迎宾曲旧调新词突出南音味道参加演出,获得三项奖。特别是永春鼓队唱极为壮观悦耳,因此奉调晋演省城。
1983年9月县民间音乐研究社恢复活动,社长潘诗渡,副社长李文爆,秘书长李良凯、陈良金,委员有刘汉渠、黄家煌、林其安、尤秋江、王古祥、刘宝生。社址设在县文化馆。由县委宣传部支持、县文化馆出资购置一套南音器乐。7月18日晚上,与莅永访问的菲律宾崇德社南音访问团在人民会场同台演唱曲艺,加深情谊。
1984年,泉州举行元宵南音大会唱,邀请东南亚国家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和香港地区等南音社团参加。永春县组队以“庆元宵”小组唱、“大三更鼓”清唱献演,影响很好,各界对永春南音艺术水平评价甚高。令人鼓舞的是,在这次活动中,还结识了菲律宾代表队队员、同乡弦友陈文正先生,他关心家乡的南音事业,答应要发动同乡弦友大力支持,后即付给南音社人民币2000元,他还个人赞助人民币400元。当陈先生回乡探亲时,又赞助400元人民币。这开了海外侨亲捐资赞助永春南音事业的先河,带来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使县南音社至1995年底,接受海外侨亲捐赠钱物,捐建南音大楼等折合人民币约140万元。
1986年10月,召开永春县第三届南音研究社,主任李文爆,副主任刘汉渠、陈良金,秘书长郑炳彪、李良凯,财务:李金森(总务)、陈容华(出纳)、黄家煌(会计),曲艺:尤秋江、林其安,联系:黄少华,常务理事基本上由上述人员组成。社址设在城关打石黄巷。同年,县南音社组队参加厦门市元宵南音大会唱,以鼓队唱参加大型踩街活动,由于队伍壮观、形式特别,海内外弦友赞赏不已,被摄镜头数百个,次日《厦门日报》头版头条就是永春鼓队伴奏乐的剧照。
1987年12月,县南音社开办第二期培训班,吸收有南音基础的青少年学员参加,时间一个月。学员参加1988年泉州元宵南音大会唱,并调到晋江安海镇演唱“冬天寒”南曲,深受澳门晋江同乡会董事长郑烈标先生赞赏,还与五位小弦友合影留念。
1989年9月,召开第四届县南音研究社,名誉理事长:陈锡石、陈文正、张石麟、颜彬声、陈江海、郑文尧;顾问:苏中亚、陈赞良、余金象、颜文肯、余承尧、王超英、黄跨助、郑清治、陈进策;理事长:刘汉渠;副理事长:黄家煌、李金森、陈良金;秘书长:林晋培;副秘书长:李良凯、尤玉案;曲艺:林其安;财务:李金森(总务)、林晋培(出纳)、黄家煌(会计),并选有常务理事16人。社址设在县文化中心四楼。县南音研究社修订章程,加强组织。参加了泉州国际木偶节、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型踩街活动。在县内,先后参加了元宵节、国庆节、中秋节、芦柑节、纪念永春解放45周年等系列活动,县、镇有关学校、幼儿园、县老干部活动中心、文化中心大厦落成剪彩等活动以及普济寺、雪山岩佛寺开光庆典,为广大海外三胞献演南曲,唤起他们对故乡的怀恋与热爱,同时也加强了南音研究社与海外弦友如菲律宾长和郎君总社等的联谊。1990年2月,台湾著名书画家、南音专家余承尧及其学生陈美娥小姐率领的台北汉唐乐府教授、教师等探亲团莅临我县,特地探访了县南音社,交流了技艺。同年,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和福建电视台对鼓队舞的采访。
1991年,永春鼓队舞改前进式为舞台式参加泉州市第六届民间音乐舞蹈节,被选送赴省参加华东地区演出,获得创作奖和演出奖。
1994年8月,为继承与弘扬南音艺术,培养新人,从有关乡镇招收十多名青少年学员集中在街尾辜氏宗祠开班学艺。数月后,学员不仅学会演唱南音曲艺,且能弹吹拉各种器乐,为各界人士演出,开展对晋江、石狮等地交流,均获好评,为永春南音事业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1995年2月,以县南音界为主力骨干编排的民间舞蹈“永春鼓队”获中国泉州广场文化艺术节比赛三等奖。
1995年3月,由印尼侨胞陈秀明、陈锡石叔侄合资130多万元捐建的永春县南音大楼(“陈秀峰纪念堂”)竣工,占地400多平方米,4层宫殿式建筑,室内精心装修,设有南音演唱室、乐器室、演奏室、排练厅以及会客、休息等室,乃为全省首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洪辉煌题写了“永春县南音社”匾名,台湾王超英先生称赞此大楼为世界南音界第一。同年9月,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剪彩活动,来自省、市、县各级领导,60多位海外侨亲,数百名各地弦友聚集一堂,欢庆大典。并出版《永春南音》一书,发行数千册,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永春南音的概况。这些活动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影响。
如今,永春县已有湖洋、东平、仙夹、五里街、石鼓、达埔、蓬壶、介福、苏坑、岵山、一都等乡镇成立南音分社,全县拥有会员数百人。全县各地南音活动频繁,人才辈出,新一代南音新秀正在不断成长,前景十分美好!
(根据《永春南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