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忠·
鼓队舞是永春县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盛行于永春县桃城、五里街、东平、石鼓、蓬壶、湖洋、吾峰等乡镇。农闲时节,丰收喜庆,迎神赛会,灯会香会,或应丧事主家邀请而表演的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
鼓队舞深受当地城乡人民的喜爱,是一种行进间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可在街道、公路、乡村大道、田头晒场进行。由男性敲击乐手、管弦乐手各四、五人组成纵队列,装扮成各朝代的劳动人民。近代以来,表演者身穿汉装衣裤,足登草鞋,穿白布袜,头戴云亭帽,有比较浓厚的清代服饰风格。最前面的是手持小钹的钹手,手提小锣的锣手,他们敲击出铿锵悦耳的乐曲;接着是一人舞动手中的黄凉伞,他舞姿婀娜地行进,黄凉伞也随之舞动,十分吸引人;再接着是一队管弦乐队,他们用唢呐、琵琶、三弦、胡琴、笛子、管子等演奏出优美清雅的南音,部分乐师边奏边唱。持小钹者一边敲小钹,一边舞蹈着行进,他不时与敲击乐手、管弦乐手一起舞蹈,传神达意,互相呼应。他们富有节奏的舞步,处处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小钹的节奏对全队来说,还起着指挥的作用,所以持小钹而舞者是全队的关键人物。小钹手的主要舞蹈动作的特点是左右对称,有着对称的美感,而舞蹈动作的风格却保持着劳动人民劳动时的朴素自然的动作,同时也吸收了太祖拳的动作韵律,显得刚健有力,造型优美。不少舞蹈动作的名称,如请步、三战步、人字打、青龙滚水、画眉踏架等,都与太祖拳的称呼一样,基本动作也相通,节奏非常鲜明。鼓队舞是从“请步”开始的,表示对人们的尊敬、与人共乐,并寓招引众人共同前进之意,舞蹈行进间可以根据舞者的情绪,以小钹的快慢、强弱来指挥整个敲击乐队、管弦乐队和南音变换节奏,而打钹者又按乐曲的变换来表演三战步、人字打、青龙滚水、画眉踏架等舞姿。其中“人字打”又可根据打钹者的个子高矮,分为“高人字打”和“矮人字打”,其动作大同小异,各有情趣。除小钹手的舞蹈动作变化较大外,其他人则按乐曲行进,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动作强,有时动作弱,配合着乐曲的节奏,有着朴素自然的呼应。鼓队舞表演的时候,色彩鲜明、朴素的服装,种类繁多的民间音乐,节奏轻快的舞蹈动作,构成流动的生机勃勃的民俗活动的历史画卷,十分吸引人。
鼓队舞是一种自发性的群众性艺术活动,一般在农闲期间举行丰收喜庆、迎神赛会、灯会、香会等活动上表演,可以说人见人爱。舞队行进到哪一家门口,那一家就点燃鞭炮,表示对舞队的欢迎,也表示迎祥纳吉。从1995年附城禁燃鞭炮后,人们则是鼓掌欢迎。鼓队舞在应丧事主家邀请表演的时候,表演一般都比较简略,穿着现时的衣裤、袜子,但一定要足登草鞋,往往只使用敲击乐和唢呐,省略其他管弦乐器和黄凉伞;舞蹈动作也比较简单,除了首先要舞“请步”之外,接着只需舞“三战步”一两种舞蹈动作,这种舞蹈是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和哀悼,并送死者到西方极乐世界。舞队所经过的地方,人们也不点燃鞭炮、不鼓掌。所以丧葬时的鼓队舞是不同于喜庆时的,是有差异的。
鼓队舞以小钹、南鼓、铜钟、小锣演奏的打击乐为主乐,以小钹起指挥作用,这样敲击出的乐曲铿锵有力;再配上以唢呐、琵琶、三弦、胡琴等管弦乐器演奏的南音,就能烘托气氛,增加优雅感。打击乐和管弦乐同时演奏,听起来刚中有柔,就体现出永春人民的性格。整个乐曲的节奏是慢速而稳健。但是,随着舞蹈情绪变化和调度大小,小钹和南鼓也有轻重、长短的变化,也可以即兴和音。总之,乐曲在定式中有变化,颇为和谐。伴奏时采用的曲牌是《石桥下》,这是固定的。
鼓队舞是劳动人民的民间表演艺术,它源于民间,并且在民间世代相传。据永春县南音社社长李文爆(东平人1921-1988)、郑炳彪(城桃人1922-1988)等民间艺人的介绍和永春县志、陈姓族谱的记载考证,永春鼓队舞起源于隋代,至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朝,陈后主“因酒失国”,其子“陈镜台(又作陈敬台)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挈两弟及宗族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领兵南奔。入据桃林场之肥湖。其序藩镇也。”并传入佛教、纸织画和宫廷音乐舞蹈。他们来时“据清源郡桃林场陈岩山之溪西官田”,“据桃林场之肥湖”,陈敬台生有三子,长曰陈珙分居仙游,次曰陈缘仍“居溪西官田而复计自霸”,三曰陈鸣分居德化(当时名归德场)。旧版永春县志和明代邑庠生儒林辜恂为永春龙头陈氏作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桃源鸣琴陈氏族谱序》的上述记载历历可据。陈缘的后裔有陈宣(号允翁)和陈忠移居东平,隋末唐初桃林场始制作纸织画,至唐朝有九家专营此业。而宫廷音乐舞蹈传入永春,人们在田间休息或农闲时也想学着娱乐,就用竹笠当作铜钟来敲击,口喊“哐哐哐”,用石头敲击石头发出“喀喀喀”的声音,借此娱乐一番。李文爆说,当地人劳动离不开锄头、镰刀和竹笠,休息时就地取材,有的肩扛锄头,在锄头柄尾端挂上竹笠,用镰刀敲竹笠,这就是击鼓的雏形。有的双手拿石头相击而发出“喀喀喀”的声音,这就是敲磬的雏形。他们口喊“哐眶哐”,这就是代表铜锣声了。这样就产生鼓队这种田头娱乐活动。人们回家,当时只能穿草鞋,沿着这个传统,所以至今表演鼓队舞仍然必须穿草鞋。回家路上,众人成群结队,沿路敲敲打打,齐声呼喊,手舞足蹈,更是无拘无束,自由奔放,抒发欢乐的感情。这种纯朴的娱乐活动,历经代代相传,在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下,就形成富有节奏感的鼓队舞了,至今仍流行于永春民间。唐朝桃林场迎福里(今永春县桃城镇桃溪村)有个盛均,字之才,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第进士,任昭州刺史。他早在唐武宗二年(842年)就在《桃林场记》里为后人描绘了永春繁华的景象:“视廛里若巨邑,览风物如大邦。鳞鳞然廨宇之罗,霭霭然烟火之邦。”“凌晨而舟车竞来,度日而笙歌不散。”鼓队舞也应是当时劳动人民重要的娱乐形式了。
郑炳彪、李文爆还介绍说,鼓队舞的发展经历了由鼓队舞到配管乐鼓队舞,再到配管弦乐鼓队舞,再到配管弦乐和南音演唱的鼓队舞这个演变过程。民间艺人看到县官出巡时的场面,得到启发,为了使鼓队舞增添风彩,就进行一番改进,用上铜钟、南鼓、小钹、小锣和敲磬等打击乐器。由于鼓队舞是行进间表演,为求得平衡和雅观,就用鼓挑代替了锄头,鼓挑后面挂着秤砣,所以鼓队舞又称鼓坠舞,可以挂石秤或铁秤砣。在1949年前后,穷人死后出葬,表演鼓队舞时仍然有用秤砣的。后来在迎神赛会等欢庆的场合,就在鼓挑后面披挂表示吉祥如意、喜庆、贵重的金钱毯或红毛毯,这种毯在过去社会是比较稀罕贵重的,须向有钱人借用。鼓队舞,原来只有敲击乐,为了增强节奏感,民间艺人后来增加管乐,再后来又增加弦乐。为了使演奏显得优美清雅,最后又增加了南音演唱。这种把敲击乐、管弦乐、南音演唱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人们统称为“鼓队舞”。郑炳彪说,为了增强鼓点的节奏感,打钹人有规律地通过小钹声以及表演者的动作神情,来和后面的队伍相呼应,从而使小钹起着指挥作用。打钹人根据人们田间劳动的朴素动作,吸收太祖拳的步伐、手势和动态,使得押步矫健而优美。后来,为了使舞队显得雍容华丽,又增加了黄凉伞;为了使气氛更为优雅浓厚,又增加了南音演唱。
郑炳彪说,南朝时期的陈国定都建康(今南京),前后五位皇帝承继前朝而笃信佛教,陈敬台把佛教传入永春(现存小开元寺就是肇建于唐大中年间的佛寺),而后又传到各地,所以在泉南佛国里,永春历史上敬佛活动尤其兴盛。频繁的迎神赛会中,鼓队舞又大大增添人们的兴味,所以至今鼓队舞常常在迎神赛会时表演。李文爆说,永春县四周高山环抱,过去对外交通不发达,比较闭塞,所以鼓队舞既不容易流传到其他县,也不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至今能长期保持传统风貌流传下来。
由于鼓队舞在永春广泛地流传,各乡镇都有老艺人传教年青一代,世代相传,相当普遍。郑如炳彪出身艺人世家,他父亲郑弈清就擅长表演鼓队舞,郑炳彪耳濡目染,在青少年时也就能表演了。1957年10月,鼓队舞首次搬上永春县舞台表演,第二年五月又被选送福建省表演,鼓队舞得了奖并拍成电影。1981年又参加晋江地区会演,同年选送鼓队舞《庆丰收》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武夷之春”会演,又得了奖。1984年开始,泉州市和厦门市联合举办二年一届的闹元宵活动,鼓队舞是必选的节目,往往安排在第一个节目,更是引人注目,名噪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