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三中林清和·
林振述,讳名纲作,字名庶进,笔名林蒲、艾山,英文名林保罗,是海外早已蜚声、海内正被瞩目的文学家、哲学家。他祖籍福建永春蓬壶,1912年生于美中村,小时读私塾,因避乱随家迁居泉州,在泉州中学初中毕业,后就读泉州黎明高中和上海立达学园,又因病回乡,转入厦门集美高中,毕业后,考上北京大学,攻读英文和哲学。抗日期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迁昆明。他参加该校组织的湘黔滇徒步旅行团,由长沙步行至云南昆明,到蒙自上课。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他就是联大首届学生,于1938年毕业。1939年,在贵阳花溪清华中学任教。1947年胡适为他写了赴美留学的推荐信,1948年初得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随即远渡重洋,赴美入学,至1955年荣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为了生活,他曾在美国某电话公司工作,经过勤苦钻研,其丰富学识受到社会公认,才被聘为教授。自1957年起,先后在克莱夫林大学和路易斯安娜州南方大学等校任英文和哲学教授,也曾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1965年晋升为美国南方大学哲学系主任。1989年退休,南方大学赠予“终身荣誉哲学教授”的光荣称号,仍任该校顾问。1994年春,澳门写作学会特邀他和夫人参加澳门写作学会年会暨写作学讨论会,会后回国探亲,光临我校永春三中,并捐献美元贰仟元,又到敦煌参观,在北京受到文学界老一辈朋友们的热情接待。回美国后,不幸于1996年3月23日在路州贝城逝世,享年84岁。
一、横溢的才华
林振述是当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感、旅游随笔约100万字正在整理中。
他从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早在抗日之前就崭露头角,以林蒲为笔名,在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发表小说。他同情民间疾苦,在巴金主编的,鲁迅、茅盾诸名家作品荟萃的《文学丛刊》第十期发表中篇小说《苦旱》,在重庆烽火社的《烽火小丛书》发表短篇小说《二憨子》。又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5万多字的长篇文学通讯《湘西行》,对湘西独特的风俗民情描绘得十分生动。沈从文是他的指导老师,沈主编的《今日评论》在作者介绍栏中称他为“西南青年作家中最有创造性之作家”。到美国后,他又发表旅游随笔《美国大烟山纪行》,也是耐读的作品。
他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新诗,常用的笔名是艾山。1956年,第一部诗集《暗草集》在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1960年,第二部诗集《埋沙集》在台湾文星书店出版;1994年,诗歌结集《艾山诗选》又在澳门国际名家出版社出版,并举行《艾山诗选》发行仪式。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文系主任、国际知名的文史专家周策纵在《艾山诗选》序言中说:“七十年来,中国新诗随着近代西洋诗和五四新文学发展,由早期的意象派到象征派,到后来的现代派和后现代派,脉络可寻。……艾山早期的诗像《暗草集》所代表的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已有超越意象而走向象征和现代的趋势。……艾山中期的诗以五十年代的《埋沙集》为代表,这儿现代主义的风格越来越加强了。诗人对语言更求精炼,对形式更求谨严,对格律更为警觉……意象的跳跃,辞藻的浓缩,更为显著。”华人文坛权威的翻译家施颖洲译诗50年,读过数百种著名的诗集,他也在序言中说:“近代中国诗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半部是新诗时期(1919至1949年),后半部是现代诗时期(1950至1980年);艾山的《暗草集》登上新诗期的绝顶,而他的《埋沙集》则开现代诗时期的先河。两时期的诗人们是两条长链大大小小的环,中间缺少一个连接的大环;艾山是站在两时期中间的大诗人,正是连接这两条长链的巨环。”他认为艾山新诗创作的成就和文学造诣“都不会输给我们最佳的诗人闻一多、徐至摩、朱湘、戴望舒、冯至、臧克家、卞之琳、何其芳、艾青、辛笛、覃子豪、余光中、罗门、周梦蝶、痖弦、郑愁予、洛夫等人。”到了80年代,新诗和现代诗分而又合,艾山的近作受到世界各地重视,如台北《中国时报》、纽约《世界日报》、马尼拉《联合日报》等都以大字标题刊于显著版位。这些近作已编成《明波集》,也选入《艾山诗选》,诗风由绚烂转归平谈,更趋圆熟。
艾山在五十年代初,与友人顾献梁、唐德刚、浦心笛等专家发起组织“纽约白马(文艺)社”,任副社长,胡适称此社为中国新文学运动海外第三中心。八十年代他加入欧洲华人学会和菲律宾的菲华文艺协会。“白马社”名称意思是唐三藏白马取经,多年来该社诸多骏马为取新诗之经负重历远,功不可没。该社主张“诗必朦胧,画必抽象”,胡适认为艾山的朦胧诗看不懂,念不上口,不能算好诗,而闻一多则说正是这种“看不懂,念不出”的艾山体,才是好诗。艾山是用罗丹的雕刻手法写诗,“自具体的东西中,找出最抽象的命意。”他说写诗如画画,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太像是媚世,太不像是欺世。又说:“诗一旦写出来之后,就不再属于自己所有,因欣赏诗和解释诗,往往人言人殊,诗人不妨有‘十年之后方知我’的气度,面对热闹,不怕寂寞,面对寂寞,不怕热闹。”
二、深厚的哲理
林振述才华横溢,汪洋恣肆,不仅表现在文学创作,而且表现在哲理研究。
《纽约时报》曾列举世界十大经典名著,《老子》名居榜首。英译《老子》全文已近100种版本。艾山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根柢深厚。他用十年时间,参阅上千册有关书籍,翻译了《老子道德经暨王弼注》(《王弼注》是首次英译本),做到信、达、雅,深受名家赞赏,推崇为最佳译本,被许多大学采用为课本和主要参考书。
林振述博通古今中外各种哲学理论,尤其崇尚老庄哲学,把老子思想概括为三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他不计毁誉,恬淡洒脱,胸襟开朗,虚怀若谷,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灵明清静,守寂不争”为人生哲学,在诗坛上默默耕耘数十年,不求闻达于世。他的诗也富于哲理,在《埋沙集》尤为突出,如“自无形而至于固定/谁不是走着走着/足底下走出一条途路/当乐章和谐演奏了时/忘记琴弦调理的痛苦”(《路》)。
无论写诗或为人处世,他崇尚“圆”,他说:“人生要揉到圆,写诗要表现这个圆。”正由于“圆”,才能和光同尘,顺乎人情物理,与世无争,面对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不受纷扰,做到“从热闹中/中立。从无数的我中/辨别我所属的真我”(《万花筒》)。
当代著名哲学家顾一樵主张评论文艺应以“重、大、拙”为标准,他说,艾山《埋沙集》有不少诗歌符合这个标准。这“重、大、拙”三字,不是也富有哲理吗?
林振述在美国和台湾各大学任哲学、文学教授,前后卅余年(其中廿余年在美国路州南方大学),桃李遍地。许多学生成为美国及台湾著名的博士、专家、学者或各行各业名流,有的当选为美国众议员,有的任路州参议员,成为州长智囊团成员,有的主编美国新闻署办事处学术研究规划,或身居政坛其他显要地位,可谓硕果累累。
三、功力的渊源
林振述的文学、哲学成就辉煌,人们不禁惊叹:他何以有如此功力?是由于天资颖慧吗?是由于刻苦钻研吗?当然,他两者俱备。但想来还有下列因素。
(一)故国故乡孕育他的功力。振述虽加入美籍,但他深知神州大地是孕育他才智的母亲,永春蓬壶是抚养他才智的摇篮。他是炎黄子孙,血浓于水,对故国故乡的山山水水魂牵梦萦。他在《学习写诗小记》里说:“我从小在乡下长大……中国乡下,无处没有诗情画意……我由衷地热爱‘不学诗,无以言’这种久而常新的古老的诗之王国——中国。”老子是中国人,他钦崇老子。老子的哲理在他心坎生根发芽,到海外开花结果。他在美国各大学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又常把我国经典著作名句融入他的诗文。他说:“让我最念念不忘的是天马、仙洞、白水漈。天马是我后来写《天马图》的张本……”1942年,蓬壶苦旱,他亲自参加兴修水利,并把乡民“乞雨”等等惨状写入中篇小说《苦旱》。他的诗集取名是来自南宋张炎(号玉田)的词句:“暗草埋沙,明波洗月。”他生逢大动荡时代,对祖国无限关切,偶然看到老乡王道在他主编的香港《人生》杂志中发表的一首诗:“此际风雨夕,清明尚有待。内热发微光,为期三年艾。我心如春风,无往而不爱。”他深受感动,随即把自己的笔名改为“艾山”。他说:“没有山,哪来艾!”因山而生艾,用三年之艾治七年之病(典出自《孟子·离娄上》),希望风雨得以清明。故乡山水钟灵毓秀,祖国传统文化渗入血管和神经,融铸成才,如艾山、梁披云和余光中,不都是由永春而走向世界的一代宗师吗?
1968年,中国留学生发起了保卫钓鱼台列岛领土主权运动,振述是爱国诗人,发表了很多文章谴责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又写新诗《钓鱼台之歌》,引用“五经”名句,联系钓鱼岛风物,透露中国立国何以可大可久的巩固基础,抵制黑暗势力,捍卫民族尊严,流露爱国情怀。发表之后,港台和美国报刊纷纷转载。1972年,他和夫人等17人应邀回北京参观,周恩来总理前来会见,谈到钓鱼岛,周总理赞赏他的见解,并鼓励他们回国参加建设。他对周总理极为钦佩。祖国母亲热爱海外赤子,海外赤子也恋慕祖国母亲。正是这种亲子之爱使他的才华横溢,睿智非凡。
(二)良师益友助长他的功力。他自己说:“指示他学习方向的是中学时代的业师梁披云,影响他的哲学思想的是熊十力、汤用彤,影响他文体的是沈从文。”他的笔名林蒲是业师朱光潜据他的英文名林保罗译音书赠的。当年西南联大名师云集,他受到胡适、陈寅恪、汤用彤、闻一多、朱自清、朱光潜、沈从文、叶公超、钱穆、贺麟诸大师的薰陶,又是英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燕普生(WILLIAN EMP-SON)的得意门生,故在三十年代就能写现代诗,受到闻一多、朱光潜、戴望舒等赞赏,因而开现代诗时期的先河。他的散文因受沈从文影响,帮《湘西行》在香港《大公报》副刊上发表后被误认为出自沈从文手笔。到了美国,他也受友人现代诗和后现代诗影响,从抒情转向说理,与现代生活贴得更紧。在美留学期间,驰誉英美诗坛的业师奥登和埃利奥特称赞他“有才华而又有多种才能,课堂上的作业不足以阻碍他课外对理想的追求。”正是在他们的支持下,他积极开展“白马社”活动。
“圣人无常师”,振述广交名流,国内的萧乾、杨刚、胡绳、何其芳、穆旦、任继愈、费孝通、范长江以及留学法国、以法文全译《红楼梦》的李治华等等,甚至在泉州国学专修学校的一位“次助教”,都是他的师友,都能助长他的功力。
(三)温柔敦厚成全他的功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林振述生来就是温柔敦厚,这正是诗人和哲学家的气质。他“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正如李经评他的《待题》所云:“这首诗以地形为基本意象,情感随地形开展而发展,旋律随冈峦之起伏而起伏。”他柔情似水,敦厚如木,不仅体现于创作,而且体现于为人。1994年5月10日,他回乡光临我校永春三中(他是我校副董事长),回顾五十多年前,为创办我校(毓斌中学)曾亲自到八乡深山里,向村民募捐公租,他说:“那时,我闻到腥味,疑有老虎出没,心情紧张,就默念‘老虎老虎,我为培养下一代而来,这也不对吗?如果不对,你就吃了我吧,千万不要吃别人。’”说得声泪俱下,话语哽咽,神态憨厚,真诚恳切,流露赤子丹心,这哪里是一般人的功力!
四、挚爱的亲属
振述的夫人陈三苏,笔名羽音,广东南海人,也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他俩由同窗好友结为终身伴侣,形影不离。陈三苏精通语言学和英语教学法,先后受业于语言学家罗常培、李方桂、王力等教授,对广州话、台山话、厦门话和西南大后方的花苗话也很有研究。在美国从事英语教学,曾四次受美国政府委托,主持培训中小学英语教学师资,并当选为全美英语教师学会大学部委员。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顾一樵对文化界许多名人夸赞说:“我们华人真了不起,有一对姓林的博士夫妇在教美国人英语及英美文学!”林语堂也称赞她教英语“必定得到美国全国性的认可”。
林振述的长兄林庶明在台湾创设南美公司,在日本创设东美公司,资助其弟创办毓斌中学。振述的次兄林庶应创设泉州元美、厦门同美、涵江美南等公司,创办毓斌中学(永春三中前身),任董事长。兄弟三人被称为“一门三杰”。振述之妹培英、子文隆、女儿松蒂、冬差、萍实、辛夷、柏蒂、真蒂以及妹婿、儿媳妇、女婿、诸多侄儿、侄女……除个别有特殊原因外,均受过高等教育,博士、硕士、专家甚多,人才济济。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1、《毓斌》第11期林鹤龄《“大道老庄学,新诗李杜家”的林振述(艾山)》;2、《人物》1996.3于建一《我心如春风,无往而不爱——我所知道的诗人艾山》;3、《艾山诗选》;4、《台北市永春同乡会42周年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