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忠·
中华民族的姓氏大多数源于黄帝,黄帝的九世孙舜帝是陈氏公认的太始祖。而陈氏得姓始自周武王时的胡公满(舜帝34代孙)。汉代陈实(81世),被尊为颍川始祖,他与长子陈纪、四子陈谌最贤,时称三君。陈谌的后代陈润(86世)为避“永嘉之乱”,于晋永嘉二年由光州固始县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曾撰《闽中草寓记》,被尊为陈氏入闽始祖。97陈世迈居莆田,唐武德二年当莆田第一任县令。105世陈齐(宋朝人)为莆仙第一位进士(祠在今仙游县榜头镇侯坂村)。130世陈伯起在末大乱的时候,由仙游大圳蛟尾(今仙游县大济乡大济村四明点)逃难入永春县民康乡鸣琴里十九都蛟尾(属三甲),下传至本人已达150世。
据《桃源鸣琴陈氏族谱》记载,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7年)“乱兵蜂起无宁日”,陈伯起避乱入永春,择居天马山南麓,即今之五里街镇吾东村龙头自然村,至今600余年。本人为追寻陈伯起先世血脉,十余年来拜谒莆田“二相府”祖祠、仙游飞钱陈祖祠及宋朝广东肇庆府太守陈大可宗祠、陈齐公宗祠,并拜读许多古族谱,才终于接上总谱,至今153代血脉相承无间断。
鸣琴陈氏是个富有开拓性的家族。陈伯起择居龙头以后,下传数代即有外迁者。至乾隆三年(1738),陈氏鸠集“仁义”房(属长房)、“礼智”房(属二房)后代修筑整新200年前所建龙头、蛟尾二座小宗祠及龟龙后寮蛟尾的大宗祠(六世光童之子尾治公率众建立)的时候,“有剑东洋支派曰军比,称为五世陶公之裔回归。按之旧谱注,有四世海公之兄曰宗公,宗公生陶公,天顺年间(1457-1464)移居别籍,愿充银伍拾两以为祭祀资,众议允之,奉祀一世至十一世。”按谱血脉图,陶公之孙陈占为七世,注明“别籍”(按陈占是明朝永春农民起义首领),而其后裔又回归祖居地龙头。这是鸣琴陈氏复归祖家的首次记载。
明代永春屡遭变乱,赋役繁重,《鸣琴陈氏族谱》多有“时事之繁剧”的记载,主要指的是捐税苛重,御倭拓城和抽丁严酷,但是还没有外迁台湾的记载,只有陈晏在嘉靖年间因犯罪被充军湖广九溪卫以及陈仰、陈民欢、陈民性及其子、民恬、民怡、民恢等人因大地震而别籍德化巡炉乡等地的记载。直到康熙年间,鸣琴陈氏才有人去台湾。最早去台湾的是十三世文县公,为升公四子也,生康熙甲子年(1684),卒葬台湾。此后,鸣琴陈氏争先恐后地往台湾谋生或居住,形成东渡台湾的高潮。如十四世有:维授生康熙五十九年(1720),往台湾诸罗笨港,有家眷儿子;维揖生康熙五十九年,往台湾南路南仔坑,有家眷,有应都、应为、应南、应吉、应口、应田等六个儿子居之。维谅字简圣号闻益,童年便通算法,能办世务,父极钟爱之,长有大志,慷慨豪举,与叔父等两次起盖华屋,心力经营,费出非容易事也。功成之后,又远涉台湾,身劳经纪,运途乖舛,抱病数年以归,归而勉查族之户屯粮产,悉为户房、册师瞒昧,年多赔纳,用条缕计算清楚,登数以侯族之清册,并加勘算法,令有志之子弟习而熟之。及于丈量,丁役盐口之例,无不了然难欺。且善书敏捷,铢黍细密字迹,皆举笔无难。提挈谱事(指1774年第五次修谱),出入经费,凡谱中以数目计者,悉以付之。是聪明巧慧、多才多艺者。娶妻六七都山美林氏娇娘,生有应球、应琨、应班、应珉。维俨婚后往台湾,卒于台湾。以上皆鸣琴长房。而二房往台湾者亦甚众,如英择字珠圣,志经营而往台湾,念桑梓而回家,笃敬人也,娶董埔后厝林氏妁娘。英淋却往台湾而有子居之。十五世往台湾的有:应钰去台湾,年廿六卒,在台湾北路淡水暂葬纱帽山;应泉在台湾别世后,拾骸回归安葬本处,娶埔头林氏熟娘,子曰士诸(太学生);应札在台湾别世,取岭边林氏便娘;应钰往台湾卒葬莫详,应维、应祥兄弟二人也往台居住,十六世士欢壮游台湾,卒葬莫考;士博字学渊在道光庚戌(1850)八月十五于台湾别世;士省年四十二在台湾新庄社别世并葬在台湾;士必在台湾府别世;士占外出台湾居住淡水而无归;士埔在台湾别世;十七世有晋嘉、晋样外出台湾,皆生卒莫详。从族谱看,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永春鸣琴陈氏就没有去台湾的记载了。这不能说明没有人再去台湾,因为1774年第五次修谱到1890年第六次修谱,时间隔得久,可能有缺记。但是1840年以后,去南洋的却多起来,形成南渡高潮。
鸣琴陈氏南渡的直接原因是林俊起义失败,陈氏为避祸而离乡背井。据族谱记载,陈氏到清末人才辈出,习文练武者比比皆是,而陈晋品还“蒙恩例赐五品之御职”,捐资买官者也甚多。林俊起义的第二号人物陈湖是近邻梅苑人(误传为龙头人),龙头陈氏参加起义的很多,后来招致闽浙总督左宗裳派来的兵备道朱明亮的残酷镇压,十六世陈士郁乡大宾时任族长,挺身保护陈氏,年73而遭朱明亮杀害。这在1890年所修族谱有明确的记载。而林俊起义失败后,鸣琴陈氏为避祸就纷纷逃往南洋。本人调查结果如下:
飞垅大厝十八世仲泉、仲娥、仲谅皆去南洋。马来西亚永春龙头乡陈氏家族会第一任主席陈联秀受封PIS即是仲泉之子。他曾任十多种社团职务,后裔皆住柔佛东甲等地,其妻曾归来寻根。石鼓垅大厝十八世仲邈去南洋,子孙皆在南洋,其子金澈任东甲马华支会委员等多种社团职务。顶洋大厝十九世和甘、和雀、和池、和泮及整美堂和振、和湖、和锡、和滂、和思等皆居柔佛,子孙甚多。坑边大厝十八世仲烈在南洋卒,其子和黎年七十归故乡还父辈之愿以后,1994年在南洋去世,子孙在柔佛武吉哈篷。后墘堂十八世仲仙、仲堵、仲宅皆去南洋,仲山之子和富曾任几所小学校长及马六甲永春会馆区主任。整美堂十九世和业、和源、和樵皆去南洋,现任南洋陈氏家族会副主席,廿二世陈书助居柔佛东甲。和洱、和麟、和科都在南洋别世,后代大多数在南洋。和涞也去南洋,长子金祝、次子清水皆德高望重,其儿辈在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等地。十八世仲添、仲燃也去南洋,仲添之子和锭是南洋家族会第一届名誉主席,曾任马六甲颍川堂理事、马六甲福建会馆理事,1984年卒时84岁;仲燃之子和栲则是麻坡闻人。以上皆长房,子孙后代皆在南洋。而二房到南洋的同样很多,乌石厝二十世金启、金井、金灯皆去南洋,柳墘堂十九世和口也去南洋。山美堂十八世佳炉去南洋时途中逝世于船上,佳佃之女去南洋,而其子和州生金某、金狗,金某有子锦华、建宁、桂林皆国内大学生或大专学历,分别任福州市电信局局长、厦门市某部教导大队政委、厦门电视台国际部主任。十九世和居乃太学生振往之孙,移居柔佛,传有九子,第五子金槃现任家族会第二届主席,多次率族人回国探亲,热心公益及教育事业,第八子金杰回国服务。金杰有二女一男,丽丽毕业于厦门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诗唐毕业于福州大学电子计算机硬件专业,丽芳毕业于集美大学财经专业,皆在厦门工作,诗唐还为厦门市医疗改革方案的出台做出许多贡献。马龙堂(俗称三落厝)十八世金水去南洋,子孙兴旺;佳涩去南洋居什峇株,生和炒、和炎,和炒后裔皆在南洋,其子金垵任家族会查账,多次回国探亲,热心家乡事业。和炎回国,子孙众多。龙头陈氏去南洋最兴旺的是十七世振墘字明路,后代绝大部分在南洋。其长子佳策生有和溪、和地,和地生有六子,金素为次子,金素有子诗圣曾到台湾大学留学,毕业后回居銮中华中学任教达30多年,任校长20多年,1996年12月光荣退休,欢送宴会达180席2000多人,并设立陈诗圣助学基金达100多万马元。陈诗圣受封PIS 勋衔,近几年多次率弟伴嫂回龙头,热心资助亲堂叔侄,与永春访马各位领导甚有交往。振墘的次子佳相生四男一女;佳相的次男和文回国,和文的长子回国,次子金绥居南洋);佳相的三男和阔传金忠、金壁,金忠由国内协和大学毕业后,再返柔佛州任华文小学校长数十年,始终任家族会中文秘书,编纂《马来西亚永春龙头乡陈氏家族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行世,以柳体楷书闻名;佳相的四男和暖即笔者的祖父,传有金设(笔者之父)、金显、金快、金辉等四男及金花(笔者之姑)。我的父亲在1950年带全家回国,其他亲人皆在南洋,我成为第四代华侨而回国就学,是1949年后龙头第一个大学生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副研究员职称,连任泉州市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教育子女成材,长子书林当汽车司机,女儿巧玲大专优秀毕业生,现任永春五中英语教师,次子书泽以优异成绩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专业,任系学生团委宣传部副部长,参加1997年9月中国厦门国际贸易展览会电脑网络操作员,以流利英语为外宾排忧解难,而获好评。我的堂弟诗庆是三叔金快之子,毕业于台湾大学兽医系,再往美国留学深造,现在新加坡工作。我的尾姑陈金花居新加坡,生有三个男孩皆大学毕业。我的老尾姑陈潭在南洋,后代甚多。振墘的三子佳达守居龙头,后裔亦多。
据考证,十七世振墘是龙头最早出国而事业有成的人,但他“不尚华饰,宗族里务之费,身实倡之,至于重修谱牒,倡率义举,相与有成,积善余庆有望也。”他生于1832年,老一辈说,他从南洋回国做80大寿时,穿非常长大的锦袍,坐在叠好的八仙桌上接受县官和乡里绅士亲人的祝寿,锦袍沿着桌边沿下垂,到80多岁才去世。十七世振墘的第四子佳相(1853-1939)和他的几个儿子和文、和阔、和暖都生于南洋,十八世仲泉(1878-1954)、仲图(1882-1957)、仲泉之子联秀(1918-1984)、仲山之子和富(1918-1969)、仲邈(1915-1983),十九世和锭(1900-1984)、和栲(1910-1977)、和多(1903-1985)尽管也旅居南洋,但是年龄都小于佳相,由此可知振墘及其子佳策、佳相是近代龙头陈氏最早出国而有成者。振墘在海外赚了钱,率子侄合建大厝,原拟建五进大厝,因为买地不易,改成三进,名为马龙堂。当时从五里街经霞陵、高垅、龙头、石牌到介福、吾峰,只有马龙堂一座是三进大厝,解放前后解送侨汇,虽然信封上只有“龙头乡三落厝”也可送达。龙头土改评地主共七户皆姓陈,三落厝就占五户。海外亲人讲及去南洋的事,都说是为避永春、德化匪乱而南渡。家族会名誉主席陈和锭在去世前一年(1983)以84岁高龄回忆往事而写下《感言》,一开头就说:“岁次乙卯(指民国四年1915年)和丙辰年之间,中国德化县之土匪作乱,迅速蔓延至永春,斯时动乱不堪。慈母林看娘决心举家渡洋,偕家父同甘苦。过后,故乡之亲戚也不堪土匪之蹂躏,相继地携男带女,走出虎口,投奔星马各地寻觅工作。”家族会副主席(后来继为第二任正主席)陈金槃在《献词》中说:“清代中叶,即有渡洋之举,虽云寡数,然已导之于先,必有从之于后,因斯时土匪蜂起,民不聊生,吾乡僻居永北,遭害尤剧,苛饷叠捐,剥尽脂膏,掳掠肆出,蹂躏乡里,惨酷残生,难以渡日,是故老携幼,夫带妻,相率南逃,避居星马两地,以柔佛马六甲为最,散居各州者,亦不乏人。……”大家都谈匪色变,去南洋后就不敢回来。但是早期出洋的,总是每隔两三年就回来住一年半载,与家人团聚,甚至赚了钱回来建房屋、买田地、祭祖宗、拜神灵。这从三落厝马龙堂陈氏族人的出洋、发展、变化,即可略见一斑。就永春全县来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围剿”而逃往海外的不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大肆抓丁而避居南洋的甚多。但是就龙头乡来说,这些情况就很少,这是有所不同的。
随顺说一句:龙头陈氏现有男女716人(大中专学生20余人),而旅居南洋的,至1985年出版《马来西亚永春龙头乡陈氏家族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时,登记在册者达3500多人,至今达5000人,居住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