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著名语言学家陈章太教授,是福建省永春县仙夹乡美寨村人,1932年出生于坝头厝的一个普通华侨家庭里。他小时候家境衰落,又逢太平洋战争,他的父亲陈礼智由菲律宾返国后就滞留家乡没有职业,家庭生活困难。陈章太从小热爱劳动,割草砍柴,耕山挑担,帮助料理家务,作为农家子弟,他养成了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的精神。他的父亲为人老实本份,热心桑梓事业。他的母亲善良贤惠,团结邻里。陈章太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优良的素质,为后来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陈章太少年时代在仙夹中心小学读书,启蒙老师是其堂侄儿陈鸿泽。几十年后,现年已八十高龄、泉州市教育世家的陈鸿泽老师回忆说:陈章太学习成绩优秀,小学毕业后就升入私立永春崇贤中学初中第35组,我也恰好在该校任初中教师,我也就有机会再次和堂叔陈章太合影,至今还保留着当时他小学毕业、初中毕业时候的照片。陈章太读初中时,因为交不起学费曾经辍过学,后来初中毕业升入私立崇贤中学高中第2组,两年后跟随他的老师转学到泉州市泉中中学(今为泉州市第六中学)高中第5组,因为学习成绩优秀,遂于1951年以高中肄业生身份考取福州大学中文系,1953年高校院系调整的时候转至厦门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陈章太在崇贤中学时曾任学校学生会干部和永春县学生联合会干部,在福州大学、厦门大学读书的时候曾任学生会副主席,他一方面热心学生工作和社会活动,受到很好的实际锻练;另一方面又勤奋学习,学习成绩优秀,显示出研究的才华。
陈章太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8月厦门大学毕业后,以品学兼优留校工作,先在学校党委办公室任干事,后来到中文系当民间文学课的助教,这个时候,他对语言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956年11月,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担任研究实习员,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树、李荣、王力和吴晓铃,从事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和汉语词汇的研究。从1961年至1982年,他先后担任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所长,担任《中国语文》杂志秘书、副主编,跟随丁声树和所长、主编、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继续研究方言学和一般语言学,并且协助参与组织全国语言学界的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积极开展语言学的国际交流,受到学术界同行的好评。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他获得了“在科学大跃进中获优异成绩的青年积极分子”和“优秀科研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陈章太在1983年被中央组织部调至国务院所属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担任秘书长,1984年担任副主任,主持常务工作,具体主持研究、草拟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经上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陈章太担任常务副主任兼中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他创建了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先后担任该所副所长、所长及研究员,重建并加强了语文出版社,创办了全国性学术刊物《语言文字应用》。他还创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应用语言学系,担任系主任、教授,招收、培养社会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1978年,他具体负责筹备成立了中国语言学会,担任该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他参与创办了大型杂志《中国语言学报》,并且在第一、二期发表了重要的论文。从1994年到现在,他担任国家语言文学工作委员会委员、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应用语言学会会长、北京广播学院顾问。从1981年起,他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六五”“七五”“九五”规划语言、文学学科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学位委员会文学、语言组委员,国务院所属中国地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名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语言学会顾问,对我国语言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3年,他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对科学事业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享受国家级特殊津贴。
陈章太作为我国的著名语言学家,从1983年起,多次应邀到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进行学术访问,其中1991年至1993年担任日本著名的国立一桥大学教授,1993年担任香港城市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顾问,1995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员。长期以来,陈章太除了担任党政职务,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他的专业是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经过几十年的刻苦研究,成绩卓著,论著丰富,至今已经出版了专著八种,发表了论文一百多篇。他的专著主要有:《福建省汉语方言概况》一书,分上、下两册,总共150万字,于1963年出版;《语言美和精神文明建设》1985年出版;《永春方言志》1989年出版;《闽语研究》1991年出版;《邵武方言志》1993年出版;任《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主编,共有五卷,1000万字,在1996年出版。还主编《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丛书》,总共八种,在1999年出版;现正在主编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全套书总共十种,于2001年出版。《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巨著于1997年荣获国家辞书奖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这是最高的图书奖。陈章太勤奋写作,发表了很多方言学方面的论文,主要论文有《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1963年)、《论闽方言的一致性》(1983年)、《邵武方言的入声》(1983年)、《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1984年)、《汉语福建大田方言》(1985年)、《北方话词汇的初步考察》(1994年)、《关于北方话词汇调查、整理、编纂的几个问题》(1995年);在社会语言学方面,主要论文有《反对“语言污染”,加强“语言美”教育》(1981年)、《叫卖语言初探》(1985年)、《汉语的人名和人名用字》(1985年)、《关于社会语言学的几个问题》(1987年)、《从汉语的实际出发研究社会语言学》(1988年)、《语言变异与社会及社会心理》(1988年)、《四代同堂的语言生活》(1989年)、《语文生活调查刍议》(1994年)、《社会语言学的引进、发展与中西文化交融》(1996年)、《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语言学》(1998年)、《再论语言生活调查》(1999年);在应用语言学方面,他的主要论文有《普通话词汇教学的几个问题》(1964年)、《略论汉语口语的规范》(1983年)、《关于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几个问题》(1985年)、《关于我国当前的语言文字工作》(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的总结发言》(1986年)、《关于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任务的一些问题》(1987年)、《论语言生活的双语制》(1989年)、《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几个问题》(1990年)、《中国当代文字使用的情况和问题》(1990年)、《中国的语文生活和语文现代化》(1991年)、《论汉字简化》(1991年)、《略论汉字与汉字文化的关系》(1992年)、《普通话词汇规范问题》(1996年)、《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1997年);在语言文字学理论研究方面,他的主要论文有《毛泽东同志对语言科学的伟大贡献》(1960年)、《关于语言教学的几个问题》(1979年)、《语言研究的现代化及其他》(1980年)、《语文教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1981年)、《语言学观念的更新与语言文字工作》(1987年)、《语言文字学研究概述》(1989年)、《关于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的几个问题》(1999年)等。陈章太有十几篇论文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韩国文等在国际上发表。
陈章太对语言学的努力探索和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从1980年代初期到现在,共有二十几种报纸、电台、电视台、杂志、辞典、名人录对他作了专文或专条介绍,其中有《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中华兴国人物大典》、《中国人才辞典》、《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香港《世界名人录》、美国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美国ABI《国际有影响的500位学科领导人》、英国剑桥《国际名人录》(第24版)、日本国家电视台NHK、韩国《东亚日报》、新加坡《海峡时报》等,对他的业绩作出了高度评价。
陈章太为人谦逊,尊敬师长,关心重视家乡教育事业,是一名学识渊博、富有成就的著名语言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