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正教和新教以及一些较小派别。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相传为耶稣所创立。
公元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东西派,东为正教,西为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天主教设有教皇,驻梵蒂冈。
16世纪,天主教内发生反对教皇制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陆续产生一些脱离天主教的新宗派,统称“新教”。
在中国,通常专指基督教为新教,又称“耶稣教”。
明末,天主教一度在永春留下踪迹。清末,新教中的美以美会、安立甘会、英长老会等教派传入永春。民国时,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真耶稣教和恩典院等小教派入永。天主教1635年在永春开堂设教,但在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不断发生反教事件,永春天主教堂亦停止活动。
清末新教在永春的传播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福州、厦门被迫开埠通商,外国基督教传教士以此为跳板,逐步向福建各地蔓延。
美以美会传入
美以美会后改称卫理公会,属北美卫斯理宗(以下简称其“美会”)。1847年,美会派出第一批到中国的传教士怀德夫妇和柯林,从美国乘船到厦门入境,后到福州。1860年左右设立福州年议会,为美会在亚洲的第一个传教据点。
1864年(清同治三年),在美会入闽后的第十八年,福州年议会派辖下的福清传道郑宽龙(德化人)从仙游进入永春湖洋传教。最初租赁排尾村民屋,因地点不适中,当年冬改租湖城外桥仔头民屋,几年后迁租街尾民屋。
1870年(同治九年)冬,美会又派传教士孙西川、孙胡、孙泽(均惠安人)到永春传教。在廿五都街尾(今五里街镇华岩村)向孙研租房为布道场所,利用同宗关系传教(华岩为孙姓聚居地,其祖上系从惠安玉塘迁来)。五里街为永春繁华集镇,扼沿海泉州、南安、仙游通往德化、大田等内陆山区的交通要道,美会在此立稳脚根后,逐渐开始向周边地方拓展。
1871年,孙西川、孙胡、孙泽离永。因永春教会已颇有成绩,美会又派林振珍入永春管理教会事务至1873年。其后相继入永传教的有:1873-1874年林信裕(莆田人)、1874-1877年林洵来(惠安人)、1875-1876年林振前(惠安人)、1877-1879年曾遵明(仙游人)等。林洵来曾在永春出售“白药”(硫酸奎宁),为西药传入永春之始。至1880年,永春县的基督教信徒发展到56人。
1893年,美会永德田布道使麦约翰在街尾向孙姓购买园地一段。后因范围有限,又向孙寮重立购地契约,加广旷地面积。1899年4月13日,在所购旷地上兴工建筑崇元堂(即后来的大同礼拜堂)。因崇元堂地处永德大教会之首区,乃称总堂,为美会在三县传教的总部。1909-1912年间任永春连环司兼总堂主理的林鸿藻,在总堂右畔倡建钟楼及公寓。
1911年,美会曾在永春城关城隍庙放映无声电影。
美会在永春各地开堂情况:1886年,接受安立甘会在湖洋所筑未完工的礼拜堂,继续修筑完工。1888年开设冷水亭堂。1898年开设岵山龙崛(龙阁)堂。1904年开设剧头铺堂。1905年开设九斗(锦斗)堂。1907年开设洋上堂。1908年开设湖洋高坪堂。1909年开设湖洋仙溪堂。1910年开设社厝前堂。另有八坑堂、东关堂,始设时间不详。
在1925年成立永德大闽南年议会之前,永春美会所隶组织系统大体为:福州年议会(福建年议会)、兴化布道处(兴化年议会)——永德田布道使——永德田连环(永德连环、永春连环,主理者称“连环司”)——循环(主理者称“循环司”)。
安立甘会传入与撤出
安立甘会亦称圣公会、英布道会,属英国安立甘宗。安立甘宗在英格兰为国教,亦称英国国教会。1845年传入中国,1850年传入福州,1864年起从福州向连江、福清等周围地区辐射发展。
同治年间,德化县石城人郑派、郑求能等往福清做藤工时加入安立甘会,屡请教会到其乡传教。1874年,福州安立甘会派传道何信善(或作陈信崇,福清人)到德化县城东门外岳尾街,租屋设教,但是无人肯信,遂移设于永春蓬壶,租汤城民屋为教堂,为其传入永春之始。其后安立甘会又在蓬壶高丽开堂传教。
1882年,福州安立甘会又派传道林祈明到永春湖洋设教。林祈明向当地士绅黄晋泉购园地二亩多,开始建筑礼拜堂。1886年,因建筑费无着落,无法完工,转卖给永春美会。其信徒群起反对,呈请安立甘会继续在湖洋设教。1890年,安立甘会准其请,再派传道到湖洋恢复教会,占用已卖给美会的堂址。美会传道立慰连等与其交涉,并报告福州年议会,年议会派人来调解。安立甘会退让,另买桥仔头地址建筑礼拜堂。
1886年,安立甘会因从福州派传道到闽南,方言不便,外地传道悉数回去,由信徒自守主日。蓬壶汤城教堂划归永春长老会接管。
1893年,安立甘会再将湖洋教堂划归永春美会。
1895年,安立甘会派传道到永春开设达埔教堂。
1896年,安立甘会将高丽、达埔二堂划归永春长老会。至此,安立甘会停止在永春的传教活动。
大英长老会传入
大英长老会属加尔文宗。1850年传入厦门,1863年传入泉州城内,1867年起开始沿晋江东溪、西溪向内地山区发展。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长老会传教士吴国忠、吴封波、叶联登(均泉州人)等到永春传教。先在五里街租屋为堂,不久移至东岳桥头,租郑求冬之私塾为堂。1895年,又从东岳迁入街尾真武殿边,利用永春医馆为礼拜堂。长老会先后派西教士、医师来永春者,计有牧师越约翰、佟显理、何希仁、苏为霖,医师颜大辟、骆约翰、马士敦、蓝任贤,女教士礼珂莲、乐作信、承明东、洪禧年、卢珍珠、尤马利、尤仁等人。
永春长老会发展颇快,除在永春各地开堂外,还逐渐延伸到邻近的德化、南安、安溪等地。初期各地开堂情况:1886年,接受安立甘会在蓬壶汤城的教堂。1893年,工设诗山(在南安)讲堂。1896年开设小岵支会。1896年,接受安立甘会在高丽、达埔、雷峰(在德化)的教堂。1897年开设苏坑支会。1897年开设德化支会。1899年开设盖福洋(今介福)支会。1888年,有安溪县长老会传教士从湖头进入永春五斗(玉斗)开设支会。
长老会的组织系统概况如下:
1862年,英长老会和美国归正会在厦门成立漳泉长老大会,以协调传教事宜。1869年,改组为漳泉长老总会,分设漳属大会和泉属大会。1915年,泉属大会又分设泉永及厦门大会。
1886年,长老会初入永春,隶属于泉属大会泉州堂会。1896年,泉州堂会划分为泉南、泉西两堂会,永春属泉西堂会。以后永春各堂又自立堂会,1898年成立永春堂会,1904年成立蓬壶堂会,1911年成立诗山堂会,1920年成立黄坂堂会。
1902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罗励仁到泉州,住在培元中学。他身材矮小而健步如飞,常在礼拜六上午起程往永春,下午到达,计步行100多里。他负有特务使命,常借口传教和调查教会状况,在南安、永春、德化、大田、安溪各地,对沿途地势、山脉、河流、气候、特产、矿藏及当地风土人情、驻军情况进行详细的采访和记录,并随时向英国驻厦门领事汇报。由此可见,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冲突事件
基督教传入永春之初,许多群众因对西方侵略者怀有仇视心理,加上中西方文化的隔阂,儒、佛、道思想根深蒂固,遂视基督教为一种有着抉目剜心、不要祖宗的异端行为的洋教,心存鄙视和畏惧,因而加以反对抵制。民教之间不时发生摩擦、纠纷,引发一些教案,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1881年,永春有基督教信徒违禁贩私,被官府按中国律例惩处。
1886年,美会从安立甘会转手购来未完工的湖洋礼拜堂,继续建筑。兴工时,湖城刘姓民众以挡伤其住宅风水为由,群起反对,美会停工调解无效。刘姓向永春州府起诉,无法解决,又上诉于福建布政司。布政司派人复勘,结果判称礼拜堂之建筑无碍刘宅风水。建堂工程得以继续。
1893年,美会和英长老会在街尾购地,都引发争端。地方士绅在四班(介福)集会,散发传单鼓动民众反对教会,并呈文地方官府,称教会借施医传道收买民心,实行迫教;又在金峰殿、华岩室结会揭帖,指责教会。教会根据条约交涉,经3年反复折腾,才结束争端。
1897年,长老会因见苏坑人陈景、陈焕文信教虔诚,派传道者李世璠前往苏坑,借陈景住宅开设讲堂。苏坑民众认为陈景、陈焕文不该引教入乡,扬言要杀其身并焚其室。李世璠闻悉,将情形诉于该乡长辈陈某(武举人),谓陈景等以后如有不测事故,将惟乡民是问,反教风波遂息。
1907年,美会叶良燕、姚德综轮流到洋上传教,初租村民余垂余之店屋为堂,首信者仅林赵一人,后来发展余垂余等人入教。洋上村民仇视教会邪恶,断绝林赵家的水源,又与余垂余绝交,后因小事将余垂余围殴,并欲烧毁礼拜堂。教会诉于永春州,州官拘禁肇事者。洋上人由此更加反对教会,召集全村十社群众开会,禁止村民信教,违者将革逐出族。直到1923年,余垂余捐献店屋及店后田地,并倡捐大银100元,其他信徒亦捐资,建筑礼拜堂及牧师屋,教会在洋上才站住了脚根。
1913年,德化的美会传教士干预民事诉讼,引发永春和德化民众与教会的大规模冲突,焚烧教堂。后在美国领事的胁迫下,政府当局责令永春、德化、大田三县赔偿教会损失5万多银元。
长老会创办永春医院
1881年,英长老会医师颜大辟(DR. DAVIDGRANT,英国人)到泉州,在连理巷购地创建惠世医院,为福建省最早的医院之一,颜大辟任院长。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永春同益号老板邀请颜大辟到永春,为其母治疗痢疾。同年,颜大辟在街尾设临时诊所。此为西医传入永春之始。
随后,泉州长老会又派李医师和越(约翰)、陈两牧师相继入永,与颜大辟设法购地建医院。当时地方闭塞,购地甚难,初买溪州头洪家旧屋及旷地,因业底不明,交涉累月而罢。1893年,他们终于在街尾真武殿边,“永远租用”王淑西、王金福旧屋3座及田地数亩,开始建筑医院。
1895年,医院开业,正式命名为“永春医馆”。颜大辟在筹建医院过程中积劳呕血,但恐被召返国,建院功败垂成,因而隐瞒病情,至医院建成,才安心回国(1907年在苏格兰去世)。泉州长老会派骆约翰医师入永春主持院务。当时风气未开,患者裹足不前。有地方士绅颜包等散布无名传单,毁谤医馆。后长老会雇人追查主谋,颜包登门谢罪。
因妇女囿于风俗,就医有所不便,数年后,泉州长老会又派女医生乐作信来永春,在五里街西安小溪仔桥头开设女医馆,乐作信主持院务。妇女就医者甚多。但后来停办。
骆约翰任满返国,长老会又派万医师署理。后骆约翰再返永春,在东门外购地一段,预备扩充医业,志未成而返国。
1904年,长老会医学博士马士敦倡导,得地方人士及华侨热心捐助,在真武殿边原址翻建楼房4幢。1906年竣工,设有挂号处、候诊室、诊病室、手术室、药剂室,并有教学室、大讲堂、学生宿舍、男女病房、医生楼及协理楼等,后又安装电灯、自来水,添置显微镜及外科医疗器械,病床从20张增至100张。邻县群众和海外侨胞多有专门到此就医者。至此医馆的规模初具,改名为“永春医院”。
马士敦对医术专心研究,写了多篇论文寄回英国刊发,获得英国医学会表扬,1906年赠他一套X光摄像器。当时永春尚无电灯,该机缺乏电源,英国医学会又特地购来1台直流发电机组,容量10千瓦,用8匹柴油机带动发电。同时,为了预蓄电力又附设了120个铅板蓄电池,每个玻璃池约14×10×8英寸,各贮阴阳铅极二大片,并附来工业用硫酸,供该院照明及X光放射室用电。马士敦特建二间房,一专发电及蓄电,另一专作透视。这套透视机是福建较早进口的医疗器械。
为培养医术人员,马士敦倡议医院兼设教学班,学制5年,内外科兼学,学习期满经考试及格后,医院发给毕业证书,可以开业行医。至1949年,永春医院共计培养西医师63名、西药剂员50名、助理护士5名。
马士敦在永春医院期间兼主持宗教事务,初时对地方事多有干涉。后来,他不愿出入衙门而专委托其医徒黄汉忠(南安人)办理,因而黄成为亦医亦绅的南安势力人物。
教会兴办的教育事业
美会方面:
1890年,永德田连环司魏其兰将设于德化城关堂会的道德女校迁往永春湖洋(1902年再由陶师姑迁返德化开办)。
1892-1895年间任永德田布道使的麦约翰与夫人热心教育,在湖洋添设女学及福音、培元两书院。
1893年,麦约翰请布道会拨款,在街尾租赁孙研平屋,开设私塾,初时从学者10多人。
1898年,永德田布道使王多玛对麦约翰在街尾开办的私塾加以扩充,借用孙光和牧师之旧宅为宿舍,除中英文各科外,添设道学科,专门培养传教人才。
1899年春,永春美会得美国干撒省夏学理(J.B.HARDY)先生捐助千元为办学之费。王多玛和薛贻松两牧师在街尾购地(即崇贤中学之旧址),主持建筑校舍,5月10日正式开办。以夏先生有捐资兴学之热心,命名为“夏理学堂”。1904年,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分为中学、小学、师范、道学等部,开设工艺课并添设学额。为使社会人士明了学校目的在于沟通中美文化,改名为“华美学堂”。1909年,为区别于泛义之学堂与私塾,改校名为永春“崇实西学堂”。因经费困难,师范部、道学部停办。
长老会方面:
1879年,建筑育德女学妇学及校舍住楼一座,次年开课,由洪禧年女士主持校务,陈秋结女士为首任教员(民国后停办)。
1896年,在街尾以永春医馆护厝为教室,创办“圣教义学”,首任教员陈尽氏,男女学生20多人。1898年,另办女学,圣教义学实行男女分校。1901年,建新校舍于新路头。1902年,圣教义学定名为“育贤学堂”,后改称“育贤学校”。1911年,育贤学校组织足球队,为永春最早组织的足球队。
民国永春教会的兴衰演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全国响应。11月底,永春和平光复。
1912-1934年的教会情况
民国初,永春匪乱滋生,政府军又以“剿匪清乡”为名而扰民,重重压迫和剥削闹得民众无所依归。基督教会为辨别信徒住宅,发给门牌,以便保护。剿匪军以教徒当无附匪之事,可免清乡之累,而一般土匪对教会亦加尊重。因此,许多民众怕兵匪之骚扰,争先请求入教,有“苟能得到会友资格,胜于前清一秀才”之说。如在1913年,永春县公署知事(相当于县长)陈其恩,下乡清查鸦片烟苗,骚扰民间。至苏坑,到长老会礼拜堂,由传道林以友为该乡民众具一无种烟苗之初结,全乡即免受清乡之累。苏坑乡民见官府体贴教会,纷纷入教,教徒大增。
美会永春、德化、大田三县教会自1901年反对归并,提倡自立后日益发展。1913-1919年,永春各连环各堂亦均自立,不受兴化年议会津贴。此乃永春美会的黄金时代。
1914年夏,美会因崇元堂左畔之牧师楼不甚适用,移拨永德公款为建筑费,将崇元堂左畔之牧师楼翻盖为连环司楼;将右畔之钟楼改建为牧师楼,并在前面建钟楼;将连环司楼左畔之平屋改为公寓。崇元堂由此规模扩大,建筑堂皇,颇壮观瞻。1918年,因崇元堂堂宇又遭破漏,永德连环司薛贻松、总堂主理戴兴荣和各执事筹备翻盖,扩大规模,并在堂之前及左右两边增盖梯形层楼,工程至翌年落成,费金3500多元。
1918年,闽粤战争爆发,闽南各地民军纷起,混战不休,史称“民七之乱”。1918-1928的十年间,永春走马灯似地更易43任县长。先后有十多股军阀割据永春,称王称霸,各自为政,设苛捐杂税,盘剥无忌。许多民众包括教徒被迫逃亡南洋,同时又有不少人避入教会。教会突然大兴,各处礼拜堂满座。1918-1925年,可谓永春教会之鼎盛时期。
民国前期美会在永春各地开堂情形如下:1916年开设湖上、水万安、田地、上场4堂。1917年开设西向堂。1918年开设黄墘、格脚、尾墘、赤竹4堂。1919年开设高垅坑、白鹳、龙头、路洋、梧洋、玉树垅、官林、官圳边、南幢、岭头、石鼓林等堂。1920年开设长坑堂。至1922年,美会计有10循环,46处教堂。
1923年,正式设立由永德大美会组成的闽南布道年议会,1925年升格为闽南正年议会,连环改称教区,循环改称牧区。
1926年北伐军兴起后,国民政府掌控全国大局,地方秩序渐为安定,一般教徒纷纷离教,教会逐渐冷落。
1927年,美会剧头铺循环司陈瑞图和进步人士陈其挥在鳌峰区提倡组织各乡农民协会,后因政局混乱而停滞。1928年9月,鳌峰各乡又争请陈其挥和陈瑞图重新整顿恢复农会。鳌峰农会在1930年掀起反对地方军阀陈国辉的抗捐斗争。
1930-1935年,为共产党领导的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游击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大举围剿,永德大部分教堂被占用,教徒星散,一般传道者亦无心布道,不少礼拜堂甚为冷落。时至1934年,永春美会只剩下五里街等10个基点。
当时共产党在教会创办的崇实中西学堂、育贤中学活动。1930年,曾任中共永春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的李南金常到崇实中西学堂,与赖锡裕(崇实训育主任赖巽裕胞弟,住在校内搞地下革命)、徐贻泽、翁祖武(崇实教师)等地下党员联系。由于学校系教会所办,课程中渗入圣经课,强迫学生每星期日要到礼拜堂做礼拜。李南金等领导学生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罢课,向学校当局提出信教自由。校潮引起地方军阀陈国辉的注意,派军警到校搜捕,徐贻泽等因早有警惕事先离校。
曾任中共永春县委宣传委员、团县委书记的吴国清,多次做基督教永春医院的职工工作,将党的联络和活动地点转移到医院中。1930年秋,中共省委特派员陈普济到永春整顿党团组织,身患重病,吴国清安排他到医院治愈。同年12月,一名游击队员因参加袭击安溪东溪土豪的战斗而中弹受伤,吴国清安排他到医院秘密医愈。又有一次,吴国清在医院宿舍里写宣传材料,地方民团突至搜查,放哨的实习生故意大声招呼,吴国清穿上白衣,戴上白帽、口罩,拿着医疗器械、病历卡(内夹宣传材料),从容地从敌身边走过。
1934年,地方民团占据美会蓬壶白鹳教堂为团部。8月初,中共永春特区区委组织白鹳群众建立赤色农会,打死土豪劣绅及其爪牙6人,并于5月烧毁教堂。
1934年,入永春“剿共”的国民党36师、87师,先后驻营于西向美会教堂之内。9月12日,西向赤色农会发动群众烧毁教堂。
1934年12月:英美两会大合并
1920年,漳泉长老总会与英国伦敦公会在闽南设立的省议会通过磋商,通过合一会章程,在厦门鼓浪屿福音堂正式成立中华基督教闽南合一会,下设厦门、泉(州)永(春)、惠安、漳州、北溪等区会。由此,永春长老会加入中华基督教。1927年,闽南合一会改称闽南大会。
1934年7月,美会闽南年议会与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均派代表到鼓浪屿,开会讨论两会合并之事。其后,中华基督教总会干事高伯兰,对于两会合一之事,亦到永春与美会接洽两次。
双方接洽就绪后,1934-12-11日,美会永德大各牧师传道及教会代表,汇集于永春崇元堂,召开第九届闽南年议会,票选刘家祥为临时主席,依照年会秩序开会,13日会毕。
1934-12-14日上午,举行美会闽南年议会加入中华基督教成立永德大区会典礼。礼毕,即推举中华基督教闽南大会代表吴炳耀为永德大临时区议会主席,办理议会,对教会系统与组织略作变更。其中,将美会永春教区所辖之县城、和平、湖洋、剧头铺、洋上、长坑、龙西、蓬壶、达埔、白鹳等10个牧区,改组为大同、和平、湖洋等3个堂会。大同堂会辖蓬壶、长坑、后房三个支会,和平堂会辖龙阁、剧头铺两支会,湖洋堂会仅辖洋上支会。闽南大会追认永德大区会为大会第九分会。改崇元堂为大同堂会,称永春总堂,为永德大区会所在地。
1935-1949年的教会的情况
美会闽南年议会改组为中华基督教永德大区会后,取消永德田布道使的名义。外国人在永德大主持教会事务者为:1935年蔡为恩(美国人)、希礼智(英国人),1936年该日增(美国人),1937年黎德渊(英国人),1938至1949年蔡为恩、黎德渊。
1936年2月,汕头基督教会奋兴家林佩轩到永春主领奋兴会,听众数千人,许多受感者组成布道队,分散各乡村传教。8月,林佩轩又在永春开培灵查经会一个月。1937年2月,奋兴家宋尚节(莆田人)到永春,主领十天的奋兴布道大会,晋、南、永、德、大各县到永听训者达三四千人,受感者数百人,每礼拜都有布道队下乡传教。林佩轩与宋尚节的奋兴会,为已陷入疲顿的永春教会注入一丝生机。但时隔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局混乱,永春教会又每况愈下。
1939年4月到1941年11月间,近代佛教大师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从泉州入永春,爱蓬壶普济寺之清幽,掩门静修。一日,基督教某牧师娘慕名往谒,弘一法师延入,仪态谦和,先对坐默然久之,既而有所开示,言近旨远,发人深省。牧师娘大受感动,几于泣下,出门对人曰:“弘公盛德,当世少有,要足令人起敬也。”邑中传为美谈。是为永春基督教与佛教界接触的一段佳话。
1940年7月,上海布道家汪兆翔牧师到永春布道:“研究天国奥秘”。该年,大批外籍传教士回国,教徒骤减,除大同、湖洋、冷水亭、岵山、蓬壶、达埔、梧洋、仙乡等较大的教堂仍有聚会外,余均停止活动。
1941年,因湖洋堂宇年久失修,牧师李德盛及各长执,向永德大各同道募捐翻盖,同年冬落成。
1942年12月,永德大区会在湖洋开会,庆祝美会入湖洋八十周年,并举行湖洋堂会圣殿翻盖落成典礼。
1943年,国民党泉安师管区迁永春。师管区副司令何纪庭的夫人陈行敏热心基督教传播事业,到永春各地主领奋兴培灵会。
1944年夏,因时局关系,黎德渊、蔡为恩均各奉该国领使之命,先后回国(抗战结束后再返永春)。
1945年,大同堂会各长执因恐教会史迹久而湮没无闻,乘纪念美会入永七十五周年而有编纂会史之议,推原《崇道报》编辑许礼贵执笔。12月,《基督教会入永春七十五周年史略》编成,由多玛印书局承印。
在解放战争的澎湃大潮中,一些基督教信徒顺应时势,参加革命。如苏坑地方人士、基督教徒张存诚曾任共产党领导下的永春人民游击大队参谋。1949年6月,中共闽西南游击队政治处在达埔基督教堂,召开达埔乡知识青年座谈会,号召知识青年踊跃参加革命,协助游击队发动群众,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解放前夕,基督教在永春共计有5个堂会,13个支会,教徒742人。
多玛印书局、《崇道报》
1919年春,永春美会鉴于推进文字传教极需印刷机关,遂派姚锦文前往上海,在商务印书馆实习石印术,当年秋学成返永,开设多玛印书局(纪念已故永德田布道使王多玛)。历届主管人有贺为理、薛贻松、刘家祥、戴兴荣、林启仁、许世昭等。
1923年3月31日(救主复活节),永春美会以报纸为推动文字传教之先锋,在五里街华岩创刊《崇道报》。由多玛印书局用石印刊行,系周报,每期出四开四版一大张。首版时评、漫画和国际要闻,第二版为国内和本省新闻,第三版为本县新闻,第四版为文艺副刊和广告。总理贺为理(美国人,曾任永德田布道使),经理刘家祥(大田人),编辑林启仁(林本山,莆田人),黄道山(永春人)负责撰写时评,林汝器(仙游人)负责美术漫画。以后历任编辑有徐景翰、许世昭、许礼贵、黄介中等。
1925年4月,因石印出品速度较缓,多玛印书局将纪念教会入闽七十五周年时永德大各教牧人员及信徒的捐款拨出一部分,派人到上海购来铅印机器(有2台脚踏圆盘机、1台手摇刀车即裁纸机)及铅字,为永春由石印进入铅印最先之一家。5月29日起,《崇道报》改为铅字印刷,同时改为对开四版的半周报。每期300至1000份,80%销往南洋各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交通断绝,消息阻滞,经济发生困难,《崇道报》改为月刊。
1942年底,由于侨汇和教会经济来源均告中断,《崇道报》被迫宣告停刊。
《崇道报》前后发行近二十年,是民国时期永春创办最早而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能比较自由和客观地报道闽南民军割据、中共领导的安南永德四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等历史时期永德大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情况,保存了大量的民国地方史料。
永春医院的停办和复办
1918年,永春医院院长马士敦因论文获评甚高,被北京协和医院聘为教授,离永赴京。同时长老会的传教重心移向泉州,永春医院大部分设备并入泉州惠世医院,遂停办。
1922年,永春医院复办。长老会派南任贤医生(英国人)主持院务,设病床50张。
1927年底,因地方治安混乱,永春医院二度停办。院长南任贤归国,院内重要设备移往泉州惠世医院及鼓浪屿。
1928年,永春一些士绅以地方需要医院,组织董事会,向英长老会租用院舍继续办院,聘龚振荣、吴神恩为正副院长,庄志烈为医务主任。
1929年,永春医院经营一年后因经费不继而关门,董事会解体。当时永春疫病流行。7月,长老会收回永春医院院址,改隶泉州惠世医院,更名为“基督教永春医院”,庄志烈为院长(一直任至1951年),黄贞明为协理,缩减病床为25张。经费由惠世医院按月津贴银圆150元,不敷之数由地方人士和侨胞捐助。遇有重大而困难的病例则由惠世医院派医师到永春协助诊治。
在民国多事之秋,1930和1934年,永春医院两度被地方民团占用并拿走部分物资;1949年5月底,国民党九十六军溃逃过永春,永春医院又遭骚扰。在历次动荡之际,庄志烈皆挺身而出,使医院勉力维持。
英美会两校合并:崇贤中学
美会学校情况:
1914年,永春崇实西学堂改名为“崇实中西学堂”。
1920年春初,美会永春连环司薛贻松牧师购得位于五里街尾金峰山麓公有之天坛旧址,并买周围民有园地数段,连成片,先筑围墙,继建两层大楼一座为校舍,开办崇德女学和崇正妇学;又建西式平屋一座为园舍,开办崇真幼稚园,为永春开办妇学和幼儿教育之开端。崇德女学和崇正妇学毕业数届,为永、德、大女界造就不少人才。嗣后为便管理,将崇正妇学并入崇德女学。历届主办人有程师姑、戴云峰、黄立夫等。崇真幼稚园由贺为理牧师之妻主持,学生18人。课程有劳作、美术、识字、计算、唱歌等。
1921年,崇实中西学堂附设师范简易科一班,培养小学教学人材。1923年,增办初中和高中,实行教育部制定的新学制,即中学高初中各3年,小学高小2年,初小4年。1924年因美会拨给的经费减少,高中部停办。
1927年,崇实中西学堂成立校董会,全校行政由教会转归校董会管理,添购理化仪器及图书,设备更加充实。
1931年秋,崇实中西学堂、崇德女学两校校董会,为向福建省教育厅立案便利及统一两校行政起见,将崇德女学并入崇实中西学堂,男女合校。改组校董会,经费由华侨负责,南洋各坡成立经济委员会。聘吴仁杰为校长,校内行政组织更为充实。崇真幼稚园亦于是年改为崇实幼稚园。至此,崇实学校由中学、小学、幼稚园三部分组成。1932年10月间,始得福建省教育厅批推立案,并专呈教育部备案,定名为“私立崇实初级中学”,附设小学改为永春县第一区私立崇实小学暨附设幼稚园。1935年,崇实初级中学设有初中5班,学生111人,教职员15人。
长老会学校情况:
1915年,育贤学校分组高小、国语、西文等部。1916年,育贤学校足球队由庄成礼带队往泉州,与培元中学附小比赛,为永春小学足球队第一次出县远征。1919年,添设蒙学。
1920年,增建洋楼为高小部,建费六千多元,除了本地捐助千元外,均由泉州培元中学校长安礼逊从吕宋筹来。学生150人。经费由长老会补助。校务由陈益三、吴鸿佐等先后主持。后来增办初中,改为“育贤初级中学”(附设小学),首任校长王善报。王善报努力办学,为校内外人士所嘉许,不幸积劳成疾。王善报逝世后,由张康承、黄毓斌、郑锡三等先后继任。黄毓斌曾出洋募捐学校经费。
1930年,许锡仁接任校长,着手增办高中,并将育德女子学校并入,改为“育贤中学”。
育贤中学为一代学府,文体活动非常活跃,不但有一支足球队,还有一支西乐队,为永春首创。
1933-11-10日,育贤中学足球队与培元中学足球队在永春体育场比赛。许锡仁参赛不幸足胫骨折,抢救无效而逝。育贤中学维持至年终停办。
两校合并:
1938年3月,经育贤校董会及其原创办者英长老会赞成,将育贤校产全部并入崇实,从崇实、育贤各取一字,定名为“私立崇贤初级中学”,向省教育厅备案照准在案。1948年秋,私立崇贤初级中学增办高中,改名为“私立崇贤中学”。时有初中7班,学生405人;高中2班,学生100人。
教会其它教育事业:
闽南道学校:1919年春,美会崇实道学科改办为闽南道学校,专门培养传教人才。首届主理为永德田布道使潘龄恩,校长薛贻松,监学许世昭,拨用永德公款建筑校舍,招收第一、第二两年级生计20多人。1920年,监学许世昭调任德化总堂主理,遗缺由林启仁继任。1927年,闽南道学校因经费缺乏而停办。
永春博爱贫儿院:1923年7月,基督教徒、《崇道报》编辑林启仁等人筹创永春博爱贫儿院,开始募捐。1924年4月1日永春博爱贫儿院开成立会,招收孤贫儿童30多名入学。1926年6月,林启仁南渡为博爱贫儿院募捐。1933年,因经费无着而停办。
新中国成立后的永春教会
1949年8月23日,永春全境解放。
1950年,黎德渊、蔡为恩被人民政府驱逐出境。永春教会组织完全脱离外国传教士的直接控制,教徒除少数在家自守主日外,大都在国家、集体的企事业和文教卫生等部门工作。
1950-11-27日,在抗美援朝运动浪潮中,成立“永春县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后改为“永春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实行自传、自治、自养方针,宣布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敦促教徒自觉遵守国家法令。选举出第一届主席林振华(牧师)。通过“三自”革新,教徒摆脱外来不适合中国国情而有害于下一代的精神枷锁,逐步向健康方向发展。主要活动是在教堂中开展爱国爱教教育和举行洗礼、讲读圣经、诵赞词、做主日、庆祝圣诞节等活动,其经费自筹。1951年5月间,永春教会和信徒与各界爱国人士踊跃参加捐飞机捐大炮活动,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1951年3月20日,永春各教堂向县人民政府办理登记手续。1952年10月,永春县人民政府接管基督教永春医院。1952年秋,私立崇贤中学收为公办,改名为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崇贤小学改名为华岩小学。1958年崇贤中学并入永春一中,1992年复办,并将五里街中学并入,定名永春崇贤中学。
1956年12月,中华基督教会的闽南大会、闽中协会、闽北大会在福州举行会议,撤销上述机构,成立中华基督教会福建大会。接着,晋江专区整顿原泉州区会、惠安区会和永德大区会,合并成立泉州区会。
人民公社化后,教徒都投入“大跃进”运动,教堂转为它用。盖福洋(介福)教堂被拆除。
1959年,召开第二届三自爱国会,选举主席曾振强(牧师)。
“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宗教活动普遍停止。有的教堂被封闭,有的教堂被毁。
197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开放基督教堂及聚会点,妥善解决教徒的活动场所。
1980年12月3日,大同教堂和湖洋教堂获准开放作为教会活动场所。其中大同堂会牧师朱天来,传道黄良光,执事陈天庆、吴宝銮、叶金兰、王保护、刘培明等,有信徒152人。
1982年4月1日,恢复永春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同时成立永春县首届基督教协会。召开第三届三自爱国会,选举主席朱天来(牧师),兼协会会长,副主席黄良光(传道)。
1983年5月15日,福建省基督教协会和永春县基督教会在大同教堂举行按立牧师圣礼和大同教堂的复堂典礼,按立朱天来为永春大同中心教堂牧师。同时制定《永春县基督教会管理条例》,加强自身管理。
至1990年,永春获准开放的基督教活动场所有教堂6座(大同、湖洋、冷水亭、岵山、达埔、蓬壶),活动点6个(石厝、德风、龙阁、吾峰、介福、苏坑),教徒1138人。
1991年,朱天来牧师因病归家休养,大同教会事务工作由黄良光牧师负责,陈天庆、吴宝銮、叶金兰、王保护、罗景星及以后历届长执协助。
1997-12-12日,永春县基督教会在大同教堂召开全县的信徒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永春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四届、协会第二届领导班子,黄良光牧师任主席兼会长。
基督教会现在分布在永春的17个乡镇,有13个依法登记的堂会和9个聚会点,它们是:五里街大同堂会、湖洋堂会、东平堂会、桃城堂会、德风堂会、岵山堂会、内田堂会、卿园堂会、达埔堂会、蓬壶堂会、苏坑堂会、吾峰堂会、介福堂会;石厝点、外山点、内碧点、仙夹点、呈祥点、吾顶点、下洋点、一都点、洋上点。全县现有信徒8000多人。
大同礼拜堂因年久破旧,1994年,大同堂会第三届长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大同教堂翻建筹备组,7月28日正式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1996年1月8日,正式成立“大同堂翻建基建组”,同月28日向海内外信徒发出通知。4月29日举行隆重的开工礼拜。大同新堂和附属工程历时四年多,于2000年告完成。10月15日,举行大同新堂落成暨设教130周年感恩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