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永春白鹤拳史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永春古称桃源,山明水秀,人文荟萃,是白鹤拳的发祥地。白鹤拳属南派少林武功,是福建省一大拳种,是我国武坛中的一枝奇葩。它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拳理精辟、技法丰富,流传于省内及东南亚各国,自来负有盛誉,故有“永春白鹤拳,无烧(热的意思)也拉仑(微温的意思)”的口碑。 对于它的源流,曾有过许多动人的传说。1984年,笔者有幸参加福建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工作,与同仁们本着求实的精神,多次深入到原清朝福建省福宁州所辖地(现霞浦、福安、宁德等县市)及永春县进行调查,多次召开老拳师座谈会,走访有关人士,查阅了《永春县志》、《霞浦县志》、《福安县志》及《永春鹏翔郑氏族谱》和《永春郑礼叔教传拳法》、《白鹤拳家正法》、《白鹤仙师祖传真法》、《卫身秘要》、《桃源拳术》、《自述切要条文》等多本古拳谱,查证了有关历史资料、历史遗迹、照片和实物,对永春白鹤拳的历史源流,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一、白鹤拳的创始人 白鹤拳是在清朝初年顺治年间(1644——1662年)由福建省福宁州①(现霞浦县)北门外少林拳师方种的独生女方七娘所创。 明末遗民方种,原籍浙江省处州府丽水县,为避时乱,南迁福建省福宁州北门外居住。方种“家富,为人侠气,性好武艺,广交天下豪杰,凡所闻贯精高手名师,多从学之,朝夕勤习,无法不通,遂乃有心手灵机变化之神功”②。时方种年已六旬,妻室早亡,仅生有七娘一女而已。“七娘容貌绝世,年登十六,好少林拳艺”③,深得方种疼爱,故传之最力。方种意欲并传其未婚婿陈对墀,岂知陈乃负义之人。七娘誓不从,婚姻失意,又素有贞静之念,即持节投“白莲(练)寺”礼佛④。 方七娘一日在寺中织布,见一只白鹤飞宿在梁间,昂首振翮,舞脚弄翼,引喙衔毛,伸颈觅食,缠脖栖息,姿态奇妙,心甚异之。即以手中梭盒投之,被白鹤闪跳而过;又以纬尺掷之,复被白鹤展翼弹落;俄而奋翮凌空,冲入霄汉而去。于是七娘感悟之馀,精研不辍,揣摩衍化,几经推敲,乃揉合白鹤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之中,创出别具一格的“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拳法,称为“白鹤拳”。 方七娘为纪念在“白练(莲)寺”中创出白鹤拳,乃将此寺号为“教练寺”⑤,以寓不忘,并在寺中教传拳法,广授生徒,声誉大噪,名闻遐迩。 当时,有永春人曾四与其师颜起诞(又名颜上观,擅长棍法),云游各地,以武会友,慕名寻访教练寺。及至该寺,恰遇暴风骤雨,站在寺门外暂避,方种见状,询及居处,曾四答是“永春县人,教杖(棍)工夫的”⑥。方乃延请入寺,颜曾师徒拜谒叙及渊源,方种知是少林本派,所以留下他们加以款待。 曾四与方七娘谈论棍法拳法,深觉七娘技高一筹。而颜起诞乃刚性燥烈之人,流露出不悦之色,七娘以言讥笑之。起诞不服,心想七娘乃一小小女流,纵然技精,也难胜我盛壮男儿,便要与七娘比试。七娘欣然答应,遂一手擎起,两足并立,以待来势。起诞以左手擒拿单鞭势攻之,七娘忽然变换招数,食指一转而入,起诞受伤倒地,深为之叹服。他对曾四说,我所学的都是些粗硬浅窄功夫,还未达到精微神化之境,你应当诚心向他们求教。遂率曾四再到教练寺拜谒,要求学习拳艺。他对七娘说:“我昔日所为乃自作自受,亦不后悔,但怜小徒聪慧可教,恳望收留门下,致意提携,传此拳法。”七娘见曾四年轻,朴诚厚重,丰姿俊雅,美如冠玉,有英雄气概,收之为徒。后结为夫妇,生有二子。曾四在教练寺中学习十有余年,拳艺乃精。 康熙年间(1662——1722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回永春,住在“永春西门外后庙辜厝”⑦,在那里广授生徒,后人称为“曾武馆”,于是白鹤拳就此传入永春了。 二、永春白鹤拳的形成和发展 方七娘与曾四夫妻回到永春后,“教传吴、王、林、蔡、乐、许、周、康、颜、张、辜、李、白……诸姓二十八人,人称二十八英俊”⑧。据传还在后庙辜厝边之观音亭摆起擂台,与四方武林豪杰角技竞艺,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所传“二十八人中,乐杰居其一,王打兴居其二”⑨,曾四之子绿使及李元卿、林泮、辜喜、陈传、张居、染布应、辜班、辜助、林椎、姚虎、潘贤、叶福(有云“姚虎”则是“叶福”闽南方言谐音之误,应以“叶福”正之。待考。)、刘灶等皆是当时高手。据《永春郑礼叔教传拳法(白练寺传授拳法)》、《白鹤仙师祖传真法》、《白鹤拳家正法》和《桃源拳术》等古拳谱记载,此时所传乃是一些“势、法、步”的单练动作、小组合及简单套路,如:单技单马法、双技单马法、双技双马法、中盘妙法、摇步之法、千字打法、接手之法、刀法、棍法、钯法……等。 而郑礼⑩乃是二十八英俊外的后期的另一名高手,方七娘、曾四夫妻“悉其术授之,礼精勤不懈”(11),“具工力心神,奋练不忘,其周身筋骨沉寸之势,若虚若实,从博归约,随气呼吸,使拳法千门万户归一路”(12),故得之最深,独超群拔萃。后人称曾四为“前永春名师”,其传人之中,以郑礼、辜喜、辜魁、乐杰、王打兴五人最为杰出,世称“前五虎”。 郑礼艺成之后,与林椎、姚虎(叶福?)等人遂以技名远游闽赣间,与各地武林高手切磋拳艺,以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据《永春县志·方技传》载:郑礼“至江西,有寺僧得少林之传,威慑一方,蓄一水牛,不加羁绊,纵之田间,践禾稼蔬豆,不可胜计,或放诸街衢,阻碍行旅。农商惮僧勇,莫敢谁何!礼询悉巅末,舒两手拔其角并脱之。邻近惧累,礼慨然留籍贯姓名与之。归,未几,有僧来,至乡适遇礼问道,诡告以礼尚未归。时方牵牛牧,故驱从羊肠,牛不能前,以双手捧牛腹过之。僧惊询,以为礼佣工对,因延至家礼待之。谈拳法,僧赞许之,更教以所未学者,由是术益精,远近无以角者之。”尝三次外出打擂,途经连城县,时“连城有土豪,怙拳力徒众为一方患,官吏士民闻礼至,诱之与礼角,技击杀之,厚赠获之归。” 郑礼“晚年深自韬晦,卖豆腐以手擎之,有问者皆辞以疾。惟林全尝师事焉,颇得其术。全传之产贤林董,均著名一时。董体肥,行数十步辄喘,惟讲技距跃奋击其捷如飞,凝立或危坐,健者累十人,推挽之不能动。” 郑礼一生传人,不可胜计,门生遍布八闽大地。比较有名望的有刘降、郑养、郑宠、林添、卢益、李昱、蔡熙、林全……等人。他大大地丰富了白鹤拳的内容,扩大了白鹤拳的影响,使白鹤拳遐迩闻名。 前五虎之中的辜喜,“赋性骁勇,善音乐,精拳法、风声所播,一时趋附乐从者,盖踵相接”(13);而辜魁乃“凡拳法梃(棍)法皆能,有精而著名”(14),他们也同样为白鹤拳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据传,王打兴所传流派,则传承至日本,迄今犹有日本冲绳传统空手道历史研究会本部、刚泊会总本部馆长渡嘉敷唯贤、专武馆仲本道场馆长仲本盛康、冲银道场馆长上里一雄及拳圣武道馆馆长金城昭夫等人曾数度前来永春寻根问祖、交流技艺。他们都奉王打兴为祖师爷,由知其与永春白鹤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夏历六月,康熙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瑯进兵台湾,八月与郑成功之孙郑克塽议和,台湾终于与祖国大陆统一,隶属福建省,海峡两岸自由往来。这时,“施(瑯)将军平台湾,得一名师名白戒叔,带入永春再教(寸劲)节力,亦是教练寺传授的,从此永拳更增愈好”(15),使白鹤拳技术更进一筹,功不可没。 白戒是在1683年台湾与祖国统一后,才到永春传授“寸劲节力”的,施瑯本人也曾到过永春,并有诗题“百丈岩”,可见白鹤拳在此之前就通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前,来永春招募兵丁时,由白戒等人传播到台湾了。 林添、郑宠等多人再跟白戒学艺,后人称白戒为“后永春名师”,其传人之中,以林添、郑宠、郑畔、辜初、辜荣五人最为杰出,世称“后五虎”。 白戒是教练寺的早期弟子,又回到永春传授“寸劲节力”,进一步地完善了白鹤拳的技术内容,使白鹤拳的弹抖寸劲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技艺臻于完善,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后五虎中的郑宠技传大田县陈铁寓,继传安溪县陈、林灶、再传永福(现永泰县)嵩口张承球。 经过前永春名师曾四、二十八英俊、前五虎和后永春名师白戒、后五虎这几代人,自康熙至乾隆百余年间在福建省内外的传授和交流,不断吸收,总结提高,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白鹤拳的技术、理论内容,故这一期间是白鹤拳发展和广泛传播的重要历史时期,使白鹤拳成为一种攻防意识强、健身价值高,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拳法。这一时期学习白鹤拳的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大,使白鹤拳在理论和练功方法上形成了具有永春人文地理特点的技术体系,因为这些人的籍贯都在永春县,拳以地名,故人们将此拳称为“永春白鹤拳”,亦称“永春拳”。 三、永春白鹤拳的发展变革 由于永春白鹤拳的广泛流传,随后有由严泳春(严三娘)者流传至广东,发展为自成体系的“春拳”。1991年10月以颜石吉为团长的“台湾中华国术会泳春拳委员会”前来永春谒祖到翁公祠武术馆交流时,也说他们是奉方七娘为创始人的;又有由郑宠等人流传至福州地区,后来衍化成纵鹤、飞鹤、鸣鹤、食鹤、宿鹤五种风格各异的福州鹤拳;而永春白鹤拳至今仍保留其独立完整的体系。 永春白鹤拳,自顺治、康熙年间流传,到乾隆、嘉庆年间(1644-1821年),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五、六代传人了。历代拳师们在前人口传身授及文字记载的基础上,对永春白鹤拳的源流、传播和技术理论、套路内容分别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 其间,有署名为“梅山主人”、“郑樵叟”和肖伯实、林董及佚名的先贤,对永春白鹤拳进行了个人的系统性、理论性的总结,汇诸大成,先后著有《永春郑礼叔教传拳法(白练寺传授拳法)》、《白鹤仙师祖传真法》、《白鹤拳家正法》、《郑樵叟自述切要条文》、《桃源拳术》等手稿书抄及见诸文字记载的残篇遗稿传世,予后世追溯永春白鹤拳的源流及对学习永春白鹤拳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指导,是永春白鹤拳由实践到理论总结形成的一个辉煌时期,这些先贤对永春白鹤拳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自清朝入关以来,受反清复明思想的影响,民风尚武,因此永春白鹤拳甚为风行。 清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永春霞陵村武生林俊(学名万青),乃武举人林捷云之子,家学渊源,精于永春白鹤拳,聚众数千,据德化县城起义,响应太平天国之举,威震八闽,被天王洪秀全封为烈王三千岁。起义前曾聚义于金峰殿、万春寨、魁星岩、山门岩苦练武艺。经过太平天国革命,民间习武虽遭清廷严加呵禁,然清朝统治力量从此衰弱下去,民间习武活动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逐渐转为半公开或借办“团练”之名义公开练武。以后随着拳师们的外出设馆授徒和华侨的出国谋生,进一步促使永春白鹤拳广泛地流传于海内外。其时永春各地几乎各村各里均结有拳社,有时一村竟办起几个拳社,组织村中青少年学习永春白鹤拳,强身健魄,防御盗匪,保护家园。他们每逢喜庆节日都举行舞狮、斗狮(亦叫刣狮、降狮)及拳术表演活动,或到外地交流观摩,不断总结提高,所以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武林高手,他们的足迹遍布国内外,使永春白鹤拳更加广泛地流传和发展。 整个清朝时期,因学武而博封侯、拥高官,考取武探花、进士、举人、秀才者为数不少,而隐居山林,无意仕途或终生以教拳为生,甘为人梯的武林高手,为数更多。 道光、咸丰年间,永春白鹤拳名家太学生潘贞团(16)(字奕园)及其高足武秀才潘世讽(17)(讳禄泳)等人,精研永春白鹤拳法,于同治、光绪年间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永春白鹤拳进行了改革,创编新套路,充实、丰富其技术内容,增大运动量,使其结构更为合理,更为优美,更富于攻防意识和健身价值,并在长期的授徒中广为传播。流传到现在的有:七步三战、十三太保、十三步摇、美女梳妆、鸭子氽水、穿心中拳、千字打法、白鹤展翼、螳螂照日、白鹤献爪、猛虎下山、力士脱靴、八分寸法、双龙出水、魁星点斗、太公钓鱼、南蛇缠竹、青龙滚水、扫雪锄霜、走马回鞭、金钩连环、单刀赴会……等数十个徒手、器械和对练套路,使永春白鹤拳的功法益臻完善。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全国第一届国术考试(亦称国考),永春选派潘世讽、潘嗣清、潘孝德、李万悦、陈世德(后因故未参加国考)、郑誉金、宋忠达、王忠瑛、林宝山等人,以王世英为秘书长,晋京会试。通过国考,人人均取得及格证书。其中七十有一高龄的潘世讽被选为全国第一位最先表演者之殊荣,其精湛技艺令考试委员长、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击节叹许,赠以“国术超群”金牌奖赏为硕老嘉勉;林宝山参加擂台赛旋获胜,获中等排名第十六;张之江并委参加国考诸君为创办永春分馆筹备员。 载誉归来,遂选择永春五里街“翁公祠”(祠祀前清永春知州循吏翁学本)为馆址,创办“中央国术馆永春分馆”,于1928-11-24日假商民学校召开成立大会宣誓就职(18),先后由林宝山、潘世讽、潘孝德任馆长。 1929年8月,应南洋爱国侨领陈嘉庚之邀,为涤除积弱,弘扬国粹,组成以潘世讽为主任的“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团”一行二十人,到新加坡、马来亚各地巡回表演献技,传播拳艺,为国争光。这是我国民间武术团体的第一次出访,开创了以武术对海外进行文化交流之先河,使古老的民族瑰宝成为联结海内外同胞的纽带。闽南国术团出国表演历时一年,影响十分深远,为永春白鹤拳风靡于东南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永春白鹤拳在中华武术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这是永春人民的光荣。《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教程》有其记述。 永春白鹤拳作为南少林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罗汉、五白鹤五个流派中的一个拳种,之所以能够流传和发展,经久不衰,是有它的历史渊源,健身作用和技击价值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朴素而又丰富的内容,辩证而富于哲理的武德盛行于世,永春白鹤拳是一个具有多项内容的优秀拳种。 永春白鹤拳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取象于名,冠以雅称,寓意其中,这样,便于记诵,易于领悟,利于学习。 在它的套路演练过程中,动静有法,虚实分明,快慢相间,起伏有序,脉络贯通,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刚柔相济,长短并用,以弹抖劲力足、变化技手多、轻盈灵巧、形神兼备见称。 它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要意守丹田,以意引气,以关发气,意到气到,气到力到,以气催力,以声助力,吐气生威,防中带攻,攻防并重,运手务柔,着手须刚;讲究“子午虚实、吞吐浮沉、刚柔缓急、后发先至”,其拳法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手法短桥多变,步法走闪灵活,劲力刚脆饱满。 自清初迄今三百余年来,永春白鹤拳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永春白鹤拳师们崇武尚德,德艺双修,对于推动各地武术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造就了不少武术人才,在历次的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研究活动中,都引人注目。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武术交流活动相当活跃,先后有以木崎友晴为团长的日本空手道推进会访华团,日本冲绳刚泊会总本部馆馆长渡嘉敷唯贤,专武馆仲本道场馆长仲本盛康,冲银道场馆长上里一雄,拳圣武道馆馆长金城昭夫,以颜石吉为团长的台湾春拳委员会访祖团,台湾台南名拳师何善发、曾吉连,和道流空手道台湾本部道馆馆长陈忠煌和英国鹤虎双形拳国术馆馆长吴嘉瑞及欧洲福建白鹤拳协会、香港国际武术协会秘书长李刚等团体和个人都数度来闽来永,进行寻根问祖友好技术交流活动。永春白鹤拳师们与之切磋研究,均认为技法十分相似,有同出一源者,或与永春白鹤拳有千丝万缕的拳缘、血缘关系者,真可谓五湖四海有鹤友! 总之,永春白鹤拳三百余年来,从创始、发展到自成体系,经历沧桑,创造辉煌。今后,我们期望与永春白鹤拳有着密切渊源关系的天涯海角的鹤友们,相与探亲,寻根访祖,交流技艺,共同提高,使白鹤飞得更高更远。 本文参考由洪正福、林荫生、苏瀛汉发表在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主办的《体育文史》1986年第4期《三百年来的永春白鹤拳》及1990年9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永春白鹤拳》一书。本文有所增删。 【注】 ①福宁州:据《永春县志·卷三·大事志》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五月十六日奉旨依议,请将福宁州改为福宁府,另设附郭一县,同原辖福安、宁德二县并邻近之寿宁统归管辖;请以永春县改为直隶永春州,以德化、大田二县归其管辖。”古拳谱载为“福宁府”,此是后人著述时沿用时称,但此时乃顺治、康熙年间,故应为“福宁州”,其所在地为今之霞浦县。 ②④(12)见《桃源拳术·拳艺世传序》。 ③⑤⑦(15)见《永春郑礼叔教传拳法(白练寺传授拳法)·白练寺习法》。 ⑥⑧⑨见《白鹤拳家正法》。 ⑩郑礼:据《永春鹏翔郑氏族谱·世系志·卷一》载:“际礼,字启让,乔琰嗣子(乔赫三子),生顺治甲午(1654年)二月二十五日申时,卒莫考。配石门头林氏,生顺治戊戌二月二十二日戌时,卒缺纪,无嗣。” (11)见《永春县志·方技传》。 (13)辜喜:据《桃源儒林辜氏宗谱·纪实·卷六》载:“良喜,字士美,号悦情,奕宣次子,生崇祯已卯年(1639年)十一月十三日戌时,卒康熙丙戌年(1706年)六月二十五日申时,享年六十有八,葬本都莲岳内。公赋性骁勇,善音乐,精拳法,风声所播,一时趋附乐从者,盖踵相接也。” (14)辜魁:据《桃源儒林辜氏宗谱·纪实·卷六》载:“良魁,字士解,奕尚次子,生康熙癸卯年(1663年)二月初八日……,宗士美公之技,凡拳法梃(棍)法皆能,有精而著名,但惜其不寿耳。” (16)(17)潘贞团、潘世讽:见《桃源潘氏族谱·纪实》。 (18)见《崇道报》1929-11-24日《国术分馆成立会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