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镇,地处永春县最西部,东经117°48′,北纬25°27′,是三市(泉州、三明、龙岩)四县(永春、大田、漳平、安溪)七乡镇(永春一都、横口,大田谢洋、吴山,漳平象湖,安溪桃舟、感德)的交界处。总面积191平方公里,是永春县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共有91个自然村落,分为14个行政村,有人口1.7万人。
一都之名,始于元代,当时全县划为25都,这里为第一都。“一都”之称延用至今。宋时,一都以碧溪为名,后又称宣和乡民苏里。民国时期先后划属第四区、一都乡、荣义乡。地方政府所在地,曾设在福鼎,后移至一都仙阳中楼。新中国成立后,与横口、曲斗合为第一区,后称一都区。1958年3月,划定原一都为一都乡,10月,成立一都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一都乡。1992年元月23日,一都撤乡改镇,镇政府驻仙阳村中坂。
一、自然条件
1、地形。一都镇地处戴云山脉的延伸部分,峰峦叠嶂,多为丘陵,海拔大致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山地,海拔多在500-1000米之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山脉香岭尖山脉(从下坑、覆船山、香岭尖、鬼子洞山,经陈斗岐、水仙洞、鹭鹚岭,到狗母岐、狮头山尖),成为晋江上游西溪与九龙江的分水岭,其中以陈斗岐(与安溪安界)为最高峰,海拔1344.2米。主要山峰40多座,其中,莲花山、岭头亭、吴殊尖、岱山的海拔分别为1089米、995.9米、980米、963米。
2、经济。2000年,一都镇工农业总产值达7.11亿元,人均纯收入3501元,芦柑总产量达5732吨,茶叶总产量185吨。现有工厂企业40多家,水电站20多座。2001年全镇发展人参果500多亩;还建成100亩连片的蔬菜基地、3000多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仙友村)、300亩的枇杷基地(苏合村)、近80亩的中草药种植基地(仙阳村)等;另外有桃李园800多亩;已有11个村通上水泥路或柏油路,村村通公路。其中美岭村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有3.2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现在,美岭村拥有水泥厂、人造板厂、火电厂、胶合板厂等10多家企业。
3、气候。一都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一月份平均气温9℃,七月份平均气温26.6℃,年温差较大。降水受季风、地形影响明显,年降水量1620-1760MM。春、夏长达8个月以上,秋、冬季节4个月左右。雾多,湿度大,无霜期290天以上;时受寒潮、台风的影响;西、南部山地上有的年份有下雪的现象。
4、土壤与植被。一都镇以黄壤、红壤为主,地层深厚肥沃,湿度较大,适宜林木生长,植被覆盖较好,1956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林区之一。
5、溪流。一都镇溪流遍布,主要溪流一都溪,又名碧溪,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安溪县的清溪,是晋江西溪发源地之一。水力资源丰富,全镇先后兴建起20多个水电站。
6、物产。一都土地“七山二杂一分田”,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水稻、地瓜、木薯、蕉芋等,盛产杉、松、毛竹、杂木、柑桔和茶叶等。主要特产有笋干、米酒、红粬等等。主要工艺品是竹凉席。
二、防御史况
从古至今,随着森林的开发,人们的居住逐渐从山上迁移到山下、平地上,为开荒种植、逃避灾难,人们屡经搬迁,历尽沧桑。现在山上存在许多盘曲的“跑马路”,则是古时一都与大田、安溪等县民众、商人来往的交通之道。清代设立“黄坂汛”以来,黄坂街就成为繁华地,每逢墟日,漳平、大田、德化和安溪等地部分农民和商贩会各自带着本地区的竹、木、菇等山货汇集到这里进行交易。
明代以来,为防寇御敌,外县来往一都必经的几个隘口设有关隘。各村落建山寨,寨上建有守望楼,民众轮流上山守望,遇匪盗来犯时敲击钟锣,村民闻声可准备防卫。隘口有:通往漳平的樟坑隘(三台山下),通往漳平、大田的任田隘(岱山下),通往安溪的白沙岭隘(东湖山下)。山寨主要有六个:羊角寨、南峰寨、吉初寨、洋尾寨、占子寨和碧溪寨。
清雍正十二年(1734),永春州在一都设“黄坂汛”。乾隆元年,永春知州杜昌丁建黄坂巡检司,驻黄坂汛弓兵18名。
一都与外县界碑有四:石牌格有永春与安溪的分界碑;任田格有永春与大田的分界碑,界线挖了深沟;下炉石拱桥有永春与安溪分界碑,刻有“擎桥界碑”四字、以及至安溪长坑汛、永春黄坂汛的里程;吴殊村有永春与大田的分界碑。
三、民俗文化
一都民风淳朴,人民生活简朴,待人厚道,好客热情。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采,流传着龙灯舞、鼓队舞、打狮舞、俏影等表演艺术,南音“八管”、南曲等长盛不衰。
古民宅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有翘脊式瓦屋(三进二厢和二进二厢等)。大户人家才用条石砌墙基。宗祠多数以大杉木为房屋支架,筚壁抹草泥或粉刷石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建筑是砖石钢筋水泥结构,仙阳、南阳两街兴建店面,楼房栉比鳞次,镇容镇貌焕然一新,黄坂街(旧街)已开始改造,各村都进行新村规划建设。
古时,男婚女嫁,议婚时要有媒人作证,要送年庚八字。订婚时要送聘金和礼品,酬谢养育之恩,女方需准备嫁妆。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派几个人“担盘头”,“盘头”用红布袋装,扁担贴红,列队按序前往,此时堪称一道风景。出嫁前,新娘要进行“上头”,换“心扇”等仪式,出门后撑伞,陪嫁人数多为双数。到达男方家后,牵新娘的接新娘到厅堂“拜堂”。女方请客吃“盘头”,男方请客吃“圆仔”。如今人们观念改变,红白事皆简办,不再铺张浪费。男女婚事由旧时代的父母包办到新社会的婚姻自主,生儿育女由随意到计划生育,观念意识前进了一大步。
四、名胜古迹
岱山岩,始建于宋,兴于明。宋代理学家朱熹多次来此,留下手迹和诗篇。明代颜廷榘、清代骆起明等名人来游览时也有律诗留世。岩寺几经毁建。现留有明清时的摩崖石刻五处。1986年,被永春县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成立了文管会,一都人民大力开发建设岱山岩风景区,1997年美岭村捐建文昌阁。岱山岩风景区备受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关注。
东湖岩,明代正德皇帝来游览,留下楹联墨迹(现已失)。1942年,黄沙成立地下党组织,建立一支游击队,以此为根据地。岩寺在“文革”时全遭毁坏。
龙山烈士墓,在龙卿村(永春-漳平公路旁)山上,纪念在扑灭山林大火中英勇牺牲的两位烈士-杨奀荣和贾克智。
南湖岩,1999年秋,龙卿、鲁山、林山等地热心人捐款开通公路。
三台岩、陈斗岐、下口坂、狗头山、莲花山等风景独特,青山绿水,奇石相映,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风景区。
还有两处很有历史价值的古迹:一是草洋的唐代古瓷窖遗址;一是明代一都巨富陈乐泉之墓,也在草洋水尾,气势宏伟,在1990年被盗,现发现墓志铭上半部分,记载了他生平乐善好施的事迹,并被皇帝赐封为“冠带义士”。
五、教育文化
一都兴办教育,始于清初,由民众集资办学,名曰“私塾”。好多村里都有“书房子”,如仙友“辅仁斋”就是。启蒙教材就是《三字经》、《大学》、《中庸》。民国初年,传教士叶栋材(又名叶天柱),来一都传教,在吴维尚(吴太老)建的二层楼房(营盘右下方,旧粮站加工厂前身)设临时教堂,吸取商人入教会、作礼拜、听传道,并将吴家办的私塾转化为育才学校,设在营盘下堂右畔,增收商人子弟。可以说“育才学校”是一都中心小学的前身。
民国5年(1916),教会在中坂风墘一座平屋的下堂翻盖楼房,作为教室,育才学校迁入,更名为“育德学校”,广招邻近塾生,学生20余人。叶栋材传教办学,颇有盛誉,后办有“栋材学校”纪念他。解放后,一都设仙阳一校和二校,1952年分别更名为仙阳中心小学和仙友初小。1958年,永春在一都开办二中,后曾改称永春一中分校、农中,1969年,定名为一都中学,1981年开办高中部,以后只有初中部。此间,各村相继开办小学,1978年秋,仙阳中心小学更名为一都中心小学,重新建立学区。至1993年,各村都有完小。美岭村投资3000多万元创办美岭中学,2000年秋季开始招生,主要招收一都、下洋、横口等乡镇的学生。一都镇现有两所中学、14所小学。
自1990年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投入较大,教育发展较快,现有研究生4人,大中专生300多人(中专只包括政府有分配人数)。一都镇通过了“六督”和“两基”的验收,青壮年扫盲工作基本完成。村村都开办文化技术学校。一都中心小学被评为“省农村示范学校”,美岭小学被市教委评为“文明学校”。各村都兴建起新的教学楼,办学条件较好。
一都镇1964年成立文化站,历来文化活动活跃。1980年,在一都新街兴建楼房一座为文化站。1986年,成立民乐分社。连年来,逢重大节日都组织文艺晚会;春节期间,组织篮球赛、下象棋、猜谜语等文体活动;先后举办五次书画摄影展。2000年,一都镇有线电视与县联网,能收看20多台电视节目;镇设立“老年活动室”,让老年人参加有益的活动。
1998年4月,一都镇将岱山定为“一都镇民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龙山烈士墓和岱山定为中小学德育基地,年年开展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六、珍贵的动植物
山林里有岩羊、獐、云豹、蛇、穿山甲等国家保护动物;有银杏、樟树、大柳杉和红豆杉等珍稀古树。
七、大事记
远在商周时期,碧溪两岸的土地上,就有人群在此繁衍生息、劳动创造。据《永春县志·文物志》记载:1977年和1982年,县又进行两次文物普查,在一都仙阳村发现商周时期文化遗址,采集到石器、泥陶和釉陶片,被称为“大湖尾遗址”。在黄沙村草洋水尾处,发现唐代的古瓷窖遗址。志记:其废弃物散置范围达80平方米。发现制品以碗为主,还有杯、瓶、碟、罐等,胎骨粗厚,呈灰黄色,腹底及足部均露胎,釉面有冰裂纹。
宋代,一都人开始兴建“岱山岩”,高僧杨公在此显化。现存“杨公化台”石刻一方竖于显化处。
南宋绍兴年间,一都溪尾人陈光,字世德,年少力学,刻苦攻书,与朱熹同于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中进士。陈光封州佥判,权知新州。时朝廷奸臣秦桧揽政,政治黑暗,陈光不愿为官而归隐岱山,急流勇退。时朱熹任同安主簿,闻之,不辞路远水遥,到岱山探访好友陈光,并在文昌阁批注“四书”,朱陈唱和其间。朱熹视岱山岩石锈色斑斑,遂改其名为“铁峰山”,并题写“月蓬第一峰”和“寒竹风松”等。绍兴二十八年(1158),朱陈同往建阳讲学。
明建文四年(1402),一都龙卿群众开始用土法生产土纸。
明嘉靖年间,天下大乱。广东饶平海盗犯永,有从一都古格侵入者,沿途烧杀抢掠。原县志记载:“一都有南峰,占仔、碧溪、敷尾(埔尾),嘉靖二年(1523),知县柴鏕征捕,驻此修筑。樟坑隘、任田隘、白沙岭隘,皆柴鏕所建,以御寇者也。今虽颓垣废垒,遗迹仅存,而一望据险设障之所,则当年捍卫之功,盖不可没者。”仙友黄氏族谱载:“大明嘉靖间,四邻逆匪并起,汀漳之寇,祖宇被焚,兵燹黑天,幸永春柴县长带兵到都赶散……”有许多文字记载、谱志皆失之此时。此患殃及大田屏山、吴山等地。在柴知县领导平息匪患的战斗中,覆(福)鼎义士郭荣六阵亡,柴令亲身到鼎山下以诗哭祭义士。
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为加强驻防,永春州在一都设“黄坂汛”(辖锦斗、曲斗二塘),据说,原机构设在古格,现存有办公和烽火台遗址,后移至营盘山下。黄坂汛全称为:福建陆路提标右厅驻防左营黄坂汛守府。汛守府官由上级委派,名“千把总”,人称之“总爷”。历任总爷:吴春国(武举人)、林培元、林蜚声(武生)、张品陛、刘捷元、潘国梁、林维藩(武生)。设“黄坂汛”当年,永春添黄坂司巡检一员、教谕一员、改学正训导一员。乾隆元年,永春知州杜昌丁建黄坂巡检司于一都黄坂村,驻弓兵18名,嘉庆、道光年间略有增减。
随着黄坂汛的设立,一些外名士、商贾接踵而至。远至前清有本县北门吴氏:吴维尚(吴太老)、吴维烈、吴维长、吴维本等来此当粮册司爷,安徽籍王顺来此当盐管司爷,他们携眷定居黄坂。随后有达埔、蓬壶等民众相继而来,定居经商,续建店铺,连缀而成街道,时人名之为“黄坂街”。至此,原在东岳庙巡司衙的墟市场所,也慢慢上迁至黄坂街。吴尊清(吴维尚之子、秀才)兴建溪尾楼,作铸鼎坊。吴家广置基业,故有“黄坂、黄坂,吴家占半”之称。吴家又在“黄坂汛”下方吴维烈家宅里办起私塾,请王柏洋儒士郑振洋为塾师。王顺在经营生意的同时,还当上乡里“示大”,负责调解民事纠纷,是时,颇有势头。可以说吴、王两家开了黄坂街的历史先河。黄坂街定农历逢三、八为墟日,市场繁荣,经济发展。永春商会也下设一都事务所。
民国元年冬,安溪县达德的“乌款”及大田县谢洋阿补两股地方势力以一都抗税为由,在黄坂街燃起了战火,焚烧街道,战事相持一个多月。后由传教士叶栋材出面努力调停,战火方息。
由于匪患不断,一都乡里要求有一支地方自治自保的组织,于是请郭国煌出台,推为首。郭以中楼为据点,壮大力量,蓬壶人林彩挺,系大田涂友情(任省保安第四旅少将旅长)手下连长,1934年来一都收税,横征暴敛,贪得无厌,乡人恶之。于是,后来才演出“郭国煌火并林彩挺”惊人的一幕。
20世纪30年代,一都的社会舞台上出现过四个重要人物,他们对处理民事纠纷、民间红白事,举足轻重,颇有影响。至今,人们口头还时有念道:“长太汪仙,泓爵世边”。长太,即吴长太;汪仙,即郑振洋;泓爵,即肖希孔,南阳官埔人;世边,即黄世边(扁),名光浢,仙友霞兴人。四把交椅,名极一时。
一都光山村从民国初期开始,连续20多年烧山驱兽。
民国5年(1916),育才学校更名为育德学校。
民国18年(1929)8月22日,朱德率领工农红军第四军二三纵队3000多人经过一都,留下标语:红军是工人农民的卫士,白军是土豪劣绅的走狗。后转师漳平。
民国19年(1930),国民党十九路军驻军一都,进行剿匪,达三年之久。是年初,岱山岩失火,5月重建。
民国23年(1934),育德学校更名为“区立一都小学校”,提倡国语会话。
民国24年(1935),5月19日,红军东方军第十七、十八团部部分战士700余人,在任田、上林、双溪、黄田坑一带,与国民党永春县保安第四中队展开激战。
民国27年(1938),一都区公所成立警备中队。是年秋,学校改名为“县立一都小学校”。
民国28年(1939)底,中共闽西北特委领导的武装工作队到一都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民国31年(1942),在中共闽西北特委林大藩领导下,黄沙成立地下党组织,次年党员发展到10余名。1944年1月,林大藩特委带领永安、大田游击队50多人,进驻黄沙东湖岩,与当地地下党员联合活动,广泛开展游击战。在一次前往安溪作战时遭到敌军埋伏,当夜林大藩带队转回大田,第二日,国民党一都警备中队队长郭国煌带兵到黄沙围捕,林笋(东湖岩住持)、吴永裕、王再、吴了、苏永裕、林阿花和苏新兴七名地下党员被捕,送至永春监狱。林阿花和苏新兴两人在狱中牺牲。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是年,国民党永春县一都区党部成立,翌年,各保建立区分部。
民国35年(1946),三岭村烧山驱兽,烧毁森林面积达4000多亩。
民国36年(1947),一都虎患猖獗,山田多荒芜。
民国38年(1949)5月,安溪县桃舟汪江南带领游击队进入一都,永春县林士辑、郑怒农带领队伍相继而来,推翻旧政权,宣布一都解放。时任县人民游击大队长康明深与郭国煌参加“永西区解放同盟”,把其武装改编为闽西南游击队,郭任中队长,曾参加过达埔、大田、湖头等地的解放战斗。
1950年1月,康明深、苏玉英等纷纷“反水”。2月,郭国煌也跟着“反水”,参加“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先锋纵队”,并被委任为第一总队第二大队长。6月12日,康明深伙同苏玉英率股匪100多人攻陷一都区公所,杀害税务干部徐维新,抓捆区干部多人,民兵步枪、棉被、税款被抢。驻爱门街剿匪部队获悉赴一都救援,匪闻炮声,仓皇逃跑,被捆绑的区干部得救。
1951年,中共永春县委第一区委员会在一都建立。1月,八县匪首聚集漳平县新桥召开联席会。安、永、大剿匪指挥部在一都召开会议,部署参战方案。新桥、浮德战后,康明深、苏玉英、郭国煌逃脱。2月,剿匪部队在一都岱山岩后林子与郭国煌交战一次。4月间,一都区干队改编为独立第五营一区中队。这年春,有移民30多人到一都仙友分田定居,多为国民党十九路军遗产。3月,仙阳村作为土改试点。4月9日,康明深在尾岭头被击毙。11月,郭国煌在黄沙“杀狗寨”被区中队和民兵击毙。
1952年8月,一都在营盘黄坂街举行首次物资交流大会。
1947-1952年,一都山区虎患严重,全乡被虎咬去374人。
1953年,实行剿虎联防,最后三只大虎终被歼灭,虎患平息。年底,开始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春,一都人民第一次看到电影,《白毛女》与《智取华山》。年底,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实施义务兵役制和粮食“三定”工作。
1956年,筹办农业生产高级社,农民自行组织业余剧团。是年春,专区派民工百余人,用铁锤、炸药打开福德溪“潮硿”水路,保证水运畅通。
1957年,农村开始整风整社运动。
1958年,成立一都人民公社。刮起共产风,办食堂,全民炼钢铁,学校停课。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一都人带着牛不辞劳苦到蓬壶支援农业生产。年中,兴建起一都农械厂和一都影剧院,开办永春二中。12月1日,全长37公里的下洋至一都公路建成通车。
1959年,粮食歉收,群众生活困难,农村“反右倾”、“斗老上”,不少人挨斗或离家而去。
1960年,春荒严重,患水肿病者众。
1961年,停办食堂。
1962年,开筑一都至漳平全长76公里的公路,社队相继开辟机耕路。4月,后格头特大樟树(胸径约4米)被烧死。
1963年,发生特大旱灾,一都溪断流,直至小暑,还未能春播。兴建永春松香厂。岱山岩遭火烧。
1964年,上级组成工作组到一都进行社教,“四清”。2月成立一都文化站。
1965年,来自永春城关、五里街移民76人在仙友定居,后称“新建队”。“四清”运动结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串联、大批判。在古格兴办东风林场。
1967年1月19日,龙山大队林区发生火灾,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共3000余人冒险灭火,被烧伤10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6609部队五连战士杨奀荣和空军011部队学员贾克智光荣牺牲,被追认为烈士,一都人民为之举行隆重的葬礼仪式。
1968年,公社、大队都成立“革命委员会”。永春造纸厂在一都建成并投产。
1969年,来自城关、五里街等地500多名知青及一些被遣送分子“上山下乡”到一都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年,开始“一打三反”运动。
1971年,3至5月70天大旱。5月,暴雨成灾,山起“蛟龙”。支援建“红五一”水库。
1972年,农业学大寨,割资本主义尾巴,搞政治评分。
1973年,兴建苏合水电站,1975年完工发电。
1975年,大雪纷飞,雪压树倾枝断,大雪十日后尚未融尽。
1976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举行盛大游行。
1977年,引种杂交水稻品种。
1979年3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黄田村曾生柴英勇牺牲,被追认为烈士。大批知青回城并得以安置工作。
1981年,全面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一都百姓重建岱山岩。
1982年,各村划定自留山。
1987年8月21至22日,降特大暴雨,有民房倒塌。
20世纪90年代,美岭村成立了美岭集团公司,经济得到腾飞。先后建起了水泥厂、人造板厂、胶合板厂、火电厂等10多家企业,招收外地员工2000多人。1991和1992年分别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明星村”、“文明村”。1998年,美岭集团公司被省评为“乡镇企业百佳明星企业”。
1993年,苏合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明星村”。
1994年,一都通上程控电话。
永春松香厂和永春造纸厂分别于1993年和1995年停产。
1996年2月5日,中共福建省委发出了《关于开展向美岭村党总支学习的通知》。已有22个省市(16万人次)组团前来参观学习。省领导贾庆林、陈明义、贺国强等都先后到美岭村视察。
1997年2月,中组部副部长刘俊仁带领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七家新闻单位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到美岭调查采访。6月,为迎接香港回归,一都实现村村通电话。9月,中共美岭村党总支书记苏新添晋京参加中共十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中央候补委员。
美岭村党组织(1994年成立党总支,1998年成立党委会)1989年、1995年、1997年、1999年四次被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996年和2001年两次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1999年,美岭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美岭村200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2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
美岭村党委书记苏新添,1991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1992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1995年被中共福建省委评为“农村优秀党支部书记”,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第六届(1996-1997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至2001年,一都镇已连续40年无退兵,18次被省、市、县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