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早在五代后周期间(951-960)就有永春商人到交趾(今越南)经商,而大量出国,则在鸦片战争之后,尤以清咸丰、同治期间和民国时期为最多。究其原因大体如下:
一是农民起义失败,出洋避难。清咸丰三年(1853)林俊起义,持续12年,失败后其亲属和部属纷纷逃往东南亚。
二是农村经济破产,民不聊生,不得不远渡重洋,异地谋生。
三是逃避兵匪之乱和壮丁之苦。
四是大革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逃亡国外。
可见,华侨华人出国原国主要是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另外,清政府改变闭关自守政策,开放“海禁”是华侨得以大规模出国的重要条件,西方殖民者和西方国家因开发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放宽华侨入境,是永春人大量出国的外部因素。
出国方式以亲戚同乡互相牵引为主,因此在星马、印尼、南越、菲律宾形成许多永春人聚居的地方。
国内外侨情
根据1996年全县侨情普查和最近调查的资料显示:永春县共有旅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100多万人,其中华侨华人98万人,港澳同胞3万人。永春华侨华人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有:
亚洲的马来西亚(58万人)、印尼(21.8万人)、泰国(6.1万人)、新加坡(5.9万人)、越南(3.7万人)、菲律宾(1.2万人)、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韩国、日本、孟加拉、斯里兰卡、沙特阿拉伯,香港及澳门(3.2万人);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密克罗尼西亚;欧洲的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丹麦、西班牙、瑞典、芬兰、挪威、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摩尔多瓦、俄罗斯;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拿马、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牙买加、多米尼克;非洲的多哥等。
由此可见,永春县华侨华人绝大多数在亚洲,尤其是马来西亚,有58万人之多。在侨居地(主要是东南亚)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开荒种植,经营工商,创造了辉煌业绩,兴办了许多公益事业,开展反帝、反殖民主义斗争,为开拓和繁荣侨居地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身居海外,情系桑梓,支援国内革命斗争,关心家乡亲朋,捐办公益事业,参与经济建设,为永春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功不可没。
目前与我县有直接联系的海外永春宗亲同乡社团有80多个,大体可分为四类:同乡社团、宗亲社团、桃源俱乐部、校友会。后两类又可纳入第一类。还有寺庙组织、基金会等。
同乡社团是以祖(籍)国某一地域为范围而组织起来的华侨、华人群体组织,常以祖居地地名为社团名称,称作“同乡会”、“会馆”、“公所”、“公会”。永春海外同乡社团历史悠久,人数众多,组织严密。较大的社团有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新加坡永春会馆、菲律宾永春同乡会、越南胡志明市永春友爱相济会(原为永春同乡会)、香港永春同乡会。印尼原有雅加达永春公会等6个同乡社团,因政治原因1965年后停止活动。
成立于1957年的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有40个属会,会员有数万之众,在大马华人社会享有盛誉,很有影响力,其地位举足轻重。历史最悠久的要数马六甲永春会馆,已有201年。还有成立于1867年的新加坡永春会馆。超过百年历史的还有大马巴冬永春会馆、雪兰莪永春会馆、麻坡永春会馆、森美兰永春会馆等。
20世纪以来,许多会馆还组织桃源俱乐部,仅马来西亚就有11个,分布在马六甲、新山、雪兰莪、居銮等地。目前在大马永春联合会内,这些桃源俱乐部已与永春会馆平起平坐。
在马来西亚还有两处永春人组织管理的寺庙,信徒众多,在当地颇有影响,如纳闽永春人张氏建造的法主公宫,奉祀张公圣君(大部分星马永春人信仰法主公),还有麻坡的武吉甘密永春人创建的观音庙,供奉永春锦斗乌髻岩的乌髻观音。
海外校友会主要在香港,有永春一中、侨中、三中、五中、六中、崇贤中学香港校友会。他们虽然成立较晚,但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海外基金会大部分是慈善、教育、医院等方面的,较大的永春社团都有设立,用于奖学、助教、扶困济危。丹斯里李延年博士慈善基金会在大马享有盛誉,还捐建了永春医院延年楼高级病房。大马永联会的教育基金会基金已超过200万马币,截止1997年,共颁发了129位奖学金,贷学金则有170位,受益者均为永春籍学子。
宗亲社团是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族、姓氏为基础,联络相关的亲属的同宗同姓的华侨华人群体组织。在马来西亚,由永春籍同姓族亲组成的家族会、宗亲会就有30多个,较大的有湖洋彭城公会、石鼓黄氏登进家族会、东平肇永公李氏家族会、桃城鹏翔郑氏家族会、鲁国颜姓宗亲会、东平鸿榜陈氏宗亲会、外山云峰内外乡林氏宗亲会等。其他国家有仙乡旅菲宗亲会、夹漈旅菲郑氏宗亲会等。
海外永春宗亲同乡社团在当地联系着大量本姓、本乡的华侨、华人,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中下层人士。长期以来,它在帮助海外华侨、华人艰苦创业,争取合法权益,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活跃华人社区生活,以及联络亲情乡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还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关心祖国的富强,家乡的进步,积极捐资故乡兴办公益事业,参与家乡经济建设。他们经常返乡祭祖,开展恳亲活动,与祖籍地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亲情乡谊是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和故乡联系的重要媒介。
值得一提的是我县目前唯一的世界性社团组织——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简称“世永联”)。“世永联”是在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倡议下,顺应世界华侨、华人的心愿,谋求华人社会更大的发展,经得多方的支持下于1993-11-18日在我县举行“第三届芦柑节”之际,隆重召开了“世永联”成立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46个社团400多名海外永春乡亲出席了开幕仪式。福建省、市、县领导赞誉“这是永春人大团结的象征,是永春侨史上新的里程碑,具有历史性的深远意义。”
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会长林国璋局绅当选为第一届“世永联”会长,新加坡永春会馆主席陈新荣任署理会长,副会长4人,董事93人,以及秘书长和财政。
1995年8月在马六甲由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主办第二届“世永联”会员代表大会,推选新加坡永春会馆主席林曼椿为“世永联”会长,并于同年11月在永春召开二届一次董事会。
1997年10月在新加坡举行第三届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代表大会,世界各地永春乡贤近千人参加了大会。大会推选台北永春同乡会会长黄金如为该届联合会会长。
2000年11月,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暨永春县芦柑贸洽会、茶王赛在永春召开,由永春县人民政及台北永春同乡会共同主办,500多位海外乡亲参加大会。该届理事会扩大到26个国家和地区,理事216名。菲律宾永春同乡会会长陈建安继任“世永联”会长。较为难得的是此次越南胡志明市永春友爱相济会也加入“世永联”,成为团体会员。目前该会已成立常务理事会,各团体会员单位的3-5名代表和永春县委书记、县长、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为该会常务理事会成员,共23名。
“世永联”遵循“增进世界各地永春宗亲社团的联系,敦睦乡谊;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会务、文化、体育交流;互通信息,加强经济合作”的宗旨,几年来通过“世永联”每年举行的重大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海外乡亲回乡,探亲谒祖,观光旅游,增进了解,加强与家乡的向心力和海外乡亲的凝聚力。
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总部采取不固定形式,以轮值主办社团会所为会址,在永春县海外交流协会设永久联络处。
海外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社会上有影响、对家乡有重大贡献的永春籍人士,据调查掌握的有700多名境外重点人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港澳。
永春是个侨乡,到处都有归侨和侨眷属,根据1981年、1996年和最近的调查估算,全县现有归侨5000人左右,侨眷属和港澳同胞眷属20多万人,约占全县人口的40%。内半县(习惯上以蓬壶马跳为界,划分为内半县和外半县)华侨不多,归侨、侨眷也不多。外半县的10多个乡镇则都是重点侨乡。我县归侨、侨眷大多数居住在农村乡镇,还有一部分在县内及县外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从年龄结构上看,我县的归侨一般都在40岁以上。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回永春定居安置的华侨最多的有二批:一批是自1949年10月1日到1953年10月,被马来亚英国殖民当局遣送回永春安置的难侨达843人,加上建国前几年,共1038人;另一批是1960年印度尼西亚当局反华排华,我国政府派船接回被驱逐的华侨,安置在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共五批642户2317人。此外,零星回乡定居的华侨约2000人,除少数回国就业的青年和就学的学生外,大部分是年老体弱者。
国内侨政工作
国内侨政工作,主要是保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国内的合法权益,对归侨、侨眷给予适当的照顾,团结、教育和组织引导归侨、侨眷,发挥他们在本职工作和对外联系中的作用,促进侨乡“两个文明”建设。侨政工作是侨务部门的基础工作之一,做好侨政工作对稳定和争取侨心,为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1、宣传侨法,维护侨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于1991年1月1日起实施,它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一部重要法律,是新中国制定的保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基本法。随后,国务院和省政府特地制定了《保护法》实施办法。10多年来,全县上下积极宣传“侨法”,严格执行“侨法”,依法维护侨益,做了大量工作。
2、落实侨务政策
①经过十年的攻坚和努力,完成了落实华侨私房政策这一浩大的侨政工程。全县共落实农村侨房522户,面积16.34万平方米,占全县的1/8、全市1/3。侨房政策的落实,维护了侨益,赢得了侨心,极大地激发了海外侨亲爱国爱乡的热情。
②回收安置了六十年代初期被精简下放的归侨、侨眷职工567人,协助外地核实安置永春籍职工323人,办理“农转非”924人。
③根据省财政厅、省侨办的文件精神,全县600多名离退休归侨人员兑现了每月60元的生活补贴。
④归侨侨眷及其子女升学、就业、分房等问题都依法得到了照顾。
⑤归侨侨眷出国探亲、定居、处理遗产、自费留学等权益得到了保护。
⑥保障了归侨侨眷的政治权利,为他们参政议政创造了条件。人大、政协中都有相当数量的侨界代表、委员,许多人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各级行政、司法部门十分重视和认真处理涉外案件,有效地维护了归侨侨眷和侨胞的合法权益。
⑦认真做好侨房拆迁安置补偿工作。在我县的县城改造和乡镇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中,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都能按照侨务法规的精神,对被拆迁的华侨私房,尽量予以照顾。
⑧北硿华侨茶果场改制工作顺利完成。以北硿华侨茶果场成立7个村(居)委会,从东平镇划出5个村,新成立东关镇,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侨办的支持下,运作良好,成绩斐然,正成为永春的“东方之珠”。2001年4月,县政府决定将该场74名离退休干部(其中离休干部4人)的离退休金纳入县机关事业社保,为他们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也解决了我县一大难点热点问题,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由省侨办、市、县、镇“四级”政府共同组织实施的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侨居造福工程”,共新建住房77套,面积15021平方米,改造旧房92套,面积5980平方米,解决187户703人的住房问题,大大改善该场归侨职工的居住条件。
3、扶助贫困归侨
近几年,在我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有相当部分农村贫困归侨摆脱了贫困,进一步争取了侨心,凝聚了侨力,扩大了我县在海外的影响。
①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归侨脱贫致富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当地扶贫攻坚计划,动员了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归侨特困户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②把农村归侨特困户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③侨务、财政、民政、扶贫办等部门,在改善归侨特困户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归侨特困户早日脱贫致富等方面,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由于我县是侨务大县,从抗日战争胜利后到六十年代初,有大批下层华侨回国定居,其大部分已过上小康生活。
捐赠与管理
我县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素有爱国爱乡、情系桑梓、热心家乡建设的优良传统。据统计,建国以来至2001年6月永春海外侨亲捐资办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交通、旅游设施等社会公益事业总金额达3亿元。1998年受省政府表彰的海外侨亲有82人,其中树碑(超1000万元)5起7人,获得金质奖章58人,银质奖章24人。累计捐资超3000万元的有香港梁良斗先生;超2000万元的有马来西亚郑文尧先生、新加坡郑仓满先生;超1000万元的有香港颜彬声先生,印尼陈秀明、陈锡石叔侄,马来西亚郑棣、郑景新父子。
捐资项目计有:(1)捐资教育15163万元,受益学校达166所,基建面积30万平方米,历年发放奖教奖学金达700多万元。(2)捐资医疗卫生1636万元,其中旅马侨亲李延年先生捐建永春医院延年楼150多万元,旅新侨亲郑仓满先生捐建永春医院病房大楼及医疗设备500多万元。(3)捐资公路建设2871万元,其中郑仓满先生捐建仙夹公路320万元,旅菲侨亲郑少坚先生捐建仙夹公路210万元,菲律宾永春同乡会捐资150多万元建设永春大桥。(4)捐办文化、体育、旅游等事业8000多万元,其中旅新侨亲郑仓满捐资750万元建体育场,旅马侨亲郑棣先生捐资285万元建设永春文化中心,旅马侨亲郑景新捐资800万元建设棣兰体育馆。(5)捐资旅游设施1000多万元,较大项目有东关桥、普济寺、仙洞无极殿、城隍庙、雪山岩、留安塔等,港胞颜彬声先生捐资魁星岩等文物古迹400多万元。(6)设立侨资基金会121个,金额达2000万元。
广大海外侨亲捐资教育、公益事业热情高涨,涌现了许多慷慨解囊、踊跃捐资的动人事迹。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归侨总会会长、著名教育家梁披云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把大量时间和精力倾注在发展家乡教育事业上,他不仅身体力行带头捐资,还多次辗转于东南亚等地,努力筹集资金改善家乡的办学条件。被梁披云先生誉为“永春陈嘉庚”的已故旅马侨亲郑文尧先生为家乡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早在1981年,他就捐资60万元马币为永春一中兴建雄伟壮观的大礼堂,并于1985年捐资100万元新加坡币设立永春县第一个全县性的也是目前我县最大的教育基金会——郑信顺夫人基金会。10多年来,已有14000多名永春籍优秀学子荣获基金会的近300万元的奖学金。郑老先生逝世后,其家属秉承遗愿,慨然兑现郑老承诺的项目,捐资1000万港元,新建永春师范。港胞梁良斗先生一生清贫节俭,至今仍租房居住,可他却倾其所有,捐资兴学三千多万元,受惠学校达80所,仅在华侨中学就捐资600多万元兴建7幢教学大楼。
海外侨亲的善举,大大改善了永春文教卫生等公益事业状况,为永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为保护和发扬侨亲爱国爱乡的热情,我县高度重视,对侨捐工作加强管理,热情服务,健全制度,充分发挥侨资效益。一是加强侨捐工程管理。成立了“三胞捐建工程管理委员会”,由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第一副主任,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副主任、委员,对侨捐工程实施统一领导和管理。根据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福建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强三胞捐赠工程管理的若干规定》和《永春县三胞捐建工程有关程序的规定》,使侨捐工程和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二是严格侨资用途。对侨胞捐助的资金,在银行设立专户,做到资金全额缴入,并实行专项记帐,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并将使用情况定期向捐资者反馈,让他们放心、满意。三是加强对各类侨捐基金的管理。每个基金都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立详细规范的章程,严格把关,深得广大捐资者的信任。因此,基金会的数量逐步增加,金额也不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