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民国名人与永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永春建制已有一千多年,不仅有纯朴的乡土人情,而且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在历史长河里,不少名人与永春和永春人民结下深深情怀。现略集民国期间一些名人与永春的佚事,以飨读者。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为辛亥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真诚的爱国人士,书法家,著名诗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1月出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处长。1922年在上海创办上海大学,并任校长。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陕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常委、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等职。1949年春支持国共和谈,后去台湾,任“监察院”院长。晚年生活孤寂,曾赋著名的哀歌《望大陆》。周恩来赞“于右任先生是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其书法自成一家,出神入化,独创中国二十世纪书坛上有名的“于体”。 1924年秋,永春人梁披云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结识校长于右任。1929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梁披云和地方名流共同发起在泉州创办黎明高级中学(黎明大学前身),被公推为校长,聘于右任为董事,并请于右任题写校名。梁披云曾特地请于右任书一联“海是龙世界,云是鹤故乡”,赠给其弟梁灵光。梁灵光在就读上海立达学园高中时将其挂于床头以作座右铭。 1938年,永春人士李汉青、郭礼宗、曾天民等创刊《永春日报》,为中国首家创办海外版的报刊。于右任题写报头。 1941年,于右任为永春富商沈逢源在蓬壶仙岭村的新居“德兴堂”(1991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题写对联:“爱鹤莫移松;栖鸾多种树。”联镌于大厅右边屏,字体大有行云流水之势。 1943年,于右任为梁披云书写“思基楼”匾额,上款“民国三十二年”,下款“右任”,并盖篆章“右任”。匾悬于永春五里街“金泉兴行”店址后的楼堂中。“金泉兴行”为梁披云父辈经营的著名商号,披云祖父字“第思”,父字“绳基”,“思基”盖各取一字,寓思本、固本、缅怀祖德之深意。匾字为阴刻,以行书出之,今尚存。 于右任在大陆期间,曾书墨宝赠送尤扬祖先生。 1958年,新加坡永春会馆新馆落成,会长陈承丕特地请于右任等书法名家书写对联,并请人将联嵌于会馆礼堂内。于右任所题联为:“永峙星洲面临碧海,春回南国人羡桃源。” 于右任先生墨宝送永春知名人士和乡贤者多,不一一例举。 许崇智 许崇智(1887-1965),字汝为,广东番禺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在福州起义,参加光复福建。1914年在日本参加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长。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长、粤军第二军军长。后参加驱逐桂系军阀,讨伐陈炯明诸役,抉建国粤军总司令。后历任国民政府主席等。1935年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副院长。 1918年11月,北洋政府委任的福建督军兼省长李厚基到厦门督战,泉州又十分戒备,均不易攻下,粤军决定绕道莆田直攻福州。担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的许崇智率部二千人从安溪入永春。莅永之日,各学校机关齐赴南郊处欢迎,摩肩擦踵,争睹仪容。许崇智抵永后,民军开会欢迎。许在永春委任方谷为永春知事。二日后,联合陶质彬、朱德才部出击仙游、莆田。在莆仙战场相持二十余日,后来大意而失利。12月5日与北军签定划界协定而停战。退返永春之后,因出战不利,不愿久驻永春,遂将所委知事方谷调回军,遗缺再令朱建泰兼摄。 林森 林森(1867-1943),福建闽侯人,字子超。早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和国会非常会议副议长,并一度任福建省省长。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与邹鲁、谢持等在北京西山开会,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后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32年起任国民政府主席。1943年8月因车祸死于重庆。 1941年,为永春蓬壶仙岭村富商沈逢源新居“德兴堂”题写堂名匾额。字大径尺,笔力苍劲,盘骨有力,有深厚的欧柳功底,略带行书意,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大有闲逸之势。 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福建厦门人,爱国华侨领袖,著名实业家、教育家。17岁往新加坡经商,在南洋办实业30年,业绩显著。早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1921年又独资创办厦门大学。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10月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祖国抗战。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40年3月,陈嘉庚先生亲率“南侨总会”所组成的“南洋华侨回国慰问考察团”回到祖国视察各战区。在慰问团成员中,永春籍华侨占四分之一,著名的有李铁民(“南侨总会”秘书,永春达埔人)、梁龙光(梁披云)、林珠光、林彬卿、叶票琪、李尚国等。在重庆,陈嘉庚目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面目,深感失望,于是不顾国民党百般阻挠,于5月31日偕李铁民、侯西反(“南侨总会”常委,南安人)访问延安和解放区,慰劳抗日军民,受到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接见。6月7日,延安各界开会欢送陈嘉庚先生,会上李铁民热情洋溢地朗诵了他所作的著名的《告别延安》一诗。李铁民为促成陈嘉庚此次延安之行起到很大作用。据曾任中共中央联络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的连贯在回忆陈嘉庚的文章《热爱祖国,不断进步》中指出:“陈嘉庚带来的秘书李铁民对他思想的变化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李铁民也是福建人,思想比较进步。在重庆期间,他经常去八路军办事处,同中共代表团董必武、林伯渠等同志交谈,还访问了许多进步人士,使他了解到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当他向陈嘉庚先生介绍这些情况后,陈欣喜异常,下了去延安参观的决心。”陈嘉庚在延安原只计划访问3天,因李铁民6月1日头部在汽车上碰伤流血而住院治疗,所以在延安多停留和参观访问4天。这是陈嘉庚一生的重要转折点,他当时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国民党政府恼羞成怒,曾公然警告陈嘉庚“勿为李铁民一伙亲共分子所包围”。 当陈嘉庚赞延安的清明,抨斥重庆的腐败而遭国民党当局严厉威逼时,留在重庆的梁披云愤然挥笔,写下洋洋数百字的叙事长诗《星洲番客谣》,以陈的事迹为素材,吟写海外赤子怀爱国之心,归国后又报国无门,心灰意冷,只好悲怆地“又向星洲作番客”。 1940-10-23日,陈嘉庚率慰问团由永安途经全省四大侨乡之一的永春,并在永春住下一日,受到永春各界热烈欢迎。陈嘉庚和李铁民先后在欢迎大会上发表演说。 严家淦 严家淦(1905-1993),江苏吴县人,字静波。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早年在上海西门子洋行当买办。1938年后任福建省建设厅、财政厅厅长。1945年任重庆战时生产局采办处长、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和战时生产局代表,协助何应钦办理受降接收事宜。同年底到台湾。曾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长、财政处长兼台湾银行董事长,“行政院”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行政院”院长,国防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副总统”兼“行政院长”。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继任“总统”。1978年卸任后,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会长。 1942年底,永春粮食奇缺,粮价暴涨,百姓只能以野菜充饥,苦不堪言,纷纷大逃亡。海外华侨呼声疾急,向省政府控告永春县政腐败,贪污趁发国难财。于是国民党省政府令时任省财政厅厅长的严家淦到永春视察。12月14日严家淦来永春,到五里街一个粮仓检查陈粮情况,发现仓管员用重秤(秤砣下贴米粿)盘剥群众,当场发怒,将其扣押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