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留从效与泉州“海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留、刘氏宗祠修建委员会”的负责人从旧大队部里找到了4块文革时幸免于难的重要牌匾,分别是治理泉州17年的留从效“鄂国恭王”的牌匾、三朝元老留正的“圣旨”牌和“奉天敕命”牌匾、留从效兄留从愿和孙留朴的“开国元勋”的牌匾,这是四块失落了30多年的极有历史价值的御赐牌匾。同时一查族谱和史料,惊现他们的祖先留从效、留居道、刘孟福等与泉州的“海丝”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据留安村的几位老人介绍:留从效,字元范,永春人,生于唐哀帝天佑三年(906),留氏宗祠——映紫垣堂就是他的故居,少时为衙兵,后晋天福九年(944)任指挥使;南唐皇帝李璟升泉州为清源军后,任命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二州观察使;后又加授同平章事兼侍中、太师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郡恭王,留安留氏宗祠留有牌匾“鄂国恭王”为证。据有关史料记载:留从效治理泉州17年,专以勤俭养民为务,凡不利于民者,皆除去。他广收游民垦荒,发展工业铸炼,扩大了铁矿的开采和冶炼。不仅在泉州城西龙头山有留从效冶炼的遗址,后建庙,故民间俗称铁炉庙;而且还在永春倚洋创办冶炼场,是宋时全国201所冶炼场之一,可见其规模之大。他重视手工业,特别是与海外贸易有关的陶瓷业、冶炼业、丝业等,均得到较大发展。开拓海外交流贸易,当时从泉州港运往阿拉伯、东非等地的货物是陶瓷、铜铁等手工业品,运回的是象牙、犀角、玳瑁、明珠、乳香、樟脑等物。他还建罗城,并“教民间开同衢,构云屋”(即开拓大道,建造货栈)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由于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增进了亚非各地人民的往来和宗教的兴盛。《清源留氏族谱·鄂国公传》记载:“陶瓷、铜铁远泛于番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留从效任清源军节度使时,遍种刺桐美化环境,世称泉州为刺桐城。《五代史话》这样写到:从晚唐五代到元末,泉州港一直兴旺发达,留从效是起了促进作用。《永春县志》“人物志”中写他的结尾一句是:唐代以后,泉州的海外贸易有较大的发展,是从效治理泉州的一大功绩。后来,他审时度势,保境安民,归顺宋太祖。牌匾为木雕,长92厘米,宽57厘米,三面雕龙,龙及文字都涂金。正中写着“鄂国恭王”四个大字,两边注明:宋敕封戴恩奉国保庆功臣开府义同三司太师中书令鄂国公追封晋江郡恭王留从效立。 留从效嗣子留居道,是永春现有文字资料记载最早到国外去的人,他经商至安南(今越南)带回荔枝种苗十八株,称“十八娘子”。 “圣旨”牌和“奉天敕命”牌匾,立牌者为三朝元老留正。《永春县志》记载:留正,生于宋建炎三年(1129),淳熙十六年,被授予端明殿学士,拜右丞相;绍熙元年,进左丞相,封申国公,后又加少保、封卫国公;嘉泰元年进封魏国公;著有诗文、制议二十卷。传说他还代理过七日皇帝,永春桃城镇留安村留氏宗祠留有“圣旨”和“奉天敕命”这两块牌匾为证。 牌匾“开国元勋”的右边写着:宋敕清源将军节度使副使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会稽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依前持节南州诸军事守南州刺史晋封太子太傅开国伯留从愿立;左边写着:宋敕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龙武将军致仕兼御史太夫上骑都尉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三百户留朴共立。这块宋封牌匾,立牌者系留从效兄留从愿、孙留朴。留从愿在后汉时任过南州(漳州)副使。 永春留氏《清源留氏族谱》记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府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刘氏的第七世刘孟福是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中的一名副将,公元1431年,因公殉职于印尼苏门答腊。 永春县留安留氏宗祠去年被评为“泉州名祠”,目前正在修建中。《清源留氏族谱》上还记载:留安留氏宗祠匾额共37块。有的失落、有的在分支宗祠里,大都在文革时被毁。这次重现的4块牌匾最有价值,除了“圣旨”牌,都是三面雕龙,龙及文字涂金。文革时被收缴在大队部里,因那个房间的锁从未打开过,至今才得以重见天日。 文史界人士称,这四块牌匾的重现,对研究泉州和永春的历史,对研究泉州的“海丝”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泉州晚报》、《海峡导报》等新闻媒体都做过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