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培(1926~1982),福州市仓山区上渡人。就读福建协和大学园艺系。曾任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果树技术员、农业科科长、副场长,省园艺学会理事。
1956年,叶天培应福建省华侨事务委员会生产安置处的聘请,到永春北硿华侨垦殖场(1960年易名为国营福建省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任技术员。一到永春山城他深有感触地说:是个用武之地。地处戴云山脉的北硿,境内山峦起伏,树木苍翠,自然生态环境优越。这里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果树、茶叶等多年生经济作物。山坳里,新马归侨种植的首批新会橙、芙蓉李及杂桃的喜人长势便是最具说服力的佐证。
在生产实践中,人是最可贵的因素,尤其是以果树种植业为主的农场,必须拥有一支既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又熟练掌握各种技能的高素质技术队伍。为了培训初级技术员和技术工人,叶天培建议农场兴办技术夜校,他晚上讲课,白天指导操作,边学边做,做什么学什么,学了就用,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成效。1959年1月,农场因此被评为福建省工农教育先进单位。经过叶天培近三年时间“传、帮、带”,有数位归侨职工脱颖而出,成了初级技术员,其中两位提干,一位外调到另一华侨农场任果树技术员。熟练技工遍布全场各生产队及作业组。他们中多数人终生从事果树管理,为农场果业生产做出无私的奉献。在叶天培带领下,农场还组成一个精干的技术帮扶小组,积极将柑桔、水蜜桃和枇杷的栽培管理技术传授给永春广大果区的果农和干部。他们在全县的许多柑桔场洒下辛勤汗水,他们的事迹为许多果农和技术员赞扬与怀念。
优良的品种,科学的栽培,是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关键。叶天培来场前,曾在家乡种过水蜜桃,有丰富的经验。来场后的第一个大动作便是建议农场对已有两年多树龄的杂桃实行换种。先后从浙江奉化和江苏无锡引进“玉露”等优质水蜜桃接穗,采取高嫁接措施,将连片的杂桃园改造成良种水蜜桃园,以提高果品经济价值。三年后,一批“好看好吃”的北硿水蜜桃在永春、泉州上市,消费者竞相购买,引起水果经营管理部门的关注。1964年6月,北硿水蜜桃首次运销香港,由于上市时间比浙江奉化早七至十天,销售情况好,价格高,每箱16颗水蜜桃,售价港币15元。
叶天培的第二个大动作是向农场建议引种适宜闽南地区载培、果大、汁多、甜酸适度的芦柑和高产、优质、晚熟的蕉柑。在派人到诏安县走马塘学习柑桔上山经验的同时,建立苗圃培育砧木,并从漳州引进芦柑等良种接穗。在党支部领导下,全体归侨职工和干部团结一致,自力更生,开荒造园,种果种茶。经过数年辛勤开发建设,荒凉的北硿山上柑桔成林,茶树满山,郁郁葱葱,景色十分迷人。1972年11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来场摄制《柑桔熟了的时候》纪录片。1975年冬,芦柑首次运销香港。进入80年代,农场柑桔年产量达到2.50~3.50万担。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侨务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落实,受过不公正处理的同志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叶天培也在70年代末提为茶果场农业科科长,80年代初又被提为副场长。以他为首的果树科研小组,以培育无病苗木发展柑桔新区为目标,对柑桔接穗湿热空气处理和嫁接成活率进行研究,培育成功芦柑等17个品种的无病果苗两千余株,并在《福建果树》杂志上发表题为《湿热空气处理柑桔接穗技术的改进》的论文。
以做大做强农场果业,增加收益,不断改善职工生活为己任的叶天培,无论在技术岗位,还是在领导岗位,总是把加速果业发展和提高果品质量的事放在心上,忘我工作。他在良种果苗繁育、新式果园开垦、果园科学管理与科学施肥、山地果园灌溉、低产果园改造、果树丰产技术、果树病虫害防治以及果品保鲜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对果业生产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他在技术指导工作中,坚持做到实事求是,身体力行,勤于宣传,多作示范。任副场长之后,仍然随身三件宝:竹笠、水壶、解放鞋,仍然是大部分时间扑在生产第一线,将技术指导作为工作重点,按季节做好果事安排,编写工作计划和作业要求,并协同各管理区技术员遵照场部规范的技术措施一丝不苟地落到实处。
叶天培在茶果场任职26年,将毕生精力倾注于果树的生产和科研,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于1982年大年初三大量吐血入院抢救,确诊为晚期胃癌。福建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吴扬同志闻讯即到医院看望,要求医院尽力抢救,并指派华侨农场工厂管理局一位科长,到榕城各大医院请求支持AB型血液。入院第七天,终因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6岁。
叶天培的离去,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悲痛与思念。人走了,但他对永春成为芦柑生产基地县的贡献,将永远载入果业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