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一位归侨的革命简历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989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李金发夫妇在其侄儿李金枪(原为民办教员)的陪同下到永春县政府来找我(笔者当时在县委宣传部工作)。李老是一位从外地返乡探亲的离休老干部,我当即向县领导做了汇报,领导指定县委调研员、原县长苏中亚和我一起负责接待。在县委小会议室,苏县长代表县委对李金发夫妇表示热烈欢迎,关切地询问李老离开故乡在外工作情况、此次行程安排以及是否需要县委帮什么忙。李老身着灰色短袖衬衣,体高1.6米左右,理平头,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说话爽朗、简练,俨然一位部队老干部的形象。他很客气谦和地对我们俩说道:此次是离休后带妻子返乡认祖,看看阔别半个世纪的故乡,拜会一下家乡的父母官,别无他求。苏县长向他夫妇介绍了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的变化以及全县的概况。李老似乎已经忘却家乡话,操着北方腔的普通话很简要地向我们介绍他的情况。座谈后,苏县长邀请李老夫妇驱车绕环城路一圈,让阔别故乡的游子领略一下县城的风貌,还陪他们游览了留安塔风景区。末了,苏县长邀请他们到县宾馆共进晚餐。但是,李老婉言谢绝。苏县长只好叮嘱驾驶员将他们安全送回村里。事后,出于对李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的仰慕,我交代李金枪同志让李老抽空给我寄来一份个人的简历。 李金发同志少年返国,矢志革命,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扛枪打仗,不惜流血流汗,终生无怨无悔;他从不居功自傲,依然严于律己,艰苦朴素。他的精神和品质委实难能可贵! 附:李金发同志自传 我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外坵村社前。祖父李礼简,父乐瓶字贻忠,母陈甘,桃城镇仑山村人。父母年轻时带大姐李去、二姐李勉、大哥连春、嫂林荀(童养媳)去马来亚谋生。我名金发,字兴发,和三姐李志英、妹李玉凤、弟金签,都在马来亚麻坡巴力勿杀港家中出生。1936年6月,我16岁时因受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即偷跑回祖国,就读于福建集美中学,班46组。1937年冬,抗战开始,日寇轰炸沿海,学校迁到安溪,不久我即同十多位同学先后离开集美到香港流浪。不久部分同学回东南亚家中。我同部分同学流浪到广州。后来,参加广州青抗先的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8月,我同陈耕国、林有声、白刃、林万梯、陈希道等同学,经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介绍先后出发到延安参加抗日。我经武汉、西安到旬邑县陕北公学。12月毕业后,转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一队,任班长,驻藩垅镇。1939年7月学校开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平山县一带,年底毕业。我要求做军事工作,分配到晋西北贺龙的120师。1940年元月即分配到该师751团二营任副排长,为支援山西新军作战,部队立即出发到山西林县,战斗已结束。部队即在林县休整,不久参加兴县二十里铺阻击日寇的偷袭,随后部队即参加百团大战,在同蒲线上进行破击战,打敌据点。战斗结束后我即参加武工队做群众工作、减租、征兵、到敌区征粮等等。1940年底我调任二营任特务长,次年调团供给处任粮秣会计。1941年部队渡黄河,驻绥清专区守卫延安北面,我即任团供给处生产股长。1942年延安南面吃紧,我随358旅调驻塞子湾,开荒挖窑洞。年底我调入整风队学习。1944年初,我的结论是“政治无问题”,又回部队工作,改任团军需股长。1945年8月日寇投降。部队东渡黄河,向绥远挺进,打了桌子山、包头。我在1946年初带留守人员归队,我要求下部队参战,被分配到二营任见习副连长,部队出发打大同,守卫集宁、张家口。后因张家口失陷,延安又告急,为保卫党中央、毛主席,1946年底我们急行军西渡黄河,驻守在延安南桥儿沟进行休整。1947年3月部队受中央首长接见,并动员保卫延安。接见首长有:毛主席、周副主席、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不久部队出发,首战西华池、崂山抗击,次战歼青化砭之敌,三战歼羊马河之敌。我们担负阻击战时,我身负重伤,住医院近三个月,伤愈归队任715团三营九连政治指导员。随后参加沙家店歼灭战、清简阻击战。之后敌全部南逃。我们就在瓦窑堡一带进行休整,新式整军——三查四评。1948年3月在黄龙山的瓦子街歼敌军师长以下两万余人。此后即将陕西关中平原的敌后作为战场,以歼胡宗南的主力为目标。我任一营副教导员。参加了关中的西府战役,打了扶眉战斗、厘子战斗,宝鸡、凤翔等战斗。部队在黄龙山休整后我任一营教导员。1949年初又进行了荔北战役,打富县荔山等战斗。不久敌从延安逃跑了,接着我们就进行解放西安和整个关中平原的战斗。部队经休整,我们在1949年7月,向大西北进军,首战打固关镇,全歼马步芳骑兵100师,马匪溃逃,我们即星夜追击西进,渡黄河解放青海省会西宁市,部队受命进军新疆。我们经大通县、蒙原县到玉门关,前方传来口信,新疆已和平解放,我们返回青海驻防大通县。不久,青海省马匪叛乱开始,我们即受命剿匪。经过近两年的清剿,毙俘马匪的马老王军长以下数千人,马匪初平。我即调任二团政治处副主任。1952年我又调一军一师(是358旅715团改编的)政治部任组织科长。1952年底部队奉命开赴朝鲜前线,一师接防马良山阵地。我们进行了多次固守和反击战,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最后赢得了停战协定的签字。部队撤下阵地之后,我即调去志愿军总部任组织科长,一直到1955年3月调回一军任速成中学主任。1956年底又调一军一师一团任团政治处主任,驻防阳德郡一线,帮朝鲜人民生产建设。一直到1958-10-25日最后撤回祖国,驻防河南汤阴县。1960年任一团政委。1962年福建沿海备战开始,我随一师开进到漳州龙海一带,至1962年8月部队撤至江西萍乡整训。1963年3月部队回防河南汤阴县,我即调解放军总政治部驻广州联络局。不久,我即被派往国外做地下工作,一直到1970年4月才调回广州军区政治部任联络部副部长,到1983年以正师(12级)职务退休。 主要荣誉:1955年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李金发 1990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