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县城西南六公里处的上场堡,是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置制的古泉州府辖下的桃林场所在地。其后魁星山(亦名奎峰山)的苍郁林中掩映着一座古刹和成群的摩崖石刻,这就是全县驰名、历史悠久的魁星岩。
魁星山,岩石峭拨,旧名“詹岩”荆棘荟翳,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名僧园觉“诛茅新之”。颜应时、陈朴尝读书于岩中,翌年,同登己丑进士,邑人以为此山之应,于是魁星名大显,而岩亦以“魁星”名之。
魁星岩是永春名胜之一,内有十二景,即:万松巢鹤,半岭迎云,茂林幔绿,广庭秋月,梅盘仙榻,烟藤鸟道,吟台悬壁,竹坞佛泉,斗石锺灵,山阴禊迹,曲涧春流,硿硐元石。明嘉靖时,左史颜廷渠(字范卿,号桃陵,永春桃场人),会惠安人黄克晦(字孔昭)来访,作经旬游,因共搜探,历选其胜,分韵赋诗,标景凡十二焉,黄尚依情工画十二景。今颜诗存而黄画佚,惟十二景之迹具在。宋元石刻和明清建筑成为史学界考古的实物佐证。
摩崖造像,在岩之后,是古代艺术家依天然岩石因势而形、雕琢而成的三尊全身半立体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是文殊,右是普贤,号称“华岩三圣”。雕工细腻,气势雄健,脸如满月,丰膄园润,慈祥端庄,衣褶深密,宛然唐风,身背及顶上均有火焰光圈。释迦头呈粒状发式,额嵌一宝珠,袒胸裸右臂,肩披袈裟,下身著裙,赤足踩双莲,头顶光圈中的蕉形屏别雕一坐佛。文殊头著僧帽,两耳垂肩;普贤头著平古帽,有耳垂饰物,露左腕。两者均著宽袖长袍,双臂总覆,内著直裰衣裙,各有一个蝴蝶结,赤足踩双莲。佛高一丈,焰高四米。释迦的右臂和普贤的左腕,均系另石嵌接,经人为破坏后,仅余隼合痕迹。相传太平天国时,这里是林俊起义军根据地之一。左宗棠部朱明亮(俗称“湖南勇”)入永,进扰上场堡,夜为林俊起义军袭击,朱怒,入魁星岩丛林中围剿,扑空,惟有石人屹立,树影婆娑,因而砍佛手、盗宝珠、焚民屋出气。
摩崖刻石七处,除岩前行书“迎云”、篆书“文曲华世”外,余五处均在造像之右。系依天然岩石成壁雕刻,范围达六十平方米。其中有明万历王豫七绝诗,清王宝善、马负书的题刻二壁,清湘芷氏和可堂氏的五言倡和诗二首。大殿山门外侧另有一面竖碑,系颜廷榘书“文昌台”三字。
岩之大雄宝殿在崖刻之前三十米,系重檐歇山式土木结构,“擅山林泉石之胜,近十里内,名刹此为第一矣。”面开五间,进深三间,占地三百平方米,始建于唐武期间,宋乾道四年重建。明正统、清康熙间重修。“岩中僧奉如来佛,金妆金相,左厅有魁星像焉,雕形极奇古,世间罕匹”。魁星像相传是宋乾道间颜应时取特大樟木,全相雕成,一足落地,头长刺发,吐眼髭牙,袒胸裸腹,肌肤脉络,极其清晰,巧夺天工。右厅奉清水祖师。清水者,永春文溪陈普足也,少落发为僧,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于安溪清水岩园寂,祀之。厅上原有联匾殊多,有明颜廷渠、清马负书题刻。
岩寺之后,有“乡贤祠”。祀明左史颜廷榘,亦谓“桃源先生祠”。有清乾隆知永春州事陈邦泰题刻的木匾一页,祠今已坍坏。
魁星岩始创迄今千余年,历来是游览胜地,不少名人硕士即景纪胜、啸咏唱和其间。
魁星岩摩崖石刻
魁星岩摩崖石刻
魁星岩大雄宝殿
文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