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字士孝,号万青,永春霞陵(今五里街公社埔头大队)人。清咸丰年间(1853-1857年),他领导闽中、闽北人民举行反清大起义,先后攻克了永安,沙县,大田,德化,永春,尤溪,仙游等州县城,并先后围攻延平,兴化,泉州三府城,给了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革命,并使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我省劳苦群众得到暂时的解放。林俊是我县、我省近代史上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驱。他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名字将永垂青史,并受到人们的怀念。
民国年间,郑翘松先生编篡的《永春县志》对林俊起义的记述,是一篇好文章。它一反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不但没有给林俊加上“贼”,“匪”的衔头,而且处处用同情的口吻称赞林俊的革命精神和“侠烈”行动。读来真叫人拍手称快,深佩翘松先生的卓识远见。但由于资料不足,采访未周,记载与事实有不少出入。兹据当时的档案和文献予以考订,以备来日重修县志参考。
一、林俊何时进攻永春州城
《县志》说:咸丰三年四月,林俊聚众攻占德化县城后,“分党四出,攻陷旁近各县”。由于他感激永春知州崔洲对他的“三释之惠”,听从崔洲“勿祸桑梓”之言,并不急于进攻永春州城,直到其父捷云被害,才“徧调锐卒,以翼年甲寅六月初四日昧爽(即公元1854年6月28日天将明时)驰袭州城”。①
这与事实有重大出入。根据当时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王懿德的奏报,林俊在攻占德化县城后的第六天,即咸丰三年四月三十日(公元1853年6月6日),就率众四、五千人,攻克永春州城,其兄林伦也是在这一天被俘牺牲的。王懿德的原片如下:
“(咸丰三年五月初九日王懿德片奏:)正在拜折间,接据署福建陆路提标中军参将石栋禀报:署提标左营游击恩霈,前因德化县城被匪窜扰,奉饬兴泉永道转行该员,会同泉州府经历肖懋杰,候补从九品黄槐举等,酌带弁兵三百名,驰赴永春一带协同防剿。讵有匪首林俊,率伙四,五千人,于四月三十日辰刻,围攻永春州城。该署州崔洲与吏目、州学及各讯弁,督率绅士,带领兵勇,上城抵御。因众寡不敌,被匪攻破西门,窜入州署,杀死官亲,肆行毁抢,并将监犯全行抢放。时崔洲等苦无援兵,正在万分危急之际,适该员等闻信赶至,即与署提标左营守备欧阳斌,分督弁兵乡勇,由北门攻入城内,官绅亦各并力向前,枪炮齐施,自辰至午,轰毙杀伤贼匪约共一百余名,夺获器械无数,生擒林俊之兄林伦及匪伙十五名,即在阵前正法。贼匪力不能支,纷纷逃窜出城,当将州城克复。”②
二、陈湖的身份及其死因
陈湖是林俊的挚友,泉永一带黑钱会(亦称乌钱会)的领袖,率众参加起义。咸丰三年八月,王懿德对此曾明确指出:“该逆(指林俊)勾结泉州一带乌钱会匪陈湖等二、三千人,……有南犯仙游之说。”③《县志》把陈湖作为“红钱会”会首,说“(俊)见时机已到,逐通红钱会陈湖者,龙头乡人也,……。”④这也是一个错误。
至于陈湖的死,《县志》说是“以细故与俊党忿争,为所杀。”⑤《德化县志》也说:因“俊约陈湖往攻仙游,湖不肯,俊令其党刺之。”⑥骨肉相残,在农民起义中是常见的。但象林俊那样重友谊,讲义气的人,会不会因“细故”而杀害自己的同志呢?人们对此有怀疑。最近,我查阅了档案,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请看咸丰三年十二月初九日王懿德的奏报:
王懿德说:“十二月初四日(1854年1月2日),前永定知县吴翊昌督率兵勇攻克虎豹关后,乘胜前进,行抵德化,“贼众大至,兵勇小却,复整旅重进。附近各乡义勇闻信飞奔前来策应。贼势不支,登时大溃。官军乘势掩杀,毙贼数百名,生擒伪军师和尚丑,贼目陈庆馀……等七名正法,格毙乌钱会首陈湖一名。时已薄暮,逆贼林俊同童森……,又复乘间逃逸。”⑦
可见陈湖是在咸丰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在保卫德化县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他在临死前一刻,仍与林俊等密切配合,并肩战斗。《县志》和《德化县志》关于陈湖之死的说法不可信,应是传闻失实的结果。
三、林俊第二次北上的时间及其牺牲的地点
《县志》说:“咸丰八年,杨辅清等人入福建,俊帅众北行,欲与合。至光泽之仁寿桥,乡团截击之,俊愤甚,自介而骑直冲过桥,为伏枪所中,死其下。”⑧
这段记载也有两个地方失实。
(一)林俊响应太平军入闽,率众第二次北行的时间是咸丰七年,不是咸丰八年。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太平军石镇吉,杨辅清部入闽,林俊就在晋、南交界的大罗溪、吉火一带聚众响应。当时在泉州办理团练的监察御史陈庆镛曾说:“本年(咸丰七年)三月间,突有用黄纸名印书写林万青三大字,到各村庄勾结党匪,并有伪示,署英烈王三千岁林名目,贴洪濑地面。”⑨经过短期准备,四月中旬,林俊就率众五,六千人“两次窜扑(南安)县城,”⑩“两次攻扑(泉州)郡城”(11)“复窥伺惠安向山仔边,田船等乡,”(12)然后便挥师北上,想与太平军主力会合。下面几条材料,为我们提供了林俊北上的准确时间和行军路线:
(1)兴泉永道道台沈储在咸丰七年九月向王懿德禀报说:本年四月间,林俊围攻郡城,他立即驰赴泉州。但一到泉州“所有著名逆首,均已窜赴上游。”(13)
(2)福建巡抚庆端于咸丰七年五月向咸丰帝奏报:“该逆林俊与大伙匪党,被剿穷蹙,窜入永春州属之大田,分扰德化及延平府属之尤溪一带。”(14)
(3)《大田县志》载:咸丰七年四月,林俊“招集亡命,有众万余,”由德化,永春,“取道大田各都,勒饷无算。”(15)
(4)《沙县志》说:咸丰七年闰五月,林俊攻城,“贼围城七日,王令(金镛)与都司黄理珍,……率民同守,贼不得逞。”(16)
(5)闽浙总督王懿德在咸丰七年六月向咸丰帝奏报:“据尤溪县知县舒英等禀报,自五月二十三日起至闰五月十一日止,匪迭攻城池。”又“据代理沙县王金镛禀报,该县自闰五月十四日起,被匪迭次围攻。”“此股土匪,据报系逆首林俊党伙,被泉郡官军击败,分窜尤溪、沙县一带。”(17)
以上材料说明,林俊在咸丰七年四月下旬即由晋、南一带挥师北上,取道永春,德化,大田,五月军抵沙县,尤溪,曾先后围攻该两县县城,但在清军,尤其是各地地主武装的袭扰下,他与太平军会师的愿望没有实现。根据当时人魏秀仁说,他在咸丰七年秋已被顺昌乡团击毙。魏在其《福建军务》中说:“福建军务,寇警始癸丑(1853年),……下游小刀会匪之乱,起于海澄,贼渠黄德美,黄位也;上游红钱会匪之乱、则龙岩篙师黄有伎(即黄友)陷永安,沙县,永春武生林俊应之,共围延平,旋陷仙游,……其冬皆平之。独林俊跳梁南安,惠安间,至丁已秋(1857年)毙于团丁”。(18)可见林俊在1857年秋已为革命光荣牺牲。
(二)魏秀仁说出了林俊牺牲的时间,但在何处牺牲不明。关于林俊牺牲的地点,《县志》说在“光泽仁寿桥”;《大田县志》说在“沙县仁寿桥,”(19)但二者都不准确。据1975年福建省博物馆到闽北实地调查,林俊牺牲的地点在顺昌县仁寿乡仁寿桥(又名鸭母巷桥),时间是咸丰七年七月二十一日,(20)正是上述魏秀仁所说的“丁已秋”。调查证实:当天,林俊确实是在率先冲过仁寿桥时,被一个叫张宗旺的团丁开枪击中,坠入河中身亡,尸体由刘天养等八名农民军抬至九龙山下安葬。当时随林俊北上的义军,有些人后来在顺昌大干等地落户,他们至今尚在当地供奉林俊神位,每年七月二十一日都举行祭奠。另据《顺昌县志》记载:仁寿本是个大乡,咸丰八年七月,石达开部攻占该地时曾“大肆焚杀”,使“原有数千户”的仁寿乡,“仅遗房屋四间”。(21)这与《县志》所说太平军“至俊死处,灭一村,为俊复仇”也基本符合。所以林俊牺牲的地点在顺昌县仁寿桥,时间是咸丰七年七月二十一日,是可信的。
我县是先烈林俊的故乡,我们的《县志》应准确地反映他一生的事迹,为此,我把《县志》中的上述错误指出,供今后重修县志时参考。
注:
①④⑤⑧见民国《永春县志》卷3,大事志。
②王懿德原片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类》。
③王懿德:《到泉督剿日期并现办情形折》,出处同注。
⑥见民国《德化县志》卷11。
⑦王懿德:《克服德化县城折》,出处同注。
⑨(12)见陈庆镛:《籀经堂类稿》卷3,《陈奏泉州守城获胜疏》。
沈储:《舌击编》卷5,页17。
(11)同注⑩,页24。
(13)同注,页31。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硃批奏折,《农民运动类》,卷684。
(15)(19)见民国《大田县志》,卷1,大事志。
(16)民国《沙县志》卷3,大事志。
(17)王懿德咸丰七年六月初九日片。出处同注。
(18)见魏秀仁:《咄咄录》四册
(20)福建省博物馆编:《林俊传》。
(21)民国《顺昌县志》,卷14,兵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