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乐·
清咸丰三年五月(公元1853年),在太平天国革命胜利的鼓舞下,福建境内各天地会系的会党纷起响应,形成了全省反清起义高潮。林俊领导的红钱会在永春起义,首先攻克了永春、德化、大田,西北攻下了永安、尤溪、沙县、延平(南平)、建瓯,东南攻下了莆田、仙游、南安、晋江、惠安、泉州等十八个府县。这在当时是一支起义规模最大,斗争时间最长,前后持续了十二年。起义军一开始就同太平军取得联系,因此给了太平军以最有力的支援,给了清王朝丧权辱国的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因此说,林俊是当时福建农民起义中最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
一、起义前的形势和林俊革命思想的形成
鸦片战争,把落后的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战后,厦门福州同时被迫开放,洋货充斥诸市,土布土货“因之壅滞不能出口”①,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业。一向靠贩海为生的人民,因“番舶东来”,“遂被侵夺无遗”,大批商人、水手等告失业。在农村,不仅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剥削,还要受到官府的压迫、敲榨和盘剥,生活十分困苦。战后的福建吏治十分腐败,“一缺年易数人,一人年署数缺”②,地方之事无人过问。贪官污吏则乘机焚烧和掠夺。谢章铤在《围炉琐话》中说:“壬子(1852年),余行泉南,见道旁薪者皆焦毁无枝叶。始知……盗去,官乃索贿于乡,民破家不能满官欲,官纵兵焚其十余乡,众悉趋入海,此其烬余之物也。”③魏秀仁的诗话说:“癸丑(1853年)漳浦滋事,遂起而响应。天下之乱,率由此矣。”④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二首《竹枝词》。其一是:
自从咸丰至于今,百税征收苦不禁。
但使匪兵知悯我,无衣无食也甘心。
其二:
农夫整日虑丁捐,那有功夫去种田,
困极耕牛都卖了,临春无计泪涟涟。⑤
这是当时人民生活陷于病苦悲惨境地的真实写照。而林俊,就是生长在这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激化的年代。
林俊,字士孝,号万青,永春县霞陵村(现五里街乡铺头村)人。父亲林捷云是道光元年恩科武举人,本人是武生。林俊虽然出身在士绅家庭,从小就善学武艺射骑,交朋结友,路见不平,立下干一番大事业的志向。当他十五岁时就对人说:“大丈夫之养精蓄锐,正待他日有以用之,(为)我汉族雪耻立功,岂区区效忠满廷而甘为奴隶者乎?”⑥可见他少年时期视功名如草芥,决心干一番大事业。
林俊生长在受外来资本主义剥削和内部封建阶级的残酷压榨的年代,亲身看到并感受了广大人民的疾苦。尤其是连当时的内地永春、德化、大田,也出现了许多游民,不得不背乡离井,到闽北或南洋谋生,“或小贩、或佣工、或入茶山、或拉短纤”,挣扎求生。⑦俗话说:“官逼民反”。鸦片战争以后,福建会党活动十分活跃,红钱、黑钱会提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由于林俊早年立下壮志,又目睹严酷的社会现实,受到红钱、黑钱会的影响,得出了“非反不可”的结论。他说:“盖清人不灭,则文人学士不得进身,农工商贾不得复兴,有断然不爽者矣。”⑧林俊革命思想就是在这几种情况下逐渐形成的。
导致林俊起义的引线是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1852年,林俊迫于父命,赴省参加武举考试。⑨他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却被考官摈弃,这使林俊非常气愤,更加坚定了革命的意志。其时,太平军风起云涌,影响很大,太平军派人四处游说要“豪主起兵响应”。林俊在赴省参加会试间,遇见一位太平军的代表,更加坚定了起义的决心,他说:“起兵闽省,誓与洪君(秀全)一致进行。”⑩从此,林俊积极同红钱、黑钱会联络,在永春等地进行起义宣传组织发动工作,即所谓“借和解各姓仇怨为辞,数请各乡绅丁壮在金峰(山)等处开会,阳为排难解纷之事,而实则历叙华夷消长及明清兴亡之历史,劝永民释小忿,举大事,为革命复仇之计。”(11)用同样的方式,他还到德化、南安的埔头、炉内乡等地进行活动,组织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挚友,如红钱会会首黄有使,黑(乌)钱会会首陈湖等,并于1853年初秘密组织了起义大军。
当时,林俊考虑到永春德化“地处边隅,与金陵江西声援不相及”,曾派人到省会说服众豪杰“先破省城,然后同延平船工乌钱会首黄有使“上下游并举”,全面发动起义。(12)可是四月,林俊二哥林大广在德化开的大广商店突然遭到军流犯的袭击,东西被抢,伙计被捕。林俊万分气愤,立即赶回永春,在金峰山集众计议,决定马上起义,“共讨满奴”,“为吾汉族雪耻。”(13)这样,林俊起义的烈火就在永春山城点燃,并迅速燃遍了闽中、闽北地区。
二、林俊起义的战斗历程
林俊起义后,前后持续斗争十二年,其中的五年光辉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4):
第一阶段,起义胜利进军阶段(自1853年5月至12月):林俊起义首先是由部将红钱会会首黄有使在永安发动的。4月15日黄部“拥入永安县城”,开监放人,占领县城;另一路配合部将江水于21日攻克沙县;一路于21日复大田。(15)4月29日“五六千”起义军包围并占领了延平府城。
黄有使起义后九天,4月24日,林俊亲率义军攻克德化县城。(16)30日又带领五千人攻下永春州城。(17)由于起义军一开始就用洪秀全的名义贴告示,纪律严明,只杀贪官,不扰细民,从者甚众。(18)获得了人民的热烈拥护。五月,林俊率部北行,与黄有使会合,转战在沙县、延平一带。由于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王懿德急饬福建陆路提督炳文,从浦城调官兵一千五百多人赴延平。林俊只得转战尤溪并于6月8日攻克。
由于上游军事受挫,林俊留黄有使,江水在沙、永安一带战斗,自己于七月重回永春,接连在桂洋、德化打胜仗。并于8月9日第三次占领大田县。8月24日,林俊绕过有重兵把守的白鸽岭,一举攻克仙游县城,杀了知县黄曾惠和反动豪绅王捷南。(19)九、十月攻打兴化府并取得节节胜利,打死敌部将周兆麟和黄际虞。(20)10月6日,清军大败,瑞文和兴化府通判其昌服游击周向宸等均被当场打死。(21)因此,仙游乌白旗会党控制的地方“东起莆田,南至惠安,绵亘百余里。”(22)整个起义形势很好。但是,由于林俊没派人同厦门的小刀会联系并解其危难,至使十月中间,清兵打败了闽南小刀会后,王懿德令副将吕大升从厦门转师仙游,会同锺宝山进剿林俊义军,并令在借武进士刘逢泰多方分化乌白旗,至使内部不和,形势发生急骤变化。林俊只得于11月15日主动撤出仙游,二天后县城沦陷。
林俊起义示意图
咸丰三年四月至七年七月公元1853年-1857年9月
第二阶段,起义军退却防御阶段(自1853年12月至1854年11月):仙游撤退,是林俊起义的重大转折。
林俊退出仙游后,即到德化。清总兵锺宝三尾随而来,永春知州崔洲等地主武装也向虎豹关逼进。12月4日,由于黑钱会首陈湖在阵中牺牲,德化县城弃守。(23)林俊率部退到永春与安溪交界的帽顶山,在那里建立第一个游击根据地。据县志载:“帽顶山羊肠一线,真有一夫当关之险,山顶宽平,周围约二里,可容万余人驻扎。”(24)
由于清兵的军事围剿,起义军出现了内虹。在上游的黄有使与江水下属二元部将在围攻永安时抵牾。咸丰四年春,江水牺牲,黄有使踞守的渔潭寨被破,只得南下同林俊会师于帽顶寨。林俊在寨内识破安溪练总李维霖的奸计,坚持四个月直至粮尽才撤离,留给清军一座空寨。
林俊撤离帽顶寨,率部来到南安埔头、炉内乡,发动群众,建设新的革命根据地。由于林俊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加上他实行了“贪官则除之,良吏则宥之”,反方睹杀,开明者团结保护,如能参加起义,还“隆以军师之座,任以良将之权。”(25)因此得到南安炉内等地绅耆们的拥载,其中贡生潘宗达还出任林俊委派的兴明(仙游)县知县,成为一个有名的起义领袖。由于埔头、炉内等地群众拥护林俊起义,主动为他保守机密,建立内潘土堡等防御工事,清军几次围剿,持维一月余,仍不知林俊确踪,清兵死亡日众,只得草草收兵,不了了之。(26)
6月3日,林俊又到仙游盖尾指导抗战。当时徐宗干哀叹说,军兴以来,“费帑将近二十万两,由仙游至盖尾仅二十里,是以一万金上进一里而未能也。”从咸丰三年十一至翌年九月,林俊从德化到永春到南安到仙游,反复辗转拖住了成千上万清兵,使他们疲于奔命。
第二阶段由进攻转入防御,由防御转为退却,斗争十分尖锐复杂。既要对付清兵的军事围剿,又要对付义军内部的分化瓦解。但是,在林俊的领导和指挥下,起义军经受了严竣的考验。
第三阶段,是义军下游潜伏,上游复起阶段(自1854年11月至1857年3月):林俊等自仙游退出后,即在安永德交界处,把起义军化整为零,分散潜伏。咸丰四年八月,黄有使在永春大山乡被捕牺牲。林俊等将领分别潜入炉内、云峰、八都等偏僻山区,有的人遣回乡退当乡勇,并传出风声说林俊已在仙游盖尾被火焚毙。王懿德十分欢喜,于咸丰四年底宣告“全省肃清,大军凯撤。”(27)
咸丰五年四月,林俊集结二千余人,向闽北进发。这时,他接受了太平天国军队授予的官职,洪秀全封他为烈王,加三千岁。当时王懿德只得向皇帝如实报告:“林俊、黄有使余党踞(顺昌)现宝山、淹山”、“土匪为乱”等等。(28)被清兵称为“红头贼”的红钱会起义军又活跃在闽北一带,声势浩大。咸丰六年十月,打死了清军守备王三韬和延平知府金万清,给清军以巨大的打击。咸丰七年二月,太平军应林俊起义军到江西以邀请首次入闽。
第四阶段,北上会师阶段(自1857年3月至9月):1857年三月,太平军杨辅清、石镇吉率部由江西入闽,连克了光泽、邵武、崇安等十个郡县,并包围了建宁府城。各地群众纷起响应,沙县、武平、莆田等地,八闽震动。
二月下旬,太平军入闽后,林俊立即在大罗溪、吉犬一带公开响应。“用黄纸各印书写林万青三大字,到各村庄勾结党匪;并有伪示,署英烈王三千岁林名目,贴洪濑地面。”(29)林俊很快集结了一支万人大军,攻打了南安县城,惠安,取道永春、德化、大田,一路打垮许多地主武装。五月抵达尤溪、沙县,七月到达顺昌境内。1857年7月21日,林俊率众冲过顺昌仁寿桥时,不幸被乡勇开枪击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三十岁。其时,杨辅清已退回江西,林俊同太平军的会师没能实现。
林俊牺牲后,起义军仍然坚持斗争。永春出现了刘光居、谢险的起义。南安潘宗达率部由上游回闽中;红钱军首领郭万宗率部于咸丰八年与太平军石达开部实现会师,另一些则于同年十二月接受清军的招抚。(30)由于左宗棠派兵剿办,林俊余部的起义军一直经过长期的斗争,直至1865年(清同治四年)才被镇压。
三、林俊起义的历史意义
鸦片战争以后,外来资本主义侵入,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全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福建的农民起义也风起云涌。海澄有黄德美的闽南小刀会起义,凤山县有林恭的台湾天地会起义,曾西斗、苏麟仔、蔡伦发分别起义于建阳、建瓯和龙岩,而林俊领导的闽中和闽北红钱、黑钱会起义于永安、永春,在当时的影响最大,它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伟大作用。
第一,林俊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军,动摇了清王朝在福建的统治。起义军的宗旨十分明确是“除暴救民”,坚决镇压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对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区别对待政策。如杀了德化知县何炳南等“数十人。”(31)大灭了敌人的威风,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林俊还提出“不许一卒一兵扰民”的口号,深得人民的拥载,连奉旨回籍办理团练的监察御史陈庆镛也说林俊有“义侠之名,籍籍人口。”(32)因此,永春如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家家点红灯,迫接林俊兵。”“感谢林俊,有吃有睏。”“手中红布颜色新,揭起红旗来招军,招齐四海英雄兵,敢把贪官全扫清。”
第二,林俊起义给了太平军以最有力的支援,它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份,而林俊是我省人民响应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代表。由于林俊有相当高的军事素养,打仗机动灵活,善于打运动战,又懂得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因此他经常成千成百地歼灭清兵,并出色地同清军进行反围剿的斗争,多次打败敌人,拖住了清军的力量,有力地支持和援助了太平军在各地的斗争。
第三,组织群众,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提高觉悟。林俊主张搞“五湖四海”,不管会党是红、黑,群众不论乌旗、白旗,只要抗清,都争取团结,大力做好群众的组织发动工作,提倡“释小忿,举大事”,反对和制止群众中的分姓械斗现象。尽管起义军出现内虹,但林俊领导的部队则始终团结一致,因有这样,起义军才能有力量长期坚持斗争。林俊在人民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人们把他当神称颂,清军则把他当成“妖”“怪”。现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炉内香救林俊”、“空寨诈敌兵”,等许多传神和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民谣唱道:
林俊教训军流犯,刈耳示众申民冤;
官军见了吓破胆,人民见了笑开颜!(33)
林俊牺牲至今已131年了。他的名字和在历史上的功绩将永垂青史。人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驱。林俊,是我省人民响应太平天国革命的主要代表,是当时我省最杰出的一个农民起义领袖。
(插图作者:刘汉瑶)
刘汉瑶 插图
①《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卷1.494页。
②玉懿德《王靖毅公年谱》上卷27-28页。
③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五。
④魏秀仁《陔南山馆诗话》卷9,9页。
⑤岵山人《回忆录》(陈氏族谱)。
⑥锦旋《林万青传记》。
⑦徐维畲《松龛先生全集》奏疏下卷,30页。
⑧《太平天国文件杂钞》,见林俊假托的《洪秀全檄文》。
⑨同注
⑩同注
(11)左宗棠《左文襄奏稿》卷17,页11。
(12)左宗棠《左文襄奏稿》卷21。
(13)同注
(14)黄起寮著作《论林俊起义》。
(15)王懿德《漳州镇道被害并永安沙县失守折》。
(16)民国版《德化县志》卷11,10页。
(17)民国版《永春县志》。 (18)刘存仁《屺云楼文钞》卷4。
(19)王懿德咸丰三年九月十七日奏折。
(20)王懿德《请收周兆麟等赐恤折》。
(21)《莆田县志》(政治志)上册71页。(1966年版)
(22)《王靖毅公年谱》卷下,18页。
(23)王懿德《克复仙游县城折》。
(24)民国版《永春县志》。
(25)《林万青告示》。
(26)沈储《舌击编》卷3,37页。
(27)《王靖毅公年谱》卷下,24-27页。
(28)《王靖毅公年谱》卷下,30-31页。
(29)陈庆镛《陈奏泉州守城获胜疏》。
(30)《王靖毅公年谱》卷下,69-75页。
(31)沈储《舌击编》卷5,49页。
(32)同注。
(33)《榕树文学丛刊》,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