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又称国术。闽南人又称之为“打拳头”。在闽南一带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华侨中,一谈起打拳头,往往要绘声绘色称道:“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拉仑”为闽南方言,即水不很烫,也有微热。形容永春白鹤拳很可畏,被打到的人,幸免一死,也要受伤。
白鹤拳与太祖、罗汉、达尊、行者诸拳一并称为少林五祖拳。它是福建南拳中较年轻的一个拳派,是南拳百花圃中一朵鲜艳明媚的奇葩。这一拳派,最早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永春县流行,而后传到德化、大田、永泰、福州、福清、惠安、晋江、泉州、厦门、同安等地,故又称“永春白鹤拳”。
美妙的传说
白鹤拳,顾名思义,当与白鹤有关。在永春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个白鹤仙教拳法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宁州(今福安、宁德一带。经查证,实为浙江省丽水县)北门外,有个名叫方种公的,妻室早亡,惟一女儿,取名七娘。方七娘自幼聪明过人,好学武艺,俏丽多姿。方种公年上花甲,方七娘正满十六妙龄。远近各方青年纷纷登门,向七娘求婚,为赡养父亲,发誓不嫁。不料,有豪门望族子弟,竟窜入方家,死皮懒脸硬缠,妄想调戏才貌非凡的七娘。气愤填膺的七娘日夜飞梭织布。一天,有只白鹤翩翩飞来,停立机旁,许久不走。七娘顺手抓个梭盒,朝白鹤丢去。但见白鹤轻轻展翅,把梭盒弹了回来。七娘又举一竹枝,往白鹤腿上打去,鹤脚一抖,竹枝反而被弹到厅堂外去。这一切,使七娘父女倍觉神奇。入夜,白鹤不走,栖息梁间。七娘睡中梦见,有一老人走来,对她说:“我是白鹤仙人,看你将遭人涂炭,特来相助。我有拳家正法,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名叫鹤拳,你若愿意,我当全部传授给你”。七娘喜出望外,连忙跪下,拜鹤仙为师。从此,白鹤仙日夜不停,教方七娘拳法。几个月后,方七娘成为远近闻名、独具一格的拳师,对她存有痴心妄念的公子哥儿,如闻风丧胆。一天,白鹤仙人对她说:“你学艺已成,今只一事要你照办。某月某日午时,如有陌生人前来你家避雨,当要留他。这人就是你的结发郎君”。方七娘朝等暮盼,几个月过去了,她又添了一岁,连个人影也没见到。女大当婚,方种公心也急了,他叫来七娘说:“还是在乡里挑个满意的吧”!七娘说什么也不肯。父女俩无言对坐。就在这时,天上黑云滚滚,屋外狂风呼啸。霎时间,暴雨倾盆,外面传来阵阵敲门声,七娘又喜又惊。开门一看,但见一青年,肩扛木棒,一头吊着个布袋。见是姑娘开门,青年腼腆地说:“雨太大,借个落脚地,避一避就走”七娘让他进门,方种公看他眉目清秀,举止端庄,高兴地问他姓名。青年彬彬有礼答:“姓曾,名阿四,永春县人。只因家境贫困,才到贵地打拳棒卖膏药糊口”。方种公按白鹤仙所嘱,便留下曾阿四。夜间,在方种公一再催促之中,曾阿四无奈持棒行拳。不料,被方七娘用手轻轻一扫,便棒飞人倒。阿四立即跪拜七娘为师,七娘忙扶起他,一再道歉。自此,曾阿四成了方家女婿。方七娘把白鹤拳的技法都传给阿四。光阴荏苒,一晃几年过去。他们生下两男后,方种公不幸去世。有一天,知州派出爪牙,走村串户,征税摊役,看到方七娘姿色过人,吏爪便发邪念,上前欲戏弄七娘,七娘正为父亲去世悲伤,眼看吏爪如此欺人,一气之下,闪个步,一挥手,便把其中一个打得脑浆横飞。知州当即派人缉拿七娘治罪。那知当夜曾阿四已携七娘母子逃跑。几经周折,他们回到永春县。而后,向吴、王、林、李、蔡、郑、周、颜、乐、康等姓的二十四英俊传授拳法。白鹤拳就这样,在永春山区扎根繁衍,开花结果,成为乡人普遍喜爱好学的武术。
独特的风格
永春白鹤拳内容丰富多彩,不但有徒手拳法,还有操持器械各法。徒手拳法,总的分两手、两腿、头部共称“五技”。具体分,素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称,总计一百零八个技法,几十个套路。每个动作,均有自己的名称,如鹤冠、鹤咀、鹤翅、鹤脚、弓、箭等。各个技法,也有相应的名称,如“老树盘根”、“倒插扬柳”、“白鹤展翅”、“白鹤踏雪”、“蝴蝶双飞”等。每个套路也有独特的命名。初学者入门,基本功有“三战”、“练节”、“摇技”、“运气”等。器械方面,刀、枪、剑、戟、槌、耗、棍、叉等,均有各自独特技法、套路。永春白鹤拳还有按各经络、穴位,根据不同时辰,用“单技”(独指)点断血路、筋脉的技法。此外,它还包括一套推拳、按摩、接骨、治伤的方法,药方以及制作各种丹、膏、丸、散、采集生草药的知识。拳师传接拳艺时,还授给门生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永春白鹤拳师,大都又是著名的骨伤科医师。
永春白鹤拳具有独特的风格。民间常言“遇鹤如触电,败势摔三丈”、“白鹤单指,受击会死”。白鹤拳击必发声,一指一节、一步一技,有如风驰电掣,令人锐不可当。然而,它的技击动作又形似鹤姿,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灵巧明朗,优美多姿。其起势均系“白鹤寄脚,以作标志”。永春白鹤拳善用掌法和腿法。掌法以节力、指力为主,防则多用节力,攻则多用指力。手臂至掌,从上至下须做到上节吞肩、中节吞坠、尾节如猛虎擒猪之势;从内到外,则须做到内节如铁,外节如绵,尾节起手指如泥。技击中,强调出手护中,击手神速,随机应变,运手时务柔,着手时应刚。也就是说,应手似轮车,肘如轴转、动手如牛舌、运手如马脚,后发而占先。其腿法,站立之状,应是“不丁不八”,两腿用力按“前三后七”分。左右两脚,视情况,以一脚为主,灵活旋转。进击或防守中,脚步不进则退或是踏偏。脚腿站法,分平马、勒马,连同身姿,又分上、中、下三盘。腿法主要有踢、扫、钩等,其力应从“沉腰束胛,落大椎,起单田,提肠缩气,夹尾椎”而来。永春白鹤拳讲究以静待动,以气推力,以防为主,以守为攻。因此,必须苦练基本功,苦练气功,内外功兼修。做到出拳能断砖碎石,运气则刀劈斧砍不伤其身。这就要求拳家“吞吐浮沉,子午分明”。脉络贯通,神气流畅。意形相随,内外合一。刚柔相济,顺逆相生。从而,达到拳师常言之“五通”(手与眼通,眼与心通,肩与腰通,身与步通,上与下通)“三变”(手变、身变、步变)。
广泛的流传
永春地处闽南山区。在漫长的旧社会中,虎狼出没,兵匪窝乱,豪绅勒索,官吏压迫,乡村百姓,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逼使许多人都要有“学二谱功夫”。那些离乡背井、远渡重洋谋生的,对拳术更要有“二步七”。因此,当七娘、阿四把白鹤拳带到永春山区后,从县城洲内、五里街、达埔、蓬壶到岵山、太平、湖洋等也,到处设有拳馆,男女争相学技。《永春县志》载:“郑礼,和风里大羽人,善拳术。康熙间,……礼父明,尝与七娘角,不敌,病将死,遗言命礼师七娘”。“礼与林椎、姚虎等与七娘习白鹤拳,礼精勤不懈,遂以技名”。其时,郑礼技艺最高,名扬闽南各地后,他远游福建、江西,与各地拳师较量,并从中取人之长。从而,使永春白鹤拳得到发展。他的徒弟,遍于永春、南安,德化、大田。此后的二百多年,正如《永春县志》所云:“永地以拳名者,大率礼之徒所授也”。与此同时,永春白鹤拳也随着出洋谋生的人,传播到东南亚各地。特别是素称“无永不开埠”的马来亚,几乎各主要市镇,都有永春拳师在开馆授拳。
历史上,永春白鹤拳在抵御深山兽害、反对封建压迫、抗击土匪强盗中,曾起过很大作用。有一年,返永春探亲的几位海外华侨,因害怕路过南安一山岭被土匪抢劫,滞留于泉州许久。名拳师郑礼在泉州比武闻知后,忙找上侨亲说:“跟我回去,包保无事”。来到山岭,果有几个强盗从丛林跳出,杀气腾腾,挥刀抢劫。郑礼假装众人代表,上前交出财宝,便用“单技”朝一歹徒点穴,又踏个偏步,卖个空,夺下歹徒大刀,杀了过去,众匪只好下跪告饶。侨亲于是安抵故里。清咸丰三年(1853年),应太平天国起义、威震八闽的永春林俊义军,武艺高强翘勇善战,所向披靡,先后攻克永春、德化、大田、永安、尤溪、永福、仙游等十八个州县。首领林俊,就是名赫一时的永春白鹤拳师。多数义军,均有拳术。起义前,他们曾聚义于万春寨、魁星岩,苦练刀、枪、剑、戟等武艺。在攻打仙游县城时,林俊所率的永春湖洋几十名“藤牌兵”,都是白鹤拳名手。相传他们个个好似只只白鹤翱翔,能踩上甘蔗林顶端,挥刀直捣县衙里,吓得知县无地逃遁,只得投降。
由于白鹤拳在少林五祖拳中是最年轻的拳种,它善于吸收其他拳种之长,发展自己。加上永春民间广泛流传,因而,使永春白鹤拳一度蜚声中外。一九二八年八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全国首届国术考核、比赛。时为国大代表的永春人宋渊源约请潘乐应、潘嗣清、潘孝德、李万悦、宋忠达、王忠瑛、王世英、林宝山、王烂、苏中义等作为福建白鹤拳派代表赴宁参加考试,个个均合标准。潘乐应虽七十高令,却获老年组第一名。林宝山在打擂台中以“吞金”而进击,反败为胜,打倒一北拳女对手,曾获金牌嘉奖,传为佳话。载誉归来,他们便在五里街当年州民为褒扬清同治(1867——1871年)洲牧翁学本而建的翁公祠,成立“中央国术馆福建省永春县分馆,先后由林宝山、潘世讽、潘孝德等任馆长,从理论、实践上比较完整、系统地传授白鹤拳技艺。一九二九年八月,应南洋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邀请,由潘世讽、李万悦等几十人组成的“闽南国术团”赴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巡回表演,历时八个多月。陈嘉庚先生亲自观看,给予资助,与全体白鹤拳手合影留念,赠送给他们一副双刀、一面锦旗,同时,写下对联,大加称赞。联曰:谁号东亚病夫,此耻宜雪;且看中华国术,我武维扬。勿忘黄帝儿孙任人鱼肉,相率中原豪杰为国干城。由于广大侨亲迫切要求,白鹤拳技艺高超,国术团的多数人,又留下来,先后在星马各埠开设国术馆,传授白鹤拳技。而后,新加坡的刘选、甘德源、吉隆坡的刘国七、陈世高、汤友土,巴双的黄和庆,马六甲的李载鸾,雪兰莪的汤友水、陈俩,柔佛的李淼,麻坡的颜君祜、林宗高、林文山、郑奕定等永春籍华侨,都是颇有名望的白鹤拳师。一九四○年前后,永春人郭其祥等在厦门开办“春生堂”药酒厂中,也专门在那里传授白鹤拳。当时,林宝山、宋忠达、郑文存、潘世琼、潘鹏辉、潘崇武、林汝海、林梦标等曾在厦门参加武术比赛,以永春一县与闽南各县打擂台,而名闻鹭岛。
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下,永春白鹤拳进一步发展,多次推出代表,参加各级举办的武术表演、比赛。对流传民间的白鹤拳套路、技艺进行发掘、搜集、整理。其中,郑礼拳师后裔郑文存先生整理的《永春白鹤拳》,对其来历、特点、技法、拳套等作了较完整的总结,颇受爱好者欢迎。文存拳师虽年近八十,仍精神矍烁,于闽南各地继续传授白鹤拳。并参加全国及省有关比赛,一九八五年,他还被评为全国的健康老人,受到各方尊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永春华侨,也整理出版了不少白鹤拳书。如刘修鹤先生整理出版的《甘德源拳术》、郑翘松先生作序的《李载鸾拳谱》等,均颇有名望。近几年来,国家体委、福建省体工队曾派出人员,来到永春县、寻访白鹤拳名师,发掘整理研究永春白鹤拳。现已整理成文的有《永春白鹤拳拳械录》等,此文将载入《中华武术文库》一九八五年,应省对外友协邀请,以木崎友晴为团长的日本空手道代表团一行十三人,到泉州访问时,特地邀请永春白鹤拳师八手前去交流技艺,永春白鹤拳表演等,深受日本友好拳派的欢迎、赞尝。可以预见……福建省永春侨乡的这一风格独特的拳派,必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一朵鲜花,在祖国的大好春光中,必将开放得更加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