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是著名的侨乡之一,旅居马来亚的永春侨胞分布广,人数多,有“无永不开市”之誉。
早在五百多年前的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就有永春人到北婆罗洲去谋生。到现在永春籍的旅外华侨华裔人数超过四十万人。大部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其次为印尼、菲律宾、越南、缅甸、泰国等地。足迹则遍布五大洲。
旧社会在三座大山压迫和剥削下,农村经济破产,人民生活毫无保障,无法养活妻儿,不得不离乡背井,飘洋过海到南洋去。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以后民军横行,兵灾匪乱,民不聊生,出国到南洋谋生的日多。据旧报记载1925年六月至十一月仅半年时间,出境就达五、六千人。根据1939年福建十三县华侨出国登记统计,永春1939年出国华侨7977人,共有4654户,男6844人(其中20岁至44岁的5025人),女1133人(其中20岁至44岁的798人)。从年龄可以看出百分七十多是青壮年人。由于出国人数逐渐增多,为侨胞服务的“水客”、“客栈”、侨批业等,也相继发生发展,现分述如下:
一、“水客”和侨汇业的形成
华侨出国,他们身在异域,心在家乡。他们身负“两头重担”:一是家乡的父母妻儿兄弟姊妹靠其寄钱度日;一是披荆斩棘,艰苦劳动,用血汗建设侨居地。他们克勤克俭,一旦有些积蓄,便想方设法寄回家乡养活父母和妻儿。银钱要怎样寄回故乡呢?以前没有邮政,也没有银行,碰到同乡回国的就托他带钱带信。由于华侨出国人数逐渐增多,需要寄款寄信的也逐渐增加,于是就有老洋客和华侨小商贩经营解送侨汇的生意,这种人称为“水客”或“搭头”(俗称走水)。水客每年往返数次,归国时带“批银”,沟通信息,解送侨汇;出国时领新客往南洋,照顾途中生活,代办入口手续,到达南洋后为新客介绍职业。
早时航海靠帆船,航行靠风力,受气候限制很大。从南洋回国,一叶孤舟,在一望无边际的大海中,逐浪飘泊。所以永春印尼侨属有“干那低,干那低,三年一张批”的顺口溜。即从干那低(印尼的一个地名)开始收批银,经安汶、望加锡,再到新加坡返国,要一年时间。到家乡后把银信分送到侨眷家中,然后再收回文到南洋交给汇款人,时间多时要三年。根据郑林宽著的《福建华侨汇款》引用《交通史、邮电篇》说:“民信局国内原有此组织,考其来源始创于明永乐(1403-1423)年以后,极盛于前清咸、道、同之交,专以寄递银钱信件为主要营业,业务范围之盛,遍及国内外,为邮政开办前最大的民营通讯组织”。永春华侨在南洋首先经营侨批者为丰山乡陈臣留。他在清乾隆初往南洋,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经营商号陈丰兴,其孙陈金声于嘉庆年间为马六甲“甲必丹”,现在厦门华侨博物馆展出了他的事迹。继起的是大路头李侃,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到新加坡、马六甲,经营李振裕号,发财后,寄大笔款回家乡置业建屋,而南洋生意蒸蒸日上,和陈丰兴并驾齐驱。永春有句俗语:南洋最富,一丰兴,二振裕。这二家均不时由南洋寄巨款(白银)回家,其他华侨亦有寄批银的,即当时永春已有水客可寄钱寄批,这离现在已有二百二十几年的历史。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丰山陈应谋为马六甲华侨递送信银。当时每年来回仅一次。同治年间华岩李勇、李显,街尾宋质,丰山陈汉,湖堀王高,大路头李智堂等人,皆来往南洋群岛,为华侨解送批银。他们多数是从南洋带回土特产到国内出售,得款解送侨款。1900年厦门已有邮轮,川走南洋各埠,水客每年来往三、四次。街尾水客宋质,一次搭帆船回国,被惊涛骇浪飘至孤岛,粮尽,每日靠几粒花生渡命,发誓过四十九岁就不当“水客”。轮船行驶南洋后,宋质虽年过五旬,还是再当“水客”。每年收侨汇三次,信款收齐后,有时到新加坡汇丰银行办汇款到厦门银行兑取白银。闽南人叫它为“镑票”,因为它是以英镑计算的。后来也办一般汇款,汇水有高低涨落,按伦敦牌价收汇,由新加坡汇厦门转泉州领白银,挑回永春。每躺六担至八担,每担一千元白银,分装二个大草袋,一天赶回永春。解讫随带回文返南洋交给汇款人。他们并沟通南洋和国内情况,受到海外华侨和国内侨眷欢迎。民国县志记载:宋质“渡洋为侨商赍书信,不论道里远近,必亲送其家,由是为侨民所倚信至编为歌传诵之。”光绪初年卿园黄振谈,光绪十二年前后岵山陈棣相,丰山陈云团、陈帛,洛阳邱墙,街尾辞泗等老洋客,为华侨收侨汇搭批银。到了光绪末年,五里街城关一带的“水客”如陈秀亭、陈拱、郑孙江、黄振敏、洪松林、郑同、柯长绵、陈礼书等共有六十多人。这些“水客”经常来往新加坡、马来亚的有宋质、陈秀亭、陈致渊、黄振同、黄振谈。经常来往印尼的有陈棣相、陈云团、洪松林、陈元燕。经常来往吕宋的有黄振明、黄振成等。新、马、吕宋每年来回三、四次。
附:清末民初水客一览表
水客—览表
二、侨汇业与“客栈”
客栈亦称“栈间”,设立在华侨出入国的口岸厦门。永春邑人为华侨和水客出入国而设立的客栈,经营民信局者所收汇的对象大都是本县同乡,因此,民信局大多兼营客栈。清同治年间,永春水客丰山陈汉,湖堀王高和山美林嘉道在厦门开设广居客栈。客栈每年接待不少永春华侨出入国。1930年国民党军阀陈国辉盘踞永春时,烧杀洗劫湖洋、吾峰,逃生滞留在厦门栈间等待出国者达数百人。客栈可代购船票,安置行李。永春经营侨汇业的水客、信局在厦门设立栈间的有和盛信局、广居客栈,都兼营栈间和信局业务。客栈接受回国归侨,同时也办理新客出国手续。多数新客出洋都要靠客栈代垫船票和途中费用,以及栈间住宿伙食费,待新客到南洋后,有工作有收入时,寄还欠款。代垫的款项要利息,这是双方乐意的。比较大的栈间有时每年派出一个人,到海外比较集中的埠头,收回欠款。“对船票过洋”,这是当时出洋的普遍现象。街尾洪锐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出洋谋生,只带贰佰文康熙铜钱,做路费,由厦门广居客栈代购船票,借给途中费用,到新加坡后,做工有收入后,才归还欠款。1932年前,邑人在厦门开办客栈的有广居客栈林邦卿,新永兴客栈陈云宗,和盛信局黄祖稠、永万通客栈李再明,还有永南兴、德日新、永隆等十几家。在泉州设立的有源来客栈、五湖客栈。
三、民信局的经营方式
随着华侨出国日益增多,侨汇数量也增加,原来的水客和兼收侨汇的商户,逐渐形成专门为侨胞解送侨汇的民信局。民信局的发展是由国外向国内的。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邑人黄日兴在厦门开设第一个民信局。海外第一家民信局是吉兴信局,(设在新、马)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由永春黄振坤、黄振铭、林攀高发起组织的。海外华侨组织民信局,沟通侨汇,但得不到保护,往往遭受摧残。1918年前后,永春印尼侨胞黄典记集资大洋二十万元,在厦门经营同英信局,由于受不了明捐暗抢、敲诈勒索而停业。不仅资本亏尽,还要由南洋汇回五万元来清理债务。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印尼华侨陈云团发起在五里街成立万全源民信局,同兴民信局也在此时成立。次年孙辉显等人在厦门成立南通民信局,在华岩开设丰记民信局,并自1934年起同马来亚吧生等埠建立透汇关系。1920年前后郑奕雨在城内成立新德顺民信局。
民信局的经营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头盘局。国外收汇,国内解付,盈亏由海外民信局负责,如吉兴信局、新德顺信局。第二种是二盘局。国外收汇,并接受其他信局委托,转驳国内的银信业务,解付汇款,与国外局只有代理关系。如丰记,瑞记信局。第三种是三盘局。接受信局的委托,专营国内的派送业务,分发侨汇侨信,收寄收据回文。如春记,新永兴,侨通达丰,南友,源利等信局。侨友信局属二、三盘信局。信局的收入视其银信往来的数量,按金额计算付给的“佣金”和“手续费”。1949年以前的佣金是千分五至七,代理店最高时收百分之十五。在1937年前三盘局所接受委托解付金额,头、二盘局不是一次付清,俟侨汇解付后,回文交给委托局,再向委托局收款。信用较好的,经协商可先收取部份或全部批款。
信局的经营,方法周到,组织严密,它的过程为:(1)收:在国外直接或间接收集,把侨批寄到国内局。(2)拨:把所收的外汇头寸,通过多种方法调拨到香港再转到国内。(3)转:侨汇到达国内口岸地区厦门等地,迅速准确地转到侨乡的信局派送。(4)解:把侨汇送给侨眷,并把回文及收据转到国外汇款人。
解付方式:民信局信差登门送款派送,在解付侨汇时,把汇款连同收据侨信,空白回文等送到侨眷家中,并为侨眷保密,或代写回信。
抗战后,1938年厦门沦陷,厦门口岸民信局转移到泉州,永春,泉永民信局如雨后春笋,本县民信局发展到二十多家。
附:民信局一览表
说明:南友、源利于1950年停业。瑞记,丰记,春记,侨通,和盛,新永兴于1952年停业。侨友信局于1974年办理结束。
四、民信局解付侨汇情况
华侨汇款大部由厦门转汇,亦从香港,上海转汇。永春民信局兼营棉布杂货店居多,侨款从上海,厦门,泉州等地批发货物来永春销售内地各县,周转后解付。公元1923年匪患频仍,同兴信局从泉州贩货二十七担雇北军保镖从泉州来永春,途经南安九都被土匪截劫,损失二万余元。信局兼批发商则从上海运棉布,天津运北货至永春批发销售,从资金营运周转中得利。三十年代初,永春侨汇每年在二百万至三百万元。瑞记信局公元1931年解付侨汇达一百二十万元左右。根据崇道报登载,1938年永春每月华汇进口之款,为数当在三十万元以上。过去皆由民信局办理,近由华侨银行中国银行汇兑约十余万元,邮局数万元。1938年永春侨汇三百七十万元。瑞记信局一百万元,丰记信局九十万元,和盛信局五十万元,新瑞丰信局三十万元,春成信局三十万元,永顺信局一十万元。1938年福建省侨汇108,420,974元,这一年永春侨汇数字居全省第四位。海外收汇,新马约占百分五十二,印尼占百分十九,菲律宾占百分九,香港占百分十四,越南缅甸等地占百分六。以后法币急剧贬值,侨汇数字直线上升。至解放后金融货币稳定。根据当时泉州,厦门中国银行签发“美汇”,“港汇”两种币制的侨汇存单由信局派送和人民币侨汇邮局侨汇统计,1950年侨汇在五百万元左右。以往派送员解送侨汇,每笔向侨眷收取工资几角钱。(俗称“草鞋钱”或“酬劳金”)至解放后,派送员有工资,收入固定,取销向侨眷收取工资陋规。
民信局发行信用票情况: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以后,民军匪乱,解送侨汇的,没有不遭受损失的,甚至有因被抢劫而致停业的。同兴信局因在九都货被劫,损失数万而停业。1925年万全源信局由泉州运白银来分发侨汇,至中途被劫数千元。1926年益兴信局信差颜蒲携款千余元至小边,竟被三名军人白日持枪抢劫而去。丰记信局二十年来被劫五十多次,白银被窃二万多元,派送员二人被害,有的被打重伤。民信局对山区或比较偏僻的地方,多数不分现金,解送小票,又称“山票”,即信用票。当时同兴信局签发同兴凭条(同兴信局益兴信局是一家)。丰记信局,新德顺签发“山票”,流通至仙游、南安、泉州、德化。1953年清偿解放前侨汇存款,仙游人持新德顺信局的信用票来永春银行要求清偿。侨眷收到“山票”后,可以到各民信局的分支机构领取,也可以到村中杂货店购买物品。有的信局因无控制又无准备金而滥签发,信用票滚支营商牟利,变成空头支票,造成金融市场紊乱。
五、金融机构解付侨汇
中国银行1938年在五里街设立支行后,僱信差(派送员)直接解送侨汇,并承办“合昌信局”执照,海内外民信局委托中国银行解送侨汇者达数十家。中国银行南洋分支行处新加坡、吉隆坡、巴城(巴达维亚)、泗水、菲律宾、仰光等和永春直接通汇。菲律宾中兴银行,新马华侨银行委托中国银行代解票汇等。自1938年9月以后,每月解付侨汇十数万元以上。邮政储金汇业局亦办理解付侨汇,雇信差专人派送,即是一都侨户比较零星亦专人送至侨眷家中。1939年崇道报登载:“国际汇票由福建省银行支款兑现,南洋侨胞汇款回永,近来骤增,八月份一月即达十余万元,以致邮局一时未能兑现,大多数要办汇款单兑付”。邮局经办侨汇,1938年每月数万元至1939年骤增数倍。金融机构银行,邮汇局办理侨汇后,发展甚快,大有超过民信局取而代之。福建省银行,交通银行,集友银行相继办理侨汇。1946年永春县银行成立后,新加坡,香港设有机构并承办“庆和信局”执照解送侨汇。1941年日本南侵南洋群岛,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汇中断。中国银行,邮政汇兑局,因邮电中断,汇款在途中,有的票汇,华侨汇票尚未寄到国内。积压了未解侨汇二千三百多万元。附银行邮政积压未解侨汇情况表:
1938年至1948年积压未解侨汇情况表 单位:元(法币)
华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从海外寄回款项存银行储蓄及侨眷瞻家汇款。国民党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法币三百万元折金圆券一圆,金圆券发行不到半年复元使用价值,市场使用银圆外币,金圆券一文不值,解放前华侨在银行存汇款已成废纸。1953年2月政务院公布“解放前银钱业清偿存汇款及给付办法”。解放前存款、汇款得到人民政府偿付,海外华侨及国内侨眷得到清偿消息,欢欣鼓舞,拥护人民政府爱护人民的政策。县人民银行在县委领导下,有关部门配合组织了永春县清偿解放前存汇款办公室,办理清偿登记工作。海外华侨寄来几千封信和存款存单汇票办理登记。经过清理了八家银行和侨批业,自1953年下半年开始审查,付给解放前存款和汇款。政务院公布规定登记至六月二日,以后延至1954年10月底止。按照法币贬值递减率,折人民币偿付。以1937年为基数,法币一元折合人民币一元二角五分,以后按法币贬值递减,如1938年只折合0.9543元(九角五分)。总共偿付了华侨汇提1829笔人民币264,926元,存款4212笔,人民币805,771元。共清偿付给解放前存款汇款计6041笔,金额人民币一百零七万多元。
六、建国后侨汇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侨务政策和侨汇政策。1954年2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侨汇业全体职工,贯彻服务侨胞、便利侨汇的政策,解送侨汇迅速,随到随解,登门派送,谁的钱送给谁,不取分文酬劳金,并为侨眷保密,深得侨胞和侨眷的赞许,也得到国外收汇局的信任。
本县侨批业国内外出资人员投资情况:1957年前国外出资人员一人,国内六人,投资金额国外100元国内600元。我县侨友信局职工人数,从解放初六人增加到十四人。以后成立“晋江侨汇派送处永春分处”。1958年侨汇业由人民银行归口管理。岵山、湖洋、蓬壶、达埔等地侨汇派送员,常住银行营业所,便利侨汇解送工作。1974年侨友信局办理结束,人员转入永春侨汇派送处。1975年侨汇派送处全体职工转入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全民职工,民办侨汇业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