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民国时期永春的新闻报刊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民国时期,永春先后发行的报纸杂志共达二十余种,寿命在十年以上的只有《崇道报》、《永声报》和《永春日报》三种。大部份是昙花一现,旋即凋谢夭折。现按其创刊先后综述如下。 一、《崇道报》 《崇道报》是民国时期创刊最早、寿命最长的一家报纸。创刊于1923年3月31日,是基督教美以教会主办的。由刘家祥(大田人)任经理,林本山(莆田人)任编辑,黄道山(永春人)负责撰写时评,林汝器(仙游人)负责美术漫画。初期用石印印刷,每周二期,四开四版。首版时评、漫画和国际要闻,第二版为国内和本省新闻,第三版为本县新闻,第四版为文艺副刊和广告。1925年4月,美以教会从上海购进活字印刷机,创办多玛印书局。同年5月19日,《崇道报》改为铅字印刷,扩大版面为对开四版,每周仍为二期。抗日战争时期,因纸张供应紧张,又缩为四开四版,每周二期不变。该报通讯员分布于永春的城区、湖洋、太平、小岵、仙夹、达埔、蓬壶、桂洋、锦斗等地,德化的城区、赤水,大田的城区、上京,桃源等地,多数为教会牧师和传道士兼任。后来黄道山病故,林汝器回仙游,刘家祥辞职,报务由林本山与其妻陈平卿负责,经济独立,以报养报。1934年,林本山夫妇返回莆田原籍,报务改由许世昭、许礼贵办理,二许均德化人。1936年,许世昭专任多玛印书局经理,由许礼贵主持报务到停刊为止。中间有一段时间,许礼贵前往南洋募捐经费和推销报刊,由黄介中代理报务一年。到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崇道报》因经费来源中断,于1942年底宣告停刊。前后近二十年。 美以教会创办《崇道报》,顾名思义,其目的是为了宣传基督教和报导教会新闻。但由于专职的传教人员不懂办报,而办报人员不是专业的宗教职业者陈对于宣传基督教的文章和报导登载的不多,有时竟完全没有这类的文章和报导。相反的,在北伐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初期,由于受到当时民主运动的影响,《崇道报》一般还能如实报道了当时永春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的情况,全文登载了《永春农民协会筹备处宣言》、《永春县农民协会请愿书》、《永春东区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和决议,《全永教职员联合会宣言》等等,保存了一部份重要的地方史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抽调大批兵力向安南永德红色区域疯狂进攻,《崇道报》在报导国民党“剿共”新闻中,有时也揭露了国民党的法西斯暴行。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实行新闻管制,报刊清样必须送审,负责审查的官员则随心所欲,任意删除。被抽删部份,《永春日报》和《永声报》都是用国民党的标语口号如“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等来填补空白。《崇道报》则不然,在空白处填满“黑小块”或干脆印上“全文被检”字样,以表示不满。由于《崇道报》是基督教会办的报纸,国民党政府媚外崇洋,不敢得罪洋人,对此也无可奈何。 二、《民治报》与《迫击报》 1923年3月,粤军司令许崇智率部到永春,司令部驻在五里街。许在永春,委郑玉辉摄永春县篆,成立“永春县自治会”,由余志坚、曾天民、陈清如等十五人任委员。1925年春,福建省省长萨镇冰在省垣成立“福建省地方自治筹备处”。“永春县自治会”改称为“永春县地方自治筹备分处”,由省派陈竞澜任分处长。同年8月21日,“永春县地方自治筹备分处”在五里街释仔后创办《民治报》周报,四开四版。第一版摘载国内外新闻,第二、三版地方新闻,第四版为副刊,由多玛印书局代为印刷出版。该报主张“永人治永”,结果被地方军阀尤赐福、陈清如所利用,并赖以生存,成为尤赐福、陈清如等的御用工具。1926年春,永春旅外人士在厦门组织“永春旅外同乡联合会”,出版《迫击报》,由林鼎铭,郭礼佩等任编辑,为八开小报,每周出版一期。它反对地方军阀统治永春,揭露地方军阀陈国辉、吴威、尤赐福祸永罪行。二报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互相攻击。后吴威、尤赐福等受编为新编军,通过海军司令林国赓将《迫击报》封闭。同年年底,东路北伐军入闽,《民治报》的编辑人员忙于参加党务、政务等活动,《民治报》亦即停刊,前后时间仅一年多。 三、《桃浪》《磨砺》与《安溪红旗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永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开展了东区农民运动,吾峰社抗捐斗争和安(溪)南(安)永(春)德(化)红色区域的三年多游击战争。1927年春至1928年秋,党在东区印发油印刊物《桃浪》,为八开四版不定期刊物,宣传共产主义,发动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斗争,发行地址为东平东山小学和城郊化龙图南小学,先后出版三十多期,东区农民运动失败后停刊。1928年2月,在永春后庙成立中国共产党永春县委员会,创办油印不定期刊物《磨砺》作为中共永春县委会的机关报。东区农民运动失败后一度停刊。1929年八月间,朱德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三纵队三千余人进军闽中,廿二日由德化屏山(今属大田)进驻永春福鼎乡、休整六天后,经一都住宿一个晚上,然后转往漳平。在其影响下,永春的革命斗争又开始高涨,中共永春县委决定恢复出版《磨砺》刊物,中共福建省委对此曾作了具体的指示,认为;“宣传工作,你们恢复《磨砺》刊物是很好的”。“但省委的意见,要把《磨砺》改为通俗一点的刊物,给一般工农看的……”,1930年春,党领导鳌峰社农民开展抗捐斗争,《磨砺》起了宣传鼓动的作用。鳌峰社抗捐斗争失败后。党的领导人被迫转移掩蔽起来,《磨砺》亦即停刊。1932年11月,成立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四个县的革命斗争,同时出版油印刊物《安溪红旗报》,作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的机关报,由安南永德红色区域的创始人李南金的弟弟李世准任主编,一直到1935年底,安南永德革命斗争失败后,李世准改名为李秋萍,转移到新加坡、马来亚一带,仍坚持参加当地的革命斗争,曾任马共星洲市委,并主编《霹雳》半月刊和《人生》周刊。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后,被叛徒出卖牺牲。 四、《民声报》《铁笛》《民意》和《建设月刊》 1926年10月,民军连长吴钝民曾发起创办《民声报》,创刊后不久即告夭折。1929年12月,在龙岩被红四军击溃的陈国辉部重新占领永春。翌年1月,由陈部政训处主编出版了《铁笛》周刊,为陈国辉涂脂抹粉,歌功颂德。同时,鳌峰归侨陈昌侯也创办了《民意》周刊,与《铁笛》周刊唱对台戏。这二种报纸寿命都很短,几个月后就销声匿迹了。此外,陈国辉还授意由他任命的永春县建设局局长黄文标创办《建设月刊》来宣扬陈国辉的功绩。共产党员李南金曾以《建设月刊》主编的合法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斗争,并在《建设月刊》中登载文章宣传革命,后被陈国辉发觉、下令追查,李南金才转移到达埔继续活动。《建设月刊》也就停刊了。 五、《永春半周报》和《新永春报》 1932年6月,十九路军六十师张励旅进驻永春。厦门旅外派以救乡名义,组织一部份人士随十九路军回永,成立“军民联欢社”。1933年2月21日,由“军民联欢社”主办的《永春半周报》创刊,张旅参谋主任温少鹤亲自主持报务,郑正言(湖洋人)等任编辑。该报为四开四版小报,以电讯新闻为主,由旅部电台代收电讯,是为永春报纸有专电的开始。十九路军“闽变”之前,张励离开永春,该报即行停刊,出版时间仅一年余。 十九路军“闽变”失败后,1934年3月,陆军三十六师一○二旅李良荣部进驻永春,动员地方人士创办《新永春报》,由郑翘松任社长,许子青、方孝捷等主编,为四开半周报。由于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仅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 六、《永声报》 1939年5月,永春“唯力体育会”倡办《永声报》,推林子坚任社长,林伯髯任编辑,洪古谷、章和乐等任采访,由美化印务馆以对开纸印行,于6月间正式出版,每周出版二期,每期四版,首版评论和广告,二版国内外要闻,三版地方新闻,四版副刊《中庸》。后来“唯力体育会”主干星散,林伯髯病故,由林子坚、洪古谷负责,成为地方派系白派的喉舌。抗日战争时期,因纸张供应困难,改用四开纸出版。至1948年间因经济困难而停刊。前后计十二年多。 七、《华侨报》 1937年4月1日,黄蕴山,余望三等创办《华侨报》,亦是四开四版小报,每周出版二期,抗日战争以后,因经费困难,不久即行停刊,出版时间仅一年。 八、《永春日报》 抗战初期,旅厦人士李汉青、郭礼宗等由厦返永。郭礼宗任国民党永春县党部书记长,乃与地方人士曾天民等合作,于1938年7月7日抗日战争一周年时,创办《永春日报》,为建国前永春唯一的日报。该报由李汉青任董事长,郭礼宗任发行人,郑振经任经理。聘请原《江声报》编辑李铁民(南安人)任总编辑,郑正言、刘向仁、林光烈等任编辑,李振成等任采访。李汉青并南渡,向星、马、印尼永侨集资入股,购回印刷机器自行印刷。该报每日以四开二版印行,首版刊载电讯、广告,第二版地方新闻,社址在交通桥畔。该报初期以侨办出面,1940年因揭发第四行政督察专员黄恺元问题被标封。后由国民党永春县党部控告于省,在国民党省党部的支持下,恢复出版,由此变为党报。抗日战争胜利后,郭礼宗、林子坚为争夺县党部书记长,双方斗争白热化,形成黑白两大派系,《永春日报》和《永声报》遂沦为派报,笔枪舌剑、互相攻击,闹出许多丑剧。到1949年初,李汉青、郭礼宗离永往台,《永春日报》遂告停刊。 九、《青年之友》 1940年间,中国共产党闽中特委和泉州中心县委先后派林伯祥、祝增华、高建武等人到永春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出版抗日刊物《青年之友》,深受群众欢迎。到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永春县政府下令取缔《青年之友》,并到处搜捕共产党人。《青年之友》因此被迫停刊。 十、《春雷》月刊 1942年7月,由永春县公务人员业余俱乐部主编的《春雷》月刊出版。该刊为十六开本综合性杂志,每月一期,每半年合成一卷,共出版三卷,于1944年初停刊。 十一、《青年》半月刊和《青年周报》 1943年5月15日,三青团永春分团主办的《青年》半月刊创刊,发行人严泽元,编辑林竞志。该报为八开四版小报,其内容为宣传三青团宗旨和报导三青团的活动情况。1944年元旦,该报由刘澄清继续发行,改为《青年周报》,社长林琼新,刘汉光、郑伯恭相继任编辑,扩大版面为四开四版,第一版评论,第二版报导本县三青团活动情况,第三版为三青团智识专栏,第四版为副刊《春风》。1947年三青团与国民党合并,《青年周报》亦即停刊。 十二、《永春县政府公报》 该刊为十六开本机关内部刊物,每月出版一期,登载永春政讯,共出版一百七十二期。 除以上刊物外,1928年至1930年间,还有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组织的铅字刊物,如东区小教联合会的《东昇》半月刊,崇实中学、留安小学、新智小学等校学生自治会出版的校刊等等。 资料来源: ①《崇道报永春十八年来大事记》 ②陈竞澜:《永春民治报创刊与停刊的经过情况》。 ③黄介中:《民国期间永春几家报纸内容》。 ④1929年9月14日中共福建省委给永春县委的指示信。 ⑤许礼贵:《有关崇道报情况的信函》。 ⑥1962年《永春县志》定稿本。 (接上第28页)也好,掳人勒赎也好教友常托牧师出面求情,只有曾先生洁身自爱,出污泥而不染。可惜,我后来负笈京师,两三年才回家一次,跟曾先生失了联系,对他的晚年生活毫无所知,只听说他的几位儿女都有所成就,都在永春落户了。 曾振强先生已于一九六八年逝世,作为他的学生和朋友,我觉得应该就我所知写下我对他的追念,同时,我也想借此表示对爱国华侨颜穆闻先生的崇敬,虽然我只闻其名而未见面。 (本文为永春县志办公室编写人物传征集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