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永春第一中学八十年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是福建省的重点中学,又是本县的“文明学校”。省教育系统的“先进单位”。历史悠久,创办已八十年。校址在县城西郊梅峰山麓,鹏山东耸,桃溪南抱,山川形胜。校园现代化建筑群,崇楼杰阁,花树相间,景色如画。现有教职员工一七六人,学生二一九六人;教学班四二班:高中一八班八九九人,初中二四班一二九七人。 永春第一中学有两个前身:一是省立永春中学,一是私立崇贤中学。 永春中学,始为永春州中学堂。清末废科举办学校,光绪三二年(一九○六年),邑人郑安邦捐银元一千元首倡,于城内考棚成立开办。其后迁于梅峰书院,即该校今址。 入民国,该校改为县立中学校。其后,又改为省立第十二中学,郑翘松任校长,始建校舍群贤楼。一九三○年,改为公立永春中学,苏克惠任校长,建聚青楼,扩大校围。其后恢复省办,改为省立永春初级中学,基础以定。 一九三八年,该校由曾天民任校长。值抗日战争期间,学校疏散,三九年秋迁于达埔。一九四二年,经校友与地方人士倡议陈劝募,并发动学生家长支持,兼在前已有南洋侨亲捐款,于秋季迁回原址,增办高中,改名为省立永春中学。时物质条件极为困难,师生挑沙扛石,劳动建校,精神昂扬。金峰山南坡飞机型教室,就是热心家的捐助和师生汗水的结晶。校围扩大,规模增宏,成为一方学府,近如南安、仙游、安溪、德化、大田,远至同安、晋江、惠安、莆田等县,均有学生前来就学。学风良好,教学质量高,为抗战救国培养人才,名闻闽疆。一九四八年,全国反征兵、征粮、征税,该校学生掀起运动,奋勇参加。 崇贤中学、本是清末基督教美国美以美会在本县所创办崇实,和英国长老会所创办育贤等几校,先后合并而成。 崇实设于街尾。一九一八年,定名崇实中西学校。由小学而初中,一九二三年还一度附设高中。一九三一年,教会崇德女校并入,改名为崇实初级中学,戴云峰、黄鸣祥、赖巽裕先后任校长。该校历有德化、大田等县学子就学,对邻邑民智有所启迪。一九三○年,中共安南永中心县委书记李南金烈士,曾在该校与赖锡裕、徐贻泽、翁祖武等人搞地下,发展学生参加革命,为校史写上光辉的一页。 育贤于一九二八年,由小学扩为初中。一九三○年,教会育德女校并入。一九三二年,增办高中。一九三三年,校董会总董许锡仁逝世,停办。翌年,合并于崇实。该校素以足球运动著称,开永春近代体育之先河。有西乐军乐队,为全县首创。 崇实、育贤合并后,到一九三七年定名为私立崇贤初级中学,刘经生任校长,其后叶大年继之。一九三九年,校迁苏坑。一九四二年,迁回原址。师生艰苦奋斗,度过国难,员工生增多,校舍有所扩建。一九四八年秋,增办高中。该校于三十年代,先后派人到南洋募筹经费,谋求办学自主。组织剧团是优良传统,抗战期间巡回演出,宣传抗战救国,名闻全县。 该校于一九四九年秋以后,得到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其先派驻青工,领导学生工作。一九五○年春,晋江地区批准郭绍哲任代理校长,教学秩序趋于正常。其秋,校长由郑成业接任。一九五二年收归公办,改名为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一九五四年派干进校,叶东璧任第一校长。一九五八年,该校合并于永春一中。 永春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发展。王平任首任校长。一九五一年,改名为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副校长邓泗侯主持校政。贯彻执行新教育方针政策,面貌焕然一新。一九五四年,人民政府加强学校领导工作,派干部潘揖让、郑子山为正副校长。中央提出中学教育双重任务,该校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以加强劳动教育。从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后期,除一九五八年秋卢岫岩为校长,一九六○年秋余今表为书记各两年外,长期间校政均校长郑子山主持。 该校至一九六六年时,校围扩到后山,建科学楼、教学楼,教师楼和平屋教室等,建筑面积增加一倍多。设备逐渐充实,图书馆藏书八万五千多册,比建国前增加八倍多。理化室仪器可供分组实验。校风良好。一九五六年贯彻知识分子政策,一九六二年执行全日制中学五十条,该校在全晋江地区中都比较好。全校精神振奋,目标一致,团结向前。教师认真教学,精益求精;学生刻苦学习,孜孜求进。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建国后“文革”前学生考升大专院校一千七百多人,有四分之一进重点大学。其他出校学生,参加工农业建设或各部门工作,各称其职。 永春一中在十年“文革”中,正常教学秩序遭到破坏,质量下降。 永春一中于“文革”结束以后,拨乱反正。一九七八年,王德振任校长,陈义岸任书记。一九八一年,潘揖让回任书记。一九八四年至今,郭瑞金任书记,郑元良任校长。领导班子几经调整充实,锐意改革,开拓前进。 传统优良校风得到发扬。爱祖国,爱劳动,尊师爱生,遵纪守法,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该校好人好事如雨后春笋。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讲文明讲礼貌,“五讲”、“四美”新风氤氲校园。一九八二年,福建日报以《春风化雨育新苗》为题,加以报道。 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该校各科教师配备较齐,老教师较多。根据三个面向,积极进行教改,总结、推广经验,开辟第二课堂,对扎实双基,培养能力,富有成效。几年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升学率稳定。自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以来,学生考上大专院校将近千名。一九八○年高考,全省历史科成绩的第一名是该校一位考生。一九八五年高考,该校考生被录取总数居晋江地区十所重点中学第三位;两位考生生物科成绩并列地区第一;永春全县成绩最优五十名考生,该校占四三名。今年高考,该校考生有一八八人录取于大专院校,一二六人录取于中专,合计为三一四人;泉州市文科考生总分前十名,该校占其五,理科总分前十名,占其一;泉州市政治、数学、化学、生物、历史等五科成绩第一名考生,该校有六名。近年该校考生在高校深造,五人被派出国留学,二六人考上研究生。学生参加省、地、县各种学科竞赛,名列前茅。一九八三年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中学生数学联赛,该校一位学生荣获第四名。一九八五年泉州市选拔四名学生参加省高中化学竞赛,该校占三名,均列榜前,噪誉省垣。一九八六年泉州市初二数学邀请赛,甲队总分及个人,和音乐征文演讲比赛,该校均荣获第一名。现学生都以能在该校学习为荣,家长也以子弟得进该校寄托希望。 校舍和设备改变旧观。新建校舍有员工套间宿舍和单人宿舍楼各一座,都是现代化设计;侨建郑信顺纪念堂一座,堂皇、富丽、新颖;高、初中教学大楼一座,高大、宽敞、明亮;学生食堂一座,美丽、洁净、实用。还有将作为校友活动场所的校友楼,和将作为科学实验用的披云楼,均已奠基,在即动工兴建。在教学设备上,根据现行教材需要,该校在全县中学中比较齐全。为开拓学生知识领域,辟有“少年之家”,曾得到中央有关部、会联合颁给奖状。 校友工作经常化。该校八十年来培养学生三万多万人,其中建国后占四分之三。校友足遍海内外,为振兴繁荣社会贡献聪明才智。有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有专家、学者、教授,有工程师、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一九八一年二月,该校设校友联络处,七月,《永春一中校友》创刊,均为联系校友。今年八十周年校庆,为扩大和健全总的校友机构,又成立校友总会,以代替联络处。校友刊迄今已出十二期,达十八万字,并端正方向,以报道广大校友和母校讯息为主,深为海内外所喜闻乐道。厦门、永春、福州、上海、广州、香港、漳州、泉州等地已先后成立校友会,菲律宾、北京、西安等地亦已组织临时性机构,或在酝酿中。几年来,海内外校友与母校联系无间,回访不断,从精神上物质上支持。或赠著作,汇报成就,激励师生;或捐款、献物充实设备。香港校友于七五周年校庆献大型钢琴、电脑复印机、音响等贵重器具,旅日内瓦校友黄林生于一九八三年设置“连家瑶奖学金”,海外郑老校友于一九八五年赠有空调设备丰田牌校车,等等其著者。今年该校庆祝建校八十周年,校友专程专车回校参加,远自大连、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港澳,以至东南亚。校友建议建校友楼作为校庆永久性的纪念,香港黄祖甲、菲岛郑泗湖等校友都为集资热情奔走,校友林玉壁县长和海外郑先生并为奠基石揭幕。校庆过后,香港梁清辉、梁良斗二老校友,又捐资建“披云楼”,以作科学馆。 上级、各界和侨亲给予支持。该校得到发展进步,县及以上各级领导的关怀实为有力。一九八三年,福建省长胡平莅校视察,指示有关部门要加强智力投资,以改变该校校舍的落后面貌,支持基建教学大楼高中部分;一九八五年再次光临,亲为该校侨建纪念堂剪彩,又支持基建教学大楼初中部分。中央顾问江一真、中纪委委员林一心,以及全国政协委员梁披云等,先后莅校,赞扬该校师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该校评上省先进,省教育厅颁发奖状、发给奖金,以示鼓励;今年八十周年校庆,省教育委员会寄来贺信,热烈祝贺。社会各界也支持该校,如乡、镇、厂、场等单位就资助建筑校舍。海外侨亲眷注该校,载于县志校史,今如既往。郑老先生独资建纪念堂一座,郑女士捐建教室四间,概可以见。 永春一中已经历八十个春秋,历史光辉灿烂。现在,进入八十年代,举员工生数和班级的增加,高考成绩和录取率一再突破,学科竞赛驰誉全省,现代化建筑群开始出现,事迹上省报,跻身省先进行列,和省厅奖励等等,更是校史上的创举。永春县委刘成业书记在该校建校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希望该校领导和全体师生认真学习六中全会文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更多的符合建设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团结的领导班子;要有一支训练有素、具有相当教学水平的教师队伍;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为全县人民所称道的优良学风;要有更加完好的校舍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刘书记这一指示,给该校师生有着努力的方向,增添巨大的干劲和动力,他们正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奋发图强。相信有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和海外乡亲的继予支持,永春一中将日新又日新,前程锦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