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华侨足迹遍及五大洲,多数侨居东南亚各国,其中以新加坡、马来西亚最多。华侨凭着刻苦勤俭和奋斗精神,披荆斩棘,用血汗灌溉了荒原、林野……。他没有“政治”背景,没有“侵略”野心。在生活的“字典”里,根本不认识这些字眼的意义和价值。而他一代代,牺牲了多少青春和生命,创造了社会繁荣和进步,他则仍然处在“风雨飘摇中。”……所谓“海水到处有华人”,可见华人如何远渡重洋,到地球各角落寻求庇护和发展。而“无永不成市”更是形容吾永人士分布各州,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都有永春人足迹。”永春华侨凭着刻苦勤俭和奋斗精神,数百年间,前仆后继,为东南亚各国的开发和繁荣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建设侨居地
一、开荒种植:
早在公元十八世纪中叶,丰山陈臣留就率领族亲在马来亚的马六甲开荒种植,嗣后永春人相继到了马六甲。二百余年间,居留马六甲的永春华侨和华裔发展到六万余人。十九世纪末,东门人郑成快率领永春人先后在马来亚柔佛州的纳美士开辟橡胶园七千余英亩:被封为柔佛港主。同时期:湖洋人刘筑侯也在马来亚的麻坡带领永春人斩棘披荆,建立大规模的橡胶园。东山颜克奇,弱冠到马来亚马冬、马甲等地为佣工,稍有积蓄,即购山地垦荒种植木茹、树胶,逐渐发展至千亩以上,城郊邱文尧也在印尼安汶附近的西兰大山开荒种植树胶。清朝咸(丰)、同(治)年间,霞陵人林明在马来亚带领永春人冒险入英州地,开发锡矿,后该地发展为市镇,即以“林明”命名。公元一八七七年,永春人林庆吉第一个乘船到达印度尼西亚的万里洞。当时万里洞遍地荆棘,巨蟒猛兽,出没为患。林庆吉历尽艰难率领闽粤侨胞斩荆棘,辟草莱,开采锡矿。使本是荒岛的万里洞逐渐发展成为有十万人口的市镇。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永春人对住居地的开发,付出了艰辛劳动,是居住地的开发者。
二、参加建设事业:
1857年,陈臣留之孙陈金声为了解决新加坡市民用水的困难,捐献巨款一万三千元给英殖民政府兴建从麦里兰水库引水至市内的自来水工程。1882年,新加坡市政局特地在红灯码头附近的福尔敦广场兴建一座“陈金声纪念喷泉”,以表彰他的功绩。陈金声还捐款修建马六甲的“金声桥”和新加坡的“金声路”,与其他侨胞合资创办华文学堂“崇文阁”和“萃英书院”。陈金声的孙陈若锦与李清渊等合资经营海峡轮船公司,为开创新加坡航运作出了贡献。陈若锦还为首发动华侨捐款八万七千余元兴办新加坡学院,是发展新加坡高等教育事业的先驱。二十世纪初,社山村的颜迎年首先在马来西亚兴建铁路,发展交通事业。近代如原籍永春城关的马来西亚丹斯里李延年,一生捐献给当地政府举办的地方公益事业总计在五百万元以上,其中捐给拉曼学院一百万元,捐给马来亚大学癌症治疗中心一百万元,捐给同善医院七十多万元,捐给吉隆坡黎明小学二十五万元中华独立、中学二十万元。华侨在各地兴办的学校犹如雨后春笋。石鼓王觉首创印尼望加锡中华学校和安汶培德学校;达埔尤扬祖在印尼万鸦佬创办中华学校;大卿林隆江在新加坡创办鼎新学校。由永春华侨主办的学校还有马来西亚怡保的育才学校和丰兴学校,麻坡的中华学校、马六甲的育民学校和培风学校、红毛丹的达才学校,实吊远的南华学校,安顺的培华学校,吉隆坡的尊孔学校和中华学校。瓜拉庇朥的中华学校,居銮的培英学校。在印尼的有茂物市的华侨公学,苏甲巫眉市的华侨公学,展玉的侨众中小学校和龙目岛的中华学校。还有菲律宾华侨学校。越南侨领颜子俊都在当地创办学校和医院,不胜枚举。正如1892年12月9日柔佛苏丹在接受清政府颁给的一等一级双龙勋章时致词说的:“华侨之移居我国者甚众,吾非故作浮夸之词以誊华侨,倘柔佛没有华侨,断不能有今日之繁荣。”越南的领袖胡志明,生前高度赞许华侨对越南的贡献。马来亚永春华侨荣膺当地各项勋衔的达335人。
永春华侨在国外,大都份当“苦力”,少部份经营小商、小贩,只有极少数是经营工商业的实业家。他们刻苦耐劳,积极参加侨居国的经济建设。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永春华侨集资创办火柴、椰油、槟榔、饼干、橡胶、皮革等工业企业和经营着大量的橡胶园。旅居印尼的华侨筹资创办玻璃、食糖、织布、铁工、酱油、粮食加工、椰油、电器维修等工厂以及运输业等等,为侨居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作了重大贡献。
由于双重国籍的解决,大多数的华人取得了居留国的国籍,获得公民权,参与了当地的政治活动。据马来西亚的调查,永春华裔在马来西亚各地当选为国会议员、上议员、州、县、市议员的共四十五人。随着华人、华侨参加政治活动的增多,华侨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
跟当地人民共同斗争
华侨在国外,身受深重的剥悄和压迫,他们与遭受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的东南亚各国人民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积极参加当地人民反殖民主义,反法西斯主义的革命斗争,为当地人民获取独立自由作出重大牺牲。华侨的热血,洒遍东南亚各地。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新加坡永春籍华侨陈若锦独资购战斗机一架赠送英国,大批华工到欧洲参加反法西斯的战斗。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对荷兰殖民主义者统治,永春华侨从各方面大力支持。华侨颜裕发,解囊资助苏门答腊棉兰地区的反荷游击队,自己也参加了游击队的武装斗争。岵山华侨陈金安,千方百计运送粮食接济游击队和被荷兰殖民主义者拘禁在西伊安附近荒岛的前任总统苏加诺。他们的英勇事迹,在印尼民族独立运动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日本军国主义南进侵占东南亚各国时期,永春华侨和居留地人民一道,组织抗日游击队,在东南亚广阔的土地上,坚持了三年多的抗日斗争。马来亚麻坡永春华侨积极参加抗日斗争,一批华侨领袖和知名人士如郑文炳、颜回华、罗文渔、林太宗、林彬卿、郑友专、郭诗善、郑明月、郑金龙等惨遭日寇杀害。永春华侨余天送、林盛谋、陈崇智、梁元明等参加抗日军136部队的游击战斗,后来林谋盛被捕英勇牺牲。马来亚共产党星州市委李秋萍,巴力士弄的永春侨领吴光沛、槟城抗日积极分子郑德渭。林茂坡的文在,印尼高茅的陈展,菲律宾苏禄的陈柔宝、陈大万等都因抗日而遭杀害。郑文炳、郭诗善等全家均遭难,无一幸存。日寇在麻坡一次就集中枪杀华侨四百余人。抗日期间永侨李俊承在新加坡收容难侨五百余人,又在兴楼开辟农场安置失业侨胞一万余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永春的华侨又和当地人民一起开展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在马来亚,东园华侨吴先力和太平华侨曾绍舜先后为马来亚民族独立和解放英勇牺牲。1947年秋,荷兰殖民主义者从茂物进攻苏甲巫眉和展玉两埠,苏坡永春华侨聚居的鱼干街全部被烧毁。1948年间,英政府宣布实行“特别紧急条例”,加紧对殖民地进行残酷的镇压,永春华侨先后被拘捕遣送回国的达1038人。永春旅越侨领颜子俊积极支持胡志明领导的越南人民的革命斗争,并冒险掩护解救越南的革命者,为越南的革命斗争作出了贡献。
侨亲团结互济
新中国建立前,华侨作为“海外孤儿”,饱受殖民主义者的歧视和压迫。为了团结各地乡亲,争取华侨权利,联络同乡感情,共谋社会福利和振兴教育文化事业,永春华侨在各地的知名人士,先后倡议组织“永春同乡会”、“永春公会”和“永春会馆”等社团组织。1867年,新加坡永侨首先组织成立“新加坡永春会馆”,1875年,马来亚马六甲继之成立“马六甲永春会”。到目前为止,东南亚各地已经成立“永春会馆”和类似的组织达三十多个。许多会馆为加强社团的活动和丰富华侨的文体生活,先后组织了“桃源俱乐部”。目前仅马来西亚就有“桃源俱乐部”十一个。各地永侨社团的任务是:(一)举办公益慈善事业,如创办华侨学校,设立奖学金,救济贫侨,资助难侨回国等等;(二)调解同乡侨胞间的纠纷;(三)帮助家乡举办公益事业;(四)加强与其他侨团的联系;(五)以集体名义与当地政府交涉,保障华侨的正当权益;(六)协助华侨就业和贫苦华侨的子女升学等。日本军国主义入侵马来亚时,马六甲永春会馆以馆址作为难民营,收容遭受日寇蹂躏无家可归的永春难侨,日寇投降以后,又发动华侨捐资帮助难侨重建家园。马来亚永春联合会成立后,即开始筹资设立大学奖学基金,从1958年至1982年,共颁发大学奖学金一百一十五名,金额七万二千五百五十元。
各地“永春会馆”及其成立时间:
名 称 地 址 成立时间
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 吉隆坡 1957
新加坡永春会馆 新加坡 1867
马六甲永春会馆 马六甲 1875
巴冬永春会馆 坡巴冬 1882
雪兰莪永春公所 巴生雪兰 1892
麻坡永春会馆 麻 坡 1894
森美兰永春会馆 芙蓉森美兰 1898
瓜拉庇朥永春公所 瓜拉庇朥 1910
峇株巴辖永春会馆 峇株巴辖 1919
棉兰永春公所 印尼棉兰 1919
丹绒马林永春会馆 丹绒马林 1922
居銮柔佛州永春总会 居 銮 1922
吉隆坡永春会馆 吉隆坡 1924
东甲永春会馆 东 甲 1925
吡叻永春会馆 吡 叻 1925
苏甲巫眉永春公所 印尼苏甲巫眉 1927
文冬永春会馆 文 冬 1930
槟城北马永春会馆 槟 城 1932
居銮永春会馆 居 銮 1938
新山永德会馆 柔佛新山 1938
新文龙永春会馆 新文龙 1941
椰城永春公所 印尼雅加达 1947
昔加挽永春会馆 昔加挽 1952
展玉永春会馆 印尼展玉 1953
上霹雳永春公会 上霹雳 1956
吉兰丹永春会馆 吉兰丹 1965
笨珍永春会馆 笨 珍 1966
关丹永春会馆 关 丹 1971
孟加锡永春公会 印尼孟加锡
三马林达永春公会 印尼三马林达
旅菲永春同乡会 马尼剌
越南永春同乡会 西 贡
各地桃源俱乐部及其成立时间:
马六甲桃源俱乐部 马六甲 1921
新山桃源俱乐部 新 山 1925
麻坡桃源俱乐部 麻 坡 1927
新加兰桃源俱乐部 新加兰 1927
东甲桃源俱乐部 东 甲 1964
昔加挽桃源俱乐部 昔加坡 1968
巴冬桃源俱乐部 麻坡巴冬 1971
雪兰莪桃源俱乐部 巴生雪兰莪
巴罗桃源俱乐部 巴 罗
居銮桃源俱乐部 居 銮
实日丹那桃源俱乐部 马六甲
除以上社团外,在各地华侨当中还有不少的“宗亲会”“联络处”组织,除联络同姓乡亲感情,举办本姓的公益事业外,主要让华侨寻根追源,不忘祖先。如鲁国颜姓宗亲会、荣阳郑姓宗亲会、蓬莱巷梅镜梁氏宗亲联络处、夹际郑氏旅菲宗亲会、仙乡陈氏宗亲会、东门郑氏宗亲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