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永春华侨的同乡社团组织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近一二百年来,出洋谋生的永春人,在亲戚朋友的引导下,到达了侨居地。为了联络乡情,谋取福利,为同乡人寻找职业,排除困难,解决纠纷,以达到互助互利的目的,永春华侨在集居的地方,组织永春同乡会、永春公会或永春会馆。最早的永春同乡组织,是1867年创立的新加坡永春会馆,其次是1875年成立的马六甲永春会馆,至今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1986年为止,据不完全的统计,东南亚各国已有永春同乡会馆和类似的组织三十多个。各同乡会馆大多数承袭故乡的风俗,敬奉张公圣君。每年佛诞,同乡都参加宴会,以此来联络感情。许多会馆为了丰富同乡的文体生活,培养下一代对故乡感情,先后组织了桃源俱乐部,仅马来亚就有十一个。各地永春华侨同乡组织的任务是(一)举办公益慈善事业,如创办华侨学校,设立奖学金,救济贫侨,资助难侨回国,等等;(二)调解同乡华侨间的纠纷,(三)帮助家乡举办公益事业;(四)加强与其他侨团的联系;(五)以集体名义与当地政府交涉,保障华侨的正当权益;(六)协助华侨就业和贫苦华侨的子女升学等。 兹将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同乡组织介绍于下。 一、新加坡永春会馆 创建于1867年。初时设在小坡美芝律路的一间店铺,作为由家乡南渡谋生者暂时居住的地方。这些南渡的同乡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们贩卖布匹,卖家用杂物,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商贩生活。大家都住在会馆里,互助合作,疾病相关顾。由于都从家乡来,会馆供奉张公圣君,每年诞辰,同乡都参加宴会,借以联络感情促进友谊,久而久之,就沿袭成例。于是居住在大坡的商家也来参加,尤其是当时在新加坡有名望的陈丰兴、李银裕两个大家族主持会务,参加活动,会务就更加发展。由于会务发展的需要,就推选职员,负责处理馆务。主要的是为同乡排除困难、调解纠纷、代伸冤屈、抵御外侮、寻找职业以及病亡相助。陈李两姓职员中素孚众望的,先后受政府褒奖,荣颁勋章。1898年政府实行社团注册条例,会馆遂由李清渊领衔注册。但小坡会址窄狭。不够应用。经过募捐,购买大坡厦门街105、106号两间店屋,重新修理后,105号作为会址,106号则租赁他人。1905年迁入新址,举行落成典礼,立碑留念。主事者为当年总理陈丰兴、李清渊。碑文撰写者为廪生周腾飞等人。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主事者先后是陈辉相、李俊承、王声世等。在他们的任期内,会馆曾办鼎新学校,解决永春华侨子弟学习华文的问题,也接受其他要求入学的华侨子弟。在辛亥革命时,会馆还帮助孙中山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活动。自民国七年(1918年)以后,永春境内军匪横行,民不聊生,纷纷南渡,要求华侨救乡。迫于救乡的需要,会馆于1928年春成立南洋永春同乡总会,进行救乡活动,派代表向福建省政府请愿,要求派正规军进驻永春,以安定地方。但由于当时地方民团与土匪互相勾结,势力很大,救乡之举,没能如愿。“九一八”与“七·七”事变后,会馆参加救国运动,捐资捐物支援祖国抗战。组织机工到缅滇公路服务。 日寇占领新加坡后,会馆停止活动达三年八个月之久,直到1945年秋天光复后,重新开展活动。会馆由林采为等领导。鉴于会馆房屋建筑已40余年,陈旧破烂,倡议重建。遂即进行募捐,绘图设计,进行颇为顺利,但因原会馆住户中一部分人的迁移问题,至1957年才解决。继任主事陈承丕与林景波等募基金10余万元,才动工兴建。并在四层楼上辟天台,为早晚休息的地方。1956年10月落成,并立碑纪念。 会馆又加设互助部,以尽交谊周恤之道。自开办以来,参加互助部的部员丧亡600余人,发出互助金20余万元。 1962年马来亚成立永春联合会,会馆也为所属成员,嗣后因新加坡独立而退出。 1987年11月1日,会馆庆祝成立120周年暨互助会成立25周年,永春、台湾、香港、澳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永春籍同乡200多人,应邀参加,欢聚一堂,共叙乡情。新加坡第一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吴作栋到会并讲话。参加庆祝活动的还有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李玉胜,新加坡城市建设局局长刘太格、香港永春同乡会理事长颜彬声,永春县人大副主任郑永仁、县人民政府官员李祖林、侨联会主席郑德郁等。 二、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 自1867年新加坡永春会馆成立以后,马来西亚各地的永春同乡纷纷组织同乡会,到1956年为止,已有二十多所。这些同乡会举办福利事业,联络同乡感情,介绍家乡情况,举行健康文娱活动,维护教育事业和推动社会进展,为此而贡献了不少力量。在麻坡永春会馆代表的倡议下,1957年同乡李延年、林邦玲、黄执圭、陈喜启及郑棣等,为了团结同乡与适应时势的需要,发起组织马来亚永春联合会。各地的同乡组织热烈响应,参加的就有22个单位。五月四日在吉隆坡永春会馆三楼大礼堂召开泛马永春同乡代表大会,出席者百余人,定名为马来亚永春联合会,并通过组织章程,会址设在吉隆坡暗邦路门牌55-59号。李延年为首任主席,连任达25年。 永春联合会成立后的25年中,联络各地同乡会,共同举办福利事业,振兴教育文化。自1958年设立大学奖学金以后,至1982年,各界热心人士捐献的奖学基金已达48万元,获奖的计115名,颁发金额共72550元。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及鼓励同乡参加经济发展,1977年代表大会决定筹组永联企业有限公司,1983年8月董事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资本额为500万元,获得政府的批准注册。 三、马六甲永春会馆 成立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为永春同乡最早的会馆之一,发起人李桂林、陈宪章等。当时由于同乡南渡谋生者甚多,散居在马来亚各地,极少联系。会馆成立后,联系同乡,协助同乡寻找职业,捐资创办学校及举办福利事业等方面,作出了成绩。1940年在古务律兴建育民学校。1941年日寇南侵,馆务停顿。抗日胜利后,在1945年9月进行筹备,1946年11月成立新机构。新职员就职时,特邀请国立海疆大学校长梁龙光乡贤专程前往监誓。继而复办互助部,至1949年,部员达4450名。接着复办育民小学,1947年增办师范班。翌年,增设初中部。1955年筹资55000元,兴建育民中学校舍。1957年刘两、陈清水分别担任主席与总务。是年,耗资50万元扩建育民中学校舍,聘请国际知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博士为校长。以后十余年中,先后完成置建殡仪馆,增辟义山,组织童军乐队,重修馆宇兴建育中礼堂,这些事业造福同乡,惠益社群。1971年设立奖助学金,奖励与帮助同乡的学子。1981年耗资近三十万元建育民小学新礼堂及图书资料综合中心。这些措施深得同乡的拥护。 四、麻坡永春会馆 创设于清光绪20年(1894年),是麻坡最早的华人社团之一,由李庆烈等十几位热心同乡提倡设立。当时的苏丹赠给地皮一段,作为建馆初基,也就是现在的馆址。成立会馆的目的是联络同乡感情,沟通消息,安排工作,谋求出路,并互相扶助。会馆还开办学校,使同乡子女得以入学。 清末(约1905年至1911年),会馆组织采用总理制,由三、五领导乡贤拟议行事。其间有位叫林心的,颇通该地法律条例,乡侨不慎触犯官事的,都由他依法从中理直。诸凡乡侨纠纷,都能沟通双万,消除隔阂,嘉惠同乡。 乡侨初到,多数以凭苦力求生,略有积蓄,不外购置三、五英亩“佬枳”或椰园,增加生息。1910年乡亲刘筑侯在甘光实叻务,开始种植树胶,是麻坡种植树胶最早的人。 1927年由刘贝秀、郑文炳等三十一位乡贤创议组织桃源俱乐部,借以陶冶身心。 会所因年久失修,已成倾圮,由当时会馆职员集会讨论,决定筹募修建经费,拆旧翻新,重建会馆。并筹募基金,购置地产七英亩,为会馆产业,让同乡建筑住屋与烟房,于1932年1月1日落成,并订此日为会馆成立纪念。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占中国。同乡颜迥华、郑文炳、郑友专、林彬卿、林太宗、郭诗善、李尚贤等出面组织“麻坡救济祖国难民委员会”,发起捐款捐物,救济祖国难民,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笔题赠“爱国爱乡”牌匾一方,鼓励乡侨。该匾现悬挂在会馆礼堂内。1938年征募汽车机工数十名,由刘具锦领队,到广西、云南边疆抢运抗战物资,支援祖国抗日。1939年集资组织“永利种植有限公司”,垦荒种植树胶与木薯,隔年日军南侵,马来亚沦陷,海外食粮断绝,该公司生产的木薯,对于解决麻坡的粮荒,起了很大作用。1940年举办互助社,只限于乡侨,执行患难相助,并把所得百分二十的佣金充作教育慈善事业的经费。1945年复办时,依法改为“永春慈善会”。1941年日军侵占麻坡时,同乡侨领郑文炳、颜迥华等十余名因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而惨遭杀害,为国捐躯。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3月召集同乡会议,重新选举人员,成立机构,恢复活动。1950年地方骚乱,麻坡组织“辅警委员会”协助政府管理治安,会馆分担辅警常月经费600余元。1945年为培养后代人才,设置小学助学金,1965年增设中学奖助金,使穷苦好学子女,能继续学习,鼓励他们完成学业,并建议永春联合会发动筹募大学奖贷学金,获同乡响应,慷慨捐助,进行顺利。1967年组织百人铜乐队,蜚声全马。1968年组织青年团活动,培养接班人。1974年1月1日庆祝成立80周年纪念,出版纪念特刊。 五、吧生雪兰莪永春公所 创立于1892年。原名永春公司,拥有亚答厝数间,借以联络乡情,患难相助,兼祀张公圣君。1910年在原址翻建三间两层店屋,1912年落成,改名为雪兰莪永春公所。1928年改总理制为委员制,受当地政府华民政务司的委托,处理同乡种种纠纷之事,调解公平,很受政府当局重视。1933年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为解决共和学校经费的困难,会所全部免费借给该校为校舍。抗日战争胜利后,自建校舍,才将会所归还。1941年日军南侵,会务停止。1945年冬恢复会务。1946年改订章程,重新注册,增设互助部。1969年春筹建公所,至1972年初完成四层大厦一间及后座大礼堂三间。 新会所落成,适逢80周年纪念,恭请当时财政部陈修信博士主持剪彩。参加者有拿督曾永森、拿督刘集汉、全马永春联合会主席丹斯里李延年博士、政府高级官员、社团代表、各州的贵宾、同乡等,冠盖云集,筵开百席,盛况空前。 此后。会务日益发展,凡是赈济贫穷,周恤年老的同乡,举办社会慈善和文化教育事业,都有显著的成就,深为同乡赞颂。 六、森美兰永春会馆 十八世纪中期,永春同乡由祖居地携带张公圣君神像来芙蓉供奉,因而建法主公宫于芙蓉旧信局处,称为桃源古地,供乡人联络聚叙。1890年芙蓉市区扩大,政府扩建邮政局,法主公宫需迁徙。热爱故乡之人士老永兴李祚(俊承之父)、李光慎、李俊恩等二十多名发起筹募资金,于1898年建成森美兰永春会馆,后座仍供奉张公圣君。筹建过程皆有文字纪录,可惜日军侵入时,历史资料荡然无存,只剩下匾额一方,楹联一对: 永籍兰城兴大义 春回桃谷萃群英 自清末以来,乡人南来更多,蕃衍至今难以统计。在福利问题上,战前是购店屋生息。至1952年,李章申任会长,领导董事同人,努力合作,互衷共济,兴革会务,删除陋习。于1976年筹集资金,建置胶园,巩固经济基础,注重福利事业,和其他华侨、华裔及当地民族打成一片,共建家园。 七、吉隆坡永春会馆 创建于1924年。当时吉隆坡工商业已逐渐发展,人口日益增加。吉隆坡的永春同乡人数虽然不少,工商事业的发展也不落人后,但是没有一个联系的场所,就没有办法巩固原有的事业基础,更无法与人竞争。因此,同乡陈彭相、颜滂祜、陈日墙、黄重吉、洪进聪、林邦玲等发起组织永春会馆,借用福建街泉丰公司二楼为临时办事处,进行筹备。经各方面劝募,共捐款5万余元,作为建会馆之用。至1926年3月召开筹备委员会,作出五条决议:(一)购置吉隆坡安邦河畔的三段地皮作为建馆宇的地址。(二)建一座三层大楼,力求美观。(三)通过章程,向有关当局申请注册。(四)推选杨廉溪等八位专人负责监督工程。(五)广泛招收永春同乡入会,壮大力量,共谋福利。1928年12月召开常年会员大会,选出第一届董事会。1979年6月成立青年团,致力于推动健康文娱活动,提倡文化学术等有益身心的集体活动,使同乡子女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八、瓜拉庇永春公所 创立于1910年,由先贤陈章溜、李克甘及李载多等发起,命名为“瓜拉庇永春公所”。当时家乡匪患深重,民不聊生,同乡南渡谋生者蜂拥而至,由公所为他们安排住所,介绍职业,医药照顾及资助年老同乡回国与亲人团聚,为同乡福利作贡献。1920年建公所于力士打街89号,奠定永久基础。但因地权问题,1950年被拆除。1964年租兰哇利亚路690A号楼上为会所。 公所于1925年创办中华初级小学,1935年添办初级中学。1939年设互助部、调解组,为同乡谋福利,排解困难,调解纠纷,增进同乡的友谊。1941年因日军南侵而停止。1945年日军投降,重新注册,恢复活动。1948年复办中华中学。据1964年非正式统计,居瓜同乡人数非少,财力人力并不比他籍逊色,会务不事推展,有碍尊严,乃于3月15日召开同乡大会,决定广招会员,修改章程,扩大组织,推展会务。此后,在会长拿督李玉泰领导下,全体董事同心协力,凡同乡福利、教育事业及社会公益慈善,极力而为,深受同乡拥护。1965年成立“王甜娘永久奖学基金”,筹款三万元,存入银行,借息养学,年年不止,10余年来颁发奖学金近四万元。1966年设福利组,发扬互助精神。1969年成立青年团,发挥年青一辈的作用,为同乡服务。 九、椰加达永春公会 成立于1947年8月。当时适逢印尼民族争取独立斗争,荷兰殖民军发动侵略战争的时候,许多侨胞遭受不应有的祸害。永春公会参加救济难民工作,为受难侨胞尽一分力量。公会于1953年筹建新会址,1955年建成。 自公会成立后,为同乡贫侨办理回国手续,支持椰城华侨助学基金会、青年团的文娱活动,代侨胞及会员填写减免外侨税申请书工作,为会员解决生活困难问题,成绩显著。公会对家乡的卫生、教育、交通建设事业也极为关怀。为乡人称赞。公会于1965年10月以后停止活动。 以上九个会馆,主要在新、马,而马来亚又居多。至于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国的永春同乡组织,虽然历史较久,影响也较大,但由于缺乏资料,而印尼、越南又长期停止活动,难以介绍。就是在马来亚,还有二三十个历史较久、影响较大的会馆与桃源俱乐部,由于篇幅关系,未能一一介绍。 一九八九年八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