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永春华侨投资的农垦事业(部分资料选辑)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东平华侨兴办的农场 1910年、东山村旅马华侨颜穆闻,回国聘请工程师、勘探天湖山铅坑煤矿和北硿的山地。确认这两处均有开发的价值,遂分别向周氏和陈氏购买山地,计划进行开发。首先在北硿垦荒种植油茶、油桐、杉、棉、水果等。同时向国外购买机器,兴建水电站、织布厂。织布厂将要建成,遇职工回家过春节,除夕之夜,恶徒数十人,乘机烧毁厂房,抢劫财物,损失巨大。穆闻突遭刺激,致神经失常,后不幸在厦门病逝。他虽壮志未酬,却是永春华侨创办实业的先驱。 1917年,冷水村旅居马来亚麻坡华侨李辉芳、李载起和郑文炳等人,集资2.8万银元,创办华兴公司,在虎巷开垦荒山种茶,在冷水兴建茶厂,精制的“虎巷佛手”,远销东南亚各国,颇负盛名。 1918年,冷水村旅马华侨李辉秀、李辉润、苏日协和丰山村陈元炳,集资2万多银元,创办民生种植公司,在水梅垅格、戽桶堀,垦荒种茶、油茶、杉。公司后由华兴公司代管,1956年公私合营后,归北硿华侨茶果场经营,1982年经处理退给本息2.1万多元。 1925年,东山村旅马华侨颜声诗、颜声金,集资在家乡发展实业。主要有:在双尖尾庵后壁垦荒种茶;在长脚坝下的坑边,用石砌筑长坝,长400多公尺,旁边种植番石榴;利用园地和杂边地种植香蕉;在上茅祖厝周围山地种杉;在垵山边利用感坝水源,兴建一座水车碓舂米,方便群众,节省劳力,深受欢迎。 1937年,东山村旅居马来亚麻坡华侨颜金蛟、集资创办种植场,在横路头、陈陈开垦荒山种植油茶、油桐。这个场在土地改革时,收归东山村管理,现改种柑桔,属村的柑桔场之一。 1938年,东山村旅居马来亚马六甲华侨颜家浩、颜里闻、颜家礼、颜和闻,投资创办华兴种植公司,在湖内坑开垦荒山,种植油茶、油桐等,并建一座楼房。现楼房归东山村作为耕山队住地;场地改种柑桔,属东平乡柑桔场。 1938年,太平、外碧二乡海内外族亲,共同集资10多万元,创办太平种植公司,由李汉青负责,在外碧龙坑垦荒种茶。现归属北硿华侨茶果场,即龙坑管理区。 二、侨领颜子俊创办的农场 颜子俊17岁出国,侨居越南堤岸,1940年日军入侵越南,他被迫回国,鉴于抗战期间侨汇中断,为发展生产,容纳一些侨眷,在达埔的达里和洑江、凤美,集资创办了三个农场。 一、达里农场,全名为达埔华侨实业社,1942年投资40万元(约美金2万元),设址在达里安宫寨,种植杉松油茶,也种水稻番薯,有工人40人,建有场屋,水稻番薯是为自给,杉有几万株,解放后就没有去管理了,山地归达里村所有。 二,凤美华侨农场:1945年投资10万元(约美金1万元),种稻、薯、龙眼。因为地瘦肥缺,结果失败。 三、洑江华侨农场。1945年开办,投资19万元。有10亩地种水稻和番薯,以供工人生活。抗战胜利后,工人都离场,农场也就没法发展了。 三、官林垦植公司 1930年前后,达埔官林李氏旅居印尼的宗亲李原尊和在乡的李原滩等发起,创办官林垦植公司,在李姓祖山狮峰种植茶、杉、松、竹。海外侨亲出资金,国内族亲出人工,合力垦种。狮峰岩种茶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公司成立以后,扩种“佛手种”,由于栽培得法,讲究制茶工夫,注意包装外观,“狮峰佛手”遂远销东南亚,成为永春名茶。 太平洋战争发生后,茶叶外销中断,发展受挫。1942年春,因李氏族人认为垦殖事业是有发展希望的,重新调整了人事(原主要董事李原滩已去世,李原尊远在海外)陈改选李仁实为董事长,李尧江为经理。李尧江原侨居马来亚,有办实业经验,可惜不久因病去世,公司也就没有什么发展了。 解放后,狮峰山归狮峰大队,茶山亦分由生产队经营,公司也就无形解体了。 四、夹际农场 夹际农场原名“山母头华侨垦植场”,是在抗战时期由郑玉书独资兴办的。该山有郑氏祖坟,种植可以绿化,保护祖坟。资本约200担米,栽种油茶5000株、杉600株,工人十多名。郑玉书创办这个垦植场,是作为一种公益事业,而非为盈到,以后停办。 到了1955年,招募了万余元资本,扩种茶叶15000株、油茶10000株、杉5000株,只有旧时的油茶年可收成茶籽1000元左右来维持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