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425577人,其中汉族425467人,占总人口的99.98%,其他民族103人,占0.02%。实际上有些民族,长期以来与汉族通婚,已经汉化,没有保留少数民族的风俗和服饰。如锦斗乡卓湖有3000多人原姓钟,系畲族,清代改为章,历次人口普查都报为汉族。80年代落实民族政策,少数民族重新申请,获得批准承认、到1987年永春民族人口情况如下表:
二、姓氏
商周时代,就有人类在永春生息繁衍,最早的是土著畲族。据有关族谱记载,南北朝时,就有中原人开始来永春定居。
(一)各姓来永春简介
1、南北朝
蓬壶陈氏:南朝陈后主叔宝(583-589年)之子镜台,带两弟及宗族引兵南逃,至桃林场肥湖(今蓬壶)。后隋文帝令释兵为民,乃定居于肥湖之瑞峰。
2、唐至五代
(1)湖洋庄氏:唐时,庄文盛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入闽,光启元年(885年)定居湖洋蓬莱山下(今玉柱村)。
鹏翔郑氏:唐时,郑凝远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来泉州。光启二年(886年)统戍桃林场,后告老居姜莲龟山坪上。宋咸平年间(998-1003年)迁居县城东门。
(3)福鼎林氏:后唐清泰二年(936年)林肇福定居于福鼎。
(4)留安留氏:留厢使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后晋天启七年(942年)补厢使为团练,后定居桃林场留安。
(5)锦斗王氏:王审知后裔,五代时自温陵(今泉州)横墩迁居永春溪坝。
(6)岵山陈氏:陈校尉于后周显德二年(956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先居泉州,后迁居桃源小岵南山。
(7)达埔颜氏:唐时,颜泊居德化硕杰泗滨,生有三子,长仁郁(为归德场场长)、次仁贤、三仁贵。五代时,仁贵迁居达埔,后又迁居桃场。仁贵生有六子,长必敬定居桃林场;次必大回达埔;三必正回达埔居下,明洪武年间,支分孔里;四必遂回达埔居溪西;五必闻回达埔,后迁居晋江;六必和回达埔,后迁居同安浯江贤厝乡。
3、宋
(1)蓬壶尤氏:沈宗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因避审知讳改姓尤。宋太平兴国时(970-983年)尤柳自威武军(今泉州)迁来永春,定居蓬壶溪源。
(2)蓬壶吕氏: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入闽,居泉州相公巷,后居南安朴乡。宋时迁居永春上场,续迁徐前、西阴、林口、杰山。
(3)蓬壶林氏:避永嘉乱南迁晋安(泉州),宋时由泉州迁入永春,先居蓬壶高丽。元至正六年(1346年)移居山美,后又一部分迁至城关仰贤。
(4)一都冯氏: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冯九郎自仙游龟濑乡迁来永春,定居一都龙卿乡。
(5)遐陵林氏:唐邵州刺史林蕴,居莆阳。宋时其后裔从周偕兄从政,隐居桃源盖福洋之鸣琴里。
(6)卿园黄氏: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黄佛乞由莆田迁居永春卿园。
(7)东山颜氏:原居河南之温,唐德宗年间(780-850年),颜芳字教先随父入闽,后居德化硕杰泗滨,为入闽始祖。宋时,传至八世颜潾迁居永春东山。
(8)留安刘氏:宋留正七世孙留天禄,授泉州路录事,自以世为宋臣,耻仕异族,逃回故里留湾隐居,并改姓为刘。
(9)达埔李氏:唐高祖第二十子元祥,封江王于闽越,为陇西入闽始祖。至四世祖丛居泉州府南安县。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十六世其洪迁永安。宋初十七世小七开基永春达埔官林。另一说:达埔李氏是明洪武初(1368年)迁居永春九、十都官林。
(10)鹳山苏氏:宋政和二年(1112年),苏有明自安溪衡阳坑美中厝迁居永春北门。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苏升考中进士,任广东琼州正堂。后辞官回永春,隐居白马寺。宋祥兴元年(1278年),苏心白从白马寺迁至坑园、大卿,又迁鹳山。后又分支仙岭、东安。
4、元
(1)达埔、蓬壶潘氏:唐光启年间(885-887年)潘节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元皇庆间(1312-1316年)潘银胡由漳州入永春,先居于溪源(园),后迁到卓口。现派衍达埔、蓬壶等23个村。
(2)蓬莱巷梁氏:汉安帝年间(107-125年),梁遐来闽之三山。后裔于十一世纪初由惠安迁入泉州。十四世纪六十年代,避乱隐居桃源蓬莱巷。
(3)上场郑氏: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潮入闽。元时,自莆田南湖迁永春上场万全堡。后分支介福紫美等。
(4)儒林辜氏:元末由南安白礁入永,居廿二都岵岭头。
5、明
(1)太平李氏:原居四川成都,明洪武间(1368-1398年),李肇永调任福州左卫总旗。永乐年间(1403一1424年),迁永春督屯军田,遂定居十五都太平里。
(2)仙乡郭氏、德风曾氏、小边张氏、都溪梁氏:也是明永乐年间,来永春屯垦军田而定居的。
(3)一都黄氏: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安溪葛盘迁入永春一都古格。
(4)一都萧氏:明正德七年(1512年)自安溪达德迁居永春一都古格。
(5)锦斗康氏:唐时,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先居建阳县,后迁安溪盛化里。明时迁永春锦斗卢丘,再移居玉斗凤山。
(6)湖洋刘氏:唐时,从郡守王潮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居安溪依仁里。明宣德四年(1429年)迁桃源十九都巷头。
(7)桃溪周氏:明初,周逊由莆田北磨迁来永春,定居城南象山之麓。
(8)儒林邱氏:唐末避乱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泉州。明初迁来永春城西卿美。
(9)化龙蔡、王、林、薛、萧五姓,都是明朝由泉州迁来永春定居的。
(10)街尾宋氏:唐宰相宋璟,河北省顺德府南和县人。璟之孙易、易之孙骈任福建省观察判官,易随其孙入闽住莆田,为入闽始祖。莆田宋氏传至廿四世达齐,迁来永春定居街尾。
(二)现有姓氏
永春现有姓氏158姓。即卜、丁、干、于、万、马、尤、牛、车、韦、毛、巴、邓、王、方、孙、冯、他、叶、卢、史、包、宁、叶、石、白、田、甘、乐、许、李、刘、邱、汤、阮、朱、江、华、伍、邬、邢、池、庄、纪、陈、吴、张、苏、余、宋、杨、麦、辛、吕、汪、何、杜、巫、严、邹、孟、连、萧、房、段、陆、迟、危、花、应、林、郑、郭、周、罗、沈、官、宗、金、和、卓、郎、易、茅、姚、施、洪、范、柯、姜、赵、俞、柳、骆、胡、郝、桂、贺、查、钟、徐、涂、高、夏、侯、秦、唐、倪、翁、钱、贾、陶、留、袁、凌、黄、康、戚、章、萧、梁、曹、盛、寇、龚、梅、崔、谢、傅、曾、董、彭、温、赖、辜、释、程、褚、蒋、雷、蒲、詹、蓝、葛、虞、蔡、黎、廖、颜、潘、滕、樊、薛、穆、戴、魏、司徒、欧阳。
上列姓氏中,人口逾一万人的有林、李、潘、郑、颜、康、黄、陈、王、刘、郭。
(三)各乡镇姓氏
1、桃城镇:王、方、李、邱、许、刘、杨、苏、张、吴、陈、余、郑、林、郭、周、和、洪、柯、姚、施、桂、徐、黄、康、盛、曹、梅、傅、辜、曾、彭、蔡、廖、薛、穆、魏。
2、五里街镇:王、尤、方、孙、叶、李、刘、江、许、庄、邱、陈、宋、苏、张、何、吴、吕、杨、郑、郭、周、罗、林、洪、施、姚、赵、柯、徐、涂、留、章、康、黄、盛、萧、辜、曾、谢、傅、温、蒲、蒋、蔡、潘、颜、滕、薛、魏、欧阳。
3、下洋镇:尤、叶、江、许、李、刘、张、吴、苏、周、林、郑、姚、徐、涂、黄、康、章、萧、温、潘。
4、蓬壶镇:尤、王、方、叶、许、华、邱、李、吕、陈、苏、吴、杨、张、杜、林、郭、郑、沈、罗、范、洪、柯、章、康、萧、黄、梁、廖、颜、潘。
5、岵山镇:王、李、邱、刘、庄、许、陈、吴、杨、苏、林、郭、郑、黄、盛、曾、蒋、廖、蔡、颜、戴。
6、湖洋镇:方、王、邓、宁、包、刘、李、江、庄、陈、吴、张、巫、何、郑、林、罗、金、沈、赵、柯、夏、倪、徐、黄、赖、谢、雷、廖、颜。
7、一都乡:王、冯、李、刘、陈、张、苏、汪、邹、郑、官、郭、林、周、涂、萧、章、黄、曾、潘。
8、横口乡:王、张、吴、郭、林、黄、章。
9、坑仔口乡:王、尤、方、李、张、陈、吴、苏、吕、邹、杨、林、官、郑、柯、徐、康、黄、章、谢、潘。
10、玉斗乡:尤、许、李、陈、吴、何、林、郑、赵、康、萧、颜、潘。
11、桂洋乡:卢、许、吴、张、陈、林、郑、徐、涂、康、章。
12、锦斗乡:王、方、叶、李、吴、吕、张、陈、苏、林、范、姚、徐、章、黄、康。
13、呈祥乡:陈、黄。
14、苏坑乡:王、李、张、陈、苏、吕、林、郭、范、柯、黄。
达埔乡:王、尤、叶、李、邱、朱、刘、汤、陈、张、吴、余、郑、林、卓、罗、周、姚、范、柯、洪、黄、彭、谢、雷、蓝、蒋、詹、蒲、颜、潘。
16、吾峰乡:邓、张、陈、吕、何、杨、林、郑、施、钟、范、梁、黄、辜。
17、介福乡:陈、郑、林。
18、石鼓乡:王、孙、许、李、陈、张、苏、吕、杜、郑、林、郭、周、范、姚、胡、洪、黄、钱、唐、萧、谢、彭、颜、薛、魏。
19、东平乡:干、王、方、叶、卢、李、邱、朱、汤、庄、刘、陈、吴、张、孟、吕、巫、苏、欧、林、周、罗、郑、郭、洪、施、范、翁、黄、曾、谢、褚、赖、蒋、蓝、雷、詹、廖、蔡、颜、戴。
20、仙夹乡:刘、陈、苏、郭、郑、林、范、詹。
21、外山乡:王、邓、苏、陈、林、洪。
22、北硿华侨茶果场:卜、干、万、马、方、王、毛、巴、尤、韦、邓、叶、冯、卢、廖、白、他、丘、古、田、甘、石、乐、李、刘、孙、朱、许、吕、汤、庄、江、关、伍、阮、张、汤、吴、何、宋、肖、沈、苏、余、余、汪、邹、邱、麦、巫、辛、陈、林、周、罗、郑、孟、房、段、赵、胡、钟、范、郝、洪、柯、施、徐、涂、郭、夏、姚、倪、翁、高、凌、侯、黄、梁、康、盛、戚、章、谢、董、傅、程、曾、彭、温、辜、赖、蓝、蒋、雷、潘、蔡、颜、黎、薛、戴、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