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元月三日,原南安县丰州公社旭山大队庙下村社员徐通延在建房挖基时,发现“大康五年”的纪年砖室古墓一座。当地阳光小学教师陈宣明和丰州华侨中学教师蔡炯煌得讯后,当即向原地、县有关部门报告。南安县文化馆张栋梁同志和我们三人先后赶赴现场。遗憾的是,我们三人抵达时,墓中的填土被挠乱,大部分随葬器物被敲碎并取出弃置于墓旁的龙眼树下。于是,我们只好一方面进行调查访问;一方面进行抢救性的清理和细心的拣选。现把简况介绍于下:
该墓位于庙下村东南的小山坡上,墓室后壁顶部距地表约2米深。墓系单室、券顶、砖构,由甬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甬道偏右,整个平面呈刀形,方向南偏东45度。全长6。34、宽2.00、残高1.54米。因墓的券顶早年塌落,墓室中填满较为坚实的红色淤泥。
墓室,券顶,平面呈长方形,长4.66、宽2.00、残高1。54米,均用长方形砖横向交错砌筑,为三顺一丁砌法;墓砖有花纹或铭文的一侧面向墓室内。后壁正中辟一方形小龛。墓底为单一平面,由素面长方形砖平铺作人字形。
甬道紧接墓室的前端,亦系券顶,长方形,长1.65、宽1.20米,低于墓室。砖的砌筑方法与墓室相同,在甬道口还用长方形砖横砌一墙封堵。
墓砖呈青灰、黄灰两色,火候较高,硬度很大。从其形状、纹饰和用途大体可分为三种:
(一)长方形花纹砖:长0.40、宽0.16、厚0.05米,直侧正面印有四瓣团花和方、圆、点纹饰;横侧一面印团点花纹,一面印隶体正写阳书“大康五年立”的纪年文字(见图一)。此种砖数量很多,主要用来砌筑墓室和甬道的四壁。
(二)楔形砖:素面,长、宽与第一种砖相同,厚一端0.05、另一端0.03米。此种砖为起券专用。
(三)长方形素面砖:长、宽、厚度与第一种砖相同,系铺地砖。
随葬品,从墓旁龙眼树下拣选出来的较完整的有陶灶、陶甑、陶器盖各一件,余者皆成碎片,其中可以看出器形的有陶三足盆、陶盘、陶谷仓、陶钵、陶碗、陶罐、小陶盂及残铁器等。据徐通延同志口述,这些器物分别散布在墓室的前半部和甬道的内侧。我们在清理墓室的后半部时,在后壁正中的小龛里取出陶碗一件,又在后壁下正中取出陶釜一件。于是,较完整的随葬器物计有五件,兹描述于下:
陶灶,一件,船形,由四片泥质红陶板粘合而成。灶的左右两边各用一板,并于前端合成稍翘的尖状,还作出通烟孔。灶顶是用一平整的板作台面,设两个锅孔。灶后用的是一较平直的板,中间开一长方形的火门。灶底无托板,因而内中和底部全空。
陶碗,一件,细砂硬陶,无上釉,胎呈灰白色,火候较高,大口,直腹下收成小平底,口沿下施弦纹一周,腹部刻划八组有规则对称的花纹。(见图二)
陶釜,一件,细砂硬陶,无上釉,胎呈灰白色,火候较高,敛口,溜肩,广腹内收,平底,肩部施两周弦纹,其间对称地堆贴一对小泥饼,既是装饰物,又有实用性。(见图三)
器盖,一件,细砂硬陶,无上釉,胎呈灰白色,火候较高,顶为瓜形钮,下系一小平面,溜肩,母子口,无纹饰。(见图四)
陶甑,一件,细砂硬陶,无上釉,素面,胎呈白灰色,火候较高,直口,直腹,呈圆筒形,平底,内穿五个小圆孔。(见图五)
在上述这些随葬品中,陶碗和陶釜无论是造型或是装饰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关于这座墓葬的绝对年代问题,我们是经过一番考证。若单从“大康”这个年号来看,这座墓葬应属辽代墓,因为“大康”正是辽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三个年号。但是,在历史上,辽仅是统治我国北部的一个小王朝,与北宋政权对峙。其疆域东到海,南到今河北、山西北部,西南到今黄河河套,北到今克鲁伦河,地处我国东南方的福建根本不可能属它管辖。而那时正是北宋神宗赵顼统治期间,其年号为“元丰”,在泉州地区当以北宋皇帝的年号为正朔,而绝不会使用辽国国王的年号。据《康熙字典》“大字部”曰:“经史大、太、泰通”,“太字部”也曰:“按经史太字俱作大”。于是,此墓砖上所印的“大康”即为“太康”,系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而且从此墓葬的墓室结构形式、墓砖纹饰和随葬器物特征来观察,都具有显明的西晋风格。故我们认为此墓不是辽代大康五年(1079)年所造,而是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所立,距今己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在此墓葬发现之前,福建发现最早的纪年墓是西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墓。据清乾隆《莆田县志》卷三十五“杂事”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郡城(指兴化府城)西岩寺建山门刬地,砉然有声,陷一洼,长一丈四尺,阔半之。上锐下方,甃以巨砖。砖土花三面凸起,旁篆‘太康八年八月□日作’”。所以说,南安丰州庙下发现这座“太康五年”的西晋墓,是我们福建省迄今发现最早的纪年墓。
从这座墓葬的墓室形制和随葬器物来分析,其墓主人决非一般平民,应是属于由中原迁入的士大夫阶层。(宋)祝穆《方舆胜览》“晋江”条曰:“以晋之南渡,衣冠士族避地者多沿江以居。”清乾隆《晋江县志》在说明晋江之名的由来也有相同的记载。至于晋人何时开始南渡,过去都普遍认为在西晋末的永嘉之乱发生后。林谞《闽中记》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入闽。”陈云程《闽中摭闻》“晋江”条也曰:“晋永嘉时,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者八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是也。”还有,《福州府志》、《仙游县志》和《林氏两湖支谱》等地方志书及谱谍中,也都记载是自永嘉开始。而从前之莆田西晋太康八年古墓和今之南安丰州庙下这座西晋太康五年古墓的发现,可以说明晋人衣冠士族南渡早在西晋初晋武帝司马炎统治期间就己开始。因此,这座西晋墓的发现对于研究福建地方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本文作者:林宗鸿,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博馆员。
郑焕章,泉州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博馆员。
黄天柱,泉州历史研究会理事,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南安丰田旭山庙下西晋太康五年墓随葬品
墓砖花纹
墓砖花纹
墓砖纪年
出土部分瓷器
出土部分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