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古城,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商业城市。解剖一只麻雀,对我国古代经济城市的研究,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城址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课题。泉州古城址的探索,是古城遗址大面积发掘的准备工作。我们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实际调查,以及出土文物进行初步探索,对古城的规模和布局提出初步意见,以供发掘的参考。在考古调查中,得到“泉州历史研究会”同志们的大力支持,才能够把古城址的基本轮廓确定下来,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但由于理论和资料的限制,不妥之处,敬希指正。
导论——泉州古城的历史地理
泉州城位于东海之滨,沿海港湾深邃,便于交通海外的国家;西有丘陵起伏,富产陶瓷铜铁以供外销;南有浩瀚大洋,足以通好南洋人民;北有武夷名山,为古港西北屏障;中有晋江流域,造成泉州平原,为泉州人民劳动、生息的好地方。
泉州城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四时如春,湿润多雨,终年不冻。地多丘陵,古称“温陵”。稻谷一年三季,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泉州城市就是由于有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而发生发展起来的。
泉州城是古代世界最大商业城市之一,它是沿江沿海的商业城市,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城中的水流一直向东南倾泻。明《闽大记》云:“泉州府环山障海,为东南之巨镇”。①古城从无到有,由小而大,从三平方华里扩大为三十平方华里,面积增加十倍。十五世纪以后,四百年中逐渐退出古代世界历史舞台。
泉州城是个东南沿海历史悠久的古城。泉州,《禹贡》为扬州之域,古闽越地。《周礼职方》为七闽,秦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汉武帝平闽越,以其地属会稽郡,东汉因之。
“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分立晋安郡,皆属闽州,后属丰州。陈文置南安郡(一说后梁),隋文平陈,郡废属泉州,泉州名之始也。”②
但是,当六朝、隋时的泉州,中心是指今福州市,还不是在今泉州市。到了唐朝,地方经济有所发展,“景云二年(711)之后,凡曰泉州者,指今泉州也”。所以现在的泉州城是从公元八世纪的唐朝开始的。“开元八年(720)析南安县置晋江县,而自南安徙州治此”。③唐开元时把州城从今南安丰州迁治到今泉州城来,并在城东南设立一个附郭的晋江县。从此,一千多年中,逐渐形成为我国古代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城市,成为“世界最大港之一,实则可云唯一之最大港。”④关于这个古城的规模布局,知者尚少,近代始有研究的。
公元十三世纪以后,经过十年战乱,精华损失殆尽。明清以来,泉州人民只好移民台湾,侨居南洋。因此,又成为国内知名的侨乡。泉州城的发生发展,和它的历史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泉州城曾经唐、五代、宋、元四次的扩建,才成为一个文化古城。下面根据它的历史发展分四节来叙述。
一、泉州城址的起源与迁建
(三国至隋唐的泉州城址)
泉州古城是建筑在晋江流域的中下游,最初是建在中游,称为“丰州”,后来迁建在下游,才称为“泉州”。
泉州古城的起源是在晋江中游的北岸。在原始社会中,人类早就选择了今丰州公社的狮子山上居住,已经发现他们的生活屋基和生产工具,下瞰晋江,渔猎为生。⑤以后才逐渐发展到江边平原来建城。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孙吴在这里建立一个小城,叫“东安县城”(景耀三年,259),为“建安郡”九县之一,也许是现在南安县丰州的前身。这是泉州古城最早的城名,现在东安城址早已湮没无闻了。
(一)古丰州城址
古丰州城址包括三国到唐朝约五百年中,以今丰州公社为中心的城址。这个城址的名称,虽有东安、晋安、南安以及丰州、武荣州五次的变迁,但它的辖区不能超过木兰溪、晋江、龙溪这三个流域的地区。唐《元和郡县志》说:
“旧泉州,本理在今闽县,唐武德六年置,开元中改为福州”。“久视元年(700)(闽)县人孙师业诉称赴州遥远,遂于南安县东北置武荣州。景云二年,改为泉州,即今理也。”⑥
这说明今泉州是从今福州迁到今丰州(古称武荣州),然后再迁到今泉州的,也就是城址由北而南、由西而东逐渐靠近海岸的认识过程。这是泉州人民熟悉海洋的过程。
原来三国以后,中国分裂,北人南迁,南方人口增加,才有可能增设州县。特别是东晋时代所谓“衣冠南渡,沿江而居,故曰晋江。”⑦1953年厦大考古队曾在南安县石砻公社附近,发现晋人食余的贝丘遗址,贝丘中尚有他们留下的瓷片,是晋人南迁的生活遗迹。⑧西晋太康三年,设晋安县城,属晋安郡,是郡属八县之一。后宋改晋平县,后齐仍为晋安县,后梁改梁安县,其郡治在今福州,县治则在今丰州。这个古县城址未知待考。1973年泉州市文管会发掘两个东晋士族大墓(宁康三年、375年及太元元年、378年),发现“部曲将印”,说明当时士族拥有佃客和部曲。⑨东晋时,晋安郡各县的人数平均约有三千人。⑩
南北朝后梁时,由于人口增加,再从晋安郡分设“南安郡”(《读史方舆纪要》说:“南安郡陈建”,恐误)。天监中(504)“置南安郡,地兼今兴泉漳,其治即今南安县也。”11南安这个地名,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南朝陈永定时(557)升晋安郡为“闽州”,领建安、南安二郡。光大元年(567)改闽州为“丰州”,这个丰州的中心仍在福州。史称南北朝时有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从海路来南安县,便是泉州中外交通最早的记录。另外,南安丰州狮子山上,除了晋墓以外,还有六朝墓葬群,为砖式墓和土坑墓,反映当时南安的阶级关系,墓中殉葬品多少不同,土坑墓仅两碗相合,内藏骨灰,外用陶瓮。可见六朝南安县城址就在今丰州,古墓群才会在附近发现,现在丰州华侨中学校舍下,还保存完整的六朝古墓一穴,供人参观。
隋朝统一中国,政治区域屡有变动。如大业三年把福建地区改为“建安郡”,领有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1953年厦大考古队在今丰州莲花山上,发掘隋开皇十二年古墓一座,印有吕犯一名,可见今丰州也有隋朝古迹的存在。
唐朝再度统一,政区又有变化。武德五年(622)在今丰州公社地设立丰州,领有南安、莆田两县地,后来省去,仍归旧泉州(今福州)。到了公元七世纪嗣圣间(684),分旧泉州地的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就是在南北朝的南安郡故址改建的。省置无常,说明当时政区还未固定。
1950年,厦大考古队到今丰州,曾在旧南安县城地上,发现“子城”残砖一块,说明唐代曾在今丰州公社建过砖城。这样说来,从三国以来今丰州公社的地位已逐渐重要起来,从而成为晋江流域的政治中心。
但是,由于丰州距海较远,地壳升高,泥沙淤积,交通不便,泉州人民不得不放弃这个城址,迁到晋江下游的今泉州市来。这个变化经历了四五百年漫长的岁月。
1979年春节,我们至丰州公社考察,在狮子山下的东边,看到古城基址和护城河的遗迹。这个古城面积约二平方华里(2×1),城北有连绵的低山,从西横列到东,作弯弧形,山名如下:
麒麟山-狮头山-狮尾山-莲花山(石亭)一乌石山-凤髻山一双阳山一清源山。山南一片平原就是丰州古城址。再南便是晋江,可以说是背山面水,风景佳丽如画。城外护城河尚在,东北较为完整,有北门水关。城外曰埔头村。东北较为荒凉,东西约二华里,南北约一华里,城内有“丁字街”,街东有县衙门,地较高亢,县南可通南门,有书院、城隍庙、帝君庙、邮电桥等,我们认为这是衰落以后的县城城址。古郡城面积一定较广,东门外二里地,尚存孔庙一所。向来孔庙皆在城内,故我认为郡城的范围应为四里,才会包括孔庙在城内。
现在丰州废墟上的人口甚少,只有三千人,而公社有三万人,旧城址人口仅公社的十分之一,其衰落可以想见。该公社中侨村较多,也可说明该地人民过去甚为贫困,故多离乡背井到海外去。现丰州城也是侨区。
丰州由于人为的破坏,面目全非。据说迁移县城时,伪区公所派人拆毁,其破坏程度极为严重。我们环城一周,不见石刻一方,除付氏、黄氏庙中有花鸟刻石外,未见有文字记载的,旧丰州县府门外的石刻已全无踪迹。我们须凭借《南安县志》再进行深入调查,如武荣州城址,至今尚未发现。
(二)唐泉州子城址
公元八世纪初,泉州历史发生重大的变化。过去作为闽南中心的武荣州治,向东迁移到今泉州市。过了不久,又在南安县东增设一个附郭的县份,叫做“晋江县”。当时的泉州领有晋江、南安、莆田、清源及龙溪五县,12这便是泉州迁治建县的简历。
泉州为什么要从古丰州迁治呢?主要是和海外交通有密切关系。原来唐朝是中外交通转变的关键时刻。汉唐以来,中外通商都是依靠西部的“丝绸之路”,13天宝之乱过后,陆路不靖,唐朝就改由海路交通14。因此,我国沿海出现了四大海港(交、广、泉、扬),泉州便是四港之一。唐代丰州是晋江中游的内河港口,交通不便,所以迁到晋江下游来建设新城,这便是现在的泉州城。
公元711年(景云二年)泉州迁治,718年(开元六年)晋江设县,统治机构完成以后,泉州从此成为一个新的政治中心了。城市为人口、商品的集散地,州治东迁近海,是符合全国形势的要求,也符合地方经济的要求的。不过,当时选择迁治设县的地点,离开海港偏远(约十五公里),这是以海防为主,以交通为付,只好依靠水陆运输线来补救。
泉州唐城建立的年代,史书没有说清楚,应在718年以后。《新唐书》地理志云:
“开元六年(718)刺史冯仁知缘州郭无县,请析南安县东置晋江县,在晋江之北故名。”到了开元廿九年(740),《新唐书》又说:“别驾赵颐贞凿沟通舟楫于城下”15。则泉州建城,应该在718-740年这二十二年间,是不成问题的。
我国封建时代城市的规范,是以周代的“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为原则的。隋唐建城也是取法秦汉的东西二都(长安、洛阳)的体制,内分“宫城”(皇帝所居)和“皇城”(政府机构),其布局改为“前市后朝”,这是符合经济都市的要求的。唐朝这种规范,不但影响到当时都市的设计,而且影响到后来各州县的设计。16
泉州历代城址变迁图
泉州唐城作四方形,周围三里,设有四门,是以今“钟楼”前的双门前头为中心,政府机关设在钟楼以北,商场则在以南。所谓“双门”,就是唐代的“街坊制度”,大街道口,都设有“坊门”,早晚开关,夜禁通行。泉州坊门设在正中,有东西二门,故称为“双门前头”。在这十字路口以北,设立官衙,称为“唐六曹新都堂署”,分掌政府事务,曰司功、司户、司仑、司法、司兵、司田参军厅。《晋江县志》说:“唐六曹新都堂署,在旧州治前左右,今废”。又说:“相传(县治)旧在州之子城东南,宋……始建今所”。17《县志》云:“子城周围三里,为门四,东曰行春、西曰肃清、南曰崇阳、北曰泉山。”过去谯楼故址(俗称北鼓楼)即唐州治的遗址。十字路以南,有东西两坊,为工商业集中点。城建四门,城外有桥有壕。桥曰吊桥,以防敌人;壕即护城河,可以通船。这样四方形的泉州城,好象豆腐干儿,四四方方,以州衙为准,中轴线为南北大街,街坊具有整齐、对称的特色,像现在的西安、北京,这是泉州唐城布局的概况。
1936年,我们在今体育场北发掘唐贞观三年(629)古墓,是在泉州建城前八十多年的墓葬,到了开元六年(718)建城以后,这个墓地就划入唐北门城内;而1934年,泉山书社建屋时也挖到古墓一穴,则在唐南门城外,五代以后,也包在罗城内。1935年,我曾在今体育场榕树下检得“子城砖”残砖一块。清光绪年间,陈仁也曾在今三中(过去为小城隍庙)枯井中得“子城砖使立”的古砖,都是唐北门(泉山城)的遗物,今气象台附近的泉山桥边为北门遗址,得到证实。181969年,我们调查时,子城早已改为“四鼓楼”,东鼓楼已拆毁,在土墙中,尚可检到唐代瓷片,也检到后代的青花瓷片,到了后来城基才全被毁掉,改建民居。
唐泉州的护城河,称为外壕七条,城内还有支沟五条,即今称为“八卦沟”的下水道。《县志》云:“子城外壕:环绕子城,深广丈余,壕皆有桥。东曰迎春,(在行春门外,桥壕皆废)……”19有东外壕(桥壕皆废)、西外壕(桥壕俱存)、南外壕(桥存壕塞)、北外壕(桥存壕塞)。如果要找出子城壕,须先找出四城的桥址,除东外壕外,在清乾隆时都还存在。泉州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城壕的水都向东南流到海里去。唐赵颐贞所开的河沟,也许是东部或东南的外壕,才可能“通舟楫于城下。”
泉州城建之后,随着对外交通的发展,泉州城市的性质便逐渐从政治城市过渡为经济城市。唐以后没有迁址的事情发生,城址基本固定下来,五代以后,只是向南扩大规模而已。现将唐代过渡为经济城市的论据指出:
1.唐开元六年(718)以后,开始特设录事参军事一人和参军事四人,掌出洋导赞。20这种官吏,显然和对外交通贸易有关。
2.唐开元廿九年(741),“别驾赵颐贞开凿运河,以通舟楫。”21这也和对外水上交通有关。
3.唐太和中(827),刺史于郡城东南,开“天水淮”以肥沃南洋之田。22改造农田水利又与交通有关。
4.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军在闽浙交界处,开仙霞岭路五百里,直达浦城。23这对于福建和外省的陆路交通起了促进作用。
以上四事便是唐泉州对外交通的一些措施,这对于泉州的对外交通是极有利的。因此,在唐中叶以后,泉州就逐渐上升为全国四大贸易港之一,详情见日人桑原隲藏的“DJANFOU”的考证,可知唐代泉州对外贸易的初兴,这里不再详述了。
二、泉州城址的改建与扩大
(五代、宋元的泉州城址)
从公元十到十四世纪,前后将近五百年,经历了五代、宋、元三个阶段的改建和扩大,它的规模从三平方华里扩为三十平方华里,为唐城的十倍。在这种物质基础上,泉州城一直向上发展,成为中世纪世界最大的商港之一,这和城市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搞清泉州城在五代、宋、元三个阶段中怎样扩建扩大?范围和布局怎样?就成为本文的重点问题。泉州城经过这三阶段的变化,就和初兴阶段大不一样,有了这样的规模,才有可能进入国际都市的行列,也才有可能成为我国古代最大商业都市之一。下面把五代、宋、元的具体情况,分别加以说明。
(一)五代剌桐城址
公元第十世纪的五代(904-960年),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这五十三年中,我国北方建立五代,南方建立十国。由于这时割据时间较短,唐朝打下的基础得以继续。它和国内的闽国、南唐、吴越三国有了历史关系。那时福建在“闽国”王审知的偏安小朝廷统治下,相对安定,泉州就在安定环境中继续发展。国外和南洋各国展开了交通贸易活动,因此,它的地方经济迅速地发展起来。旧的唐城不够应用,因此,五代就把子城外围加以扩大,打破了方形的局限,从北到南,从小到大地向四周发展,并在城周环植刺桐树,因此被称为“刺桐城。”
公元936年(后晋开运四年),闽国为南唐所灭,南唐把泉州升为“清源军”,至周显德二年,已领九县,即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德化、同安、清溪、永春、长泰。24泉州县份比唐朝增加,范围较前更大,留从效在这种基础上扩城,对泉州港史说来,是有深刻意义的。
南唐升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一说封为晋江王),自称“泉漳留后”。在他统治下,把唐代“子城”扩建为五代的“罗城”。范围从三平方华里扩建为二十平方华里;城门从四个扩建为七个,这是泉州城址第一次的扩建。根据《清源留氏族谱》说:“泉州城市旧狭窄,至是扩为仁风(东门)通淮(涂门)等数门,教民间开通衢,构云屋(货栈)…陶器铜铁,泛于蕃国,取金贝而还,民甚称便”。25
从这一段话可知留从效扩大泉州城,特别重视仁风(东门)、通淮(涂门)二门。他在这两条街道上开大路、建货栈,以利运输;同时,他从事工农业生产,把陶磁铜铁运到外国去做买卖,这样的措施对泉州城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很有利的。
一、五代泉州城市的结构:留从效把泉州城分为三层:中有“衙城”,为开府建衙的地方,在今体育场北,城墙特别厚,明清尚在,解放后建体育场时作为屋墙,现在不见了。
内为“子城”,即唐代城址,五代以后,子城无用,改为鼓楼,以报时辰,俗称“四鼓楼”。这四个城楼,在抗战前后被拆毁,现在已经无影无踪了。
外为“罗城”,是包围衙城和子城的外城,最为重要。罗城有七个城门,即东门(仁风)、西门(义成)、南门(镇南)、北门(朝天),还有东南门(通淮)、西南门(临漳)、新南门(通津)。这七个城门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称为“七城门头”。
五代泉州七城门的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呢?据查:
(一)东门城,在子城东行春门外,一直向东拓大,到现在东门外壕内。仁风门和水关还部分存在二郎巷内。
(二)西门城在子城西肃清门外,一直向西北拓大,到西门旧壕内,具体地点在奉圣巷口,旧门城址已经不见了。
(三)北门城在子城北泉山门外,一直向北拓大,到现在环城马路的北门外壕内,朝天门城址在文胜巷口处。以上三个城门变动不大。
(四)南门城最难确定。当然在子城南崇阳门外,一直向南拓大,到现在中十字街的涂山街头,俗称兰桥,古称镇南门。现在五代南门外壕尚很完好,可通小船。
关于五代“南门城”址在什么地方,文献不载,地点不明,这次在陈允敦教授的指导下,把它彻底搞清楚了。具体地点是在新门街与涂门街二者之间,俗名“涂山街头”,警察岗位附近。现在把证据列下:
(1)按《泉州市图》新门街与涂门街成一直线,即五代城界。地图中涂门接界处,略为缩入,与后来城址没有连接,非常明显可以看出城墙是两次建的。26
(2)据《晋江县志》说:城南有“罗城外壕”,在郡城之外,为城外河,俗名“壕沟”,就是护城河的意思。目前,外壕尚称完好,可作为防护、排水和交通之用,为全城最好的旧护城河。志称:“罗城外壕,环绕罗城,广六丈,深二丈余,三面通流,萦迥如带。”27这是五代南门城壕的遗址。
(3)据《府志》、《县志》称:镇南门外壕有桥曰“镇南桥”,或称“南门桥”,因附近有兰氏烈女,这桥就改称“兰桥”。志称在崇阳门外(子城南门),府学之西。古时应为木制吊桥(八十岁老人有看过),现在中山南路下,外表已看不见了。除此桥外,南门外壕至今尚存十一个桥的遗迹。
(4)罗城南门城墙,在外壕之北,城址已废,但地名尚称为“后城街”,即城后街道的意思。从东南后城街算起,有金鱼巷、塔仔顶、新门后街,西南至龙山寺止,在这一线上,必定能够找到五代城址的。
(5)今新门、涂门的地名,很有意思。新门就是西边新开的城门,涂门是挖壕堆土的城门。土堆得高,就称为“涂山街头”。这个街头在新涂二门之中,便是镇南门的所在。据城建局同志说:过去建马路时,拆开兰桥、花桥,下面有松木横直相排,正是五代北宋造桥技术的证据。
(6)据城建局同志说:镇南桥以北,地质是实地,容易建城;桥以南为海滩,必须打椿,证明五代时,南门罗城以南,尚为海滩地,不宜建城。故就地质看来,镇南门以南,五代时是不适合建城的。
(7)宋文献记载:五代城内的商业中心,是在泮宫口,那边宋建一“阛阓坊”,表示是当时商业的中心。28而城外则为外商居住的地方,过去五代收税是在城外马坂巷口,因外商都在城外居住。
(8)宋文献记载(朱文公集),当时外人不得居住城内。日本藤田丰八以为清净寺是在城内,实际上北宋寺是建在城外的,现在通淮街仍然称为半蒲街。
以上八条理由证明五代南门城是在今中十字街以北,而不是在今南门新桥头。
(五)根据地图看来,从西部到东南,这线最长,所以必须设立新门、南门和涂门三个城门。东南门俗称涂门,在子城东南,即今通淮门,城门旧址在兵马司桥边,水关尚存。
(六)西南门,在子城西南,俗称新门,即临漳门,水关尚在。
(七)新南门俗称水门,即通津门。《县志》称:“在傅府山前,今废”。傅府山俗名“码头芸”,即今新门后街制药厂附近,现在尚存“通津桥”碑文一块。这个城门原在新门、南门之间。由于河流改道,所以后来不得不把城址换在别的地方。
二、五代泉州城市的布局:五代城门有七,每个城门都有水关,可以通江通海。城内有两个十字街,顶十字街是子城四街的延长,从子城内延长到子城外。这个十字街,东通洛阳江,经城内东街西街,可向西北通南安丰州至永春县。
中十字街从涂门进城,经涂门街、新门街,通溪美、安溪,这是东西走的第二条大街。从子城北门延长到罗城朝天门外,是通到华北上的古大路。又从子城南门延长到罗城镇南门,那里是五代最热闹的街市,因此建筑变化最大,这条大路以后南通到晋江边,从晋江可通到海外。
三、五代泉州城的形状:以上六条大路是五代泉州城作为商业城市的布局。这些大路表现为中外交通而设的特点。泉州唐子城地位偏北,南面可发展的地面还大,所以泉州城址以后向南一直发展到了晋江江边。五代泉州城形是不规整的梯形,南边较长,北边较短。五代末,王延彬扩大西门城,使它向西北突出。志称:“王延彬为泉州刺史,其妹为西禅寺尼,拓城西地以包寺。”29我们曾经到西门奉圣巷去调查,发现西禅寺的遗址是在西门城东,面积二亩,后改为水月庵及观月庵,住有尼姑,现寺的师姑池已填平,改建轻机厂和铁器厂,寺址已经不见了。
五代末,陈洪进也扩大东门城,使它向东北突出。志称:“陈洪进于宋乾德初,领清源军节度使,以城东松湾地,建崇福寺,复拓其地包之,今城北东隅西隅地稍宽者由此,俗号葫芦城,又号鲤鱼城,皆以其形似也”。30由于泉城东北、西北两点突出,好像鲤鱼的两只眼睛,因此,这个城址称为鲤鱼城,从这些记载可知五代泉州城比起唐代变化是较大的。
五代留从效在泉州城环植刺桐,初夏开花,引人入胜。阿拉伯商人特别赞赏,称之为“M′EDINET A1-ZAITUN”。前一字为城市的意译,后一字为刺桐的音译。但因“刺桐”与“油橄榄”(ZAYTON)发音相近,遂误以刺桐城为“齐橔城”,到了1342年非洲大游历家伊本·巴都他(IBN BATUTA)亲自到泉州来,证实泉州无油橄榄,才由桑原等改译为“刺桐城”。
(二)两宋泉州城址
公元十世纪赵匡胤建立宋朝,结束五代割据,第三度统一中国,称为北宋(960一1127)。公元十二世纪赵构即位,到公元十三世纪灭亡,称为南宋(1127-1277年)。共三百七十年,是为两宋。
五代泉州城才扩建二十年,接下去便是宋朝。北宋时城址问题,在于如何利用五代扩大的成果,而不是再来扩大。所以北宋的城址和五代差不多。北宋泉州只有七县,所属比五代少,太平兴国六年始建惠安县,而割莆田、仙游归兴化军,割长泰归漳州。北宋泉州对外贸易继续唐代,发展成为我国四大商港之一。北宋末(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开始设立“市舶司”,与各国通商日盛,现在南安九日山有北宋崇宁二年(1102)的祈风石刻,便是海外交通的物证。
北宋城址与五代大体相似,南部仍以新门、南门、涂门为界,北宋市舶司设在界外,以便利外商。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泉州由砖城改建为石城。志称:“外砖内石,基横二丈,高过之”。31总之,北宋泉州城址和五代差不多,仍系梯形城。
南宋泉州城址变化较大。
首先,要说明南宋城址的扩大:五代泉州城西部是沿江筑城,南宋开始从新门、涂门街这一线向南扩大,一直扩到现在的下十字街,才建立一个新的南门城,这一段地带在泉州南部,称为“泉南”,是南宋泉州对外贸易繁荣的地方。另外,五代的水门是在傅府山前,由于在破腹沟(晋江支流)附近建立“丁字坝”使水改道,水改道后,旧水门无用,才把旧水门南移到靠近旧镇南门处,建立新的水门(通津门)。这两个城门的移动,正是南宋扩城的结果。
《晋江县志》说:“绍兴二年,守南连夫重修。”“绍兴三年,守游九功始筑瓮城(即二重城门),复于南城外筑翼城,东起浯浦,西抵甘棠桥(即临漳门外第一桥),沿江为蔽”。32这就是说:从西南的新门(临漳门)起,沿江筑城,经过水门、南门,转弯到涂门城,去联接五代城址。这次扩城是把城南部分包围起来,对泉南中外商业起了保护作用的。这是唐、五代以后第三次的扩城,颇值得我们注意的。
其次,说到南宋泉州城的修建:《县志》说:“绍兴十八年(1148)叶廷珪复修之,淳熙、绍熙中,守邓祚、张坚、颜思鲁相继修。嘉定四年(1211)守邹应龙以贾胡簿录之资,请于朝而大修之,城始固”。33
南宋六次修城和对外贸易有密切关系。上述陆、连、叶、颜、邹等人,都是重视中外通商的人物(见县志列传)。南宋市舶司收税很多,如《舆地纪胜》说:“高宗问李庄舶入几何?张阐对:抽解与和买,以岁计之,约岁入二百万缗。”34有了这样大的收入,南宋泉州城才有修建五六次的可能。当时泉州对外交通,除南洋外,还有三十六岛(即澎台列岛),交通很盛。南宋诗人留下许多诗篇:“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这便是南宋海外交通的写照。
其三,南宋泉州城内的布局:据《舆地纪胜》说:“泉州城内画坊八十,生齿无虑五十万(陆守修城记)。”南宋泉州城的街道已有顶、中、下三个十字街,东到洛阳,西到丰州,南到江边,北到朋山岭,东南可通东海,西部可通安溪,七城门六条街通到国内外等地,起着物资交流的作用。水路自东边后渚港到晋江口,可直达泉州南门,交通亦便。东门、涂门陆路和南门水路,四通八达,构成中古时代商业城市的交通纲。
南宋泉州城内,居民五十万人,街坊有八十,统于“五厢”,有左厢、右厢等。开元寺石塔有“右南厢”字样石刻,嘉定有命五厢居民开浚官沟,见于《县志》。城内的商业中心在中十字街的阛阓坊,对外贸易则集中在“泉南”,造船则在南门江边。
其四,关于泉州城址的调查:自五代至南宋的扩城,可分为罗城和翼城两段,罗城遗址在中十字街以北。1978年2月24日,泉一中前面发现北门的五代——宋城墙,墙中有宋代青、白、黑、赭等色瓷片几十片,初步认为是五代——宋墙址,这次找到“官城砖”及“嘉定三年修城砖”,可以作证。又在东门树胶厂中,也发现“修城砖”二块,可以确定是南宋东门城址。东南门则发现兵马司桥的水关,是旧涂门的城址。旧南门发现兰桥和花桥的石桥,是镇南门的城址。旧水门城发现“通津桥”石刻,是旧通津门城址。西南城的临漳门水关还在。还有旧西门也发现南宋修城砖,和旧瓮城濠,有部分变成池群,如窟仔池-黄厝池-目镜池-池亭池-后池-长沟池-观月池-杨厝池等等,都是五代——宋西门城壕的遗址。所有这些都是五代至北宋罗城的实物证据。
“翼城”是南宋扩建的。从西南的新门南下,有新水门,现在水关尚在,这水关正是南宋蒲寿庚遣使出城降元处。而新南门城则于近代被烧,城基址下发掘出中外交通石刻多方,正是泉州对外交通的重要物证。
这次还调查到:中山路打锡巷、马坂巷、群众戏院、南门厂口等处,修路时挖到地下,都发现船板或人骨等,说明过去从中十字街以南,全是海滩地或池泊地,现在已经淤积成为海边江边平原。那边还有来远驿、聚宝街等地方,这便是南宋最繁华的“泉南”地区,都是当时重要的中外交通地方。
(三)元代泉州城址
公元十三、四世纪(1271-1368),元朝统一中国,共八十七年。在这近百年间,泉州城在南宋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发展了。泉州城仍向四周扩展,面积达三十里,作第四次的扩大,为泉州城最大的范围,城址即今泉州环城马路的所在。就国际而言:元代泉州已成为世界两大海港之一,马可波罗、伊本·巴都他一致赞赏。就国内而言,泉州曾从福建省分出,建立“泉州行省”,成为省会。汉人而外,各种色目人居住者日多,成为五方杂处的经济都市,外侨之多,远非昔比。正如元庄弥邵所说:“泉州海隅偏藩,(元)世祖混一区宇,梯航万国,此其都会,始为东南巨镇,或建省,或立宣慰司,所以重其镇也35。”兹分三点述之。
其一、元泉州城的扩大-南宋泉州城已扩建到镇南门(在天后宫对面)。元朝泉州城扩建主要虽在南门,但此次发现南宋的西护城河址,正在今环城马路以内。在这部分地方,曾发现西门有至正三年石建筑物在田间,是元官邸的遗址。环城马路以外,另有新护城河,则元代扩大城址的四周已很明了。《县志》云:“元至正十二年(1352),监郡契玉立始废罗城之镇南门,拓就翼城,周三十里”36。元泉城自五代二十里向外增加十里,成为泉州古城面积最大的时期。
同时:“城东西北,基各广一丈四尺,外甃以石(内仍用砖)。南基广二丈,内外皆石。”可知元泉州南城较为重要,特别改用“内外皆石”的做法,使城基更为坚固,这是过去历朝所没有的。
元泉州城门,仍为七门,但位置有所调整。即废宋通津门(水门),另在临漳(新门)、德济(南门)之间新建一门,曰南熏门(俗称水门),元时新水门名称已改;又把旧南门改名德济门(宋曰镇南门)。元朝七门,改名者二。就城形而论,元朝把五代梯形城改为不等边三角形,即今日的泉州城。
其二、元泉州城的布局——元泉州城最繁华的地方在于“泉南”,外国人集中侨居在这个地方,其地点在泉州最南端。所谓“泉南”,实指中十字街到下十字街的土地。元城的布局实由南宋南门街向南延长到晋江边。元庄弥邵又说:
“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南门桥鼎建崇楼,仍匾镇南。潮流参错其冲要,渔歌响答于阛阓,吞吐溟渤,雄视东南。”37从地图上看来,自中十字街以南,有三条自北向南平行的街道,主要的是中间偏西的南门新街(中山南路),以西有五堡街,以东有天后路,其间小巷密如蛛网,正是元代繁华的所在地。文献中常提到的通淮街、聚宝街、青龙街、排铺街,最后为新桥溪边的登瀛新街,都在“泉南”范围内。其中有外国宗教的古迹,如涂门清净寺、车站的蕃佛寺(即婆罗门教寺)、南门回教寺(石刻最近译出)、南教场棋盘园的蒲家花园(即今花园头),都是外国人常聚的地方。马可波罗、伊本·巴都他游记中详述此中情景,即《蒲寿庚考》书中所称为“泉南番坊”也。
就全城街道言之:从北门街直通到聚宝街,长大约有三里,是泉州城内最长的街道,诗人所称“南北一条街”,这是从唐朝子城中轴线中的南北街向南延长的必然结果,这样自然发展的结果,就不像唐朝城内那样的方整,这是唐、元泉城布局不同的地方。
其三、元代泉城的外壕一元代的新护城河,即今环城的外濠,还可在地图上看到:西部已部分淤塞,北部东部尚完整,南部则在聚宝横街西转到新桥入江,西南自新门以南则全部依破腹沟为外濠。在青龙街以东,另有一条沟到港仔墘西转入防洪堤。《晋江县志》云:“元大德间(1298-1307),宣慰司札刺立丁重濬,至正间(1342-1368)监郡契玉立南拓罗城,而镇南桥壕东西相抵者,悉砌以石,遂为城内壕矣。”38这便是元朝扩大泉城外壕的情况。
其四、元泉州城的市郊——泉州极南郊区,有厂口街、后山街、后田街,为元代造船工业集中的地方。后渚渡头有“至元廿九年”造五个风水塔,其题名有“后山乡杨应泽造”等字样。据查后山许多与造船业有关的如制帆埕等地名,至今造船厂仍然设在那边。昔日马可波罗所乘十二只的大海船,伊本·巴都他所见的四层大楼船,有可能是在这里建造的。其他如前埔乡、沟后乡、新庵乡分布在南门外东郊,那边已有向东发展的趋势,正合泉州从西到东发展的规律。如果元代年代延长,泉州城址必然会向东发展的。可惜由于内讧打断了泉州发展的过程,泉州不得不从极盛转为中衰。
三、泉州城址的维修与拆毁
(明清至近代的泉州城址)
明清(明1368-1644;清1644-1911年)五百年中,泉州城址变化不大,已由停滞走向拆毁,泉州元气不能恢复,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虽然它的城址仍然维持宋元的规模,城内空旷地方很多,只能修修补补,说明泉州中外交通大不如前,只好让位于新兴的漳州、厦门等城了。
(一)明代泉州城址
明初统一中国,对泉州城略有修建,如增建“月城”,为掩蔽于城外的小城门,使成为多重的城门。其中较有意思的是“内外皆甃以石”,明初泉州才成为“石头城”,这一点是明以前所没有的。
一是明代城内的布局——明朝城内空宅废地特别多,如北门北山河岭过去有“六孔井”,说明过去人烟繁密,近代则荒烟遍地,城内菜果园很多,都是城市衰落的明证。明《泉南杂志》云:
“蒲氏之变,泉郡概遭兵火,无复遗者”。“廨西甚饶隙地,……种蔬菜于中”。39
又明《闽部疏》云:“泉州城大而土旷,士大夫皆散处。余以六月行部,人家多依原为园林”。“泉州城大于福(州城),堪舆家谓为三台山,八卦水,故多缙绅。”40可见其衰落的一斑。
二是明泉州的扩建——一为“小东门”的开辟,使泉州成为八个城门。但是,这个城门不过是点缀风景,日出照东湖,如鲤鱼吐珠,实际上意义不大,不久又把它堵塞了。
一为北门城址的扩大,公元十七世纪,泉州多灾多难,如新门大水,地震城圮,而最惨的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的侵略。《县志》云:“三十七年倭寇煽乱,久益猖獗,……万民英复以城北外壕,磐石不能通水,乃建小城楼临濠,围以木棚,筑羊马墙以备倭。后倭平无事,以压断龙脉撤去。”41我们于1979年到北门城调查,工人告诉我们:去年在环城路路边开城址,发现明清大炮两尊,已被市文管会运去陈列。最近泉州师范学校在那边建车库,也发现了北门城墙。这是由于防倭而扩建的,但扩建的范围并不大。
泉州东北有大石俗曰屁股石,壅塞河道,使外壕水流不通。《县志》又云:“嘉靖四十二年,兵备佥事万民英又濬之,(外壕)深阔可通舟楫,萦洄汙演,殊增形胜。惟仁风门(东门)抵朝天门(北门)桥下,当拓城时,首尾筑剑脊坝,以堤内水并无版闸启闭之设……万历二十四年,有请决剑脊坝引壕水以溉田者,壕始涸。”42这段城濠到现在才打通,为北渠的渠道。
(二)清代泉州城址
公元十七世纪(1644)清朝统一中国。泉州初为明清兵争之地,顺治十五年(1658)为了军事需要,清政府下令修城,依“关东式”改建。所谓“关东式”,系指清初东三省的样式,有城堞、窝铺、敌楼、炮台等设备,清时只有唐子城北门(泉山门)没有修复。
(三)近代泉州城址
公元二十世纪,近代以来,特别是1937年抗日战争前后,劣绅土豪乘机肆意破坏。首先破坏一千多年来的唐子城,即所谓“四鼓楼”。先拆城墙,再拆城基,全部破坏无余。
其次是拆毁清代罗城,即所谓“七城门头”。先分段拆去城墙,然后挖掘城基。当时在涂门、南门间,挖出许多中外交通石刻,这正是泉州城的重要文物,至今城基已改造为环城马路,还可想见古时泉州城址的规模。以上便是自三国以来一千七百年间泉州城址变迁的历史。
四、试论泉州海上都市的特点
泉州城址变迁的历史已如上述,现在我们做一个总结:
(一)泉州城址的扩建——泉州西倚晋江,东倚东海,成为我国沿江沿海的商业都市。唐代设四门,周三里,五代扩建,成为七门,周二十里;南宋扩至西南江边;元朝全面扩大。唐、五代、宋、元,共经四次扩大。总计东门城扩建三次(子城行春-罗城仁风-罗城至崇福寺)、西门城扩大三次(子城肃清-五代西禅寺-五代义成)、南门城扩大至少四次(唐崇阳-五代镇南-南宋翼城-元德济)、北门城扩大三次(唐泉山-五代朝天一明小城楼)、新门城(临漳)和涂门城(通淮)城址改了二次、水门(通津)城址迁了二次。泉州为什么四城门要扩为七城门?主要是由于交通,因晋江有二支流,须有二陆路由东门走西北或东南,故须多开城门。有的说:县城只要四城,府城开七门。为什么南门城扩大最多次?主要是唐城初建时偏北,以后逐渐向南发展,一次又一次向南扩大。这正是商业都市应有的特色。
(二)泉州城市的造型——州城、县城封建政府有一定的体制,大略为四方形,这是政治城市的特色。泉州自唐以后,转变为商业都市,其城形先为不等边的梯形城,后变为不等边的三角形城。这种城形的改变,大体以地形为根据,从西北到西南,紧紧靠着江流,故城址成为大湾形,而从东北到东南,在山脉平原中则形成为直线而小湾形,因而泉州城形成不等边三角形。
(三)泉州城为工商业都市——泉州这个经济城市的特色有三:一是商业区域。五代的商业中心在东门、涂门,北宋渐移到涂门、南门、新门一线,南宋则移至水门、南门一带,元朝中心则移至“泉南”聚宝街,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二是工业区域。五代在城东门外有碗窯村,南门外有磁灶乡,西南有炼铁场(铁炉庙)。北宋则在崇阳门外有花巷、打锡巷、风炉巷、莲灯巷、炉仔巷等手工业作坊。元朝则有宏大的造船业,设在南门厂口等地。三是交通路线。五代有东门、涂门两条大路及北门的朋山路。北宋洛阳桥成,则改由东北到福州。以上陆路均有驿站,如现在北鼓楼内有驿内埕,西鼓楼外有旧馆驿,南门有来远驿,都是驿站的地名。
水路系统也有两条:一是沿江而上。两晋已有驿路通至丰州;两宋可上溯至九日山下;宋元则停泊在南门新桥下,至于海路。《元史》中也有水上驿站船万余,自泉州开到杭州。这样泉州有两陆路、两水路系统,可把货物运销至内地及北方。泉州城依靠晋江和泉州湾,成为河港兼海港,至今海潮仍可到南门城下,交通方便使它成为工商业的城市。
泉州城自五代以来,逐渐扩大而成国际著名的文化古城。北宋东南有清净寺,西南有印度教寺;元朝则有回教寺六七所,婆罗门教寺一二所,南门外也有摩尼教寺;还有许多佛教寺和道教寺,最著名的有开元寺东西塔,都是国内稀有的古迹。这些古迹反映了泉州的古代文化,成为我国东南著名的文化古城。
解放以后,泉州走向新生。泉州城市的发展规律,先是自西而东,后又自北而南,今后泉州市的城市规划,仍然要遵循这条规律从西到东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泉州市应该把东门、涂门以东的地带,作为新城范围,以西则仍为文化古城。这样一来,新城旧城都能互相促进,正如现在的洛阳城,东边为文化古城,西边为重工业城,这样的建设规划是比较合理的。最后希望文物工作同志,对泉州文化古迹多加保护,使它发挥过去应有的历史作用,对加强中外人民友好往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①明《闽大记》
②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30、福建路泉州——州沿革(文选楼影宋抄本)
③宋《舆地广记》
④日人桑原隲藏《蒲寿庚考》第一章38页(陈裕菁译,见1967年中华书局版)
⑤泉州市文管会《南安丰州狮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⑥唐《元和郡县志》卷×、江南东道、泉州条
⑦清乾隆《晋江县志》卷一、舆地志一沿革(1944年铅印本页4——5)
⑧《1953年厦大考古队报告》,见《厦门大学学报》1954年第三期
⑨《文物资料丛刊》第一期“福建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古墓发掘简报”,页131——133
⑩《晋书》地理志(见卷15,页462,中华标点本)
11《晋江县志》卷一、舆地志一·沿革,页4(铅印本)
12《晋江县志》卷一、舆地志一·沿革,页5(铅印本)
13夏鼐《丝绸之路》一书的序言
14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唐代条)
15《新唐书》地理志、泉州条(见中华标点本)
16北京大学建筑系《中国古代建筑史初稿》(铅印本页66——161)
17《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二·公署页5,又见《周书》周官,六曹即六司
18清光绪龚显曾《亦园脞牍》卷一
19《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一·城池(页2,铅印本)
20明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下,页25
21《新唐书》地理志、泉州条(见中华标点本)
22《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水利
23《新唐书》黄巢列传,又见《闽中金石录》唐刻部分
24《晋江县志》卷一、舆地志一·沿革
25《清源留氏族谱》卷三、留鄂公传
26《泉州市图》通淮门附近城墙分为两截,非常分明
27《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城池
28《晋江县志》卷二、规制五·坊亭
29《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一·城池
30《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一·城池,又见卷十五杂志·古迹,及《蒲寿庚考》页43——45
31《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一·城池
32《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一·城池
33《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一·城池
34宋《舆地纪胜》卷130、福建路泉州条
35《晋江县志》卷十六、词翰“罗城外濠记”
36《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一·城池
37《晋江县志》卷十六
38《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一·城池,又见元释大圭《梦观集》卷三,页8(饮定四库全书本)
39明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下,页25(见商务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40明《闽部疏》页5(见同上本)
41《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一·城池
42《晋江县志》卷二、规制志一·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