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开元寺所见福州北宋刊本《大藏》考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福建的图书版本,以建州(今建阳地区)的“麻沙本”(亦称“建本”)久享盛名。而在北宋,福州印行大部头的佛教大藏经二种,总数达一万二千四百余卷,这是我国早期雕板史上的一件大事,与研究版本学有重要关系。 福州东禅寺的《崇宁万寿大藏》和开元寺的《毗卢大藏》,我国早已没有完整的传本,就是残本也极为难得;前人载籍对此又缺乏记录,直到三十年代初,叶恭绰在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见到有上述两种不同版本,配合起来成为一藏,为之著文介绍,于是沉没数百年的文物,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据现有所可考知的资料,这两部《大藏》大体的情况如下: ①《崇宁万寿大藏》福州东禅寺刊,梵筴本。宋元丰三年(1080)开雕,至崇宁二年(1103)竣工。全藏共六千四百三十卷(一作六千四百三十七卷),五百八十函(一作五百五十五函)。每版三十行,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主其事者为冲真、晋明、咸晖等。绍兴二十六年(1156)慧明修补。淳熙三年(1176)又有增刻。 ②《毗卢大藏》福州开元寺刊,梵筴本,与《崇宁大藏》形式相同。宋政和三年(1113)开雕,至绍兴二十年(1150)竣工。全藏共六千一百一十七卷,五百六十七函。每版三十行,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主其事者为本明、宗鉴、行崇、了一;蔡俊臣、陈询、刘渐、冯檝等。 这两部希见的宋藏,幸而泉州开元寺现尚保存残本四册(《崇宁万寿大藏》三册,《毗卢大藏》一册),使我们得有机会看到实物,所谓“尝鼎一脔,亦可知味”。以下是我们初步的记录: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二·海》题目次行题“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共僧叡译”,第三行标目“十善品第三十八之余”。下有小字题“广东运使寺正曾噩捨”。(见下页图版)版心高24公分,每半页宽11公分,六行,行十七字,字带颜书,共二十七页。 卷首小字三行,说明刻经的“缘起”,至关重要。题云: “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慧空大师冲真等谨募众缘恭为今上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妃祝延圣寿国泰民安开镂大藏经印板一副总计五百函函各十卷元丰八年乙丑岁五月日谨题” 《崇宁万寿大藏》是元丰三年开雕,到了八年已完成了一部分,上所题的“今上皇帝”,是指神宗。这一册为是藏前一阶段的初刊本。 (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九十五·住》题目次行题“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第三行标目“那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十四”。版心、行数、字数与前册相同。末页有“丁庆印造”四小字。又卷末有一段题识,五行,行十七字,文曰: “明州奉化县忠义乡瑞云山 参政太师王公祠堂大藏经永充四众看转 庄严报地绍兴壬午五月朔男左朝请郎福 建路安抚司参议官赐绯鱼袋王伯序题劝 缘住持清凉禅院传法赐紫慧海大师清宽” 是册封面又有弘一法师(李叔同)题字三行: “宋福州东禅等觉院版残本一册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九十五 逊国后三十五年丙子二月自禣桑国请归供养一音” 看来这一册也是北宋刊本,绍兴壬午(1162)王伯序来福建做官时,舍钱请去全部藏经到他的家乡浙江宁波去。卷末的一段题识,是他增刻附入的。而此册1936年(“逊国”后二十五年,“逊国”指辛亥革命后一年,清帝逊位),弘一从日本(禣桑国)携带回国,交给泉州开元寺保存的。 (三)《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八·逐》题目次行题“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契奉诏译。”第三行标目“辩本事品第一之八”。版心、行数、字数与前二册相同。卷末有小字题“安抚使贾侍郎捨”。 卷首有一段题识,小字三行: “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传法沙门智贤谨募众缘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阖郡官僚同资禄位雕造大藏经印板计五百余函时建中靖国元年五月日谨题” 这一册是徽宗即位之初(1101)刊印的,比元丰本后了十余年,经过了神宗、哲宗两个朝代,东禅寺住持换了智贤充任,所刻大藏,版本形式一仍冲真之旧,但卷数有所增加了。 卷末所题“安抚使贾侍郎捨”,宋制以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考宋代知福州姓贾的,只有贾达一人,于淳熙十三年至十六年任(1186-1189),当是其人,那么这一册是淳熙间的重印本了。这也说明宋代佛寺刻经,因为得到官僚们的支持,才能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 (四)《释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论□李长者事迹》这一册是开元寺的刊本,版式与东禅寺相同。仅存六叶。题目前有小字题识三行: “福州众缘寄开元寺雕经都会蔡俊臣陈询陈靖刘渐与证会住持沙门本明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文武官僚同资禄位雕造华严合论经教一副计一十三函时政和癸巳岁五月化缘尼端觉谨题” 另外两半页,各有小字题识七行: “泉州城南厢善济坊坭山圆明堂东界奉莲戒弟子林德士德诚谨施宝钞印造大毗卢藏经计陆百册贰函舍入法石禅寺与众看读祝延皇帝圣寿万安次祈各人眷爱同保康安增崇福寿所集善利奉为祖考念一招讨使林公尊神祖妣八太安人陈氏懿神(上半页) 考君江边居士大舍人林公觉灵考君德贤居士三舍人林公觉灵承此良因同超佛地者太岁乙巳大德乙巳大德九年三月望日干缘僧希穆谨题主缘僧法崇劝缘住持传法沙门怀仁”(下半页) 据上两段题识,这一册是政和(1113)的刊本,元大德间(1306)重印的,距初刻时间已超过二百年了,算是宋版元印本。今泉州开元寺所保存的是当地遗留下来的文物。 元人的题识中,所用的词汇,如“莲戒”、“眷爱”、“善利”、“懿神”等,都是不常见的,也可作为研究语言文字和民俗的参考资料。 以上是我们就经眼所及作出的记述并提出一些推论。由于囿于见闻,自然不免有所遗漏和错误。 福州两部宋藏,究竟现在国内保存有多少本子?还没有全面调查的明确统计数字。据方品光《福建版本资料汇编》所载,有: 东禅寺 《金刚顶瑜珈金刚菩萨埵秘密修行念诵仪轨,大方广佛华严经》 八十卷。 《瑜珈师地论》 一百卷。 《大般(若)涅槃经》 四十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六百卷。 《尊婆须密菩萨所集论》 十卷。 《菩萨璎珞经》 十卷。 《宗镜录》 一百卷。 《大唐西域记》 十二卷。 《无垢优婆夷问经》 一卷。 《佛说辩意长者子所问经》 一卷。 《大般若涅槃经后分,沙弥塞部五分律》 三十卷。 《阿比达磨大毗婆沙论,东阿毗昙心论》 十二卷。 《辩正论》 八卷。 《弘明录》 十四卷。 《历代三宝记》 十五卷。 开元寺 《开元释教录略出》 四卷。 《经律异相》 五十卷。 《法苑珠林》 一百卷。 《陁罗尼杂集》 十卷。 《佛说优填玉经》 一卷。 《不空羂索神变言经,大方广佛经合论》 其为何处所存?卷数是否完整无缺?皆语焉不详。 吴连城《北宋福州东禅等觉院刊本大藏经》一文,所记山西太原解放后发现《崇宁万寿大藏》残本书目,则较为具体,有: 《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六·经》(“经”字为是藏排号,下同例)元丰三年庚申刊本。 《胜鬟师子吼一秉大方便经·推》 元丰八年乙丑五月刊本。 《佛说如来智印经·常》 元丰八年乙丑刊本。 《菩萨善戒经卷第八·贤》 元丰六年辛未刊本。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第八,一百八·沛》 元符三年庚辰十一月刊本。 《佛吉祥德赞卷上·桓》 大观四年庚寅刊本。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第九之十·密》 政和二年壬辰刊本。 其中除《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一种,与方氏所列之目相同外,其余皆为方氏所未著录者;而泉州开元寺所存四种,都是前者所未经著录的,尤堪重视。 吴氏记其所著录诸经,都是群青色,硬纸皮,金字题签,藏经纸,字作欧体或颜体。前后摹印者题名,有住持慧空大师冲真、传法赐紫智华与僧契璋、传法广慧大师达杲等;印造者有陈伸、王与、王惠、李意等,卷端各钤有“鼓山大藏”楷书朱文方印。所云“鼓山大藏”的印记,当指福州鼓山涌泉寺所藏的经本。鼓山寺庙,明万历末被火,到崇祯末重建。现在该寺所保存的经书,没有一本是宋版的。元贤、黄任先后所修的《鼓山志》,对于宋版的藏经,也都没有记载。太原所发现的福州宋藏残本,原为鼓山的旧物,其展转流传的经过,那更难以稽考了。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三·寺观所记闽县东禅院,曾及藏经事,为有关《崇宁万寿大藏》的惟一记载,现在全录原文如下: 东禅院 易俗里。大同五年(539)州人郑昭勇捐宅为之,在白马山,旧名“净土”,唐武宗废为“白马庙”。咸通十三年(827)郡人迎僧惠筏居之,及夜禅定,有戎服若拜而辞者,是夕或见白驷乘之,观察使李景温因撤祠为寺,号“东禅净土”,钱氏号“东禅应圣”;皇朝大中祥符八年(1015)赐号东禅寺;崇宁二年(1103)因进藏经加号“崇宁万寿”;绍兴十年(1140)改“崇宁万寿”为报恩广孝(为徽宗焚修,张丞相(浚)为请,仍移漏泽园,寺有生祠),十七年(1147)改“广”为“光”。 大藏 米芾书额。有大藏经,侍郎陈旸劝造。有画像。 御书 徽宗赐僧达杲。 东野亭 蔡襄书额。有部郎刘照以下诗十一首。 清阴亭 有太守刘瑾以下诗十首。 芙蓉阁 有邓正言肃诗。 放生池 增置。 旧产钱九贯六百文。 这一段记载,有助于了解《崇宁万寿大藏》刊行的经过情况,结合上面我们从宋藏残本中的题识及其它有关资料,可以概括以下史实: 《崇宁万寿大藏》为福州东禅等觉院所刻,于崇宁二年进呈徽宗皇帝,因改名其寺为“崇宁万寿寺”,而名是藏为《崇宁万寿大藏》。按《宋史·徽宗纪》:崇宁二年九月,“令天下郡皆建崇宁寺”。考福州附郭闽、侯官、怀安三县,当时别无新建的“崇宁寺”,东禅寺改名为“崇宁万寿寺”,可能就是为了奉诏而改名的。又“等觉院”之名,《三山志》不载,后此明清方志也都没有提及,据是藏所题,可补其缺。 是藏为“陈旸劝造”,就是陈旸所发起提倡募集经费并从事编印的。按陈旸字晋之,闽清人,绍圣元年(1094)进士,历节度推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官至礼部侍郎,著有《乐书》二十卷、《礼书》一百五十卷,《宋史》入《儒林传》。 是藏元丰三年开雕,至崇宁二年印造完成后才命名为《崇宁万寿大藏》;其后所陆续刊刻增补的,也沿用旧名。 崇宁二年为徽宗即位的第三年,《三山志》所载徽宗赠僧达杲御书。因为那时达杲是东禅寺住持,以进呈《大藏》而得到“御书”的赏赐。而这个不平凡的东禅寺,可惜早在清末就已毁废了。 至于开元寺的印行《毗卢大藏》,规模与《崇宁万寿大藏》相等,《三山志》竟无一语及之。开元寺在福州城内,创于梁太清三年(549),其规模比东禅寺更大,至今还保存一尊重在十万斤以上的大铁佛。据日本《图书寮汉籍善本书目》载:“宋福州开元禅寺所刻佛经,如《阿毗达磨大毗婆娑论》,绍兴戊辰年(1148)刻,纸背捺有“开元经局染黄纸”大方印。又《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亦有此大方印。”因知开元寺当时印经用了特制染色的纸张,是相当讲究的。现在开元寺旧址的傍近有一条通路,叫做“经院巷”,相传就是当时藏经和刻经的所在地。 我国佛教经典之有《大藏》,自宋太祖开宝四年(971)益州开雕的大藏开始,其次就是福州的《崇宁万寿大藏》和《毗卢大藏》,因亦称为“福州藏”、“福藏”。以后相继有绍兴二年(1132)湖州开雕的《思溪圆觉藏》;淳熙二年(1175)湖州又开雕的《思溪资福藏》;绍定四年(1231)平江开雕的《碛沙藏》,赵宋一朝共有六种,福建就占其二了。《益州藏》早佚,福州的两部大藏,残本犹存,便算是最早的藏经了。 福州北宋刊本《大藏》规模如此之大,足以说明远在十世纪这个城市印刷手工业已经十分的发展和集中;两个寺庙同时刻经卷数多至一万以上,就现有文献来看,在量的方面恐怕要超过当时整个建州的“麻沙版”了。 限于客观的条件,本文只是对《崇宁万寿大藏》、《毗卢大藏》有关资料的初步整理介绍,提供研究文史参考,希望同志们予以指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