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汇音妙悟》述评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泉州方音的源流 泉州是我国有数的文化古城。十三世纪末叶的世界名著《马可孛罗游记》里着重提到了它。泉州的开元寺、东西塔、洛阳桥等古迹,在在显示我国古代建筑工人技术之高超;泉州的梨园戏、高甲戏、南曲等,也无一不以保存我国晋唐时期演唱艺术而著称于世。人们习知上述这些绚烂多采的中华民族的高度文化被保存在泉州,人们怎能意料到我国历史上晋唐时期的古汉语也还基本上被保存在泉州。泉州,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研究的中心。随着古城的对外开放,泉州将出现“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旅游盛况。 泉州的建置稍后于建安。西晋末年的永嘉(307-312)之乱,由于塞外异族的入侵,迫使大批汉族人民不得不自中原地带向遥远的南方移动。偏安于金陵的东晋小朝廷,为着安置难民,维持统治,也不得不在今福建地区建安郡之外添置一个晋安郡。这个晋安郡原设置在今福州之地。晋安郡人民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人口激增。闽江流域已容纳不了,乃又大批南移,定居于今晋水两岸,于是南朝的陈霸先政权又另设一个南安郡以安抚这些侨居的人民。入唐以后,改郡为州,晋安改称福州,南安改称泉州。 《福建通志》引《三山志》云:“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如闽者八族”。我们要问:这衣冠八族,在永嘉乱前,原居中原,日常交际,操使的是什么语言呢?毫无疑问,操使的是河洛雅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覈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在晋唐时期汉语语音上,金陵与洛下并称,那也是因永嘉之乱,政权南移,遂使本是吴语区域的金陵,也通行了来自洛阳的官音。其实这种洛阳官音,不但随北方的士族的南移而汜滥于金陵,也因衣冠八族的迁播而远及于今福建的濒海之地, 尽管今福州泉州两地的方言已大相径庭至于不能通话的程度,这自然是千年分化的结果。但是本着发生学的观点,根据历史比较的方法,我们总认为两地方言本是同根生,相去并不远。特别是联系到反映方言特点的基本核心词,更觉无可置疑。请比较:① 可见,各词的本字是一样的,读音声母声调多相同,所差的大都在韵母。可以悬想,永嘉乱后,今福州泉州两地人民的远祖,同自老家中原避难到晋安,他们的社会交际还是畅行无阻的,及分晋安南安(福州泉州)之后,由于失去社会密切的连系,受了高山大川的阻绝,加以彼此处境的不同,因而各在当地形成了语音的地方变体,久而久之,遂至今天对面难以通话的程度。但不论怎样,这种方言之富有古代汉语的残存,那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到泉州来考古的人,可不要忽略了古代汉语在这里残存成分的收集。 (二)泉音《汇音妙悟》的体制 泉州方言的语音词汇系统地被保存在一本有名的地方韵书《汇音妙悟》里。《汇音妙悟》是南安官桥文斗乡人②黄谦所篡集。旧题薰园藏板。黄谦生平事迹今尚无详考。但知生当乾嘉之际。字思逊,自署曰柏山主人。他家大概是个书香门第。他有个叔父叫黄大振(字瞻二),乾嘉之际当过陕西省兴安府的学官。今《汇音妙悟》卷首恰有黄大振写的一篇序言。序言首先提出韵学“盖出于天籁,非可强而致”的观点。这个观点的事实依据是“无知之童稚,矢口歌谣,自叶于韵,似不待学而能矣”。但从“《周礼·大行人》九岁喻书名,而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看来,“则又不能无待于学”。其次提出“齐梁以来,定以四声。至唐则专以诗赋试士,韵学自此而严。士子竞相研究,皆守其韵。亦惟中州之士清淑之气为得其正;僻处一方者,各囿于地,杂以土音,于四声未能悉合。虽有韵书,声吻互异,欲全凭天籁,谓不必学而能,有是理乎?”这里谈到方言区的人学习官音的困难。因而客观上有方言韵书以为研究桥梁的要求。于是黄大振很自然地介绍他侄儿黄谦所编的方言韵书《汇音妙悟》来了。他写道:“吾阿宜③思逊,因念功令岁科两试以及乡会诸试,皆不能离韵学,著为《汇音妙悟》,其苦心用功,阅几寒暑而成。邮寄来兴以相质。置之座右,诸生见之,皆称赏焉。”最后给该书以恰当的评价:“余观其平仄无讹,有互通而义同与不同者,各为指出,至以类推之,有声无字者,亦有字焉。盖不独学士大夫执笔为诗,有所补益,即农工商贾阅之,于俗语俗字,所不经见者,亦出其中。则是书之为用,实韵学之指南。虽云发于天籁,而尤不可以不学而能也”。 继黄大振的序文之后,有黄谦的自序一篇。序云: “古无所为韵也,音而已矣。《乐记》所谓声成文谓之音也。盖均字即古韵字,义取均调也。今所谓韵书者,自魏李登之韵书始,嗣是而《切韵》、《集韵》、《唐韵》、《广韵》诸书,不能枚举。然而疆域既分,乡音各异。山陬海澨与中州之声韵迥殊,况闽省喉齶諵,加之轻唇、正齿、撮口之音并缺,故临文操觚,声律不谐,应酬失次。吾泉富知园先生,少熟等韵之书,壮游燕辽之地。诸任既该,群音悉解。爰辑为《闽音必辩》一书,于唇喉齿舌,分别厘然。乡里后生熟复之,可无为方言之所域矣。乃客有曰:‘是编以字而正音,何如因音以识字,使农工商贾按卷而稽,无事载酒问字之劳乎’?余喜其见解之闢,辑成一编:以五十字母为经,十五音为纬,以四声为梳栉。俗字土音,皆载其中,以便村塾事物什器之便。悉用泉音,不能达之于外郡,固不免贻大方之诮也。藏之家塾为子侄之用。亲友见之,以为有裨于初学不浅,怂恿付梓,以公同人。余不能辞,爰缀数言,而陈其例于左:……”(例言从略) 黄谦这篇《自序》是了解《汇音妙悟》的第一手材料。据《自序》知道作者黄谦是(1)对于音韵学有较深的修养,他读过《切韵》《唐韵》《广韵》《集韵》之书,明确指出闽南无轻唇、正齿、撮口之音,正和古音学家钱大昕“古无轻唇”诸说有相互印证发明的学术真价。(2)对于地方上有关方言音韵的著作如富知园的《闽音必辨》他都用功研究过。又知道《汇音妙悟》的基本精神是“因音以识字”。要怎样才能达到“因音识字”的目的?作者的办法是:“以五十字母为经,十五音为纬,以四声为梳栉”,做到“俗字土音,皆载其中”。例如闽南谓梭子蟹为CíH你先在五十字母中找到读为〔I〕音的“基”字,然后连呼:柳LIU-LI,边BIAN-BI求GIU-GI气KI-KI地DE-DI普PO-PI他TNA-TI争ZENG-Z入LIP-LI时S卜SI 英I NG-I文MUN-MI语NGM-NGI出CUT-CI。呼出了CI,然后念八音:Cī(蚩)Cǐ(侈)Cì(刺)CīH(叱④)Cí(持)Cǐ(市)Cì(刺)CíH(蠘),到了第八音CíH,下面有个字,正是“蠘”,注曰:“蟳~”。这就是所要找的那个字了。 (三)《汇音妙悟》的渊源 《新镌汇音妙悟全集》是《汇音妙悟》的全称。正题之下,明标“依《字典》校订”。《字典》指的是《康熙字典》。事实上,《汇音妙悟》所受《康熙字典》的影响远不及漳州《十五音》大⑤。要说《汇音妙悟》的渊源,还得上溯清乾隆间学海堂刊刻的福州《戚林八音》。 1.声母比较: 《戚林八音》36韵(其中今同者4韵,实数32韵)。《汇音妙悟》50韵。50一32=18。可见《汇音》比《八音》多了18韵。这是因为: (1)《汇音》附声韵如《切韵》音系,分-M(-P)-N(-T)-NG(-K)三套,《八音》只有一套-NG(-K或-H)。因此在《汇音》“三”(AM)、“丹”(AN)、“江”(ANG)分三韵,《八音》只一个“山”(ANG)就够了;《汇音》“金”(IM),“宾”(IN),“卿”(ING)分三韵,《八音》也只一个“宾”(ING)就概括得了了。 (2)《汇音》白读韵远比《八音》多,难怪韵数要多出好些个(□表示白读,后同): (3)《彙音》“柳”“文”“语”三字头硬性规定读口塞浊音〔L-/B-/G-〕,但实际语音有鼻辅音〔N-/M-/NG-〕,只好另设下面几个鼻化韵和它配合以解决矛盾: (4)《汇音》反映个别正音(官音)、漳音: (5)《彙音》保存《切韵》古音“鱼/虞”“侵/覃”两韵之分: 比较结果,不难发现《八音》36母之中,《汇音》与之同者有:“春花香欢杯东郊嘉宾西秋鸡”等12个字。传承迹象,显而易见。 (四)《汇音妙悟》所反映的语音系统 1.声母表: *现在泉州这一声母已混入1-声母。 注:M/NZ/NG实际音值为〔B/DZ/G〕。 2.韵母表 ①这个事实上不是央元音,而是舌后〔O〕的平唇音,为便于印刷,姑以此代。附声韵中诸並同。 上面这个表,和目前泉州方音的实际,主要的不同有: A、《汇音》“钩”〔U〕,今存于永春、德化一带,泉州梨园戏师承唱念犹存此音,社会已并入于“烧”〔I0〕韵。 B、“熋”-NAI韵中混有今同安土音。请看: 由上述的实际发音,颇疑《汇音》作者黄谦家乡的口音这方面是和同安比较接近的。 C、“生”与“毛”,在今泉州年青一代人口中,渐不能分,以致:“生”与“霜”、“更”与“钢”、“争”与“莊”等无所区别。 D、今泉音读“的”DIāK、“畜”TIāK、“力”LIáK、“叔、烛”ZIāK、“粟”CIāK、“色”SIāK、“激”GIāK、“刻”KIāK、“逆”NGLáK、“或”HIáK、“益”LāK,在《汇音》中尚无如此读法,但皆读为〔-IK〕而已。 又今泉音白读“骑”Ká、“寄”Gà、“徛”K等,《汇音》作齐齿KIá GIà KI等。 E、“鸡”韵今泉音与“杯”无分。惟梨园、南音尚唱“鸡”为〔GWE〕,这是《汇音》旧读的残余。 3.声调表 注:1.目前泉州阴平、阳上已不能分,但在连读变化中还能区别。 2.目前泉州阴去、阳去已不能分,只读一个42的降调。因此《汇音》全书阴去、阳去之分,纯出形式上的求全,没有实际口语的根据。 (六)泉音文白异读在《汇音》中的反映 闽南方言一向以文、白对应著称于世。《汇音妙悟》做为一部重要的闽南方言韵书,其价值在于它为我们积存了极为丰富的这方面的材料。本书的体例,凡属白读音,都于字角注明“土解”或“俗解”字样。根据这些注解,我们完全有可能为泉州方音理出文白对应的条理来,这里无法一一列举⑥,下例可见一斑: 飞 浮 尾 陈 炭 赖 曾 仓 扇 染 敢 看 我 欢 安 文读: HUī Hú Mǐ DíN TàN LàI ZēNG CōNG SIAN NZLàM GǎM KàN NGNǒ HUēN āN 白读: B Pú M DáN TNUà LUà ZāN CG SNì LNǐ GNǎ KNUà NGUǎ HNUā 'NUā 有一些在今普通话常用字表中看不到的字,在本书里却被发现了,这是因为它们在闽南(泉州)方言中却是常用词所必需的常用字: 篦 甓 糜 铫 鮡  僦 厝  偌 髡 廒 箬 蠔 BUē PIáH M DIò TIáU LUā ZIù Cù SNLà NZLà KūN NGó HáH ó 竹板 砌墙砖 稀饭 烧器 花~ 成行列 租责 人所居 小谷仓 姓 剃发 仓库 竹皮 牡砺 此外还有一些方言土字,例如: 字: 埔 有  有 刣    涁  墘    瞈 音: Bō PNà MāI DNUì TáI LīM ZIM CUA SIM NZLU GNI KU NGNLU HNO NG 义: 一片地 不实 女阴 坚实 杀 饮 无毛蟹 引导 漏 柔鱼 边沿 田亩 平瓦 吐气声 盼望 例: 草~ ~炭 之~ ~柴 ~鸭 ~酒 红~ ~路 ~水 ~鱼 海~ 大~ ~仔 ~! ~望 由于闽南方言多存古语之旧,而所存古语又都出以白读。尽管文白读对应在《汇音妙悟》中已出现许多,但无可避免的遗漏也不少。《汇音》往往用同义词的训读处理闽南方言特有的古代单音词,这就把方言的特点本色淹没了。例如: 以义为字: 畔 香 蚊 乾 窗 人 淡 寻 瘦 叶 到 立 贤 高 厌 本 字:  芳 蠓 凋  农    篛 告 徛  悬  文 读: BáN HōNG MǒNG DIāU TōNG LóNG ZIǎM ZUè SǐNG NZIóK Gò K NGNó HIáN ì 白 读: BNUI PāNG MǎNG Dā TāNG LáNG ZNIǎ C SǎN HIóH GAU K(I) NGáU GNUí IA 上述闽南方言本字,各为依音韵训话之法,疏证于下: 《集韵》:“步还切。片也。”《广雅·释诂》:“片、半也。”今谓一半为。 芳《集韵》:“敷方切。《说文》香艸也。”按“香”《说文》:“芳也”。闽南香一般作名词“香烛”用。凡形容香味皆用“芳”。 蠓《集韵》:“母切。虫名。《说文》蠛,蠓也。”《列子·殷汤篇》:“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说文》:“秦晋谓之蚋,楚谓之蠓”。 凋《集韵》:“丁聊切。《说文》;半伤也。又“焦”《说文》火所伤也”。可见凋焦二字为近义词。《吕览·应言》“少洎之则焦而不熟”注:“焦,燥。”而《古今韵会》引《字林》谓“乾,燥也。”焦有乾燥义,凋亦如之。 《集韵》:“他东切。舍飨。”飨与向通。《诗·豳风·七月》:“塞向瑾户。”《释文》引《韩诗》:“向、北向窗也”。今谓窗为。 农《集韵》:“奴冬切。”《说文》段注卷三上:“耕人也。各本均无人字,今据玄应书(《一切经音义》)卷十一补。”按《庄子·让王》:“石户之农”李颐注:“石户,地名;农,人也。”成玄英疏:“今江南唤人曰农”⑦。 《集韵》:“子冉切。一曰,味醨。”按“醨”义为薄酒。味醨,即味薄、味淡。又子敢切。澉。无味。 《集韵》:“徂贿切”。按异体作:“摸也”。今谓寻找为。 《集韵》:“所景切。瘦谓之”。 箬《集韵》:“日灼切。《说文》楚谓竹皮曰箬”。《玉篇·竹部》:“大竹叶也”。引申为一切叶。 告《集韵》“居号切”。按造从告声。《周礼·司门》:“凡四方之宾客造焉”注:“造犹至也”。今谓到为告。 徛《集韵》:“巨绮切。立也”。(字本作倚,据《广韵》改) 《集韵》:“牛刀切。《说文》健也”。《国策·秦策》“使者多健”注:“健者,强也”。《淮南子·修务训》“是故田者不强”注:“强、力也”。而《吕氏春秋·长见》“君知我而使我毕能”注:“能、力也”。训强健,而强健与贤能同训为力。强健有贤能义盖由此而生。今谓贤能为“”。 悬《集韵》:“胡涓切”。《广雅·释言》:“悬、抗也”。《淮南子·说山》“自沉于渊以溺者不可以为抗”注:“抗、高也”。《庄子·在宥》:“其动也悬而天”。《释文》引向注:“希高慕远故曰悬天”。今谓高为悬。 《集韵》:“于赐切。病也”。《史记·扁鹊仓公传》:“人之所病”《正义》:“病,厌患多也”。《后汉书·刘盆子传》:“而疲敝厌兵”注:“厌,倦”。今正谓厌倦为。 口语词在《汇音》中还有被遗漏的,例如: (七)对于《汇音》的评价 黄谦的《汇音妙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有下面的两点认识,在我国语言学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1.认识到方言应服属于全民语言 在《汇音》的五十个字母中,明标正音的就有“商”〔-LANG〕的一韵,在其他若干韵中,分别注出某字是按正音读的⑧,尤不乏其例: 必 匹 密 滴 剔 力 质 叱 岁 芮 吉 乞 逆 孝 一 正音: BīH PīH MīH DīH TīH LīH ZīH CīH SUì NZUì GīH KīH NGíH HIàU īH 泉音: BIT PIT MIT DIK TIK LIK ZIT CIT SUE NZUE GIAT KIT NGIK HAU IT 2.认识到汉语应走拼音化的道路: 1958年我在北京《拼音》月刊发表一篇介绍《黄谦的“三推成字法”》的短文。当时论述汉语拼音运动历史的人,每喜推崇同安卢戆章为自制汉语拼音方案的第一人,我认为不确。事实应以泉州黄谦为第一人。卢的《一目了然初阶》出版于1892年,黄谦附在《汇音妙悟》里的《三推成字法》发表于1800年,时间相差92年,汉语拼音方案首创之功,不能不推让于泉州黄谦身上。 黄谦的《三推成字法》,总的精神是把复杂的声韵调化之为1、2、3、4、5、6、7、8、9、10十个数码。他有《三推成字歌》两首: 先从字母弁于头,反切声音左位收; 平仄分明居右畔,完成一字传千秋。 三推之法意何如,但愿世人喜读书; 凡字旁通心内得,无忘昔日诵于斯。 从此可见:黄谦设想的拼音字是“品”字形的,具体安排是声调《汇音》韵母5 0,声母15,声调8。怎么都可纳入于十个数之中呢?黄氏的办法是:拿十个基本笔画代表十个号码: 号 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新数念法:一从主 二半口 三点水 四残月 五一角 六钩耳 七倒戈 八左戾 九草斤 十归滚 笔 画: 丶?lt;       丿 丂 丨 50字母、15音、8音的次序都按前面第99页介绍的那样。据此,如果我们用《三推成字法》翻写“泉州东西塔”这五个字,就成为下面这样的拼音: 黄谦对于自己的一创见,不但没有什么专利思想,反而抱着无条件服务的态度,特别表示:“是法专为忘记而作,非系大用⑨,四方谋利者,倘若放样翻刻便是”。这是毫无保留的公开态度。可惜的是:“据我所知,在近二百年后的今天,已经没有什么人懂得此法了”。⑩黄谦生不逢时。以致拼音之绩。没而不彰!我们研究汉语语文学史的人,却不能不给予应有的高度的评价。 (八)一点建议 最后,建议泉州市有关文化单位,组织力量,整理《汇音》,务使其分韵无误,误植得正。我要提出一个骇人听闻的问题就是:《汇音》已经濒于“银钩创阅,晋豕成群”(语见唐长孙讷言《切韵笺注序》)几乎不能翻检使用的地步了,如果不迅速加以整理,便将削弱其作用与影响。 考《汇音》卷首凡例之三云:“八音中有声无字者置空圈,有声多字寡字者,以黑线为界”。作者为压缩篇幅,节约纸张,想出以黑线为界的办法,原不算错;可是这一条黑线,却贻患无穷,不论木刻、石印,都大错特错。如石印本第一面“春”字母“柳”字头一图:(注文从略) 这是黑线画错的;至于错字,常见石印本,几乎页页皆有。甚至连声母韵母代表字印错遗漏缺圈的都有: 注文错字,也所在都有,为节省篇幅,不复举例。 由此可见,《汇音妙悟》一书,非亟加刊正增补,已不能应海内外乡亲和方言研究者的急需。望有关当局,速为组织力量,为之校刊。 1980年5月于厦大中文系方言研究室 ①原稿注音本用国际音标,限于地方印刷条件,改用在《汉语拼音方案》基础上略加增益的方言拼音。以倒转拼音字母C M E排印,音值仍国际音标之旧。鼻化元音,采取在声母后+N的办法,如BN- PN- MN- DN- TN- LN- GN- KN- NGN- HU- ZN- CN- SN 'N- 等办法。法法 ②1979年底因事过泉,晤陈泗东同志于小开元,承告黄谦系南安官桥文斗乡人。 ③唐杜牧有侄小字阿宜。 ④原注“正(音)”。 ⑤参阅拙作《漳州“十五音”述评》,见《漳州文史资料》。 ⑥详见拙著《自文白对应考释闽南方言用宇》(简称《闽南单音语典》),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⑦详见拙作《闽语管人叫农解》,将刊北京《方言》季刊。 ⑧指作者黄谦所理解的清乾嘉之际的京音。 ⑨清光绪十九年陈氏荣发所藏木刻本此条到此为止,后加一“也”字煞句,而泉州黄氏紫荆堂置光绪乙已(1905)年厦门廿四崎脚会文书庄石印本下加“四方谋利者,倘若放样翻刻便是”。 ⑩见1979年5月13日我在上海举行的高等院校文字改革教材协作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学术报告《闽南方言拼音化的传统与经验》,文载1980年第一辑《语文现代化》。引文见该辑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