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源山据说宋朝就有种茶。约六十年前,泉州有一家茶店叫清源种茶公司,将高档茶取名“宋树”,指定清源山茶园的几株老茶树,说成就是宋朝遗留下来的茶树。1917年前后,清源山茶园荒芜,“宋树”也湮没了。
所谓“宋树”,是利用当时有人认为老丛茶树制成茶叶,品质优异的心理,加以夸大和吹捧,纯属商业广告性质,并无历史根据。但也未能因此就排除清源山宋朝有种茶,只能说目前尚缺足资印证的史料。
明代有关记载渐多。1597年许次纾在《茶疏》说:“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亚匹。”谢肇淛在《五杂俎》说:“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鼓山三种可与角胜。”谢肇淛复于1609年在《长溪琐语》说:“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茶……采者必于清明前后,不能稍俟其长,故多作草气。而揉炒之法又复不如,倘令晋安作手,取之亦当与清源竞价。”清源茶明末与武夷齐名,为我省可与全国名茶争衡角胜者。许次纾和谢肇淛十分重视制茶能手对茶叶品质所起的作用,强调揉炒得法,人定胜天,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
(插图作者:倪良 摄)
种茶石碑今仍立于清源洞。碑长220厘米、宽90厘米、厚10厘米,石刻142字。
1607年陈懋仁在《泉南杂志》说:“清源山茶,清翠芳馨,超轶天池之上。南安英山茶精者可亚虎丘,惜所产不若清源之多也。”目前清源洞保存一完整石碑,是1608年何乔远记文:“泉山之名,载于汉书,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宾客、本州士庶,乐慕名胜,游览不绝。守僧支应不赡,或逃或困。山户种茶,游人采掇,圃芽靡遂。詹君仰宪,鸠材修洞,出资买田,请于官府,蠲饷给僧,并严采茶之禁。守僧山户共德詹君,来请何乔远记之。詹君之意,非为守僧山户,实欲四方宾客、本州士庶,生游览之光,遂纪德申旨,爰作记文。万历三十六年四月望日。”上面这两则记载,几乎同时。陈懋仁说南安英山茶不若清源之多,这一“多”字缺乏具体,可能是与英山茶相对而言。这和石碑记载,“圃芽靡遂”,唯恐“游人采掇”互相印证,可以推测当时清源山产茶是不多的。清代,清源茶就衰落了。据乾隆《泉州府志》载:“按清源茶旧甚著名,今几无有。南安英山及他处所产不多,唯安溪茶差盛,然亦非佳品也。”
清末进士黄抟扶,从封建王朝退隐泉州,于光绪三十年(1904)倡设清源种茶公司,在清源山垦辟茶园。黄以乡绅身份,号召华侨黄奕住等人投资,委托蔡凤机从建瓯引种水仙茶树,委托王淑景从安溪峣阳引进铁观音等良种,并聘请安溪茶师指导栽制,仿照安溪乌龙茶制法。
清源种茶公司在泉州城设有门市部,除销售清源茶外,还贩运武夷岩茶。它以“宋树”为名,精制高档样茶,选送菲律宾参加“嘉年华会”(商品展销会),得到金质奖章。用此作为商业广告,到处招徕,因而泉州清源茶曾在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享有盛名。
清源种茶公司在清源洞设立茶叶初制厂后,年产量只有一千余斤干茶。1917年前后,泉州处在南北军阀混战时期,清源山成为争夺泉州城的制高点。后来又成为著匪高为国及其爪牙出没之处,人民不得安居乐业,清源种茶公司被迫停产,茶园遂告荒芜,一直延续到泉州解放。
清源茶历史悠久,旧甚著名,是以质胜而不以量胜。由于范围狭小,目前勘察清源山地势,也看不出当年有大规模种茶的痕迹。只是在清源洞附近,有个数十人口的小村落,今名仍叫“茶寮”。它和传统产茶区广大劳动人民,在创业伊始,披荆斩棘,开辟茶园,泛称简易茅屋叫“茶寮”,如出一辙。它也是上述石碑所指“山户种茶”的见证者。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安置部分归国贫难侨,于1957年春在清源洞设立“华侨茶园”,着手垦复旧茶园;1958年转为“茶果社”;1959年和“共青团农庄”合并成立国营亚热带作物场;1960年更名为国营清源农场直到现在。茶叶产量1957年只有11斤,现在年产量超过二百担干茶。清源茶的生产正日臻兴盛。
倪郑重同志:泉州历史研究会会员,泉州清源农场退休技术员。此文系参加“泉州历史研究会一九八○年学术讨论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