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寿、寿庚兄弟之父的大名,广东甘蔗《蒲氏家谱》曰蒲捏咕柏,福建泉州《蒲氏族谱》曰蒲仕宾,何乔远《闽书》曰蒲开宗。
蒲捏咕柏是番名,其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蒲氏家谱》中关于蒲捏咕柏一些事情的记载有明显的杜撰之处。如记他的坟墓在“羊城大北门外”,但据蒲寿《心泉学诗稿》卷四《岁暮度朋山岭登山庵追慕先人不胜悲怆因用杨敬夫韵》和卷五《岭后山庄》,则是葬于泉州北郊双阳山(朋山)。家谱的记载显然失实。
蒲仕宾的真实性更令人怀疑。从《桯史》、《心史》、《闽书》的记载来看,蒲氏兄弟的先世是曾寓居占城的阿拉伯商人,后移居我国,从事海外贸易。这也为许多史料所证实。但泉州《蒲氏族谱》却记其祖籍四川阆州,出身于西蜀望族,世代书香,官家门第。这样杜撰事出有因。明代时,因蒲寿庚“导元倾宋”,蒲氏家族曾受歧视与排斥,如明初“禁蒲姓者不得读书入仕”。这怎叫族谱的修撰者(明末清初的人)不心有余悸或心有余愧呢?于是,修撰者一方面编造了一世至六世的“光荣史”,一方面对七世的蒲寿庚来一个迴避——留一张空白纸。族谱记蒲仕宾“以恩贡知泉州府晋江县”,但各种有关的方志皆无只字记载。至今,除族谱外,尚未发现名曰蒲仕宾的任何史料。
而蒲开宗之名与事,除《闽书》外,其他一些史籍也有记载,是可信的。
真德秀《重建太守倪公祠记》谓:
“其成实(绍定)六年十二月甲申。劝民使为者郡学录黄龚,为之者承节郎蒲开宗。”①
这则虽寥寥数语,但提供了重要史实。试析如下:
蒲开宗具有“承节郎”的官衔。承节郎属武职散官,从九品,为小使臣。蒲开宗凭什么当上承节郎呢?宋代,朝廷对促进中外贸易有贡献的外国使者、蕃商和本国海商,常赐以荣誉性的官衔,以资鼓励。《宋会要辑稿》记:“(绍兴)六年八月二十三日,提举福建路市舶司上言:大食国蒲罗辛造船一只,般载乳香投泉州市舶,计抽解价钱三十万贯,委是勤劳,理当优异。诏蒲罗辛特补承信郎,仍赐公服履笏,仍开谕以朝廷存恤远人,优异推赏之意,候回本国,令说喻蕃商、广行,般贩乳香前来,如数目增多,依此推恩。”②蒲开宗之承节郎当属这种情况。承节郎和承信郎虽同为从九品,但就官阶而言,承节郎比承信郎高一阶。依绍兴间“数目增多,依此推恩”的做法,蒲开宗的贡献比蒲罗辛大。
蒲开宗于绍定六年(1233年)捐资建倪公祠,说明他由广州徙居泉州的时间不迟于绍定年间(1228-1233年)。因为能出资建倪公祠,当已在泉州居住若干年。这从刘克庄《蒲领卫诗》一文可得到佐证。“心泉蒲君示余诗百三十、古赋三。前此二十年,君家有陶猗之名,余未之识也。后君家赀益落,诛茅泉上,始诗为赋。又十年,乃见君诗。”③这里的“前此二十年”是指“始诗为赋”前的二十年;“又十年”是指“始诗为赋”后的十年。二个数字加起来是三十年。根据刘克庄《乙丑生日回启》,刘氏“乃见君诗”的时间最迟应在景定年间(1260-1264年)。以此往前推算三十年,正好是绍定年间。
出资修建龙津桥、长溪桥是蒲开宗的另一个重要行迹:
“龙津桥,旧名濠溪桥。宋绍兴间建,长二十七丈。嘉定六年杨炳重建,改今名。
淳祐三年蒲开宗重修。”④
“长溪桥,在四十一都,长二十六丈,宋绍兴间建,淳祐六年蒲开宗重建。”⑤龙津桥、长溪桥,皆在泉州晋江县四十一都(今泉州市河市公社)。其所在的濠市溪、长溪为洛阳江上游之别流。晋东北诸水或注入濠市溪,或流入长溪。两溪至留公陂斗门汇流为洛阳江,东入大海。宋元时期的洛阳江江面宽阔,水深流急,咸淡相接。其江口的乌屿是宋元时期泉州港中外商舶停靠的一个口岸,“洋艘泊于此”。涨潮时,海水由洛阳江上溯,可达今下河市村,乌屿与下河市之间可乘潮通舟。因此,今下河市一带虽属晋东北山区,但当时海外交通甚为方便。元汪大渊《岛夷志略》“古里地闷”条记:“昔泉之吴宅,发舶梢众,百有余人,到彼贸易,既毕,死者十八九,间存一二,而多赢弱乏力,驾舟随风回舶。”据《晋江县志》,“吴宅在四十、四十一都”,即在今河市的梧宅附近。由此观之,蒲开宗之所以出资修建龙津桥和长溪桥,显然不是一般的热心公益之举,而是与当时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有密切关系,是出自对自己所从事的海外贸易事业的关切。
刘克庄《礼部王郎中墓志铭》记:“贾胡蒲姓求婚宗邸。公曰:‘明归徭□,乃欲妇宗姬乎?婚帖不可得也’。”⑥
王郎中即莆田人王太冲,卒于淳祐十一年。墓志铭所记此事发生于淳祐八年(1248)前后。宋廷南渡后,迁南外宗正司于泉州。有理由认为,“贾胡蒲姓”乃泉州之蒲姓。只有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特别是经济实力)和威望的贾胡,才敢向宗邸求婚。虽然这时候泉州也可能有其他蒲姓,但就已知的史料来看,只有蒲开宗家族具有这样的条件。若是,后来蒲寿庚叛宋降元,屠杀赵宋宗室,与这次求婚宗邸遭到拒绝恐怕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陈自强,泉州历史研究会会员,漳州第一中学历史教师。
①真德秀《真文忠公集》卷二十五。
②《宋会要辑稿》第一九七册“蕃夷四”。
③《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十一。
④《福建通志·津梁志》卷三。
⑤《泉州府志》卷十。
⑥《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