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烟台市区里,有一座福建会馆,座落在新世界市场的西侧。整座建筑物跨越了两条马路(北至跃进路,南至北马路),建筑面积三千五百平方米。其原型还不只这么大,因为烟台市开辟大马路时,它的后殿全被拆了,让跃进路通过。它的大门外的前庭,成为北马路的路面了。在今天北马路的南侧,还竖有一方界石,界石上刻着“福建会馆公业”六个字,字迹明晰可辨。由此足证北马路的这一段路面,原是福建会馆的前庭。
这座壮观的建筑物,坐北朝南。南向的外墙,紧挨着今天的北马路,红墙绿瓦,墙高约为二丈五尺,墙帽是用绿色的琉璃瓦盖成的。正面有两个门,左门的门楣上镶有石刻“风平”二字,右门的门楣上镶有石刻“浪静”二字,从横披的文字可知它是个供奉海神的庙宇。
从建筑形制来看,它是属于封闭式的。南向是高墙封闭,东西向是两条长长的廊庑纵贯到底封闭着,北向是一排横列的后殿封闭着。但它又是对称型的,南向是两门对称,左右廊庑也是对称的,山门上的东西鼓楼是对称的,大殿——主体建筑,由四十根圆柱支撑,也是对称的。其建筑布局是由大门、戏楼、山门、大殿、左右两厢、后殿六个部分组成的。
进入大门,最先见到的建筑物是戏楼。它是坐南朝北的,实际上是个戏台。背靠大门墙。台口面向山门、大殿,因为在这里做戏是为了供奉海神的。戏台高一米五,台宽七米,深五米。从台口到山门,东西围以厢房,中间留有一块三十米见方的空地,那就是观众席。戏台是木构瓦屋面的楼台建筑。台前支以两石柱,石柱上刻有联文。文曰:
从八百英里航路通来揭耳鼓闻韶足真邹鲁海滨何分乐界。
把二十世纪国魂唤起放眼帘阅史直举衣冠优孟同上舞台。
这座戏台唯一可以找到的就此四十八个字的文字记载。这对联文里讲到“乐界”、“舞台”、“衣冠优孟”,分明是一对戏联。联文中还提到了“海滨邹鲁”四个字,这四个字是泉州的别称,可以说明这座建筑物与泉州有必然的联系。然而,上下联的起笔点到了“八百英里”、“二十世纪”这一类的字眼,用的是比较近代的语词,说明戏台的建筑可能是较为后期的。它的建筑风格似乎也不及山门、大殿的典雅和精美。读了参观解说词(顺便提一提,烟台的福建会馆,已辟为烟台市博物馆,对外开放,接受游客的参观,每一天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中外游客充当导游),可以明了:“建筑设计和物件预制于福建泉州,而后海运到烟台安装。只有戏楼,因海运时遇风沉海,在烟台后补。”
戏台的正对面,就是山门了。山门上高悬着一块朱漆饰金的木匾,匾额上竖书“天后行宫”四个字。应该说这座建筑物的正式名称叫“天后行宫”(用纯粹的泉州方言讲,它就是“天妃宫”或“妈祖宫”)。不过,在烟台的当地人,或者旅居烟台的福建人,习惯上或口头上称之为“福建会馆”罢了。整座建筑物出现有“福建会馆”的字样,仅见于界石上的刻文。山门的参观解说词中写道:“此建筑原系福建会馆,自公元1884年(清光绪十年)动工,至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竣工,历经二十二年。”
山门是木石结构的高大建筑。其形制:门面为三个开间,外加两间耳房,耳房上架有楼房,是为左右的钟鼓楼。整个木屋架是由雕饰精美的斗拱重叠顶托的。中门的琉璃瓦屋面是由两根七米多高的青石柱支撑的。石柱上一条镂空雕的苍龙,张牙舞爪,似从天而降。这种工艺装饰叫做“盘龙石柱”。屋脊上耸立着一双戏珠的龙,那是泥塑外饰以彩陶的立体雕塑工艺。檐口封沿上的陶塑、石雕属于圆雕。墙面底部的勒脚所见的石雕却是浮雕。就雕塑形式而言也是十分多样,而又统一的。所有这些,都明显地具有闽南的建筑风格,那是不折不扣的惠安细木工、石雕工、泥水工的精心杰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门上共有六十多幅的戏文雕刻(包括石雕的和木雕的)。其中可认出戏文内容的如:苏武牧羊、子仪拜寿、麻姑献寿、太公钓鱼、文王伐纣、赵氏孤儿、米题诗、游寒山寺、战马超、战长沙等。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花果图案等等。抬头仰望,仍觉绚丽多姿,十分宏伟。
过了山门,便是大石庭。扶石级而上,就是大殿了。大殿是天后行宫的主体建筑,歇山式重檐结构,由四十根圆柱支撑。造型稳重,体态宏丽。殿里尽是雕梁画栋。屋面上一派用翘脊,十足的闽南建筑风味。参观解说词中写道:“其木刻石雕,做工精细,玲珑剔透,造型生动,形态各异,是具有我国闽粤风格的古代建筑。”
大殿门前石柱上雕有对联,文曰:“熙朝崇祀典,鲁晋闽并分一席;湄岛现慈航,江河海普护千艘。”据《海上记略》中记载:“海神,即古天妃神也。凡海舶危难,有祷必应。康熙十九年(1680年),诏封天后。”这就是上联头一句“熙朝崇祀典”的解释。下联首句的“湄岛”,指福建莆田的湄州岛。据《清一统志》记载:“宋莆田林愿第六女,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生时屋有鲜光异香;诞生后一月尚不能啼哭,故取名默娘。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遂升天为神。升化后,尝衣朱衣飞翻海上。明永乐间应三宝太监郑和奏请,封为天妃。”
大殿门前的另一对石柱上,刻有联文曰:“地近蓬莱海市仙山瀛客话;神来湄渚绿榕丹荔故乡心。”从这一对联文看,提到了有福建表征的“翠绿的榕树”,“鲜红的荔枝”,多少已把这座“天后行宫”,看成是烟台的福建同乡的会馆了。按烟台是1858年根据中法条约开为商埠的。1862年才有州府的建制,称烟台为登州。清道光年间,客商云集,1870年设有蓬莱船舶公所,管理海上交通运输事务。1877年,旅居烟台的潮州商帮、船帮建了个潮州会馆。烟台的福建会馆始建于1884年,比潮州会馆的修建迟了七年。
走入大殿,抬头仰望,粗大的横梁上悬着一块匾额,上书“寰海镜清”四个字。上款署“光绪丁未仲秋”;下款署“福建金福安船帮厦帮公立”。足证当时烟台、厦门之间海上的交通贸易是相当昌盛的。
也许是巧遇,会馆旁边还住有一户泉州籍的人家,他姓叶名松溪。我采访了他,把口头材料记录于后,作为本文的结尾。松溪的祖父叶廷铭,亲自参加过会馆的建设工程。福建商埠、船帮一般是五月来,九月回去。来货居多是茶叶、木材、糖,有时也在营口靠岸。回程南运棉花、山东梨、北山楂。过去福建会馆祭海神的时候很热闹,一年之中,大概有三个节期要演戏:三月廿三日海神娘娘生日;九月九日海神娘娘升天日;七月十五日是普渡日。这三天,馆内的戏楼上演戏,馆外的前庭也搭临时戏棚演戏。现在的会馆是1981年到1982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修葺起来的。现在的建筑工人全是北方人,他们没见过南方建筑,包括那些油漆工,恐怕是按照北方的样儿油漆一新的。应该说,“泉州味”会淡了。好在山东淄博出产有瓷土,能生产绿色的琉璃瓦,现在的瓦屋面倒是保持了古气。先前这座会馆,福建帮花了二十二年才建成,工期这么长,材料加工后,从泉州海运到烟台来组装的,山东人一听说,都觉得怪有名气的。解放前,人们就说这是“鲁东第一大工程”。十年动乱,许多古建筑被破坏了,它是幸存者,来往参观的人很多,其中也有不少外宾。听参观的人说,现时在华北,已经很难找到象这样很有南方味的古代建筑了。为了有这座会馆,泉州在烟台人的心目中也是挺有名声的。
本文作者沈继生,泉州历史研究会会员,福建省戏曲研究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