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台湾同胞的祖家之一,两地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探索泉州与台湾关系史,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泉州历史研究会于一九八五年八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在泉州举行“泉州与台湾关系史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市有关领导,对台工作部门代表,省内史学家,社科研究人员,大专院校教授、讲师和中学历史教师,有关学术团体、戏曲音乐研究单位、财贸经济单位、新闻出版单位代表,回大陆定居的台湾同胞等一百多人。大会收到关于泉州与台湾关系史的论文和资料五十多篇,内容丰富,由古及今,从“地缘”、“血缘”、“人缘”、“物缘”、“文缘”、“神缘”等许多方面,深入阐述泉州与台湾的历史关系。特别是有一些论文和资科,系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及亲见亲闻所撰写的,也有的根据新发现的史料,提出新的看法。学术讨论以大会发言为主,当场讨论,展开争鸣,自始至终气氛活跃。现将讨论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地缘”方面
泉州与台湾一水之隔,“地缘”关系密切。宋元以来,台湾先后为泉州府和福建省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域。有的论文从地质学、考古学、古生物学、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史等方面,论证远古时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连在一起,以后台湾才成为岛屿。迟至秦汉,大陆人民已东渡台湾。三国孙吴和隋朝时,几次派船队到台湾,自始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日益密切。
中国政府何时有效管辖台湾,有人认为,唐开元年间设置泉州府治和晋江县治后,就管辖澎湖。多数人认为,南宋初年,中国政府才有效管辖澎湖。有人根据楼钥《攻媿集·汪大猷行状》等史籍记载,指出北宋末澎湖与大陆已有经济联系,南宋乾道年间,泉州知府汪大猷“置民立戍澎湖”,保卫泉州港海外贸易,是中国政府最早管辖澎湖的开始,比《岛夷志略》记载早一百六十年。此说为多数人所赞同。
元代三次在泉州设置行省,与台湾是否有关?有人认为主要目的是“图琉球”,即开发台湾。对此有人提出质疑,说中国封建政府一向没有看到台湾的重要性,认为它是荒岛,康熙还一度想放弃它。清末沈葆桢、刘铭传等人看到台湾的重要性,提出开发计划。元代泉州三设行省,主要目的是加强泉州港的政治军事地位,以作为出征的基地。
明清以还,经过郑成功的收复、施琅的平定和三次移民高潮,台湾对泉州的行政隶属关系更加紧密了。从台湾的地名也看出两地的地缘关系。聚族移台定居的泉州人,不忘祖籍,常以姓氏、籍贯以及惯用的“安”、“厝”等吉祥字眼和郑成功、陈永华、施琅等开辟台湾有功的泉属历史人物的姓名、字号、官衔,来命定他们在台新开辟的村庄城镇的名称。
二、“血缘”关系
台湾同胞除高山族外,绝大部分是来自闽粤的移民,尤以泉州府籍为多。
泉州人民何时开始东渡台湾,有人根据大量有关闽台关系的族谱资料的记载,指出南宋初年德化城关苏姓族人最早移居台湾。从宋元起至明末颜思齐、郑芝龙入台前,泉属人陆续东渡台湾,披荆斩棘,进行开发。但此时都是男人零星的单独行动,旋去旋还。
明清之际,为进行抗清驱荷斗争,反抗清朝“禁海”、“迁界”的迫害和冲破清政府关于不准携眷渡台的禁令,出现三次移民高潮,郑芝龙、郑成功、郑经三代人,先后大规模地组织官兵眷属和泉籍人民东渡台湾,建造房屋,开辟田园,作久居之计。此时泉人举族聚居台湾者,约占全台人口的百分四十五。他们不忘桑梓,经常还乡谒祖,探亲访友,修建坟墓宗祠,编纂族谱,以财物支持家乡建设,兴办公益事业。日本侵占台湾期间,许多不愿当亡国奴的泉属爱国人士,纷纷携眷返回泉州。在国民党统治的三十多年间,也有泉籍台胞回来寻根认祖或定居。很多资料生动地说明同胞血缘是永远割不断的,祖国统一势在必然。
三、“人缘”方面
台湾的收复、建设和回归,与泉属一些历史人物的关系很重要。
评价郑氏家族的历史功过,是这次讨论会的重点之一。有人用“历史合力论”的观点,指出在台湾的收复、开发、建设的历史上,郑氏家族四代人,都按各人不同的意志,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式,作出不同的抉择和不同程度的贡献。郑芝龙最早开发台湾,抗击荷兰侵略,为日后郑成功驱荷复台奠定基础;但以后放弃台湾,违背祖国人民的愿望。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开发建设台湾,功绩最大,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郑经继承父志,继续开发建设台湾,也有功绩。但他为恢复亡明而搞割据,也是行不通的。郑克塽对台湾的建设虽无功绩可言,但他顺应祖国统一的历史形势,是识时务的行动,应该肯定。由此说明台湾的回归,是郑氏四代人“历史合力”相互作用促成的。个人意志必须顺应历史发展大势,这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有人研究郑成功的战略战术,指出复台是为了抗清。他吸取北伐南京失败的教训,制定收复台湾的正确战略战术,才夺取了鹿耳门战役的胜利。有的评价陈永华辅助郑经,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有的探讨郑氏政权与华侨的关系,肯定郑氏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支持他们反对殖民者的斗争。
对施琅的评价,是这次讨论会的又一使人感兴趣的问题。如何看待施琅的叛郑降清,史学界尚有争论。但许多论文都一致肯定施琅及其部将运用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专征台湾,妥善处理郑氏集团,完成祖国统一的巨大功绩。同时也指出他禁止携眷渡台,实行“为防台而治台”方针的消极性。
四、“物缘”方面
台湾的社会经济,主要是在移居台湾的泉漳人民和高山族同胞的辛勤劳动下,共同开发起来的,与泉州有着密切的“物缘”(经济)关系。
有人研究明清时期移居台湾的泉州人对台湾农业生产发展的贡献。认为直至明末,台湾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初统一台湾后的康雍乾嘉时期,出现三次大规模的移民高潮,泉州人民把大陆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传入台湾,使台湾的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飞跃发展起来,由西南平原扩至全台湾。许多论文资料,详细介绍这个时期的垦殖者,以及垦殖的耕地和水利工程的数字。台湾粮食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了“台运米”,供给福建军民的粮食需求。有的还论述了福建武夷山和安溪的乌龙茶传入台湾种植,并成为大宗出口商品的情况。
有的从宋代到现在的泉台通商贸易历史作了分期研究,重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与大陆及海外的贸易状况。指出清初限制泉州与台湾贸易,日本侵占台湾时期也中断大陆对台贸易,但民间私人贸易仍很活跃。清廷眼看禁令难行,便在乾隆年间,开放台湾的鹿港与泉州的蚶江对渡。为了说明泉台贸易的兴旺,除有人研究明清时期台湾的古钱币外,还特别研究古代泉州商业行会组织的“郊”,指出“郊”是设在江边海滨的商行,泉州一带最早有这种组织,台湾、港澳、南洋、日本也有,这都证明泉州与台湾在商业方面的密切关系。
总之,大家认为,只有祖国统一,才能更大地促进闽台经济的共同发展。
五、“文缘”方面。
台湾的文化教育原较落后,是明清以后通过陈永华和移居台湾的泉州文人的传播发展来的,台湾与泉州有着密切的“文缘”关系。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资料不少,有的介绍清代泉州籍的台湾进士;有的介绍台湾的第一位惠安籍举人王璋;有的介绍清末迁台的惠安举人黄廷玉及其《闽中文献志》;有的研究台湾方志的种类和数量,得出它是全国最多的结论;有的研究台湾人讲普通话的情况,有的研究闽南方言和童谣在台湾的流传。有的还论述清末民初寓居台湾的泉州诗人苏镜潭《东宁百咏》诗集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写作特色等等。这都足以证明台湾文化就是大陆文化。
六、“神缘”方面
台湾居民中泉州籍移民较多,他们把祖家的风俗习惯和各种宗教信仰也带到台湾去,因而泉州与台湾“神缘”关系也非常密切。
大家认为,台湾人民所以崇拜多神杂教,主要是因为渡海到台湾要经受惊涛骇浪,台湾初辟时,环境艰苦,移民怀念故土先人等原因。台湾宗教的特点是儒道佛混合的多神杂教,其传入的方式是分身、分香火和飘流三种。台湾人最普遍崇拜的神祇,有莆田湄洲海神天妃林默娘,泉州同安白礁乡神医保生大帝吴本,安溪清水祖师陈普足,晋江安海龙山寺佛祖等。在台湾,凡泉州人居住的地方都有他们的庙宇,其规制格局均仿泉州庙宇,过去常举行返里进香,参谒祖神。他们也十分崇拜郑成功、陈永华、施琅等开发台湾有功的泉州籍名人,为之建庙塑像,春秋祀祭。与会者对天妃的研究最感兴趣,讨论很热烈,深入探索天妃成为在台湾、港澳、南洋的泉州人共同信奉的海神的原因,指出对天妃的调查研究,不但对海交史、外贸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促进台湾回归祖国也有重大意义。
大家还认为,某些宗教虽含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台湾的宗教信仰,还包涵着“地缘”、“人缘”等因素,它确是两岸同胞互相联系的一条精神纽带,未可简单地以“迷信”而忽视。加强泉州与台湾的“神缘”的研究,可能增进同胞的血肉情谊。
最后,与会者一致认为,“泉州与台湾关系史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对开展泉州和台湾的地方史的研究工作,都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本文作者廖渊泉,泉州历史研究会会员,泉州第一中学历史科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