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爱国华侨周公甫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周公甫(1906-1966年),福建永春县桃城镇人。他是一个平凡的华侨,但在平凡中却做出不平凡之事。从他短暂一生中的所作所为,闪耀出光辉,他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楷模。 一、坎坷的一生,爱国的一生 周公甫于一九○九年出生在永春县桃溪村营内角落。十岁丧父,家计艰难,仅读二、三年书就中途辍学,与寡母共同支撑,勉强维持生计。可是祸不单行,十二岁又失去了慈母,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家益衰落。当时正是地方军阀蜂起,为了争夺地盘,经常混战。南安军阀陈国辉五进永春,与当地军阀高义、吴威、尤赐福、李金标等争夺永春地盘,群众受兵祸、匪患、饥寒四面逼迫,几乎十室九空。在这民不聊生之际,周公甫为了生计,只好辗转流浪到泉州当杂工。苦难的童年,锻炼了周公甫坚毅不拔的性格;家庭的不幸,造成了失学的痛苦,使他更懂得就学的艰难;兵匪的祸害,使他更盼望祖国能早日得到统一,他的抱负能尽早地得到实现。 人小志不穷,周公甫在当杂工之时,由于他办事认真勤谨,诚实可靠,深得主人器重。一九二二年(时年十三岁)山尾乡(即今仰贤乡)林邦师赏识其为人,把他安排在他们所创办的新协兴信局当学徒。在此期间,他除积极做好店中杂务,递送侨信,抄写信件底表外,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是能抓紧一切宝贵光阴进行自学,补救因辍学给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他持之以恒,往往学习到深夜。由于勤学好问,文化知识大进。其后对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政局发展的认识,结合自己企事业的经营及热心祖国教育事业等等,都与这时抓紧学习文化,增广自己见识分不开。因此,这时勤学苦练,确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关键。 一九二六年,新协兴信局受南洋联号信局影响而停业,周公甫与林邦师等人合资创设永通汽车零件公司。当时地方军阀、民团争战,土匪抢劫、强人赊欠时有发生。如古山人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载:“民七以还,盗匪蜂起,掳人勒索,无所不为。苛捐杂税,纷至沓来,城狐社鼠,乘机敲诈,………商旅裹足。”①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发展艰难,不得不在一九三○年抽出部分资金合营土产粮油公司。到了一九三七年,由于赊欠过多和货源短缺,两公司先后歇业,不久又合资经营棉布疋头。 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南进,福州、厦门先后沦陷。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底香港沦陷,原在星洲、香港合资设立的华隆行,寄放的货仓布疋全遭炮火焚毁,致使华隆行濒于破产。为了不做亡国奴,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公甫偕数位爱国侨商,从陆路逃回故乡。 八年抗日战争一胜利,飘泊异乡的广大华侨对祖国寄以殷切的期望。为了促使祖国的繁荣昌盛,他主张“应大力发展贸易,……结束原有联号营业,联合乡友集中资金另设公司。”于是在一九四六年联合一些志同道合的乡亲合资在上海开设建德行,并在福州、厦门、泉州、香港、台湾、星洲设立分行。 一九四九年全国欢庆解放,周公甫亦和广大爱国侨胞一样,庆幸祖国象巨人一样,在东方站起来了。长期受侵略、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为了参加祖国的经济恢复工作,周公甫持全力以赴的态度,作出果断的决策,“与各分行经理共商,决定将建德行办理总结束。”并与“众多华侨合组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其时,北京旅馆奇缺,投资公司即拨部分资金,在京兴建新桥饭店,他被推举前往北京负责筹建事宜。旋于一九五二年重返香港,除经营国货外,还为联系、团结海外华侨做了不少工作。” 周公甫不仅自己以实际行动投资参加祖国建设,还积极帮助党做了不少工作。如原永春中学校长曾天民,解放初对自己过去参加过中统曾有交代,后因对党政策不了解,跑到香港。在港期间,周公甫常用党的政策加以说服,使曾氏得以早日回归祖国。 一九六四年春,周公甫与南亚侨胞集资在香港创办华丰国货有限公司,他被推选为董事长。“在公司业务百忙之中,对各爱国社团的会务发展予以关怀。”②这实际是积极支持爱国华侨为社会主义的祖国和“摇篮血迹”的家乡建设,作出了贡献。 二、培养人才最重要③ “培养人才最重要”,要培养人才就得办学校,这是周公甫出自肺腑之言;也是他对祖国取得繁荣昌盛的独特见解;也是他愿意用具体行动来为这伟大事业添砖加瓦。不过这个独特的见解,却是经过多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首先是受长期以来,“教育救国”的呼声影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积贫积弱,国将不国,不少先进中国人都向西方寻找真理救中国,他们逐渐认识到,要救国就得兴办学校培养科技人才。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呼声渐高,逐渐形成一个思潮。于是各类学校在各地应时而生。周公甫由于所经营公司的发展,先后到过国内外各大商埠,也受这个思潮的影响,逐渐萌发出要救国首要是培养人才的思想。 其次,亲身的体验:由于周公甫家贫中途辍学,在办实业时因文化低遇到不少困难,深感自己文化不足的痛苦。虽然后来也边工作、边自学,但毕竟精力有限,无法深入钻研。再加上常回家乡,亲眼见到不少青年人失学的痛苦,使他滋生了要为家乡广大的“瞎眼牛”解决就学的困难。 第三、华侨先辈模范行动的推动:许多爱国华侨,为了祖国的强盛,都不同程度地支援各地办教育。特别是陈嘉庚先生在家乡集美投资,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财经、航校,……等等。后来在他的提倡下,又集资创办厦门大学。这种爱国义举,也大大地感动了周公甫。 但是,周公甫与众不同,他是白手起家,办些实业,时常受当地官僚、地霸、军阀、民团和战祸的影响,难以发展。因此虽深知“培养人才最重要”,但力不从心,于是只好尽力而为,一步步地发展。 首先,资助好学青年上学:四十年代,他深知“培养人才最重要”,因此他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安排一部分款项放在王锦基先生处。如有可造就的好学青年,由于经济困难而临失学之境,就由王主持按期资助。如郭子山、周国钧、周逸卿三先生的上大学,费用基本由周公甫负责。 其次,扶植家乡桃溪小学:该小学原是“县立”。抗战胜利后,由于法币贬值,“以致学校经费严重不足,教师薪酬不敷糊口,无心教学。”周公甫得悉此情后,虽然自己实业也处于艰难支撑境地,但为了家乡儿童不致受自己辍学之苦,于一九四八年毅然挑起重担,把“县立”改为“私立”,“勉力负担一切经费”。同时,他愿做一位无名英雄,不用自己的名字作为校名。(以后为其他教育事业捐资,也是如此。)此种精神值得称颂。随着祖国的解放,人民当家作主,要求文化方面得到翻身,小学学生在骤增,校舍严重不足。于是在一九五一年间,周公甫乃委托乡亲“周卿章先生筹建校舍。周卿章和周卿森等人也捐献部分费用。”④学校的经费一直由他独力支撑。到了一九六八年文革初期,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桃溪小学又由“私立”改为“公立”。文革之后,为了学校的发展,公甫之子周守仁继承父亲遗志,把广东华侨公司结算的本息八万五千元拨给桃溪小学扩建校舍。一九七九年建成一座1260平方米的砖瓦混凝土结构的二层教学楼。 第三、创建永春华侨中学: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不少侨属子弟求学心切,归侨尤扬祖先生于一九五六年提出创办“华侨中学”,重托周公甫向海外永春华侨筹募款项。周氏毫不推诿,独力挑起重担,于斯年自费往印尼、新加坡、马来亚各地,栉风沐雨,不辞劳苦,募得十八万多元。于同年底新校舍奠基,一九五七年建成,面积计4300多平方米。 在筹建时,周公甫身为表率,带头捐建礼堂一座,作为主楼。前半部是办公楼,已完成,惜因文革发轫,礼堂后半部建筑无法进行,剩下四万多元暂为保留。一九八四年,侨中三十年校庆,他的哲嗣周守仁秉承父志,毅然承诺捐资十六万元,把900多平方米的父亲未竟的礼堂继续完成。可以看出,华侨中学的创建,凝聚了公甫父子的不少心血。 更可贵处,距华侨中学仅有一公里,距桃溪小学近百米的周公甫旧居,仍然是陈旧、破烂。从这可以看到,周公甫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应该说是卓然可敬。 应该提出,周公甫还有一点难能可贵之处。他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因此,对修祠堂、寺庙,都不热心,这就得罪了当地那些封建的“卫道士”。由于这样,当他在一九六六年不幸患胰腺炎在广州逝世后,其家属拟把骨灰安葬在本乡对面的山上,当天开掘墓地,夜间就被那些“卫道士”捣毁。为兴办教育不修庙宇、宗祠。为发展科学,反对迷信,结果弄得无处营窀穸,这种崇高的精神,是大可颂扬的。 三、结束语 综上观之,周公甫出身于贫穷之家,为了生存,艰苦经营,略有积蓄,从不忘本。对“摇蓝血迹”的家乡儿童之就学,耿耿于怀。他从不忘记祖国的积贫积弱。每在时代转折的关键时刻,他都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为家乡有志青年的成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更可贵的是,他关心别人,多于关心自己。对公益事业慷慨输将,而自己的旧居却破烂不堪。特别是他虽文化水平不高,却有一个科学家的头脑,对于迷信,不肯随波逐流,这种品格也值得我们学习。 注:①1957年印尼椰城永春公会成立十周年纪念特刊。 ②以上均引《周公甫先生生平事迹》。 ③《永春华侨中学校刊》、《周公甫——原永春华侨中学董事长》。 ④以上均引《周公甫先生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