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近代基督教传人泉州史略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要阐述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的情况,必然要先谈及清朝在中英鸦片战争前后的处境和对外国教会来我国传教的不同态度与政策。 清朝初叶和中叶,清政府一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二是害怕外国教会在中国进行非法活动,干涉中国内务,以教会的权威取代清朝皇帝的权威,因此不允许外国人来我国传教。如康熙皇帝曾于五十六年(1717年)命礼部禁止天主教。雍正二年(1724年)又发布谕旨,严申教禁。此后乾隆、嘉庆、道光等一百多年间,都是禁止外国教会派人来我国传教的。清朝为什么要禁止外国教会派人来我国传教呢?雍正皇帝在对外国传教士解释他禁教的理由说:“有些在福建的欧洲人,一向企图对抗我们的法令,骚扰我们的人民。该省长官已将情况向我具报,我必须镇压这种的骚乱。你们说,你们的法律,不是叛乱的,我相信你们……但是,如果我遣派一大批和尚及喇嘛到你们的国家去,宣传他们的教义,你们有没有话说呢?你们将如何接待他们呢?……你们要使中国人都成为基督教徒,我知道这是你们的法律所要求的。但是,如果那样,我们不是很快就变成你们国王们之臣仆了吗?你们所收的中国基督教徒,已经只承认你们的权威,不承认别的权威了;在事故发生的时候,他们将只听你们的话,不听任何人的话了。我知道,在目前,我们是无须惧怕这些的;但是,有一天当外国船只来航行中国海岸的时候,事情是可能会发生的。在中国的北部,有不可轻视的帝俄为邻;在南边,有更不可轻视的欧洲人和他们的王国……我允许你们在这里(指北京——作者注)和广州居住,只要你们不生是非;如果有了是非,连在这里和广州的居住权,我也不给你们。我决不许你们在内地各省居留。”(见艾兰:《京廷之耶稣会士》第263-264页。转引自卿汝楫:《美帝侵华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 尽管清朝不允许外国教会来我国传教,但是英、美等国教会仍然派遣大批传教士逗留在东南亚各国,作进入中国的准备,以打开中国这个古老国家的“福音”大门。 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清政府在战争失败之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个条约,是殖民主义者套在中国脖子上的第一副枷锁。英国除掠得巨大的赔款、强占中国领土香港外,还取得了五口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侵略权益。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美国亦胁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其中规定美国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教堂。法国也不落人后,在“利益均沾”的要挟下,与美国同年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黄浦条约》,更规定了要中国政府有保护教堂义务的条款。从此,中国的门户被打开了。许多外国教会和传教士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转机”,立即乘机蜂拥而入。正如《闽南伦敦会基督教史》所说的:“溯自马礼逊君,于1807年,东渡重洋,开始来华传教,至中英订立江宁条约,凡三十五载,多数教士阻于海禁,未能接踵来华,遂乘机而进。”(见该书的序言)“溯闽南伦敦会之开创者,以施约翰牧师为鼻祖。牧师,英之苏格兰人也,侨居南洋久。及闻厦门已辟为商埠,乘此绝好机会,急著祖鞭,乘风破浪,直抵厦门,寄居鼓浪屿,时1885年,即前道光乙已秋七月也。”(见该书第1页,1934年版) 其实,最早到闽南传教的外国传教士还不是英国人,而是美国人。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刚刚签订,美国归正教会(后改为美以美教会,今称卫理公会)牧师雅俾理便捷足先登,抵达厦门传教。他先住在鼓浪屿,后迁居厦门寮仔后,不久又赁屋于卖鸡巷,进行传教。1844年该会又派波罗满和罗啻两位牧师来厦门协助雅俾理传教。他们于1846年在厦门发展教徒2人,1849年3人,1850年5人,1851年8人,1852年2人,1853年6人。从此以后,才有比较大的发展,如1854年发展42人,1855年37人,1856年1至3月份发展15人。 第二个到厦门传教的基督教会是英国伦敦公会。他们于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七月派早已侨居南洋作进入中国传教准备的施约翰牧师,赶到厦门鼓浪屿,后搬至寮仔后龙女妈渡头进行传教。不久又派养为霖来,1846年又派施约翰的胞兄亚力山大从南洋挈眷来厦,共同协助施约翰传教。 英国长老公会是1850年(道光三十年)才派用雅各牧师来厦传教,1851年(咸丰元年)又派宾为霖来,1853年又派仁信来,1855年再派杜嘉德来。 以上是近代基督教传入闽南的三大教派。为了发展教务,这三个教派都派了大批传教士来闽南传教。如英国伦敦公会从1844年开始至1917年,先后派来厦门传教的教牧人员和医务人员达三十八人;并自1872年(同治十一年)开始按立华人牧师,至1921年,先后在闽南按立华人牧师二十四人。 基督教在厦门站稳脚跟后,立即组织力量,向漳州、泉州一带发展。 最早将基督教传入泉州地区的是英国长老公会于1856年(咸丰六年)派牧师杜嘉德从厦门至晋江县安海镇传教;1863年(同治二年)才发展至泉州城内;然后以安海、泉州为基地,逐步向晋江沿海及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发展。到1900年,整个泉州地区的教会基本上都属于英国长老公会所发展和控制。 英国伦敦公会是1865年(同治四年)才来惠安县发展,它所发展的教徒和建立的教会都集中在惠安县及晋北河市的水磨村一带。 美国的归正教会和英国的安立甘教会(现称圣公会),他们来泉州发展的路线不同。英国长老公会和伦敦公会都是从厦门来泉州地区发展的;美以美公会和安立甘公会则分别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和1874年(同治十三年)从福州派人来永春、德化两县发展的。因参加者寥寥无几,站不住脚,至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都先后移交给英国长老公会去管辖。据泉州地区长老会记事册累计:1865年(清同治四年)只建立晋江县安海镇一个堂会,教徒30人;十年后的1875年(清光绪元年)已建立安海和泉州两个堂会,有教徒143人;五十年后的1915年(民国四年)已建立安海、祥芝、金井、永石、泉南、泉西、洪濑、石井、溪美、官桥、诗山、安溪、永春、蓬壶等十四个堂会,有教徒1655人;六十三年后的1928年(民国十七年)有安海、祥芝、金井、永宁、石狮、泉南、泉西、洪濑、石井、溪美、官桥、诗山、安溪、湖祥、永春、蓬壶等十六个堂会,教徒3375人。英国伦敦公会在惠安县发展的情况是:1865年只在惠北慕平乡建立一个堂会;1866年再在惠安县城建立一个堂会;至1919年已建立惠邑、前内、辋川、涂岭、郭厝、洛阳等六个堂会;至1934年统计,全县共建立驿坂、惠邑、山前、辋川、山腰、郭厝、灞头、东坑。洛阳、浮坑、崇武、涂岭、前坑、梅林、前内、东园、霞埔等十几个堂会。 英国和美国的基督教会为了自己在闽南地区的发展,而避免冲突,曾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经过协商,划分各自传教和管辖范围。厦门与附地(禾山、同安)及漳州辖西溪一带,归美国公会;漳州辖南溪一带及安海以北诸地归英国公会。 又为了适应教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便于加强对闽南各长老会堂会的管辖,闽南长老会的英国传教士罗啻、打马字、杜嘉德、宣为霖、胡理敏、来坦履、汲沣澜等人于1862年春召集各堂会代议长老各一人于竹树礼拜堂集会,商议成立长老大会问题。经与会代表赞同,并报英国总会批准,成立了漳泉大会,并于1871年(同治十年)正式发表了漳泉大会的宣言。1892年(光绪十八年)漳泉大会又分为泉属、漳属两大会;1915年(民国四年)泉属大会再分为泉永和厦门两大会。这就是闽南长老教会史所称的漳泉大会时代。 1909年(宣统元年),闽南长老、伦敦两教派共同协商,决定联合成立闽南合一的基督教会。经筹备并报经英国各总会批准后,于1919年(民国八年)成立了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取消长老会和伦敦会两教派的原有名称。当时,他们还准备连同美国美以美教会一齐联合,因美国总会迟迟不予答复而未果。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成立后,将闽南所有传教区域,划分为五个区,原伦敦教会管辖的惠安县教会隶属于泉永区内,经伦敦教会一些代表力争,并由大会讨论同意,与泉永分区,单独建立一个区会,使泉州地区形成两个区会。这就是闽南基督教会史所称的总会时代。 兹将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地区各县、区的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晋江县各堂会 近代基督教传入晋江县最早的一个点是安海镇。它不仅是全县最早的一个点,而且是泉州地区最早的一个点。因此,要介绍近代基督教传入晋江县、传入泉州地区的历史,首先要从传入安海镇讲起。当时外国传教士为什么要先到安海选择这个点而不是先到泉州城内呢?《闽南中华基督教简史》第三卷《北方教会史略(泉永部)》的第一页说的很明白:“长老会之入厦门也,既如上述。兹欲继续入泉事业,当以安海为首屈。安海者,晋江县南关外之重镇,为兴(化)、泉(州)、永(春)往厦通衢。……安海既于地理上为重要,且据兴、泉、永出口要津,则圣道欲入内地。非从安海不可。……谋布道于安海,以求达到兴、泉、永三府州。”基于这个动机和目的,所以长老公会下了很大本钱,派早期到达厦门传教的英国神学文学博士杜嘉德牧师于1856年(清咸丰六年)乘帆船(由长老公会专门制造的叫“福音船”)到达安海镇传教。但是一开始不但没有人相信,而且很受群众反对,甚至“掷石扬沙”,“镇中二十四境绅商街众,均各演剧禁阻传授”。可是为了传教,杜嘉德这个人还是很有耐心的,继续坚持他的事业,并在威德境向一位姓黄的租赁一间房子为讲堂。后来这间房子竟被反对者放火烧掉。杜嘉德于是赶回厦门,请求英国驻厦门领事馆出面干涉,乃由清政府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道尹出示布告加以保护,才趋于平静。不久,又迁于玄坛宫东畔街,以蔡宅书塾和街店二座为讲堂。地力虽然比较宽阔,但“听道嘉纳者少”,“有之亦只三数下流而已。”(见《闽南中华基督教简史》第三卷第2页及许声炎:《闽南长老会过去陈史略述》第13页。)直至1860年(咸丰十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一共花了五年时间才施洗郑爽(安海镇更夫,抽鸦片)及其弟郑坦和吴江、陈等几个人而已。 清同治初年,又发生英国传教士杜嘉德与安海镇小孩争执事,为部分群众所不满,殴打杜嘉德。杜嘉德立即赶回厦门,再次求援于英国驻厦门领事馆,照会清政府兴泉永道尹严加惩处并保护教会。为此,兴泉永道尹特地于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发出告示,不准官民阻挠外国人在内地传教。教会即将其告示刻在碑上,立于教堂前,后移兴胜境。其告示碑文全文如下: 署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周为宣示禁事: 案准英领事柏照会:安海教堂前因该处之人,种种为难入教门徒,并党众毁抢堂物,业经照会严办在案。 现据牧师佥称,该处教堂经再修理完好,恐被强徒再行生端毁抢,禀请移饬示禁,等因准此。除札石狮分县(即安海分县)饬差巡查拿究外,合予示禁。为此示仰安海军民等知悉: 你等须知外国人现在内地设立礼拜堂,系天津新定和约载明,准其安分传教。官民人等,毋得阻挠。倘敢不遵,一经差役拿案,定即按律严办,决无宽贷·各宜凛之,毋违! 特示 同治贰年陆月 从此以后,安海教会发展比较顺利。杜嘉德等在安海花了整整七年时间,终于在这个重要地方建立了比较坚实的据点,并开始向泉州、晋江、南安等地发展。在晋江县其他地方发展的时间和路线是 1863年(清同治二年)由杜嘉德带领安海教会会友郑爽、陈强等到当时的晋江县城(即泉州,今之鲤城区)传教(详见泉州堂会情况)。 1865年(同治四年)由安海传教至祥芝。初租一间民房作讲堂,不久讲堂又移至一海边石室里。每逢礼拜日,由安海堂会派郑爽、吕古虔、吕逢时去传道。1875年(光绪元年),泉州正式成立堂会,与安海分开,才将祥芝划归泉州堂会管辖。1891年(光绪十七年)因教徒逐步发展,乃联合永宁、石狮、蚶江等地,自己成立堂会——祥芝堂会,与泉州堂会分立,聘请陈名标(南安人)为牧师。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又与永宁、石狮分立堂会。后因教务衰退,难于维持,乃于1932年与永宁堂会合并,改名为永祥堂会。 1878至1879年(即清光绪四至五年)厦门教会长老徐天锡到永宁开设医馆,并利用其行医机会,进行传教。英国传教士佟显理、越约翰也曾以旅行布道的形式到永宁传教。1884年(光绪十年)安海堂会牧师陈甘泉带祥芝传道吕逢时及会友郑猫、李结义等人到永宁传道,租北门街水关砌顶董金锭店屋(即以前徐天锡开医馆处)为礼拜堂,租金由安海和祥芝教会共同负担。第一任传道为柳鸿明。1891年(光绪十七年)与祥芝教堂联合,成立祥芝堂会,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与石狮联合成立堂会,与祥芝堂会分立,名曰永石堂会,聘请高萃芳为牧师。1917年(民国六年)又与石狮分立堂会,建立永宁堂会。1932年祥芝堂会因教务不兴,教徒日少,仍合并于永宁,改名永祥堂会。 1883年(光绪九年),安海教会派周颜水、许泰伯前往深沪传道,租三乡街阜后詹天註店铺为讲堂,于1884年元月开堂传道。不久因发生中法战争,深沪去台湾的货商帆船,在澎湖被法人掠去十四艘,深沪人民愤怒至极,并以詹天註开教堂通洋人而攻击之,詹天註害怕,恳求安海堂会牧师陈甘泉退租。陈甘泉不得不将该讲堂的东西尽搬至永宁讲堂。因此刚刚建立起来的深沪讲堂即时停顿。直至1893年(光绪十九年)才由教会继续至深沪狮头开设讲堂。深沪讲堂建立后,已不再受安海堂会管辖,而由金井堂会派出传道前往主持宗教仪式。1904年(光绪三十年),深沪狮头支会曾自筹四百多元,又由英国长老会公会资助一千元,及英国传教士、医生颜大辟由美国汇款一百元帮助,兴建了新教堂,式同金井母堂。 1882年(光绪八年),安海堂会派人在东石设支堂于盐仓;)1886年(光绪十二年)将这个支堂移设于金井东南的坑口村;1888年(光绪十四年)又移至洲村,教徒由十几人增至二十多人。1890年(光绪十六年)始由许声炎等人筹募并受英国教会支持在金井街北建礼拜堂。这时金井礼拜堂仍受安海堂会管辖。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金井与安海分立堂会,金井堂会管辖石菌、深沪两支会,聘许声炎为牧师。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改建现在金井教堂所在地的会堂,并创办女校。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英国女传教士仁勒西增筑女校层楼。为纪念这位英国女传教士,女校取名“慕仁”,并添建男校前楼,后名毓英学校,这就是现在晋江县第三中学的前身。 1889年(光绪十五年)长老公会派传道吕古虔到石狮传教,租大舍街北畔店屋为礼拜堂。初与永宁、祥芝同由泉州堂会管辖;1891年(光绪十七年)祥芝与泉州堂会分立,石狮即归祥芝堂会管辖: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与祥芝堂会分立而与永宁联合,建立永石堂会,聘请高萃芳为牧师。1916年(民国五年)又与永宁分立为石狮堂会。 1893年(光绪十九年)设支堂于石菌。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设支堂于钱江新街;1919年(民国八年)移钱江新街支堂于衙口。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设支堂于羊角山;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移羊角山支堂于马坪;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又移马坪支会于钱仓。 至1928年,晋江县已建立安海、祥芝、金井、永宁、石狮等五个堂会(不包括泉西、泉南两堂会)和许多支堂,教徒有853人。由于泉州(即现在的鲤城区)是当时晋江县的城关,如连泉西、泉南两堂会计算,全县已有七个堂会和许多支堂,教徒有1485人,教徒遍及全县各个区、乡。 根据《耶稣圣教漳泉大会纪事册》、《闽南长老会泉属大会纪事册》和《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大会泉永区议会纪录》,兹将1865年(同治四年)至1928年(民国十七年)晋江县各堂会(不包括泉州堂会)的发展和基本情况,分别统计如下:(附表略) 泉州堂会 英国长老公会在晋江县安海镇取得立足点之后,于1863年(同治二年)冬,由英国牧师杜嘉德与安海教会会友郑爽、陈强等,到泉州城内传道。他们首先住在泉州南门外新桥尾一个戏馆,作为旅舍。白天出门布道,虽有听众,但信者绝少,没有收获,数日后仍回安海。1864年(同治三年)杜嘉德再邀郑爽、蔡择聚、陈子路、傅宽、陈喇、苏班、郑坦、吴江等入城传教;第二天还去南安县城(即现在的丰州镇)传教。但是信者仍然很少,而且遭人攻击与投石。他们住泉州一星期,只发展姓倪的一家人。1866年(同治五年)春二月,杜嘉德第三次与安海教会会友蔡择聚、郑爽、谢琛等人入城,住在孔庙旁边之陈紫峰祠,并租开元寺口旧馆驿李坦之店屋为讲堂。不久,又租南街头新花山(原靖海将军靖海侯施琅的书塾)为教堂。10月间被人放火烧毁。11月19日又有人入堂抢物,并打了教友黄择善、郑国樑。20日杜嘉德在厦门闻讯,立即前往英国驻厦门领事馆求援。由英领事馆照会厦门道尹曾献德。曾献德一开始不大理睬,英领事馆不肯罢休,并由武官保护前往申诉的教会教徒。驻泉州的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闻迅,恐事态扩大,立即出令严禁群众仇教,如有毁抢教堂者,必就地正法。11月26日,厦门道尹曾献德也咨文给泉州府太守沈荣柱,令其严办此案。翌年由晋江县知县王佩文出面将肇事者罚款四百另八元,赔偿教会损失结案。从此以后,教会在泉州城内传教,稍为安宁。至1867年(同治六年)6月26日,才有南门外三人进教;10月又有三人入教。 1875年(光绪元年),泉州教堂与安海堂分立,自立为泉州堂会。把祥芝划归泉堂会管辖。 是年冬,泉州堂会拟购井亭巷陈扳龙的大厦为礼拜堂,又与群众发生纠纷。经英国驻厦门领事馆照会清政府十余次,至1877年(光绪三年),始由晋江县知县程起鹗判决:“将南街新花山教堂左右之吴、蔡、粘、庄四家店屋,尽归教会,租价照旧。”但各业主要提高租价,教会又不肯,“官绅乃将公款赔垫,准教会筑高一丈七尺,其案以了。”(见《闽南中华基督教简史》第三卷第15页)清政府的官员既害怕英国领事馆和教会,又害怕硬压群众不服,竟私自以“公款赔垫”去委曲求全,结案了事,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官府的办案奇闻。 1880年(光绪六年)11月,英国医生兼传教士颜大辟由英国到厦门,翌年抵泉,假礼拜堂为群众诊病,从中积极向前来就医的群众传教,因此“泉城与惠安教会,进教者,半由医院得道而来。”(《闽南中华基督教会简史》第三卷第16页)不久,租连里巷民房为医院。 1886年(光绪十二年)春,长老公会添设南安洪濑、英都和安溪湖头诸讲堂,归泉州堂会管辖。11月,授陈宣令(又名先令,漳浦人)为牧师,这是泉州堂会第一任华人牧师。 1888年(光绪十四年)开设南门聚宝街讲堂。是年,英国女传教士礼河运由英国来泉州协助传教。1890年(光绪十六年)英国又派女传教士林女智、乐作信二人来泉州协助礼河运传教。 1891年(光绪十七年)晋江县的祥芝、永宁、石狮联合为祥芝堂会,与泉州堂会分立。 1892年(光绪十八年)在连里巷建教会医院——惠世医院,即现在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建西街礼拜堂。是年,英国长老公会派文高能牧师来泉州代替万三德牧师;并派英国女传教士陈安理从厦门来泉州协助传教。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经长老公会泉属大会批准,将泉州西街和永春、洪濑、蓬壶、五斗、山头城、河市、彭内等八个支会,自立为泉西堂会,聘请吴封波(晋江县人)为牧师;并改旧泉州堂会为泉南堂会,辖溪美、英都、东田、大宇、安溪、湖头、长坑等支会。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经泉属大会批准,永春、蓬壶、五斗、高丽、达埔、小岵、山头城、苏坑、雷峰等支会与泉西堂会分立为永春堂会,聘林温人(漳浦人)为牧师。1899年,溪美、安溪、湖头、英都、东田、大宇、长坑等支会联合与泉南堂会分立为安溪堂会,聘黄沧海(晋江县人)为牧师。1900年,洪濑、河市、彭内、罗溪、千金庙等支会又自立为洪濑堂会,聘吴尚(又名中行)为牧师。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建女医院于裴巷。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由英国驻泉牧师文高能倡办中学,聘英国江桥大学硕士安礼逊来泉州创办培元中学和培元小学。英国传教士罗励仁、殷德禧亦相继而至。 继杜嘉德之后,自1880年至1905年,先后来泉州城区传教和办教会医院、学校的英国人有颜大辟、洪约翰、礼河运、林女智、乐作信、文高能、万三德、陈安理、卢珠珍、万以安、安礼逊、罗励仁、殷德禧等,是漳州和泉州地区驻扎外国传教士最多的一个地方,可见他们对泉州城区这个地方的重视。 根据教会纪事册,兹将1875年(光绪元年)至1928年泉州堂会的教徒发展和基本情况分别统计如下: (附表略) 编者附言: 本文保存一些原始资料,出于实录,篇幅较长,拟分两次刊登,本辑先刻其半,下辑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