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从对清水祖师的信仰看泉台之间的神缘关系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安溪县清水岩的清水祖师又称祖师公、显应祖师、明应祖师、蓬莱祖师、普庵祖师、三代祖师等等,从前是福建省安溪县及邻近人所尊奉的主神。 清水祖师,俗名陈普足,生于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福建永春县小姑乡人(今岵山乡)。幼年出家于大云院为僧,“持斋戒杀,讲求经谶”。后从师大静山(今永春县吾峰乡境内)的明禅大师。道成业就后,移住麻章庵,从事慈善事业,广施济众。又以高超的医术,施医济药,救死扶伤,深得远近乡人的爱戴,早期就颇有声名了。 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清溪(原安溪县名)大早,清溪蓬莱乡人以“麻章上人,道行精严,能感动天地”为由,延请普足来乡祈雨。恰巧,普足刚到乡里,天降甘霖,百姓欢天喜地,认为普足佛法超异,极力挽留普足在蓬莱住下,并由乡人集资在张岩山处,构庵数椽,作为其起居之所。因其地石泉清冽,改名为清水岩,闻名遐迩的安溪清水岩就是这时候创建的。 普足留住清水岩后,与他的徒弟杨道、周明,继续创修庙宇,并在附近广植禅林,募建桥梁,一生“劝造桥梁数十,以渡往来”。①如通泉桥、谷口桥等都是他们所募建的。宋元丰年间,又砌成洋中路,并在洋中建亭,普足经常在这里施济医药。为了弘扬佛法和为更多的人治病,他云游漳州、汀州各地,为人民祛病驱灾,声名大震,远近乡人,一有灾疫,便来延请。 建中靖国元年(即1102年)五月十三日,普足在清水岩圆寂,时年六十五岁。据传“越三日,神色不异。”后由乡人把他葬在清水岩后,并筑塔覆亭于其上,取名“真空塔。”人们又以沉香木刻成佛像,把他供奉在殿中。据传普足死后,升天成神,玉皇敕封为“清水祖师”,此后,人们就以“清水祖师”称呼他。 当时的人们,一方面敬崇清水祖师生前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如施医祛病、造建桥梁等。另一方面,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贫困,医学水平所限,无法对他的“祈雨”和“高超的医术”作出科学的解释。在民众甚至是一般官员中,清水祖师成为一个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偶像崇拜。“每逢病疫,乡人即恭抬佛像,求师祛病;每遇亢旱,乡邻以至府县官员,也必迎请佛像,祈雨驱灾。”②清水祖师的声名迅速地传播开来。据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邑令陈浩然所撰《清水祖师本传》载,时“师名大噪于泉、汀、漳”了。③ 随着清水祖师声名的传播,各地不断有信士前来清水岩进香、占卜、求医。据载:宋隆兴三年,南安县“张廷干两眼失明,其父诣岩清水点洗,未及月余,遂获光明如故。”④乾道二年二月,有南安县林赠等百余人,求请法水治瘟疫。乾道二年五月,有惠安县何佛人等50余人,求治病。乾道九年五月,有永春县人叶尾等一百余人求治虫病。上述所载,至少说明了早在宋隆兴、乾道年间,对清水祖师的信仰已在闽南地区广泛传播了。 在封建社会,由于水利设施落后,农民基本上靠天吃饭,因此,一遇到干旱,就请神祈雨。清水祖师生前曾有祈雨应验的记录,死后仍成为他们求神祈雨的对象,并因此使他的地位不断上升。宋隆兴二年,清水祖师以“亢旱祈雨著名”,几经奏请,得敕赐“昭应大师”的徽号,后又因:“事迹昭著,每求迭应”,三次晋加封号,即“昭应广惠大师”(宋淳熙十一年);“昭应广惠慈济大师”(宋嘉泰元年);“昭应广惠慈济善利大师”(宋嘉定三年)。经过这“四受纶音,八字褒封”,清水祖师享誉至极。各地前来祈雨,请去祈福祛灾的,纷至沓来。“淳熙元年(1174年),尤溪、永春、德化,仙游等处大旱,众到岩请雨”,⑤宋嘉定十年(即1217年),泉州大旱,府太守真德秀,迎请清水祖师到泉州府,设坛投疏祈雨。宋元丰五年冬,福建大旱,泉州府尊恭请清水祖师祈雨。 以上史实,说明了清水祖师在宋、元的时候,不但已经成为安溪县人所信奉的主神,而且在闽南以至福建的许多地方也都信仰清水祖师。 明清时期,对清水祖师的信仰更加扩展。清初“海禁”时,朝廷强迫沿海居民内迁,对清水祖师的信仰也随着安溪籍居民迁移,传播到温州平阳的雁荡和崇武一带。“自上游延、建、汀、邵以及下游福、兴、漳、泉,晋殿而分香火者,不胜纪数。”⑥ 特别值得探讨的是明清时期对清水祖师信仰也传到台湾,并在那里传播发展成为台胞的重要信仰之一。 明代后期,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海盗横行,继而清兵入关,兵连祸结,迫使大陆人民东奔西逃,闽人避难台省尤多。明代嘉靖年间就有许多为生活所迫的游民纷纷逃亡海上,依附于当时活跃在台湾海峡之间和闽粤沿海一带的各个不同海上势力集团。后来,他们许多人就以台湾为居住地定居下来。万历、天启年间,颜思齐等海上集团相率来台,招徕内地大量移民到台湾垦荒拓地。漳、泉无业游民,为生活所迫,又纷纷而来。据载:万历年间,就有安溪人因地方大旱,迁居台北。此后,荷兰占据台湾期间,郑成功收复台湾期间,都连续不断有游民移居台湾。经过明末几次大规模移民,住居台湾的汉人至郑成功入台时已达十余万人。在这些移民中,以闽南人为多。由于当时海上交通工具比较落后,东渡台湾时,翻船触礁的事故时有发生,为了祈求一帆风顺,安溪移民同大陆其他移民一样,将故乡所奉祀的神佛携带在身边。到台湾后,又由于气候不适,水土不服,瘴气横行,病害不断,为此他们就难免要求助于神灵的祐护。清水祖师也就这样分灵到台湾,并为那里的安溪先民所奉祀。 早期的移民是把清水祖师奉祀在家中。后来,随着人员的增多,他们便集资创建寺庙,于是在台湾也出现了清水祖师庙。在台湾,有年代可考的最早清水祖师庙是永历年间创建的台南市楠梓区的清福寺,及彰化县二林镇的祖师庙,说明了在距今三百多年前台湾就有安溪移民为清水祖师立庙建寺。 明末清初,在台湾虽已有了对清水祖师的信仰,但是由于刚刚从大陆传播过来,安溪籍人数量有限,加上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少有安溪移民再移居台湾,所以其信仰不论是从人数、范围、影响都是极有限的,这从清水祖师庙的数量也可得到反映;除了永历年间所建的两座外,直到雍正七年,在澎湖的马公镇才有新建的祖师庙。这个时期可称为清水祖师在台湾的初步信仰阶段。 清代乾隆以后,对清水祖师的信仰在台湾得到发展,反映在寺庙的建置上是数量增多,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附表如下) 上表表明,清乾隆年间,特别是乾隆末年,清水祖师的庙宇骤然增加。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王朝的各个时期屡有建庙(计达40座之多),并由台南等地向北、向南、向东沿海地带扩展。说明了清代清水祖师信仰在台湾有了较大的发展,范围也不断地在扩大。 乾隆年间为什么在台湾的祖师庙会骤然增加,其信仰会得到发展呢?原来,清初海禁,移民较少,“逮及乾隆末年,所有限制渡台之禁令已告松驰,大陆移民因又激增”⑦。移民的激增,安溪籍人在台湾也随之激增,史书上屡有安溪人移居开发台湾的记载:乾隆年间,有安溪人洪某与姚、苏二姓入垦台北县八里乡店子村荣公坑。乾隆50年有安溪人刘秉盛入垦台北县新店镇张北里七张。据估计“自清领台湾以至光绪21年,移民约达300万(大陆移民)”⑧。正是随着大陆移民的大量增加,安溪人在台湾的激增,清水祖师的信仰在台湾得到速度的发展。 清末民初,移民继续增加,据估计从光绪21年到民国33年,大陆移民又增加了300万人左右。安溪人在台湾也在迅速地增加。清水祖师的信仰得到迅速地发展,这从寺庙的建置情况同样可以得到反映,请看:民国初年至民国50年台湾寺庙一览表。 表中可见,自民国初年至民国50年,几乎每10年都以成十座的庙宇在发展。在这短短的50年间,清水祖师寺庙就增加了38座之多,几乎占了总寺庙数的一半(至民国50年止),并且范围也在扩展,在许多原来没有的地方也建立了寺庙如花莲县的祖师庙就是在这时候创建的。 随着台湾清水祖师信仰的发展,今天它已成为台湾一大信仰之一。据估计,现在的清水祖师庙已逾百数以上,而各地还不断有新的祖师庙出现,如1989年在创建的台北三峡祖师庙,被认为是:“台湾艺术雕饰的代表作”、“台湾艺术之宫”。也说明了清水祖师庙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已趋向于艺术化。如今清水祖师在台湾已拥有了庞大的信徒。“目前在台湾的安溪人,有一百多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数的十分之一”⑨,如此众多的信徒遍布台湾各地,由台北——新竹——苗粟——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宜兰——基隆。成椭圆形分布在台湾岛的边缘地带,而以西部、北部、西南部最多,占95%以上。在台北地区,由于安溪人集中,信徒最多占有一半以上。这样的分布状况,也说明了历史上福建移民移居台湾多居住于西部边缘地带,“福建省系人民因渡台较早,得以优先选择土地,其分布之地域多属较佳之西部沿海平原”。⑩由于台北、台中、台南西部沿海移民多,信仰的人也就集中了。 遍布各地的安溪人每年还举行各种各样纪念清水祖师的活动,保留着祖地的风情习俗,每年的正月初六日,清水祖师神诞的日子里,台湾各地有关庙宇都举行盛大的祭典。每年的七月二十一日,宜兰县还举行纪念“普庵祖师诞”(普庵祖师即清水祖师的别称)。 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台湾同胞陆续回祖籍寻根谒祖,到清水岩进香朝拜。1988年秋后,台湾民间杂志社记者钟俊升,首先到清水岩,并题下了“人间仙景游,请登清水岩”的佳句。台湾闽南同乡会理事、中华理教总会常务理事柯世钦先生也来到清水岩进香谒祖。随后,台湾同胞以各种形式络绎不绝地到清水岩,有个人的,有全家的,也有同乡同姓组织的回乡团体,还有以台湾各地清水祖师庙名誉组织的进香团等等。据统计仅1990年台湾来的代表团达20个左右,人数上千人,零星前来谒祖进香的约有万余人。来到清水岩的台胞还不断迎请去许多大小不一的祖师像,仅1990年就带去200多尊(包括个人的,集体的)。为了使带回去的祖师像能显灵,还特别进行了庄严、肃穆的“点眼”、“开眼”的隆重仪式。 随着大批台湾信徒回乡谒祖进香,捐资修建祖庙的人数和捐款数也不断增多。1989年5月份——1991年2月份,台胞捐资修建清水岩的有504人。1989年12月份捐资人数有6人,捐资计450元人民币⑾,而1990年12月却有58人,捐资达3万多元。其中以清水祖师分庙名誉捐资的也不少,如1990年9月份台湾高雄地区的某清水祖师庙就捐资达56800元人民币。1990年10月份彰化县辅盐慈清岩捐资上千元人民币。1991年2月份,新竹县竹北市头斋乡清水祖师筹委会捐资200元人民币。据统计从1989年5月份——1991年2月份,台胞(包括以各种形式如祖师分庙名誉)捐资折合人民币就达14万元之多,其中仅1990年就有13万元。 综上所述,清水祖师自明末清初传至台湾后,在短短的数百年间,由于移民的不断增多,祖师的香火愈燃愈旺,寺庙愈建愈多,信徒愈来愈多,分布愈播愈广,已成为台湾不容忽视的一大信仰之一。两岸同胞共同的清水祖师信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闽台两地除了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族缘、语言、文化等方面密切的关系,而且还有着不可分割的神缘关系。数以万计的清水祖师信徒,千里迢迢来祖庙进香谒祖,不仅反映了台湾同胞对陈普足一片崇奉虔诚之心。也体现了他们寻根溯源的强烈民族意识和拳拳赤子之心。由此可见,台湾回归祖国,实属大势所趋,民心新向。 注①②③④⑤⑥出自泉州文物志<二>清水岩志。 ⑦⑧台湾省通志卷12,人民志·礼俗篇。 ⑨泉州市文物志<二>清水岩志。 ⑩台湾省通志10卷<二>清水岩志。 ⑾按台币与人民币比值1∶1,美元与人民币比值1∶5,港币与人民币比值1∶0.7计算(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