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惠女锁蛟龙 山川添异彩——惠女水库建设情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隅,东南临台湾海峡,处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全县方圆972.7平方公里。总人口123.95万人。其地势高西北而低东南,以丘陵地为主要特点。 由于长期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群众任意挖山采石,滥伐林木,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损失,旱灾则尤为突出,有“十年九旱”之遇。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惠安县委、县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对五大溪进行勘察和治理并兴建其他水利设施。全县共修建水库(灌区)55座(处),其中1963年3月竣工的惠女水库——福建省四个亿方大型水库之一,则是惠安县在治山治水的业绩中最为突出的杰作! 一、惠女水库概况 惠女水库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彭殊村,由当时的红旗、东红、飞跃和上游等4个公社联合承建。它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的跨流域引水工程。整个工程跨3个县(南安、晋江、惠安)、1个区(鲤城区)、计14个乡(镇)、265个自然村。设计防洪水位标准为百年一遇。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05.8平方公里,总库容1.23亿立方米,有效库容0.79亿立方米,设计防水位81.3米高程,正常水位77.93米高程;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即惠安县20.5万亩,泉州市鲤城区3.5万亩(鲤城区辖内右干渠没有开挖,实际受益的只有河市乡0.72万亩)。 惠女水库及其配套工程,自1958年7月8日动工,1960年2月8日主体工程大坝落成,至1963年3月主配套工程全面竣工,历时4年又9个月。完成土石方任务8195291立方米,总投资5350万元。在投入水库建设的庞大民工队伍中,惠安妇女占80%以上,成为战斗的主力军,因而于1959年将初名“乌潭水库”改称“惠女水库”,以志勤劳勇敢的惠安妇女的光辉业绩! 二、兴修惠女水库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期,党中央对发展农业经济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大局问题,先后制定和提出一系列重大政策和具体指示。其中关于兴修水利,水土保持,造林绿化等问题,尤其切中惠安县的实情,引起了中共惠安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 1958年初,最高检察长张鼎丞在福建省主要领导魏金水、伍洪祥、许彧青、张遗、石林等陪同下,来惠视察水土保持情况;同年4月,由魏金水主持的全省水土保持现场会在惠安召开。这些视察和会议,对惠安在这方面的成就和不足都有过切实的评估。魏金水当时对惠安县委早有计划修建一个多功能的大型水库表示赞同和支持,即提出在与惠安、南安邻界的晋北山区修建一个多功能的大型水库,可使三县受益的建议。对此,惠安县委和县委第一书记孟进城积极作出反应。 审定坝址及落实经费问题,经过省、地、市(县、区)的多方协调而妥善解决。此工程计需动用土地4484.54亩,迁自然村28个,房屋3242间,移民604户、3631人,损失青苗624.11亩、果树13432株,公路淹没1公里(改线需3公里),兑现赔偿款147.53万元,彭殊村的农民以天下农民是一家的胸怀,从大局利益出发,毅然服从安排,作出无私的奉献。 三、实施惠女水库工程建设情况 1958年,党提出号召:“找寻水源,引水灌田,苦战三年,造福万年。”是年,晋江地区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跨区建设水库的设想,经受益县、市协商,决定在河市一带兴建大型水库,由晋江县、泉州市(小市)、南安县负责三分之一的资金和人力,由惠安县负责三分之二的资金和人力。 1958年4月,是梅雨季节,时任惠安水利局长的钟盛兴带领技术队长林河元、工程股长陈连奎到河市一带深山老林中去寻找水源。他们顺着山沟从黄塘蓝田到河市,由河市到洪濑,发现位于马甲彭殊村的乌潭有新的水源,其水位比原先勘测到的剑潭还要高出13米,完全可以自流灌溉到惠安崇武一带。 勘察回来后,县委、县政府指定林河元他们完成工程设计方案后,又派五人小组(张敏玉、姜信、姜元芳等)和八人小组(张为功、王云腾、姜信、姜元芳、黄发明、魏继安等)先后进山做前期筹备工作。同时,县里决定由当时飞跃(惠东)、上游(惠南)、红旗(城关)、东红(黄塘)等4个公社成立8个民工大队(营)参加水库的建设。一大队东园、张坂、二大队黄塘,三大队城关,四大队崇武,五大队东岭,六大队涂寨,七大队净峰,八大队洛阳。大队又设若干中队(连),小队(排)。 1958年5月31日,来自东岭、东桥的74名民工,扛着锄头,挑着畚箕和背着行李,翻山越岭首批进驻乌潭。这批民工逢山开路,遇沟搭桥,披荆斩棘,搭盖草棚,建造临时伙房、锅灶,做好大批人马进库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 15000名民工投入主体工程大坝建设,随后,又以40000名民工投入灌区及其配套工程建设。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从几里几十里外的家庭,自己扛着锄头、畚箕,带着薯干、草席、棉被来到工地。他们之中,有许多是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妯娌、姑嫂关系;有的妇女则连在吃奶的婴儿并摇篮也带到工地来。他们住草房、睡地铺、吃着自家带来的地瓜、薯干,到后来,政府才给每人每天发放半斤大米和6角钱的生活补贴。在投入大坝建设的15000名民工中,妇女占80%以上,达13000名;投入120公里长渠道工程的40000名民工,妇女仍然占大多数,充当主力军。她们之中,有来自城镇的,也有来自渔村和侨乡的;年龄大的50-60岁,小的15-16岁,在极其艰苦的劳动中,现场的各级干部不仅能以身作则,而且时刻为工程操心。开工初期,没有任何一件现代机械设备,有的只是民工人手一根锄头、一挑畚箕,以及由四个公社派送的一千来架独轮推土车和板车。凡挖、装、运、卸、填、压,无一不靠人的双手双肩双腿劳苦操作。他们勇敢面对现实,在技术、资金、器材严重不足的时候,积极响应工地党委提出的“思想大发动、组织大保证,技术大革命”的三大措施和“咬紧牙关、突破难关、自力更生、勤俭治水”,“以技术改革为纲,开展高工效运动,大坝快速施工”的号召,投入了不断开展的“比干劲,创高产,保质量,重安全”的劳动竞赛热潮,不断涌现“男称好汉,女号英雄”的模范、英雄人物的动人事迹。被大家称道的七大队“五虎将”之一的杨亚赏,挖、运、夯,样样皆能。她可日推车运土跑路248华里,载土12.4方,超定额12.5倍。她脚痛开刀4次,仍坚持劳动。一大队的22个巧姐妹飞车队,在沙溪岭1100米运程上,定额日产是25.74方,她们却日运117.5方,超额1.6倍。负责挖土装土的第三大队、第五中队的女民工,为了备足土料,曾连续两天一夜没有睡觉。东园民工大队副大队长黄盘菜,为完成大坝奠基任务,带领1000多个民工,日夜浸泡在泥坑里清理涵洞基底,提前完成任务。五大队夯土组的张秀兰,高抬猛砸,一只夯日产680方,超额10倍。一大队二中队的庄明燕、黄树慈、黄淑英、李秀珍和杨梅英,被称为“五虎英雄”。她们都是从未远出的年轻姑娘,最大19岁,最小16岁。她们一进工地,即负责开凿公路和挑土填坑的任务。有一天下雨,雨水4次湿透了衣服,他们仍不退缩。要是有一天没有超额完成任务,小明燕和小树慈都会气急得哭出来,夜里也睡不着觉。才小学毕业的黄树慈还在几天中学会了熟练驾驭独轮推土车技术,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推得平稳而不颠覆。在后来的一次妇女推车竞赛中,她们荣获了集体冠军。庄明燕则以多方面的突出表现于1960年出席了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民工们知道要苦干,也知道要巧干。工地党委在开工之时起,就根据县委的指示,成立了“水库工具改革委员会”,由县委王书记挂帅。工地更具体的要求是:有坡则滑,水沟则跳,平地车子化、卸土自动化,压土滚压化、牵引化。一个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在工地开展起来了。 妇女们与男民工一道,动脑动手。在一年多时间中,贯彻“以土代洋、土洋结合”的方针,先后提出739条合理化建议,可采纳推行的117条;先后仿制和创制先进工具54种4千多件,在工地推广使用;如有效使用可节省2670万个工日。其中如木槽滑土器,一天能从山上向大坝滑卸土料500-1000方,比人挑提高120倍。土洞装土法、漏斗装土法,可提高工效10多倍。三角排桩挖土法,一次能放10多方土,提高工效10多倍。1959年9月的一次暴雨中,东园大队长陈荣富,带领跃进小队队员21人冒雨挖土方,采用山洪冲土的办法,仅3小时就完成土方530方,相当于95天的工作量……工具改革的成果,使得在挖、装、运、卸、夯等主要工程日趋实现“五化”——挖土技巧化,装土自动化,运土车船化、滑道化,卸土自动化和夯土滚压化。 当时,惠女水库工地上工具革新的主要做法有: A、地面推。用铁架胶轮板车、草斗独轮车、大板车、木斗双轮车和胶轮独轮车。 B、水面运。用船拖。 C、天上飞。用高线运输、弓形运土器和飞机式自动倒土器。 D、轨上滑。用自动活底走轨车、单轨手推车和单轨马鞍车。 此外,在挖、拉、装、夯上,惠女水库的劳动者们也有所发明和创造。如:三角挖土法、木桩迫土法;畜力取土、牛拉板车、牛拉绳索牵引机、牛拉列车;木槽滑土、土笼嘴装车、装土码头;汶条石碾,棱子滚、平碾等。这些工具或设置可提高工效5至30倍以上,为水利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9年初,解放军驻惠部队83师派来2个团的官兵和1个汽车连队前来支援水库建设。副师长、副政委和团长还下工地参加过劳动,部队的运输车(由10部至30部到最高峰期抽调150多部)为工地跑长途载运所需物资和兼顾工地运土。由此,大坝的填夯工程由半机械化走向机械化,功效一翻再翻。 惠安妇女,性格坚强又心灵手巧。工地有自办的木工厂、工具厂,妇女当技工,好手艺。陈赏和黄阿秀能打铁整修工具,孙秀绸能制造车珠碗,黄秀英能装胶轮车内胎。刘盛珍还敢开山炸石。她大胆试验“葫芦炮”开山法,提高工效30多倍。在修建南塘大渡槽时,妇女民工使用了在老师傅战地现场练兵的办法,很快掌握抡大锤扶钢钎打炮眼的硬功夫。1960年8月19日,乌潭上干渠25公里+500米处,准备执行爆炸任务时,由于民工苏诗生保管干电池不慎,触及雷电管,引起已安装好的药室发生爆炸,造成当场死亡3人的惨痛事故。他们是:刘锦生,男,25岁;林进生,男,30岁;苏诗生,男,16岁。他们为惠安的水利建设事业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大坝工程,自1959-11-29日填方超万方之后,又经过预定一百天的日夜苦战,最终完成了余下的94万土石方的任务,于1960的2月8日告竣,比原计划提前近2年,共节省2670万个工日。惠女水库坝区工程胜利告成! 1960年2月8日,惠女水库大坝落成。国家水利电力部发来贺电:“……惠女水库大坝的胜利建成,是在各级党政正确领导下,全体职工英勇奋战的辉煌功绩,是广大妇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贡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贺电:“……用‘惠女’命名水库是党和人民对英雄的惠安妇女劳动功绩的最高奖赏,是惠安妇女的光荣,也是全国妇女的光荣。惠女水库已为我国妇女在水利建设上树立了一面红旗,充分证明了在党的领导下,解放了的中国妇女什么也能干,什么也能干好……”福建省电影制片厂特地前来拍摄电影。 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副部长张含英到惠女水库视察。 华侨回国观光团参观惠女水库,赠送锦旗一面,题诗:“同心建设好家乡,海外闻风威不忘。巾帽英雄功盖世,千秋史册永留芳。” 《福建日报》发表题为“惠女颂”的社论,高度赞颂了惠安妇女的英雄气派和光辉业绩。 水库经过40多年的运行,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大坝沉陷位移超标。 (2)大坝纵向裂缝。 (3)主坝局部渗漏和变形。 (4)主坝多年来一直受白蚁危害的困扰。 (5)坝顶作为交通道路,通行车辆超载,也是坝体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 (6)副坝护坡垫层冲刷淘空,护坡块石蹋陷严重。 (7)溢洪道陡坡段出现纵向不规则裂缝及闸室上部交通桥左岸挡土墙存在不均匀沉陷裂缝,溢洪道下游两岸冲毁严重,影响山体稳定。 (8)输水涵洞存在漏水,转动门盖拉杆和手摇铰车锈蚀严重,闸门开启费力。启闭房破旧、漏水、通气管破裂。 1999年9月,惠女水库管理局委托省水管中心对大坝安全进行分析评价,编制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经省水利厅鉴定确认该坝为三类坝。2001年6月6日,经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核查,同意。2002年4月18日,国家水利部太湖局会同省水利厅对惠女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报告进行审查,并原则同意初设报告。2002年6月,国家水利部太湖局经复审,审批同意,计划于2003年上半年实施惠女水库除险加固。 四、惠女水库建成后受益以及其他情况 灌区工程于1958年11月动工,1962年开始部分效益,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24万亩,其中洛江3.5万亩(因右干渠没开挖,实际受益只有河市0.72万亩)。1981年,省水电厅组织“三查三定”,对灌区效益面积重新核定,核定惠女灌区设计面积为9.0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8.42万亩,1986年对灌区进行效益复核,核定其设计灌溉面积为8.0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5.58万亩,现实际受益河市、黄塘、洛阳、东园、螺阳、涂寨、东岭、东桥等8个乡镇。 灌区有总干渠52.6KM(其中河市地段30.5KM),惠东干渠23.33KM,惠南干渠6.9KM,灌溉千亩以上支渠有11条总长91.36KM,总干渠设计最大流量16方/秒,加大流量18.4方/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