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惠女水库进军号
“三日没雨闹旱灾,一透大雨成水灾”;“春夏水旱灾,秋冬风沙来;三百六十日,日日有灾害。”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惠安县历年来自然灾害的写照。洪涝风沙、水土流失,穷山恶水,田瘠粮缺。群众生活贫困,加上封建势力及阶级压迫,惠安人民活不下去了。男人除少数在本县当土、木、石匠和晒盐、讨海外,3万多人离乡背井往外谋生。在乡女人不仅为繁重的家务和教养子女而操劳,且是农业生产及抵御自然灾害的主力军。长期的磨炼,造就她们勤劳、俭朴、坚韧、纯洁的优良品德。这些对家庭、社会全心全力作出奉献的妇女,却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优秀可贵的潜力,更未能得到发挥。苦难却仍然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为改变惠安贫困面貌,首先解决水资源。到1957年止,全县新建、改建中小型水利工程5800多处,但这些只能小面积地抵制一般旱灾。1958年,中共惠安县委提出将惠安“变赤地为青山,变地瓜县为米粮川”的号召,跨县——在晋江县罗溪乡乌潭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乌潭水库,后称惠女水库。
政府为此向惠南的飞跃、上游、红旗、东红等4个公社提出。向来视水如命的群众,一听到要向大自然取水,无不欢欣鼓舞,踊跃参加。各自然村每户至少1人,共41000多人,其中女性35000多人,达80%以上。最高年龄70多岁。母女、婆媳、姐妹争先报名的,比比皆是。其中52岁的叶荀和女儿争着去,终于拗不过女儿,只得让她先走;可是待到第二批,她把最小的孩子交给幼儿园,也跟着队伍出发了。
1957年7月,响应县委的号召,惠安人以娘子军为主力、发扬敢想敢干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从远在几十里乃至百余里的家中走了出来,背上锄头、畚箕和地瓜干,浩浩荡荡,翻山越岭,进军改造大自然。
工区就在荒山野岭、丘陵山地之中。大多数人露宿,有的就在乱草荒坟中度过。入晚蛟虫纷纷叮人,后来搭起草棚,那知一番风雨、刮坏的、破漏的,难以安身。从海滨舒舒服服的家里突然转到荒凉而苦涩的山地,有的人思想也曾动摇过。更糟的事又来了:进场不久,台风暴雨、溪洪猛涨,眼前一片汪洋,住地变成孤岛,存米吃完、柴火烧光……但这些接二连三的困难,都难不倒勇敢坚强的姐妹们,她们一一迎刃而解了。县里拨下17万元搭盖简易工房,地湿,搬溪中卵石一堆,再铺些干草当床铺。为了改变本县贫困面貌,为了子孙后代幸福,大家志气昂扬,生龙活虎的活跃在工地上。
二、大坝区巡礼
(一)围水堰抢险。先在大坝的上游筑起一座临时围水堰,截住溪流以利大坝施工。参照历年来天文水文资料,按此设计方案施行。谁料春汛来早,又整日阴雨连绵,上游来水汹汹,引水渠排水不及,洪流直向堰上冒。为保大坝坝基及下游数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采取紧急措施,将堰不断填高。雨天无干土,只好用湿土。日夜赶工到偏远的山上挑。冷风像刀割,双脚在泥泞地好比踩针毡。(如穿草鞋会被烂泥粘住,或沙土混入,更寸步难行。)人晚天地漆黑,看不出路来。坡度较大的山路,又险又滑。从上往下跌的,撞倒下面的,又一个再撞一个,常是一大串人相碰倒地。后虽铺些木屑、谷壳,也无济于事。湿透的衣服穿到干,晕倒的人醒来再上阵。第六大队张钦等姐妹,奋战七昼夜,也不知道衣服被雨淋过几遍。第五大队二位姐妹煎乌糖姜茶供大家喝,暖暖身体、补补力气。
一天,雨过天晴。那知上游来水更急,只差五寸,即将漫过堰顶,围堰随时可被摧毁而连人带泥一下子滚走、还有大坝下游的也不能幸免。紧要关头,全场大家一条心,一股劲的提出:水高一寸、堰高一尺,只要决心大,不怕洪水凶。此时偏偏围堰半腰的背水坡发生漏洞,一姐妹用沙包去堵,沙包连人都被冲倒,形势越见恶化。30多位姐妹毅然跳入水中,用身体堵塞,队长刘丽华工伤脚疼,在工地医院动手术,一听到抢险,不顾医生劝阻,和大家一起合力奋战。以致连续七次手术,仍不下阵。许配也是脚伤先后7次住院手术,怕任务完成不了,站着不成就跪下干。此时她置生死于度外,躺身渠中,堵住漏洞,以免渠岸土继续陷落。张钦等几位姐妹,泡在水中已一昼夜,用沙包、笼石护住临时溢洪道口,使溢洪道加快施工。李县长劝她们上来歇歇,她们仍然拼搏下去。50多位姐妹又相继下水抢修,终于把溢洪道开好,迅将洪水排出,保住临时围水堰。日日夜夜,她们任凭霜风冻雨,雄踞山岗、堰区,时刻监视溪洪动向。
(二)筑造通车路。坝区工地要先筑一条长百米、宽五米的通车道,郑水宝等4组争先承担,并立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的决心。开工两天后,突来暴风雨,刚砌成的陡坡被冲破一大窟窿。技工刘金杯、银如等3组十几人,漏夜冒雨施工,抬土的、撬石的,一口气猛干四十小时,堵实漏洞。接着在水泥嵌缝的紧急施工中,畚箕缺乏,大家争分夺秒地就拿下自己的签子装沙,又坚持3小时,完成2千平方的水泥嵌缝。
(三)头巾擦坝基。大坝的坝基约近1平方华里。此地原是河床,要先清去一大量淤泥,直至见底。估计天将不作美,紧接的清基填土,必须快上。可基面不断冒水,将耽误下一个工序,因此须与即将来到的溪洪抢时间。擦干用的麻袋远远不够用。惠安妇女平日对竹、笠、头巾、手帕都珍惜得像性命;在集体利益即将遭受损害的关键时刻,她们毫不吝啬地把心爱的东西用来维护坝基工程,这一角落的女指导员王玉兰带头拿出手帕擦,带动了全中队的姐妹们也都拿出手帕、头巾、脱下衣服共百余件;那一边的也纷纷行动起来;小岞的姐妹们也干得很干脆。其中一位把头巾解下时看见是工区发给的奖品,就改把新婚的上衣脱下去擦,这是她对坝基工程的最亲切奉献。
(四)猛攻万方关。坝基填土,全体员工踊跃投入,但每日进土仅4千多方,进度滞慢,原来提出参加全省水库填土坝高产“万方关”竞赛,要以日进万方打破全省纪录。况且今年(1959年)为丰水年,得赶在7月溪洪暴发之前,拚将大坝工程告个段落。于是工地党委组织突破万方关竞赛:首战8千多方,二战日超1万方,三战日达2万方。一经发动,大家热烈响应。挖土、运土、打夯各方面积极行动起来。
合乎标准的土,要到2至4公里外去运,2千多部独轮车、双轮板车,日夜飞快运转起来了。第一大队第二中队黄树茹、黄淑英、庄明燕、李秀珍、杨梅英被称“五女英雄”。她们在15-19岁之间,从小未曾远离家门。有一天下雨,4次湿透衣裳,这并不在乎,而让她们苦恼的倒是怕完不了任务。16岁的明燕急得哭起来,树茹也急得蹦蹦跳,晚上睡不着,翻来复去想办法,想到同样是人,男的能推独轮车,难道女的不能吗?于是告诉了同伴,她们下定决心学推车。开头几天都跟车子三颠二倒,脚碰伤、手发泡。旁人讥笑,她们也不在乎。四五天后,车子渐渐听话了。从此五姑娘迷住了车。小明燕在劳动竞赛中,推车运土、日定额为0.75方,她每车运土3.6担,四小时运土来回几趟一口气跳了41公里,平均每二日运土3.20方,超定额四倍多,评为冠军。另一次在围水堰堵口抢修中,大家都急为堵口多运几车土,每人每二日定额2.13方。她在1700米的运距上,来回跑二十趟,完成5.14方,评为个人第一名。明燕脚跟“沉底”肿痛,就企起脚尖把车推,不知进出工地多少遍,脚跟竟然好了。她抿着嘴、笑对姐妹们说:推车医脚痛,痛好技术高;若问医者谁?远在天边、近在身边。
当时没有现代化运输工具,每人日运1万方是很难的。杨亚赏、杨美英、邹玉兰、吴阿抢、张银花等5人组成的一支战斗小组,敢字当头。原来她们3人合推一车,如今一人一车;平日每车一载七八百斤,竞赛中逐渐增加至每载上千斤。每天凌晨一时出发,山间公路险峻,坡度有的30°-40°,她们车车相连,长驱直前,一路胆大心细,一天运土跑了180华里。成为全省水库建设万方最高纪录者,被誉为“女五虎将”高产能手的光荣称号。
许配推独轮车运土一载七八百斤,一天跑百多华里。杨华赏一部双轮胶胎车,每天运石12.4方,超工效10倍。过去没推过独轮车的崇武二中队女指导员陈珍,也带领姐妹们学推车,当学到手后,便日夜奔忙多运土。
(五)夯歌震山野。大坝填土的同时是打夯。一粒石夯重百斤,系着绳子,六人拉着打。她们把夯轻快地抛上又打下,把基土夯得坚坚实实,也边打边呼起号子来,慢夯的沉实有力,快夯的紧凑轻快。这是她们自己创作的劳动歌调,此起彼伏、热浪翻滚、全工地成为打夯号子的海洋。庄秀粉、杨甜等六位姐妹,创出低压快速打夯法,一分钟167下。
(六)沙石大储备。一个多月来,到南安洪濑运沙,3人推一车,装沙8百多斤,一趟来回10公里。因阴雨连绵,沿途泥泞,车轮摩擦大,推车很费力。穿草鞋会被泥泞“咬住”,只好赤脚跑,脚皮破烂的、足底皮磨损见底的,仍然忍受痛苦坚持前进。
以张钦为首的30位巧姐妹抬运石头,每一块都得从山顶抬到山下,山陡路滑、险恶难行,工效差。有一次她们看到石工在石窟撬石,以石碰石,滚动很快而受到启发。于是利用陡坡铺设石槽,创造快速滑石法,提高工效3倍。
坝区工地上工人日夜劳动,干部日夜奔忙执行任务。在一次紧要关头,干部也三、四昼夜没睡过觉而沿途边走边吃冷芋头边打瞌睡。有的大便时一蹲下就这样睡倒了,被刺骨冷风刮了一个多小时才醒来。
(七)水上巧运土。水路运土也有一支生力军:别看她瘦小的15岁陈玉华,以前曾跟伯叔学习撑橹划船。在大坝土方急需大上时,她抢前参加自库区至土坑的水上运输队。领导怕她体力不支,劝她干其他的轻工种,她说:要从山上引水到海边家乡,我怎能避重就轻。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支持她为建设水库尽心尽力。
渔家女张招治也是当大坝急需大量土方时,她一条大船拖5船(另一资料为6船——笔者),被评为水上运输标兵。当台风袭击水库,船难行进,她仍巧妙地多拖1条船,坚持与台风搏斗,在3公里的航道中,日完成400-420担土,超每日定额的1.8倍以上,并带动全队超额完成当天定额14.58%。当大坝和临时溢洪道堵口紧急抢修时,她身体不适,领导一再劝她休息,她仍然坚持岗位,4天运载1320担,超定额2.1倍。她心想的是大坝的土,快上快快上。平时全天满勤、天天超额,是姐妹中的好榜样。
(八)大坝抢险急。正当大坝工程和溪洪暴发抢时间的紧急关头,台风骤起,加上连日大雨倾盆,草房被推倒、遍地成泽国,粮食运不进来,大家有日吃一顿的。但这些困难早就难不倒人。这时,大坝最高水量222方/秒,涵洞排洪仅9方/秒,水位猛涨,大坝告急,可排洪的溢洪道铺砌尚未完工,万女锁蛟龙可能功败垂成。全场员工举行誓师大会,要全力保坝,要与坝共存亡,是何等的慷慨悲壮!一面向县、省、部队各方面求援。省、地、县及工地党委坐镇指挥,部队几十部汽车运来大量物资、器材、工具和条石、沙423方。军民合作、士气旺盛,协力投入溢洪道工程,铺砌了332.55方,创铺砌以来最高纪录,确保提早完工。就在溢洪道紧急施工时,七大队二中队王港在奋战中生病,领导再三劝她休息。她说大家在拚命做工,我那能在紧要关头退却。说着用番巾把腰一扎,又扛起石头奔向工地。
小队长辛里所领导的小队分工防守一段险要的临时引水渠,她们不顾险情,继续将渠岸加高2米,天亮后才回来吃早饭。听说出现一个缺口,辛里跳入冰冻的水中去填沙包,也顾不得渠中锋利的石片割破双脚,只管抢堵缺口,保住渠道和大坝的安全。
(九)遍开革新花。自从开展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巧姐妹作业,惠安妇女不但显出了耐大劳吃大苦、大干猛干的英雄本色,更发挥了巧干快干、减少劳力、提高工效的聪明才智,在大坝、临时围水堰等工区,先后实现车子化,并创造出三角挖土法、空中运土法、铺设木轨、竹轨自动运土、倒土、木槽滑土、石槽快速滑石、大石滚压土、快速打夯、各式炮眼打法、水上舢板拖挂等安全、高工效的先进操作方法。一些专业组、也开遍了改革创新的花朵。编竹篮组崇武大队的17姐妹,采用流水作业,过去单干,每人日定额编6只,仅2人能完成。现8人日平均人各11只,其余9人日各8只。陈瑞曾日编13只。挖土组学习单沟挖土法,孙淑英以前九挖土2.5方,现挖28方多,超前11倍。手推车组东园大队的22位姑娘,前运土一趟500担,现增至700担。摇船组前1人驾1船,现每船一般拖挂2船。张秀兰还找窍门,拖了2船在运距1200米河道上,一天运土14次,比前多5次。
(十)依依大坝情。大坝落成后,受益幸福水遍及洛阳、黄塘、东园、张坂、崇武、涂寨、辋川、净峰、城关等公社(城镇),还有晋江受益农田20万多亩。一天,水福姆随大家退场回家,临走前,她迈上大坝,从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回到这头,她端详坝上一切的一切,对她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深情。800天她在坝区不知留下多少足印,大坝每长一寸土,她也不知渗了多少汗水,还有姐妹们不知洒了多少心血,把大坝造得如此巍峨壮丽。如今就像告别亲人一样、依依惜别,流连难舍。
三、渠道工程
工地上出现好些动人事迹:
(一)惠女“铁拳头”创历史纪录。比筑大坝更浩大更艰巨十倍的工程,就算开筑渠道。干渠、支渠总长近600公里,要从150多个山头蜿蜒穿过。开山打石就成头等大事。筑渠石块需200万方,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又缺乏技术人员的严峻时刻,急需大量的打石工。惠安打石工历来属强体力劳动的男性,有3万多人长期在全国各地,要召回将影响国家建设,而工地能干这行的仅300多人。面对这浩大、漫长而紧迫的工程,工地党委号召以女代男、训练女打石工。妇女开山打石,首创惠安历史纪录。她们抡起10磅铁锤,整天练基本功。开头几天,手臂酸疼得好几天举不起来。她们学打炮眼、炮洞,还打料石。低打不够力,高打不够准。扶钢钎的人手发泡、肿、烂,有的被脱出的锤头击中手掌和胸部,但仍坚持干下去。10多天学成了,近3千的女打石工、还有100多的女泥水工先后上阵,挥起坚强雄劲的“铁拳头”砸顽石,漫山遍野奏响丁丁当当的欢歌。
(二)老买姑三战惠渠。59岁的老买姑,媳妇刚在哺乳期,于是代她上工地。原来她不信这么多的山上也能开水渠,一到现场才明白,要让“十年九旱”的田园长年滋润,是可以做到的。她太高兴了。她年青时,险些被输赌的丈夫卖掉,她连夜逃出,在晋江为人当长工,历尽辛酸。丈夫去世后才重返家园。土地改革分了田地,子孙繁衍。她不忘共产党恩情。工地主管考虑她年大,安排她干些轻活。但当工地紧要关头,提出“突击战、风雨战、日夜战”的时候,她毫不迟疑地参加“黄忠队”,和年轻人一道担负艰巨的工程,表现得很突出,人人称她“老黄忠”。由于处理家事,去了又来,“三战惠渠”传为佳话。
(三)六十巧姐妹降伏三舍山。三舍山山体绵亘近2公里,山势险峻。由于水土流失,寸草不生,满山尽是数不清的大石头。这里要炸掉4万多方石为渠水让路。工地只有6个爆破技工和1个学徒,远远赶不上工程进度。炸石属危险性作业,有技术还要有胆识,历来也是男人干的。吴银妹、陈桂花和她们的几个姐妹伴踊跃报名学习放炮炸石。在工地的吴银妹丈夫和他的同伴都不赞成。工程急需,她顾不了这些。她体力差、又果敢坚强的行动感动了60多位姐妹伴也纷纷投入学习炸石队伍。在操作实践中,她们和老技工共同研究爆破技术,创造了甲炮、缝炮、排炮、葫芦炮、七星炮,按具体情况而设计;又因应不同地形,创造大炮服从小炮、小炮服从大炮的技术革新。
其中的水磨山先炸掉厚丈许、方圆三、四丈的土层,百多民工,2天才搬完落下的碎土石。裸露出一片大磐石,全线就在磐石上开展打炮眼大会战。巧姑娘杨素莲每小时打深1.136米和0.897米,荣获高产能手称号。
陈桂英先学放二炮,导线一燃,以为马上就爆炸,拚命跑开,摔了一跤。她继续向技术员请教,终于掌握要领。只见她手灵足快,上下飞跃;5分钟一口气点燃47炮,一阵巨雷轰鸣,掀掉这栏路顽石4万多方。就在这工段砌起一条三、四米高的渠道墙。好样的陈桂花,47炮掀石磐,壮了姐妹们的志气。
另一工地的刘亚业等10位姐妹开山英雄,勤学苦练打炮眼,尤其是学打技术难度较高的葫芦炮(口小肚大的炮眼),一炮炸出8640方的石头,提高工效30倍。
飞一站十一中队的曾秀珍、陈秀琴扛大石、开渠道、打炮眼样样出色。蜿蜒渠道开到西椿山,山上遍布凸出的巨岩,向山下小丘陵延伸250米,阻住渠道路线,须开挖井炮五眼。她俩连打四眼成功,第五眼才打深一米,泉水涌满井口,她俩与指导员康金斗一面排水,一面水中施工,虽遍身湿透,仍连干12昼夜,才降伏此井。霎时5炮齐轰。西椿山上俩巧女,为幸福水鸣炮开道。
(四)五关闯将赵亚卫。她推车运土,多装快跑、天天突破定额;扛石上架砌垱时,扛稳上猛,日日提高产量;深挖土、石方,狠挖、快挖;家里催她结婚,她说:我还年轻,渠道完成了后,才谈也不算迟。她也被誉为开渠战线的多面手、万能人。
(五)七女铁拳斩三龙。渠道绕经晋江县河市地界,有二龙、后龙、火龙三山,横阻通道。按原设计要绕得二、三公里,还要拆迁20多户人家。为此发挥集体智慧,提出改线、用大爆破把这三座大山拦腰斩开,陈凤等7姐妹伴,年在16至19,接受挖炮洞任务。她们在多座山头挖了32个数十米深的炮洞。洞直径1米,可省炸药,也防塌方。执钢钎2人,抢锤1人为1组,7人相配,日夜轮值作业。天热,洞内又湿又闷,汗水浸透满身;雨天,洞内渗水,泥水裹身;晴天,土粉石粉飞扬,呼吸困难,洒成泥人。吃饭及大小便爬出洞外,其余时间全都在里面。18个日夜只打进15米。配合小爆破,炸后,争分夺秒再进洞。尽管硝烟弥漫,呛得人透不过气来,有时因缺氧晕倒,但仍坚持苦干。洞越打越深,洞内空气越稀薄,光线也越暗淡,灯火又点燃不起来,操作更困难,锤常误打伤手。后来在白天洞外摆2面大镜,把2束明亮的阳光反射进去,再在坑道铺设2条竹作轨,土石渣从竹轨滑运出去。她们在洞中奋战70多个日夜,终于打了48米深的1条炮铜,装填成吨炸药,一声巨响,三龙劈开了,落地的土石共7万多方。
四、南塘大渡槽
(一)推车运石长龙飞。设计的大渡槽,高37米、长180米,全用石砌,需条块石12500余方,石料规格为每块500斤左右。石料从距工地10多公里的河市官洋用板车推来。定额每人日4趟(二、三人一车),开工下基的这天凌晨零时卅分,南塘工地通往官洋石窑的5公里公路上,运石的双胶轮铁手推车,像一条长龙在飞奔。五中队22位巧姐妹突击队决心在早饭前完成全日定额;乌枞、秀琴、金珠等3人合加起来才46岁,她们非超额3倍不罢休。推出车子疾驰似箭,工地的姐妹们看到大受感动,鼓掌大喊加油。60多岁的郭煎,干劲赛过年青,下决心要跑八趟。六中队60多岁的柯玉、郭冉,一夜合不了眼,她们虽然身体不好,可不待天亮,撑着拐杖直奔工地,帮些力所能及的事。二中队扛石的、空中运石的、拌灰的、捣沙浆的诸多工种,一人顶2人用,各显神通。没有砌石师傅和泥水技工,林雪英、陈宝珠等16位巧姐妹成功自学砌垱,在建槽工程中成长为技术员。
(二)八母高空扛巨石。没有现代化工具,每块重500斤巨石,全凭人力从低处抬到37米高处,这种高空作业,年青的不愿与年大的合伙,怕影响工效。周蜜、钱素不服输,组织一个八人母亲队,她们年在28至46岁间,分别有2至4个孩子。大家眼睁睁地看着她们将巨石一块又一块地稳步扛上高空,都为她们焕发出的青春的活力和坚毅的气魄而喝彩。在竞赛中赢得优胜。工地传遍了“八母高空扛巨石”鼓舞人心的美誉。
(三)天桥雄峙南塘岭。姐妹们以冲天干劲和坚强毅力、战胜了台风、暴雨、洪水;经过庆元宵、大闹灯日、鏖战南塘岭、猛攻万宝渠等几波的劳动竞赛,力克难关,屡建奇功。这座宏大而壮丽的南塘大渡槽,经过240天的奋战,胜利建成,雄伟耸立在深山夹谷之中。这个渡槽以“大”闻名全国:槽基深大、槽身长大、槽顶宽大,石料硕大、脚手架大、施工人员干劲更大。所用石方等于14座开元寺的东塔。它通过1亿多方的幸福水,让20万5千亩“看天田”变成“神仙田”。要水有水、要多少有多少,流淌着惠安妇女战天斗地、征服大自然的胜利水。东江指挥部为此举行庆功大会。会场竖起2对大红联:
东方巨龙起舞 千年旱魔降伏屈膝
南塘天堑飞渡 亿方渠水翻山滚腾
惠女尽舜尧 深谷出天桥
(五)众星闪闪。渠道系统还有几个大工程,不少有名、无名的巧姐妹,都有很多感人的事迹,现力尽所知,介绍如下:
埔兜倒虹吸管工区。吸管管身要架在二山之间,相距747米,她们二、三个月的日日夜夜、坚持苦干在刺骨的溪水中。清基打墩的各个基坑中,一直冒出地下水,水面结霜,要九部抽水机不断抽水。郑淑英组织12位巧姐妹来回巡察,一发现抽水机堵塞,立即跳下水中排淤疏通。
隧道工地。隧道1035米长,须穿山而过。开头打洞是400米深的土层,进深是成千米的岩层,凿岩的石粉飞扬,呼吸困难,人常缺氧晕倒。一般正常作业,最多只能耐受10分钟。巧姑娘们以超常的智慧和毅力,终把这座大石山凿穿。
涵洞工地。为安全生产起见,大坝涵洞直径1米,只够人爬进去操作。辛里等10位姐妹担当得起,饭少吃点,水尽量少喝点,以减少出洞次数,洞里劳动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六、惠女迎来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
5年多来,惠安妇女在建水库的英勇劳动中,涌现3000多位女功臣(本文提到的许配、杨亚赏为一等功臣,上北京见毛主席一一笔者)、女标兵、女先进生产者和巧姐妹。也在这场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得到了锻炼与成长,学得多门的生产技术,260多人在工地光荣入党,1500多人参加共青团。在征服大自然的壮举中发挥了潜在能力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集体利益舍生忘死、艰苦奋斗,写下了惠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光辉灿烂的篇章,标志着惠女昂首挺胸、意气风发,迎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祝愿惠女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后记:1964年10月,福建省文化局为发扬惠女在征服大自然建设大型水库的光辉业绩,以表现她的优秀品德和不怕牺牲、一心为公的精神,特抽调省梨园戏剧团、专区歌剧团以及泉州、惠安、晋江、南安等县(市)高甲戏剧团部分表演和创作人员,组成福建省高甲戏剧团,准备以此为题材创作高甲戏现代剧《惠女新传》上京汇报演出。时水库已建成多年,没有现场,乃到当年劳模较为集中的东岭公社湖边村、崇武公社前垵村过了二、三个月“四共同”生活,瞻仰当年英雄群体壮美豪迈的英姿、分享她们征服大自然的壮志激情,作为创作的依据。因时间有限,既不走马看花,又局限在某一范围重点访问和收集资料,对诸多英雄模范事迹,大有疏漏(如本文中重大工程的埔兜倒虹吸管工区和隧道工地),本文仅为钩沉历史、抛砖引玉、敬请斯时参与水库建设诸同志,继续增补,务使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记,更加充实完善。1965年初我为高甲戏现代剧《惠女新传》(第一稿)音乐设计作曲一首。该曲以雄伟大坝为背景,描绘工地队长洪莲及众姐妹伴(均剧中人物)欢歌水库的建成和惠女在征服大自然中的茁壮成长、丹心壮志。曲调优美、激情、矫健、昂扬。借此机会,对当年被访问和提供资料诸同志致以衷心谢意,计有:
1、先后访问许配、陈凤、吴银妹、张钦、定兰诸劳动模范及大坝区老王、第七中队长老魏等同志。
2、惠安水库指挥部政治处王顺兴同志的《惠安妇女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记惠女水库的建设》(摘录)
3、《水库简报》1960年5、7、8月共9期
4、当年泉州、惠安的部分新闻报导(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