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山美水库是一座集灌溉、防洪、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晋江支流东溪中游,坝址在南安市码头镇境内(原九都山美村鸽槽)。水库集雨面积10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14亿立方米(包括龙门滩引水4亿立方米)。
山美水库枢纽工程包括大坝、副坝、溢洪道、引水隧洞及水电站。大坝为粘土心墙土石混合坝,实际坝高75.5米,坝顶长305米,最大底宽312.8米,顶宽8米;副坝为左岸山坳的补坡加固工程,高40米;溢洪道位于左岸300米的山凹,全长496米,由六扇弧形钢闸门控制,水库总库容6.56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99米高程(石砻高程,下同)相应库容4.72亿立方米。水电站3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6亿千瓦时。水库的灌区配套工程,包括遍布于下游8县(市、区)的200多公里长的渠道和2千多个隧洞、渡漕、拦河闸等,受益农田达65万亩。
山美水库作为我省已建成的第三大水库、闽南第一大水库,自1972年建成投产以来,已有30年历史。如果追溯其建设历程,则时间更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苏昌培曾形象地把山美水库比喻为泉州400多万人的“大水缸”。
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
山美地处晋江支流东溪中游。发源于戴云山脉的东溪,流经九都盆地,穿过山美峡谷,与西溪汇流晋江,全长120公里,流域面积1917平方公里,落差达600米,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上游山区较大为1800-1900毫米,雨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然而,千百年来,晋江两岸却是旱涝灾害不断。“三天没雨,火烧埔;一场大雨,水成涝”。每逢山洪爆发时,房屋被冲塌,田园被吞没;大旱时节,则溪道干涸,田野荒芜。翻开《泉州府志》和各县县志,泉州人民历代受旱涝之害不可胜数。“春复旱,禾苗俱枯”;“大旱,水泉涸,民多渴死”;“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泉州相继大旱,民饿死者载途”。旱灾如此,频繁的涝灾同样凄惨。较近的例子如1935年,泉州连降暴雨,晋江上游山洪爆发,顺济桥水位达9.8米,泉州城内80%成泽国,城外100多个村庄被水淹,毁房近3千间,溺毙者不计其数……
自古以来,泉州人民就希望兴修水利。“金鸡吟,出黄金;提江水,灌三晋”这首反映晋江两岸人民美好愿望的古老歌谣唱了一代又一代,可是在旧社会,这一美好的愿望却无法实现。
建山美二上二下好事多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把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随着纵贯南、泉、晋三县(市)的金鸡渠道等水利工程的建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山美水库的建设也被提到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1957年10月,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局932队奔赴山美,开始进行山美水库工程的地质勘察。此后,省水电厅设计院地质勘探队也参与勘探工作,分别承担库区和坝区的地质勘探任务。
1958年5月,晋江专员公署成立“山美水库工程筹备委员会”,专署副专员王德秀任主任,王德明任副主任。接着,成立了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部与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联合进行淹没损失调查,并同南安、永春县研究移民迁移问题,写出有关调查报告。
1958年10月,山美水库工程动工。工程指挥部开始在工地上修两岸施工道路、盖工棚、办理土地征用等。年底,库区测绘完成。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提出山美水库初步设计要点报告及坝址地质报告。1959年4月,为贯彻“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的基建方针,根据省、地委指示,山美水库工程作为保留工程,暂时“下马”停工。
1959年9月,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提出山美水库工程选坝报告。11月中旬,山美水库工程选坝会议在泉州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省水电厅、省建委、晋江专员公署、南安县、永春县人委及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等。会上成立山美水库枢纽工程选坝委员会,省水电厅副厅长曹玉昆任主任委员,晋江专员公署专员王德秀、水电部上海勘测设计院设计总工程师邹思远任副主任委员,委员由晋江专署水电局局长张德奇、南安县县长范秉炫、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刘书文等11人组成。会议还邀请苏联专家埃利阿瓦和杜凯维奇及厦门大学陈允敦教授参加选坝工作。会议期间,选坝委员会听取了勘测设计工作汇报,并经现场查勘、讨论对山美水库工程坝址、坝型、枢纽布置、正常蓄水位等问题作出决议。
1959年12月,山美水库工程再次动工,除建造了指挥办公楼及生活区房屋外,还开始进行大坝清基、副坝水中填土、导流洞开挖等施工,在场民工达2000人左右。1960年初,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提出山美水库工程初步设计。省人委组织省建委、省计委、省水电厅、林业厅、交通厅、省建行、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等审查山美水库工程初步设计,并上报水电部审批。但1960年底,因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山美水库工程又暂时“下马”停工,只留下部分留守人员看管。
1963年底,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到福建视察时,曾实地踏勘了山美水库工程坝址,并就保存好岩心等工作对留守人员作了指示。
千军万马战山美 高峡出平湖
“文化大革命”中,虽然有“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但广大人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极性仍然很高。1966年初,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将山美水库工程列为本年度的修改初步设计项目。年底,山美水库工程复工初步设计审查会议在泉州召开,会议讨论了工程施工计划安排,着重研究1967年施工进度计划。1967年1月,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再次成立,开始进行工程的各项筹建工作。
1967年2月,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水电部正式批准山美水库复工兴建,工程列入1967年国家基建计划,核准山美水库枢纽工程国家投资5000万元。
与此同时,省水电工程局进场,着手对交通道路、房屋、仓库等设施进行施工。1967年7月,大坝开工。年底,进场民工达2000多人。当时,省军管会生产指挥部认为,在未做好移民工作之前,工程不宜大规模施工。
山美水库工程移民,依据正常蓄水位影响范围确定,居民点按淹没线95米高程加4米影响范围,即99米高程以下(相当于100年一遇洪水)迁移。移民涉及2个县3个公社12个大队,即南安县九都公社10个大队、码头公社1个大队、永春县东平公社一小部分,计4786户、23820人。其中九都公社占多数,计3387户、18966人。耕地淹没线按96高程确定,淹没区(相当于5年一遇洪水)淹没耕地8851亩。移民经费总预算1399.36万元,其中土地赔偿费147.53万元。
1970年6月,晋江专区革委会核心小组决定成立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党的核心小组,由陈金源任副组长(此后又任命陈天彪、李进益为副组长)。
1970年12月,在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提出加速建设山美水库的要求。从1969年初至1971年初,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政委周世忠、副司令员皮定均等先后到山美水库工地视察并作出指示。1971年3月,中共晋江地区革委会核心小组为加强对山美水库工程的领导,决定由地委书记洪椰子兼任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晋江军分区副司令员杨俊英任副组长(11月又进一步对核心小组充实加强,杨俊英为第一副组长,张海天为副组长)。同时决定成立晋江地区革委会山美水库移民领导小组,洪椰子兼任组长,张竹三任副组长。8月,中共南安县九都移民指挥部核心小组亦成立,陈天彪任组长,李玉成任副组长。
1971年初,工地上的民工改为基干民兵建制,成立了南安、晋江、惠安、泉州基干民兵营。9月中旬,又相继成立4个县(市)的基干民兵团。至11月初,工地上的4个基干民兵团以及各专业施工连队(开挖连、安装连等)共计89个连队、23843人。广大民兵、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以高度的劳动热情和献身精神,日以继夜艰苦奋斗,投入工程建设。大坝围堰清基时,恰遇暴雨,上游山洪冲向清基工地,南安、晋江民兵团的民兵抱着土包潜入水底堵塞漏洞,泉州团民兵不顾寒冷,跳进水中筑成一道人墙;工地上缺乏开山技工,惠安团三连女团支部书记余亚笋带领15位女民兵,组成女子开山班,从一个山头转战到另一个山头,经常腰系长绳,凌空打炮眼,为填筑大坝开采出大量石料;随着大坝高度日日升高,低料高运需要很多人推车才能推上坡,影响工效,老工人魏文富、蔡孔明、郑科成等反复钻研实践,创造出在高坡安装电动卷扬机牵引板车上大坡的爬坡机,每天可节省三千多个工日。广大民兵、工人也在水库建设中得到锻炼,增长了才干,有1700多名普通农民成了拖拉机手、推土机手、测工、架线工等。
与此同时,移民工作也加快进行。从1971年1月中旬开始至4月底,库区移民达23204人。移民迁移安置在同安、长泰、南靖、漳浦、华安等县,基本完成移民任务。福州军区政委周世忠曾赞扬九都人民“风格高,能服从大局”。
1971年9月底,8条全长1500多米的隧洞和闸门竖井全部完工,长40米、宽14米、高28米的水电站地下厂房开挖也基本完成。大坝于10月下旬围堰闭气成功。1972年3月30日,大坝填筑至92米高程,胜利抢过拦洪关。7月,大坝工程竣工。8月4日,水库封孔蓄水,19日关闸拦洪。人心齐,泰山移,一座高74米的土石混合大坝,从此巍然屹立在东溪,蓄起万倾碧波。
1972年9月27日,《福建日报》以3版篇幅刊登了山美水库工程胜利竣工的通讯报道、照片、美术作品等。9月30日,水电部1号水轮发电机组一次试运行成功,于当晚11时19分并入地区电网。10月16日,晋江区地区革委会批准成立晋江地区山美水库管理处。由泉州电厂安装队负责安装的2号机组于1973年9月22日试运行成功,当晚6时并入电网。同年5月1日,山美水电站即通过3万5千伏线路向南安送电。
山美水库工程共完成土石方341.77万立方米,使用钢材3394吨、木材24878立方米、水泥18531吨。投资(包括移民迁移费用)4951万元。
再接再厉 夺取灌区工程建设的新胜利
山美水库灌区是我省唯一灌溉5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是山美水库的配套工程。早在1969年初,晋江地区革委会就编制出山美水库灌区规划报告上报省里。1972年7月,省革委会副主任伍洪祥组织有关部门对山美水库灌区工程的初步设计进行审查,并报水电部审批。9月底,水电部批复同意将山美水库灌区工程列入1973年基建项目。
山美水库灌区的总体规划,是集东溪上游丰富水源,以山美水库为骨干,充分发挥中小型水利工程作用,尽量利用晋江等区间径流水源引水灌溉,统筹调度,使灌区的水利工程联成灌溉网。具体实施方案是:利用山美水库发电尾水流经东溪至金鸡水闸分水,一水引入南渠,形成泉-晋灌区;-水输入北渠,形成泉惠灌区;南安则于金鸡水闸上游分散引、提灌溉。
山美水库灌区工程于1973年1月开工。施工任务采取分级管理,分段包干,县内工程由各县组织施工,跨县工程由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协调指导受益县(市)分段实施。山美水库工程指挥部因灌区工程建设需要,同时移师泉州办公。2月底,晋江地委决定成立山美水库灌区工程指挥部领导小组,杨俊英任组长,张海天、王显川、李进益、胡美金等4人任副组长。泉州、南安、惠安、晋江等县(市)也相继成立了灌区工程指挥部。4个县(市)参建人员最多时达16.8万人。
灌区的骨干工程北干渠和南干渠分别于1975年3月30日及4月15日通水。全部工程于1977年9月竣工,共完成土石方1219万立方米,投工2132万工日,完成抽水灌溉总装机97台15731千瓦,扩建和新开南北干渠2条总长43.96公里,灌溉干渠28条总长212.07公里,新建渠道建筑物2122座(其中重点建筑物116座)。共投资3385.5万元,其中国家预算拨款2596.14万元,其余为省、地、县财政自筹。
保坝加固 扩机扩蓄
山美水库工程由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设计,获国家建委优秀设计项目表扬奖,但原设计标准偏低。为贯彻水电部1975年底在郑州召开的全国水库安全会议精神,1997年初,水电部12工程局、省水电厅在泉州主持召开了山美水库保坝加固规划报告审查会议,讨论保坝安全标准、加因措施等。4月,水电部批复同意山美水库“采用主要扩大溢洪道、适当加高大坝”的加固方案。1978年9月,省水电厅勘测设计院提出了初步设计,设计为100年一遇,洪峰流量5960万立方米每秒;校核为万年一遇加20%,洪峰流量14400立方米每秒。水库防洪库容由1.3亿立方米增至2.6亿立方米。大坝高度由73米加高至75.5米,并加设高1.2米的防浪墙。溢洪道由55米加宽至82米,并将原来的橡皮坝改为6扇宽12米、高11.68米的弧形钢闸门,闸后陡坡段长496米,设计泄洪量由3150立方米每秒增至8570立方米每秒。工程概算投资为925万元,施工期间不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转。
1977年底,中共晋江地委决定成立山美水库加固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李明星,副总指挥季海、钟盛兴、林为庆。1979年2月,晋江地委为加强山美水库加固工程领导,又决定成立中共山美水库加固工程指挥部委员会,李明星任书记、工程指挥部指挥,高竹玉、刘书文任副书记、副指挥。同年3月,省水电厅决定将山美水库加固工程移交由省水电工程局负责施工,实行投资包干(后投资追加至1362.53万元)。1982年,加固工程竣工。
加固工程完成后,由于工程原上游土地退赔线为96米高程,移民线为99米高程,山美水库正常蓄水位限制在95米高程,长期处于高坝低蓄状况。1989年,上游龙门滩引水工程建成后,每年平均引水4亿立方米到山美水库。为充分发挥山美水库工程效益和利用龙门滩来水,泉州市政府将山美水库扩蓄和电站扩建工程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电站扩建工程是利用原电站引水隧洞末端的战备泄空洞,作为扩建一台3万千瓦机组的引水洞和放水泄空洞,地面厂房布置在原泄空洞出口处。电站扩建工程于1994年3月开工,由市水电工程局负责土建部分施工,闽江水电工程局负责机电安装,1996年底完工。工程投资7272.88万元,由山美水库管理处自筹资金。
山美水库扩蓄工程是在不需要增建或改变原有水工建筑,只需做好上游征地移民工作的情况下,将水库正常蓄水位由原来的95米高程提高至99米高程,增加调节库容7228万立方米。远期将正常蓄水位提高5米(至100米高程),增加库容9800万立方米。1995年6月,泉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山美水库扩蓄工程领导组,副市长陈再成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扩蓄工程的组织实施。扩蓄工程共征用土地1840亩,动迁人口2791人,总投资8218.44万元,资金由市政府、下游受益区、山美水库管理处等分担。扩蓄工程于1997年6月竣工。
造福人民 效益显著
山美水库从筹建到建成投产,又经过保坝加固、扩机扩蓄,历时40年,党和人民政府及泉州人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山美水库工程作为一座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功能日趋完善。它亦以其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回报社会,造福人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灌溉效益:山美水库及其灌区工程建成后,核定灌溉面积65万亩,其中晋江市(含现石狮市)42万亩、惠安县12万亩、南安市5万亩、泉州市(地改市前)6万亩,比新中国成立前全市灌溉面积还要多(1949年,全市的灌溉面积只有35万亩),灌溉效益显著,灌区农作物单产逐年增加。据调查,灌区单位面积平均年增产144.5公斤,水利灌溉效益每亩年增产28.9公斤,全灌区年增产13872吨。
供水效益:泉州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特别是山美水库下游的县(市、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更少。山美水库多年平均来水量14亿立方米,经合理调度,在枯水期确保向下游提供44.3立方米每秒水量,补充下游8个县(市、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之不足,为晋江南岸的石狮、晋江市城市供水和湄洲湾南岸工业区供水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为向金门供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上半全年市干旱严重,山美水库每天向下游供水300万立方米左右水量,大大缓解了下游的旱情。
防洪效益:至2001年底,山美水库共调蓄水量346.67亿立方米,排洪55.15亿立方米,充分发挥了拦洪错峰作用,对晋江下游防洪堤通过削减洪峰流量和错峰调度,减轻洪峰压力,提高其抗洪能力。以2000年“6.18”为例,泉州市全境普降暴雨,3天内山美水库全流域过程雨量达281毫米,洪水总量达1.76亿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2070立方米每秒。山美水库腾出较大防洪库容,水位从86.10米高程起涨,连续上涨11米。在晋江下游河道已全线超警戒水位、洪濑河道已超危险水位的情况下,山美水库将这次洪水全部拦蓄起来,没有溢洪,极大地减轻了晋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发电效益:山美水库目前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发电上,至2001年底,山美水电站计发电29.23亿千瓦时,实现销售产值(现行价)33658万元,上缴税金7347万元,创净利润9627万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山美水库管理处在对工程的管理中,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水库建成投产30年来,为促进泉州经济的发展,为保障下游几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水利部原部长杨振怀在视察山美水库时曾题词:“山美永春安溪美,晋江开发显神威。德化引水虎添翼,改革开放振泉湄”。高度概括出山美水库在我市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