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水利建设,历史悠久。“晋衣冠南渡,沿江而居”,于此生息的晋江人民就开始兴修水利,只是志书史籍缺少记载而已。晋江依山临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自古以来旱、涝灾害频仍。因而,晋江人民历来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清道光年间周学曾等纂修的《晋江县志》卷八《水利志》开篇曰:“水利之于人,重矣哉!大禹尽力沟洫,《周官·稻人》:因有蓄水、止水、荡水、均水诸法,诚以民命所关,国脉攸系,……”,又曰:“我晋自唐、宋、元、明以逮于今,名宦乡贤之留心水务者,代不乏人。考其记述,稽其筹画,以一时而留功于奕世,以一人而为益于万家,德良厚矣。”清《安平志·水利志》亦认为水利是:“民生所系,国赋所供,最重事矣,可不志乎。”可见水利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至为重要。本文拟从晋江天然水资源,历代旱、涝灾害、古今兴修水利等方面比较全面客观地叙述晋江水利建设的概况。
晋江天然水资源
晋江市境内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值总量5.5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为4.9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0.6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藏水量69.1万平方米,耕地亩均拥有水量1153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多年平均值537立方米,属贫水区。
晋江市域溪河除晋江、九十九溪外,发源于市域内丘陵、台地的时令溪流均源近流短,汇流面积小。如坝头溪,源于安海红麒麟山,于井林桥注入安海湾,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加塘溪,源于内坑草山头,向南注入安海湾,全长11.85公里,流域面积26.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30万立方米。垵溪,源于高州山,注入后洋塘,全长10.11公里,流域面积40.4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310万立方米。阳溪,源于灵秀山,流入深沪湾,全长9.7公里,流域面积26.5平方公里,年径注量1510万立方米。梅塘溪,源于清透溪,于梅塘闸注入围头澳,全长8.2公里,流域面积18.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49万立方米。湖漏溪,源于湖,注入深户湾,全长7.3公里,流域面积26.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10万立方米。外曾溪,源于内坑田边,于西柄注入安海湾,全长7公里,流域面积12.1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689万立方米。这些时令溪流,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的污染严重,正逐渐失去使用价值;有的淤塞严重,流量正逐年萎缩。
主要过境客水有晋江和九十九溪。晋江上游有东、西溪。西溪为正源,源于安溪县西北部戴云山东南麓。据最新考证为安溪县桃舟乡达新村梯仔岭东南坡,将于该处设“晋江源”石碑。据此量箕晋江主流自源头至前埔(河口)全长182公里,于浔浦注入泉州湾。晋江流域经晋江市境内约14公里,流域面积仅70平方公里,是金鸡灌区的引水河道,年平均流量为163秒立方米,径流系数68.6%,夏季水量最多,春季多于秋季,在福建五大河流中含沙量最多。九十九溪一源于南安市大旗尾山,一源于南安黄山骆驼岭,全长49.33公里,流域面积350.8平方公里,流径晋江市境内20公里,流域面积13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01亿立方米,是晋东平原重要的灌溉河系。
晋江市域内现有的天然湖泊有龙湖、湖、前港湖。龙湖为福建第三大天然淡水湖,位晋江东南龙湖镇,水面面积1.62平方公里,集雨面积96平方公里,蓄水量405万立方米,湖底高程为13米,岸高16米-16.5米。湖位于龙湖、英林、金井等3镇交界,水面面积1.03平方公里,集雨面积3.6平方公里,蓄水量205万立方米,湖底高程12米,岸高14米-15米。前港湖位于龙湖镇东部,水面面积仅0.05平方公里,集雨面积1.38平方公里,蓄水量7.5万立方米。晋江古代的湖泊还有潘湖,位于池店镇西北部,现填平为陆地。其次还有众多天然泉水,如紫帽山龙潭边的甘泉;灵源山上出于石隙中的灵源泉,据说大旱不竭;深沪海边的龙须泉,据说海潮至为沙水淹没,潮退仍开泉口,水清甘可给万人。现在这些泉水有的已淹没,有的几近枯竭。
综上所述,晋江的天然水资源自古至今正逐渐减少,不少时令溪流已断流,有些湖泊、池塘已浅淤成平地,一些泉水已枯竭,晋江已成为水资源严重贫缺的地方。
晋江历代旱、涝灾害
据有关志书,史籍记载,晋江自晋太康八年(287)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1621年内共发生旱灾55次,洪涝47次。其中较为严重的有宋代熙宁二年(1069)“大风雨,溪流与潮相激涨溢,损田稼,漂民庐舍,十年饥。”宋代崇宁元年(1102)“大旱,水泉涸,山中民汲水至二十余里,乡人多渴死。”元代至正十四年(1354)“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明代洪武九年(1376)“大水荡没居民无数。”清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雨不止,大水人郡城,乡村皆浸,人畜多死。”
民国六年(1917)至国民三十八年(1946)的32年中晋江共发生旱灾7次,洪涝22次。其中较为严重的有:民国三十五年(1946)“闽南各地春旱无雨,沿海赤地千里,晋江田园龟裂,早稻无法播种。”民国二十四年(1935)“连日狂风暴雨交相为,晋江上游山洪暴发。”4次洪水持续而来,“灾区远远超过晋江县范围达11县之多。”民国三十六年(1947)“飓风过境继而大雨侵袭,山洪暴发,酿成水灾全县境内受灾过半,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至2002年的54年内,晋江共发生旱灾62次,洪涝81次,其中较严重的有:1956年9月中、下旬“先后遭受台风袭击,山洪暴发,加上中秋大潮和东南风顶托,形成历史罕见的风、洪灾害,青阳至泉州一片汪洋,仅差10厘米洪水就溢过金鸡水闸,受灾严重的有28个乡167个村,灾情一般的有48个乡513个村。”1957年6月底起,“晋江境内遭受百余天大旱,池塘干涸,小河断流,农田受旱达40万亩,占作物总面积88%。”1959年、1960年“相继干旱160多天,为历史上空前的大旱。”1961年9月,“风雨交加,洪潮齐来,晋东平原、磁灶一带内涝成灾,农作物受淹7万亩,冲垮冲毁海堤369处,溪岸783处,冲坏小水坝、桥梁、公路多处,房屋、仓库倒塌2308间,渔船损坏276艘。”1971年5月“持续久旱不雨,金鸡水渠断流数天,受旱面积22.2万亩。”1973年7月“台风暴雨,海潮顶托,九十九溪流域内涝成灾,受灾面积之大,范围之广,损失之巨,是新中国成立20多年所罕见的。”1977年,“立春后,旱情严重,池塘全部干涸。”1986年7月,“旱情严重,全县48个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干涸29个,受灾面积36万亩。”1989年9月“特大暴雨,受灾面积达25万亩,波及14个乡镇,2个农场,303个行政村,5.5万户,37.5万人。”1990年6月至9月,“连续遭受5次台风暴雨正面袭击,其中5号台风暴雨灾害涉及14个乡镇,2个农场,462个行政村,8.7万户,24万人,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2.2亿元。”1991年,“自开春后,连续三个季节持续干旱高温,大小溪流基本断流,水库、山塘基本干涸,旱情异常严重”。1993年,“全年持续干旱8个月,降雨量仅常年20%,36座小(二)型水库干涸20座,受旱面积27.1万亩。”1999年10月,“台风正面袭击晋江,又恰逢天文大潮,受灾15个镇,294个村,34万人,被洪水围困2645人,转移人口1万多人,死亡3人,牲畜死亡635头,直接经济损失近4亿元。”
从晋江历代旱、涝灾害的情况看,虽然近代没有古代怪异,如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一月二十八日,“有大星如毯,自南有声”,崇祯十五年“雨水如血”,但是近代比古代受灾的次数多,受灾程度也较严重。这固然与晋江“半月无雨火烧埔,一场大雨便成涝”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近代全球生态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所带来的严重影响。
晋江古代兴修水利
晋江三面临海,一面依山,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所有溪流均向东南倾注入海。清道光《晋江县志》对此地理大为称赞:“天下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下,西北山所发祖,东南水所归墟。我晋一邑,势亦如之。西北重峦叠嶂,控全海而吐吞;东海洪涛巨浪,绕万山以潆汇,流峙之气,相为呼嗡。”并认为“地灵者人杰。”“清淑之锺毓”,而人文荟萃。但是晋江自古以来,若遇大雨持续,山洪暴发,加上海潮顶托,东南低洼处便成泽国;若遇台风袭击惊涛扑岸,近海田舍即被冲毁(台风多发生于夏秋之交,风力可达12级,风速每秒达85米,破坏力极大);若遇久旱不雨,溪流浅短,田稼便无水灌溉,乃至枯绝。
因此,晋江人民自古以来就致力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修塘陂、筑埭坝,涌现不少著名的治水人物,其兴修水利的事迹有的铭镌于石碑,有的记载于志书、史籍。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的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有:“塘四十有七、陂八十有四,埭一百二十有一,坝一十有三”,以及淮、浦、圳、池、井等水利设施。
晋江兴修水利的历史在志书,史籍中记载较为具体详细的自唐代开始,主要水利工程设施为塘、陂、埭、坝等。塘就象现在的水库,主要是汇集境内诸水源以备旱时所需。陂、埭均筑于海边,是互为一体的,就如现在筑海堤围海造田一样,必须修建闸门。坝为拦截溪流的水利设施,主要建于晋江、九十九溪中、上游,起到拦水、蓄水、分水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晋江人民兴修水利的目的,一方面要拦蓄源于西北诸山的溪水,以灌溉田园,另一方面要抵御海水侵蚀,以防旱排涝,改造田地。
晋江修筑陂、埭历史较早,工程规模也较大,而且涉及沿海所有乡村。晋江为濒海之地,土壤瘠卤,不能耕种庄稼。同时,自宋代起即“人稠地狭,仰粟于外”。因此,必须围筑埭陂,捍海为田,弃卤改土。弃卤改土要有几年时间,其过程大致是:先蓄水养淡洗卤,其次增沙改良卤土,继而种田菁以吸卤,最后才能先种些番薯等杂粮作物。实践证明,其弃卤改土的方法卓有成效,现在的晋东平原已成为晋江主要稻米生产基地。
据史籍载:晋东围海筑埭始于唐末五代,如湖中村张姓的始祖,为王审知人闽先锋部将,居于此,筑埭捍海为田,名曰鉴湖,俗名湖丈。五代南唐(923-934)漳泉节度使陈洪进,“令其附近百姓,筑埭垦殖定居”,名为“陈埭”,此工程有七个闸门,俗称“七星坠地”,埭用泥沙杂石筑成,长一二十里,“合南甫诸水为陡门,通归大海”。后唐年间,亦有吴公“筑甫为埭,以捍海潮,盘其赀而功不成,饮恨溺水,乡人为之立庙纪念”。
古代晋江最大的捍海为田水利工程为湮浦埭、六里陂,其实湮浦埭、六里陂,包括六陡门、三陡门是互为一体的。六里陂“其水处为湮浦埭,六陡门其放水出处,三陡门其翻水人处。当取而合观之,其说始备。”也就是说这些水利建设都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应该合而观之。如湮浦埭的筑成便是总结前人无名英雄吴公治水挫折的经验,将陡门址设于溜石村东面的大石盘上,置陡门四间,并设水文塔观测水位升降,以把握开闸高低,因而成之。此后,湮浦埭水利设施逐步完善。如“北宋治平三年(1066)洪水埭坏,宁熙初年(1068),邑人林知请于令危雍,重加修治,开凿诸淮。”“南宋绍兴六年(1139)邑人李密、李国表复请筑于令无莫,仍以僧祖派,休柔亲领其事,凡三年而成。”原在四陡门增为六陡门,故湮浦埭又称六陡门。同时设塘司、陡长官员使治水有管理,排灌有制度。特别是僧人祖派被朝廷赐号“慈惠大师”,后又倡筑安平桥功将半而殁。祖派不愧为普济众生的高僧,值得后人为之树碑立传。
随着水利设施逐渐完善,湮浦埭规模不断扩大。《闽书》载:“广袤五六十里,襟带南乡三十六埭,绵亘永清、和风、永福、永乐、沙塘、聚仁六里,水源凡九十九所,县田三分之一仰灌于此。”因此,湮浦埭又称六里陂。里为唐宋地方行政单位,该六里,“迂回曲直有四十余里也。”湮浦埭,六里陂的修筑,变水患为水利,一方面隔开晋江主流,将入海处大片冲积土改造为种粮的平原;另一方面在埭内开辟沟渠,综合治理,对梅溪、葛州溪“通溪置闸”,如溪头村有“坝头”,屿头有双溪口的“陡门头”,起截沙、拦水、排灌作用,使九十九溪水皆汇湮浦埭,发挥防旱排涝,改卤种粮效益。
宋熙宁年间,晋令危雍倡筑的陂洋陂为晋江古代治理九十九溪的著名水利工程。陂洋陂在沙塘里。《方舆纪要》载:“陂八十有二,清洋陂(陂洋陂)最大。邑南乡诸洋,俱受溉焉”。九十九溪水汇于陂洋陂后,“分经大桥至潘湖,小桥至黄江,复会于吟啸浦。自东北历结砖桥,则汇湮浦埭出流石六陡门。自东南流,则至陈埭。所溉之田,曰潘湖洋、曰吟啸洋、曰池店洋、曰仙店洋、曰沟头洋、曰下埭洋、曰涵江洋、曰陈翁洋、曰孤坑洋。旧志方,溉田千八百顷。”明嘉靖十年知县钱振督都民重修,陂洋陂“长三千六百八十丈,阔六百一十丈,深二丈。”
晋江古代筑埭捍海为田的主要工程还有晋西的安平东埭和西埭,东石的前李埭、小吴锺埭、麦园埭、潘径埭等;晋南的华庆埭、丙州埭、吴盈埭等。安平西埭建于宋代,《安平志》载:“实御史白承休筑,谓之白使埭,后废。有曾姓修之,因名曾埭。绍兴间洪水流溃,晋县令王悦同乡人曾、韦二家修筑,又名曾韦埭。北有庙祀王悦。嗣知府马咸赖堰埭而田于两岸,是谓西埭。水自柏峰山发源,九溪分支,聚龙潭,至黄口店,达大盈桥。分一小支入韦厝后圳,出横晨桥至曾埭而入于西埭。周围一千余丈,广三丈,深二丈,灌田六百余石。陡门一,在西桥以蓄水势。”安于东埭建于元代,“元至正间,麦使堰海为埭。筑长堤以界咸淡。上接内市,周五里,阔长不等,抵十都宋埭,九都庄头,以至八都内市、庵前。内分二埭;高处依山为内埭,低处近卤为外埭。水自古陵溪出甘棠桥而佳坂溪,以人于埭。又自塘分小支,由西坑出佳坂后圳入于埭,灌田四百石。陡门二:一在十都宋埭宫口;二在九都庄头宫前。”东石的前李埭“长三百余丈,阔八十余丈,深二丈,水自东拨严山而来,流向海出。东至石佛山,西至坪坑村,南至海,北至山。”有后李埭,长、阔、深如前李埭。麦园埭“东至潘径埭,西至岑兜村,南至海,北至埔头村”。小吴锺埭“东至东拨严山,西至东埕村界,南北俱至石佛山”。潘径埭“东至张厝村,西至下庄村,南至海,北至山”。晋南的华庆埭“周围六百余丈,深六尺。水自柯仓、洪塘等溪流下”。丙州埭“周围一百丈、深六尺。水自十四都英林山流下”。吴盈埭“长三十丈,深八尺,上接十三都横山山南之水,下通浔渼场,大海而出。”至此,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晋江沿海人民为了捍海为田,防旱排涝而修筑埭,陂等水利设施的概况。
晋江修筑塘、坝、淮、浦等水利设施的历史也很悠久。如兴建于唐代的尚书塘,仆射塘,天水淮等。特别是建于唐太和三年(829)的天水淮,“作三十六涵,纳笋浯二水以灌田”,解决“田滨海苦咸卤”的问题。而工程规模较大的为兴建于宋代的洑田塘、盈塘、沙塘、龟湖塘、新塘、蔡塘等。宋代自崇宁元年(1102)至淳熙元年(1174)不断发生大旱灾,故知府王十朋倡修筑晋江丘陵地带的洑田塘,“周围四千九百八十丈,高州、灵源、五都东洋诸山之流俱人此塘,会流最广。旧传九十九溪水入六首塘,惟洑田塘居多”。“有北斗门六间,小涵九所”。“周围三十里灌田环十九都、廿五都、甘六都,亩八千有奇。”相传因工程浩大,所募之款不敷费用,故而动用国库。王十朋于乾道六年(1170)5月出州宅,作罢官述怀:“去矣清源守,皤然雪满颖;居官无善政,排闷有诗篇。朋盍三杯酒,公余一觉眠;泉人岂思我,我意自思泉”。途中赋记风诗:“泉南固多风,兹风大为最;瓦飘上半天,茅卷洒郊外;稻吹重花实,果坠未熟蒂;山川失故容,草木遭厄会。”诗中记录泉南风灾情景。翌年王十朋在家乡逝世。因朝廷昏庸,官场腐败,而遭打击陷害的治水贤臣有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泉州佥事官王豫,他从晋江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吸纳群众要求和建议,提出“破金鸡,灌晋南”的治水方案,[明顺治五年(1461)沙堤村村民王廷慎,率子孙实地勘测,画图造册,晋京觐见皇上,请求“清竣,金鸡水利,灌晋南农田”。]却被上司赵抚台严厉批评责难,终被罢官贬谪,调离泉州。后来为对洑田塘的管理进行“监督”,还建有洑田宫,主祀之神为宋末名臣文天祥,此外还有历代修塘的数方石碑,遗憾的是皆没有王十朋之名。王十朋有《出郊观农诗》曰:“二麦青黄雨失时,老农相告但嗟咨;使君徒用虚文劝,稼稿艰难未可知。”即体现古时晋江农耕困于水利之苦,也表露其体恤民情之心。如此德才兼备的地方官员实应为之立碑。晋江其他的水利设施还有蔡坑坝,位于葛州村,“周围一十丈,深五尺,水自南安九溪分来,通三十都吟啸桥而出”。玉兰浦,“汇灵源山东南诸涧之流,趋于海。”……总之,古代晋江人民在改造自然环境中,充分显示他们伟大的意志力和创造力。
“破金鸡,灌晋南”
1954年的“破金鸡,灌晋南”是个大型引水工程。是年秋旱,政府成立“晋江县水利建设指挥部”,组织49个乡9596名民众,于8月31日动工,连续奋战突击7天,挖通从南安金鸡村经婴坑、树兜、斗南、陈店、象崎至清濛村11.5公里的渠道,与晋东水渠沟通,经下辇、双沟、陈埭直至石狮浦内。9月7日上午,首次引入晋江中游金鸡水,使历代晋江人民企望的“破金鸡,灌晋南”的理想成为现实。1955年又修筑防洪堤,建金鸡闸,加宽渠道增进引水量,灌溉南安、晋江等地农田8.37万亩,并提供晋东平原10万人的饮水。此后又不断进行扩建及配套工程建设。如1965年10月,成立晋江专署金鸡拦河河闸工程指挥部,投资431万元,在南安金鸡村建成327米长,28孔拦河闸,分出南北渠引水,其中南渠流量30秒立方米灌溉晋江农田及提供民众饮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视察晋江时特为金鸡引水工程题写碑记《金鸡引水工程记》:“晋江县青阳平原原有海埭田八万余亩,水源少,地势低,常遭旱之灾。南宋以来,民议‘破金鸡,灌晋南’,自金鸡桥下新辟渠道引晋江水与原晋东水渠相接,并筑防洪堤。嗣后对原水利系统进行扩建整理,凡修渡槽三十三座,增建排洪闸百三十五座,扩建海堤岸三十三公里,设排灌机站十三处,扩修干渠三十四公里,并使技渠纵横交错,布成水网,绵亘八年,克竣厥工。灌地扩大至十二万亩,灌溉交通饮水蓄渔,均有赖焉。居民侨胞感喜悦,歌颂功德。其歌曰:金鸡唱,灌青阳。晋江入渠,浩浩荡荡。益地增产,幸福无疆。金鸡吟,产黄金。内荡归海,海波不侵。党之功德,天高海深。1962年11月吉日,郭沫若撰文并书,晋江县人民委员会立石”。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水利建设
晚清至民国时期,由于内忧外患,水利失修,晋江农田灌溉面积仅7.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2%,抗旱能力仅30天。新中国成立后,晋江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1949年,建设一批小型蓄水工程,蓄水量788万立方米。1950年4月,成立六里陂农田水利管理委员会。1952年1月,挖通青阳无尾淮至西滨南湖渠道3.1公里,沟通晋东大鲁沟。全县兴建成大小水利工程1746处,投工15.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8.7万立方米。
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贯彻“畜水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方针,建成水利工程3245处,投资939万元,投工433.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9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7.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1.1%。在此期间,晋江还投建中型石壁水库,拦蓄九溪水,集雨面积79.6平方公里,一期工程于1955年12月动工,1957年竣工。此后1965年进行二期工程建设。现总库容6147万立方米。渠道分左右干渠,左干渠灌溉晋江的内坑、磁灶、安海、东石、永和、英林、金井8个镇,全长97.5公里,灌溉农田11.6万亩。此外,还兴建小型紫溪水库、双宅水库拦蓄境内时令溪水。1955年至1956年,建成了晋江下游防洪堤第一工程,解决陈埭围垦后晋江干流没有防堤遇洪水两岸受淹的问题。从此,大大缓解晋江水资源贫缺的状况,提高抗旱排涝能力。
1958年至1962年,贯彻“小型为基础,中型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旱防涝并举,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晋江建成蓄水工程113座,排涝工程3处,抽水机站13座。水利建设以蓄水工程为主,兴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如新安水库,位于磁灶镇新安村,于1959年12月动工兴建,1960年5月竣工,,是晋江境内唯一的中型水库。该库拦蓄南安梅溪水,集雨面积12.48平方公里,总库容1782万立方米,分南北干渠,南干渠长5.71公里,北干渠3.85公里,支渠17条,长15.4公里。南北干渠设新安、洋尾抽水机站2处,灌溉晋江、南安的磁灶、青阳、内坑、官桥4个乡镇,有效灌溉面积1.74万亩。其他还有拦蓄晋江境内时令溪水,总库容在300万至450万立方米,可灌溉耕地面积1万亩左右的东山水库、溪边水库、草洪塘水库;总库容在150万至250万立方米,可灌溉3千至5千亩农田的东溪水库、紫湖水库、达群水库等。同时晋江还修建众多小(二)型水库和山围塘。此外,为从金鸡水抽调补充石壁渠道,灌溉金井、深沪一带,成立晋江县荆溪灌区工程指挥部,开挖引水渠道及投建荆山、坂头、坑尾三级抽水机站址土建工程。投资144.7万元进行晋江下游防洪堤第二期工程加固并配套水闸,修堤3.22公里。1961年洪峰7380秒立方米,洪水归槽人海,晋江两岸未淹。
1963年至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投资705.7万元,投工459万工日,重点对全县蓄水工程进行整修,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经过整修巩固后,晋江有小(一)型以上水库10座,总库容3959万立方米;湖泊2处,蓄水量571万立方米;塘坝4852处,蓄水量85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1966年至1970年因“文化大革命”,晋江水利建设虽受到影响,但仍建设几个水利工程:一是建成1座万亩以上灌区圳头山机灌工程;二是1970年山美水库建成后,晋江灌区开始配套建设,扩建南渠,增加引水流量8.5秒立方米,开始着手筹建晋南电灌站;三是整修加固晋东海堤,砌护坡15公里,建排水涵闸19座;四是1966年8月至1968年5月,军民万余人筑堤3817米,扩大陈埭原东方农场围垦面积2823亩。
1971年至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逐步“拨乱反正”,注重经济建设,晋江水利建设相应得到进展。主要工程是晋南电灌站大型提水工程。1971年,晋江成立工程指挥部,隶属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工程指挥部管辖。晋南电灌站位荆山村与山兜村交界,原石狮抽水机站右侧,为仕头、新华、长福、洪崛、后库(即罗山)诸电灌站之首。1972年12月动工,站址土建工程由永和公社负责,电源由泉州电厂直供,输电线路22.8公里,线路电压35千伏,共安装9台电动机,总容量2520千瓦,安装24SH-19A离心泵9部,总抽水流量7.47秒立方米。输水管道直径60厘米,总长585米,上水池为浆砌花岗条石结构,以180支石柱支撑渡槽型式。总干渠全长78.6公里。其中安内隧洞工程是晋江有史以来第一座隧洞工程,隧洞进口开挖由英林公社负责,出口开挖由东石公社负责,洞长780米,以石砌门洞壁城门洞壁断面,半圆拱顶,内径3.2米,通过流量7.7秒立方米。晋南电灌站工程于1975年12月竣工,总投资324.8万元,投入168.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89.8万立方米,灌溉罗山、永和、安海、石狮、东石、英林、金井7个乡镇58个行政村农田10.3万亩。1977年试水运行,此后又不断进行整修配套工程建设,于干渠上安洞进口处投建永和二级站。
仕头电灌站于青阳仕头村,1972年动工,总抽水量5.04秒立方米,灌溉渠道经青阳、磁灶、内坑、安海4个乡镇,灌溉农田4.36万亩。罗山电灌站建于1958年8月,1964年改为电灌站,1977年作为灌区配套工程建设,灌溉罗山农田1.36万亩。圳头电灌站,1967年兴建,此后又修建,至1988年灌溉青阳、磁灶12个行政村农田0.73万亩。此外还有新华电灌站,灌溉石狮农田5.25万亩,洪崛电灌站灌溉石狮蚶江农田2万亩,长福电灌站灌溉石狮永宁农田1.25万亩。至1978年,晋江有大小电灌站199处,装机1.3万千瓦,机灌站668处,装机4.69万马力,共修建0.5秒立方米流量的水利干渠381公里,外引客水2.61亿立方米,提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20.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39.3%。此外,1977年,晋江开始引进喷灌技术,在永宁、深沪、祥芝、蚶江、金井等地试行移动式喷灌,1978年在沿海15个公社(场)推广喷灌技术,喷灌面积1.56万亩。
值得留笔的是,在晋江的引水、堤水工程建设中晋江人民运用闽南传统建筑技术筑成的石砌渡槽,充分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数十公里长的渡槽主要由当地开采的花岗岩砌成,由一支支砌条石柱支撑凌空渡槽,跨越山野和村庄,工程相当艰巨浩大。后来由于各种建设的需要,以及水利工程的改建,石砌渡槽逐渐拆除,现在遗留不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水利方针,1978年至1980年,主要水利工程有:加强灌溉渠道的防渗处理,完成石渠化40.2公里;1978年底建成金井围垦工程,修筑海堤3500米,围垦面积7496亩,投资584万元,完成土石方51.7万立方米;1979年10月兴建安平桥闸,这是以引流蓄水灌溉结合交通的综合工程,直至1984年11月才竣工。闸孔17孔,全长102.6米,拦截流域面积165.9平方公里,汇流河道长度35.17公里,受益农田达4500亩。1981年至1988年主要是对数十座小(二)型以上水库进行保坝加固和配套建设,使其发挥效益。修筑加固海堤62.18公里,保护面积18.3万亩,围海造田4.5万亩。此外,进一步加强晋江各个灌区的配套工程建设,至1988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9.3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2.2%,其中保灌面积27.35万亩,旱涝保收19万亩。从1989年至1995年,晋江每年都于冬春季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资金1.85亿元,兴建和修复水利工程5981处,完成土石方979.5万立方米,清理渠道184公里,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九五”期间,贯彻“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方针,围绕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目标,开展晋江沿海堤岸加固达标工作,水闸、小(二)型水库整修加固建设,全市水利建设总投资5.1亿元,完成土石方3967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0.51万亩,恢复灌溉面积8.6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万亩,新增围垦面积3574亩。
以支流众多而得名的九十九溪流域历年来内涝严重,为此,“十五”期间,晋江市正式规划建设九十九溪下游防洪排涝工程,工程计划总投资3亿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88亿元,整治河道31.24公里,涉及磁灶、池店、青阳、陈埭4个镇。拟分3年完成,2001年重点整治,潘湖支流、池店支流、浦沟支流、沿江支流、双沟支流;2002年整治乌边港支流、六原港支流、苏厝支流及五座水闸新扩建,2003年整治九十九溪主河道及南渠支流。
有关水利建设还有饮水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晋江政府重视挖掘水源,饮水卫生,在沿海深挖水井,改善饮水条件,但仍不能满足群众需要。1978年以后,政府拨出专款,在沿海各乡镇投建饮水设施,解决群众饮水问题。1980年至1982年,由城建部门兴建青阳、石狮、安海3个镇自来水厂,可供给4万人口饮水。1985年至1988年,相继建成陈埭自来水厂、金井自来水厂、深沪科任村、土屿村自来水厂、金井溜江村自来水厂。至1988年全县建自来水厂投资1900万元,解决18.7万人用水问题。“九五”期间,晋江开始投建大型供水工程,以解决困扰晋江人民数百年的饮水卫生问题。水源取于晋江金鸡闸上游,利用现在南高渠改建为供水(封闭)和农灌(敞开)两用输水道,以倒虹吸穿过九十九溪,在仕头新建泵站提水,采用压力管道送水至青赖公路南侧上水池,而后接无压隧洞。水源经东山水库、溪边水库至龙湖,并由溪边水库连通草洪塘水库,以三库一湖调蓄水量。整个工程分二期完成,计划投资4.53亿元,工程总规模为日供水105万吨。一期工程已于2002年上半年完成,供水通道9.1公里,水质达国家二类地面水标准,日输水能力38万吨。此外,各镇、村陆续兴建和扩建10多座自来水厂,市区建成20万吨自来水厂。晋江不仅解决饮用水问题,而且具有向金门岛供水的能力。
晋江曾是林木茂盛的地方,历代以来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部分丘陵、山地成了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晋江积极开展群众性水土保持工作。1958年,从海南岛引进木麻黄,在深沪土地寮试种成功,在沙岗寮营造5条防风林带,为根治风沙,抗御旱涝找出新路。1959年,在安海灵水村搞山地、赤土坡综合治理试点,在灵源山坡挖鱼鳞坑、土谷坑、水平沟,在大布林、五里埔种植马尾松,播种相思树籽,栽种龙眼等果树,皆绿化成荫。至1978年,全县营造沿海防护林22043亩,农田防护林7310亩,全县各地造林种果27.6万亩,形成了沿海绿色长城,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然而,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晋江的水利建设也是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水利建设事关国计民生,仍然是晋江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