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历史文化积淀极其深厚。清源山、大坪山、桃花山等三座泉州风景名山均位于市区,为我市增添了无限风光。保护好三座名山是我市创建国家级乃至国际级山水园林城市所独具特色的一项优势和有利条件。清源山的旅游资源人们较清楚,并已正式成立风景区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而大坪山、桃花山风景名胜尚未开发及成立管理机构,人们对此两山有何旅游资源也尚不十分清楚。近两年,笔者有幸偕同几位文史界朋友利用假日对此两山进行调查踏勘,现将两山旅游资源作简要概述。
大坪山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大坪山都是泉州一处富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旅游风景区,值得人们开发利用。据《泉州府志》载:“云谷山亦名大平山,在灵山左,有塔院,名云欲室,宋季建,明正统年间重建。山上有‘云谷’二字,僧应邵镌。景泰三年,知府胡志和祷雨于此,今废。”《闽书》记,明蔡文庄公清尝读书其上,后为欧阳秋作《独善山房记》言:“予尝一栖云谷,亡何而归。时时以望东山之隈,旧日竹松杳霭,犹依依有迎人意。”蔡清曾作诗曰:“山矗矗,水簇簇,白云一片卧空谷。卧空谷兮,浑无心;乘风起兮,应为霖。”黄克晦诗曰:“寺外欲归日已醺,沈幽翻不惜离群;西风双树别孤月,中夜千山共一云;鹿女自行花下见,谷神相语定时闻;明朝总向人间住,寂寞空门暂解纷。”从文献所记,山上曾有云谷寺,蔡清曾于此读书,读书室名曰:“独善山房”。
大坪山位于泉州旧城区之东,今属丰泽区东海镇辖内,离泉州旧城区约2.5公里。自城北清源山山脉向东南蜿蜒至灵山,灵山之左为大坪山。大坪山海拔高程130.8米。大坪山区域内有大坪村、大山边、山兜村、云谷村等自然村。
一、自然景观
1、生态森林公园。在大坪山之南麓有成片茂盛的天然亚热带森林。山上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及灌木丛。在狮山寺往西,山上有多颗古榕树参天,蔚为壮观,郁郁苍苍,风光秀丽,确实是一处难得的城市生态森林公园。大坪山山顶曾有各种巨石,但大部分已遭毁坏。如山顶有石龟,狮仔石,赤山水库顶有石鼓石,大山边原也有许多自然巨石等,景观非常优美,但在过去的年代不少已遭炸石毁坏。
2、大坪山山顶观景点。巍然峙立的大坪山巅,市政府正筹建一座民族英雄郑成功青铜塑像,现正在施工中,建成后将成为大坪山乃至泉州市区的一处新景观。登临此处,仰望长空:蓝天白云,飞鸟翱翔,真使人心旷神怡!居高临下,又可以西向俯瞰整个泉州城区,但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如果在夜晚来这里,远眺泉州市区:万家灯火,璀璨辉煌,更是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3、大山边奇峰异石风景点。沿坪山路向东拐人蜿蜒宽敞的水泥村道,进入大坪村,南折至大坪山巅西侧,可见奇峰异石群。或肖人,或似物,千姿百态,不一而足。峰石之间,曲径相通,花树点缀。如果从山兜村北边上山,则有新修的石阶山道,可拾级而上,直至山顶。一路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景色甚佳。半山腰尚有古榕一株,倘若稍事“雕琢”,略加“粉饰”,乃泉州东郊一小清源,诚为旅游之佳地。在大山边西面有一山坳,即大坪山与云谷山的交界处山沟,有石砌水塘一堀,塘边有两株参天大榕树(树径周长分别6米至7米),树的上方及树下均有梯田,可开辟修建亭阁,作为风景点,四周尚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山石及茂密的树林,实为幽静凉爽旅游、休闲、观赏之地。向南步行过一小曲径有一群奇石,不远处也有石阶可通往云谷山顶(现云谷山与大坪山统称为大坪山)。沿山顶的大石群边新修的石阶漫步而下可至山兜村。这里景色优美,树木茂盛,古树遮天。正是古人蔡清、黄克晦所作诗句里生动的写照。
二、人文景观
(一)寺庙:
1、狮山寺。位于丰泽区东海镇大坪村。建于清代,1981年重修,面积约25平方米。寺为一单间庙宇,庙前连着一间亭子,亭前有一柱联,题曰:“厚地一片连云谷,红颜知己对桃峰。”这副描绘大坪山、云谷山的对联饱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狮山寺为当地民间信仰之所,寺祀广泽尊王(郭圣王公)。
2、云谷寺。位于大坪山下的山兜村。寺为新建民间信仰庙宇,2000年新建落成。祀保生大帝。
3、云谷古寺。位于大坪山下的云谷村。建于明初,1983年重修,面积约170平方米。寺为新建民间信仰庙宇,祀保生大帝。配祀大叶菜公。
(二)祠堂:
吴氏祠堂。位于山兜村。始建于清末,2000年新修建落成。面积约为200多平方米。该村吴氏为延陵衍派。祠堂前墙壁上镶有24幅优美的孝子石雕艺术图像。
(三)墓葬:
1、郭氏祖坟。位于大坪村的大路尾。大坪山曾为郭氏氏族墓葬地。此墓墓围长6.9米×宽6.6米;墓长3.5米×宽1.8米;墓碑高90厘米×宽57厘米×厚度18厘米。墓碑为原物,但无时间可据,墓两侧有新立“大坪郭氏墓”石刻,墓系成立回族村时重修。此墓为阿拉伯式,现代又重修复过,有一定历史价值,应加以保护。
2、燕支苏氏墓群。位于大坪山遂洞口山上(今属城东镇玉田村)。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懋棋墓:苏懋棋(1571-1620)字子迪,号修翼,泉州祖闾苏人。初授业于李光缙,明万历甲午(1594)举人,初授长汀教谕,后任河北乐亭教渝,授任北京新河县知县。因关心民众疾苦,施政不辞劳瘁,卒后祀新河名宦祠,《泉州府志》明循绩有记载。
墓为糖水灰,现存有墓手,墓庭分上、中、下三坪台,上部封土,墓室保存完好。墓碑为花岗岩,长方形高1.6米×宽1.28米,厚0.23米,碑文“明”字字径为0.2×0.23米,原有望柱一对,间距16米,已遭毁。
苏大山墓:苏大山(1869-1957),字君藻,号荪蒲,泉州祖闾苏人。清末进士,曾参加同盟会,先后在汕头、厦门、泉州等地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解放后任泉州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福建省文史馆员,是泉州著名诗人、文史学家、藏书家。家有藏书数万卷,1958年捐献给泉州市图书馆,为保存我市地方文献作出重大贡献。
墓为三合土,墓埕分上下平台。墓碑有“真宅”等石刻,为泉州地区所少见。其余的碑刻文字分别为泉州文化人所书,墓室尚存墓志铭,是研究苏大山的实物资料。
(四)摩崖石刻:
大坪山摩崖石刻遗存已不多,现仅见“云谷”雕刻及佛教摩崖雕像两处。据村人介绍,赤土水库下也有崖刻,但现在已看不到了。
1、“云谷”雕刻。在大坪村南一曲径通幽处,一巨石上阴镌着“云谷”两个大字。大字双侧并阴刻有上、下款识,上款是“籐正统癸亥”;石刻字径为6厘米×6厘米。下款为“无际应劭立”。正统癸亥为明代正统八年,即公元1443年;应劭为正统年间泉州僧人。
2、佛教摩崖雕像。在大坪山西麓山腰处(山下即山兜村)有一处佛教摩崖雕像。在西麓的一处巨石悬崖上,其上雕刻着一尊观音及十八罗汉群像。观音作立姿,面朝西方,顶有一圈佛光四射;通高3.25米,宽约1.6米,面相丰腴,慈眉善目,双耳垂肩,身着法袍,右手上举胸前屈一指,左手下垂贴身,跌足,双足呈“八”字状,各踏于一朵盛开莲花之上。佛像造型以浮雕为主,辅以线刻手法,制作略嫌粗糙,透视亦乏规范,但仍不失端庄肃穆。观音雕像左侧则浮雕十八罗汉,分成若干组随意排列,或坐或站,或正面或侧身,或执物或徒手,姿态不一。大者高为0.48米,宽0.2米;小者仅高0.15米,宽0.09米。此罗汉群像经长期风雨剥蚀,有的不易辨认,然其整体形象尚栩栩如生,跃然石壁之上。这处佛教雕像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除了摩崖雕像外,周围还有精致花纹的石香案及数方寺庙建筑构件散落四处。该处疑为古“云谷寺”遗址。摩崖雕刻年代应为明清时期,现大坪山佛教摩崖群雕已被批准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泉州佛教史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大坪山一处可开发的旅游文化资源。
(五)古建筑遗迹:
1、“云谷室”蔡清读书处。读书处应在“云谷寺”内(又名“独善山房”)。已毁。倘若重建,可作一景点。
2、菜姑寺遗迹。据村人介绍,大坪山上曾有菜姑寺,香火一度很旺盛。仅存有菜姑井、豆鼓石(供菜姑晒豆鼓用)等遗迹。
三、开发价值
关于桃花山
桃花山位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厨头、后亭村一带,东、北濒临洛阳江与后渚港,西南与宝觉、法石诸山脉相毗连。有大、小桃花山之分。海拔125米。山上土质多为红壤,清道光《晋江县志》“山川志”云:“桃花山在三十七都,距郡城(泉州)东南二十里,山土色似桃花,故名。”
桃花山依山傍海,钟灵毓秀,历来被视为风水宝地。这里,蕴含有得天独厚、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和闻名遐迩、异常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一处尚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
关于自然景观
1、海鸟保护区。桃花山濒临洛阳江人海口,生态环境良好,为多种海鸟栖息地。被誉为海鸟的“天堂”。丰泽区政府对该山的生态保护工作非常重视,1999-12-21日下发《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丰泽区自然保护小区加强名木古树保护工作的通知》(泉丰政〔1999〕综162号),批准建立了桃花山鸟类自然保护小区,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采伐树木或进行有损于所在地地貌、植被的一切生产及非生产活动。在规定保护小区之后,区政府相继在桃花山主要路口和地段醒目的地方设立“桃花山鸟类自然保护小区”标志牌,明确小区的座落位置、面积、主要保护对象和管理责任单位。桃花山已成为人们观赏鸟类活动、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
2、海蚀岩。桃花山上,到处可见奇特的海蚀岩。或连绵成片,或散落于田野阡陌之间。可以想象:远古时,这里曾是汪洋一片。人们登临桃花山,将可观赏到各种奇特的海蚀岩。
3、“锣钟石”。在钱头海湾滩涂,礁石林立,有状如锣、钟,叩之可发出悦耳之音,可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是一处可供游人参观欣赏的独特景观。
4、“桃花洞”,又称“蝴蝶洞”。在海边。洞口较小,仅可容人猫着腰进入,人洞内后空间渐大,可直立行走。此天然洞穴民间传说为平闽十八洞之一。1951年剿匪时,当地民兵队长曾带人进入过。
关于人文景观
(一)寺庙:
1、海印寺。位于丰泽区东海法石宝觉山上。始建于宋,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有“天风海涛”石刻(已废)。清代时修建有山门、大殿、朱文公祠、宝觉书院、大悲阁等建筑。民国初重建。1985年后全部拆除重建。寺坐北朝南,三进。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拜亭、大悲阁,两侧有僧舍和斋房等。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进深各三间,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大悲阁前嵌有清雍正二年林之浚重新题写的“天风海涛”石刻,其左云:“右四字,晦翁夫子(即朱熹)题额,寺圮,名迹不湮,丹霞省如师慕而构之。既成,嘱余书于楣间,执笔恧焉。时雍正二年嘉平月。林之浚敬书(钤印)”天王殿前镌有冠名楹联曰:“海日三山观自在,印潭一月色皆空”。东侧僧舍(原为朱文公祠)壁上嵌有乾隆元年镌立的“朱文公祠”石匾。还建有檀越祠。寺前还立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碑记一方。
2、“东海观音寺”。位于洋店临海的山顶上。寺庙面积约300平方米。供奉观音菩萨。此寺建于2000年,为新建观音寺庙。站在寺前可望见大海及后渚海边滩涂。有公共汽车由市区直达寺前。香火很旺,每天香客游人众多,实为一处近年新兴的旅游景点。
3、田都元帅庙。位于东海镇洋茂村。庙为现代建筑,硬山式屋顶,配以燕尾式屋脊,内祀田都元帅。
(二)名人墓葬:桃花山有多座泉州历史名人墓葬,但大部分已遭受严重破坏,仅余劫后余生、不可多得的零星石像生,石望柱等墓葬建筑名刻。
1、王用汲墓:位于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海印山南。王用汲,字明受,号麟泉,泉州晋江人,明隆庆二年(1565)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其一生为官鲠直猖介,抗声直言,礼士爱民,讯狱得情,豪强敛迹。寿66,卒赠太子太保,谥恭质。
墓坐北朝南,占地3480平方米。墓圹为糖水灰建筑,已记毁。墓庭长87米,宽40米。已被工厂、民房所占用。两侧立有一对石翁仲,石虎、马、羊已缺失不全,仅剩各一。其石翁仲为文官形象,较为高大,线条流畅圆熟,造型精致谨严。为市级文保单位。
2、富鸿基墓:位于丰泽区东海镇厨头村,富鸿基,字磐伯,号云麓,泉州城内人。民间称其“富翰林”,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历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日讲四书》、《诗文集》等。享年七十有二,卒后特赐祭葬。
墓坐北朝南,占地500平方米。墓圹为三合土建筑,已损毁。墓庭已被新修的水泥路拦腰切断。石像生残缺不全,仅遗石翁仲一,虎一、马二,羊一。其雕工精细,技法纯熟。石翁仲双手拱立,身着满族服装,颇具特色。为市级文保单位。
3、钱熙墓:位于后亭看头村附近,钱熙,字太雅,宋代南安丰州人。雍熙间举进士,后“迁殿中丞”。淳化中,擢参知政事。先后谪任郎州、衡州、杭州、越州通判。咸平三年(1000),即48岁时英年早逝。身后遗有文集10卷传世。《宋史》、《福建通志》、《泉州府志》均有其传记。史家评价他“负气好学,精笔札,狷躁务进。”
墓已毁,仅遗墓碑一方。碑为白花岗岩质,呈长方形,底部有榫,通高127厘米,宽73厘米,厚16厘米。碑面分两行竖镌“宋中丞钱公墓”6字。
4、蔡清墓:位于大桃花山西南麓,坐东北向西南,墓为糖水灰圹,现为杂木所掩盖,在洋茂村附近一“龙虾出海”穴处。墓前有两堀泉水,日夜泉流不止,宛如两只明亮的虾眼。蔡清,字介夫,号虚斋,泉州晋江人。蔡清是我国明清两代颇有影响力的理学家。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官江西提学副使,南京国子监祭酒。著有《四书蒙引》、《虚斋文集》等书,是明代继承、发展朱熹学说的理学大家。卒于1508年。万历中赐谥“文庄”。清雍正二年(1724)从祀文庙。
墓依山面海,墓葬建筑已大部无存,唯遗残断望柱,散落周边。现尚存有碎石垒成的五级墓埕。除了墓葬遗址外,在洋茂村田都元帅庙附近,还保留有蔡清墓其他一些附属建筑石刻。主要有:①墓道碑:白花岗岩质,高2米,宽0.62米,厚0.21米。上阴镌“明国子监祭酒理学名臣蔡虚斋先生神道”17字。“明”字抬头,篆书。其余16字分二竖行排列,楷书。书法遒劲有力,字体浑厚沉稳。②“永思亭”(即墓道碑亭)建筑构件:A.横楣石:长2.2米,宽0.22米,厚0.14米。其上镌“永思亭”3个大字。楷书。据说为墓道碑亭石构件。B.石柱:方形。残高2.4米,宽0.28米。柱上竖刻一联为:“秘阁贮名臣遗书文宗百代”,楷书。为“永思亭”石柱之一。以上3件石刻遗物原置于后渚通往泉州城古道边的“永思亭”遗址。
5、蔡一朴墓:位于桃花山。清道光《晋江县志》“山川志”云:“桃花山在三十七都,距郡城东南二十里……明蔡文庄公祖葬于此。”
墓为清乾隆壬酉年重修。仅存封土堆。蔡一朴,蔡清祖父。墓前有一对镌刻草书对联的石望柱,高3米,径周长1米。联语莫辩。落款为“监水张源德”(乾隆间举人)。
6、韦起宗墓:位于大桃花山东侧。韦起宗,字宏继,泉州城厢人。以“孝子”名,传见清道光《晋江县志》卷50《人物志·孝友》:“三岁死父,见母蔡氏怀毒欲殉,跬步不离。稍长,哀毁思父。母病,呼天祈代母。年六十,遇缙绅先生,辄长跪求文旌母节。为忌者所阻不果,悲悒丧明。郡有司为闻于朝,乃获。生母殁,恸几绝。及葬,庐坟六年,晨昏哭奠。岁旱,松虫大生,坟旁楸槚被食死尽。起宗抱树而泣,虫悉去。一日暴雨。有白衣呼之出,起宗出,庐遂坏。六载始易麻,旋居即庐掘己坟,嘱子孙曰:‘死葬此,勿易他处。’卒年七十六,临终无他语,但呼曰:‘天旌至矣。’其终身慕如此,人称之曰:‘韦孝子’。其里为‘节孝铺’。
韦孝子墓为糖水灰建筑。上手高1.1米。下手高0.8米。墓埕二级,第一级宽3.1米,第二级宽3.7米。前为三合土挡土,上原有石碑,已毁。墓室砖砌,已被挖空。墓前左右二侧坚望柱一对,高约6.5米,径周长1.2米。
7、黄贻楫墓:位于桃花山石门院(今“宝珊花园”后面)。黄汉泉(1803-1864),字季云,号寿臣,泉州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咸丰四年(1854)任浙江巡抚,后擢四川总督。英法侵据广州间,调任两广总督,抗击英法联军,授吏部右侍郎,有德政,文宗特赐御书“忠勤正直”匾勉之。
民间误称黄墓为“探花墓”。现状破坏严重。墓葬建筑一半以上为新修的路基所填压,仅见稍外露的三合土墓圹,且面目皆非。墓前尚遗残断石望柱一及一墓庭阶一、石狮子一。
墓占地3900平方米,坐北朝南,墓室已废,仅存糖水灰墓圹。墓庭已辟为农田,长80米,两侧立有大型石翁仲(武官形象)、石虎、石羊各一对(翁仲头已被窃),石马(残)一只,其雕工刀法遒熟,墓规制恢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摩崖石刻:
桃花山摩崖石刻不多,仅见后亭看头村及万岁山旁的小山顶两处。
1.“第一江山”摩崖石刻。位于后亭看头村詹厝山。这里林木蓊郁,环境幽静。“第一江山”4个大字便雕镌于一块斑驳陆离的硕大岩石之上。石刻字径分别为:66×39.5厘米,47×13.5厘米,43×42厘米,32×44厘米。字体为楷书,隽秀挺拔,别有情趣。
此处摩崖石刻,还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悲凉轶事。据传清朝某年间,一詹姓官员相中这里幽雅秀丽的风景,遂于此修建了一座恢宏壮观的府邸,俗称“九十九间”,并书“第一江山”4字镌于府邸对面山之竣岩上,以志胜景。时隔不久,有仇家以“第一江山”为由兴起文字狱,弹劾其觊觎大清江山,欲图谋不轨。詹姓官员因此以莫须有罪名罹难。死后便葬于石刻附近。至今,古厝、鱼池、墓葬、守墓人石屋诸遗址犹在,周围还有“一分为二”的石望柱等物。该地亦相沿名之“詹厝山”。
2.“姚山北址”摩崖石刻。位于万岁山山旁一小山顶一巨石上。“姚山北址”4个大字雕镌于一块硕大的岩石之上。石刻字径为:20×20厘米。落款雕刻“万历丁巳”。字体为楷书。摩崖下还刻有一处“仙脚迹”。长40厘米,宽15厘米。旁边还有一处圆状雕刻“小天池。”直径约55厘米。里面存满泉水,据说常年不干。
(四)古建筑遗址:
1、金山寨。位于丰泽区东海镇后亭村金山上。东俯大海,雄踞后渚港通往泉州城内之古道咽喉处。扼山海之要冲。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于此建“望云楼,以望海舶”。人明以后,海氛不靖,于此处建成防倭、抗倭寨堡。另有传说,金山寨是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所建。郑成功曾踞此寨以大炮抗击来犯清军。过去还曾有人在这里找到一门火炮。
金山寨是泉州现存难得一见的古代防御工事。现为泉州市级文保单位。现存寨墙以花岗岩砌筑。周长85米(残存10几米),高4.7米,厚2米。墙的顶部已部分倒塌,乱石委地,一片狼籍。墙头开有多个铳眼。寨内左右两侧原来各有一道石阶通墙头,亦已圯毁严重。登上荆棘丛生,爬满青藤,残垣断壁的金山寨顶,放眼北望,乌屿、白沙、白奇及后渚港尽收眼底,确是一浏览名胜,凭吊古迹的好场所,应予重新修复。
2、“九十九间”遗址:位于后亭詹厝山,在“第一江山”崖雕下面。相传为清代一詹姓官员府邸。有房屋99间,建筑恢宏壮观,为闽南传统古民居式样。后毁于一场大火。现废墟上尚遗存的大石阶数方,以及石井盘(径30.5厘米)、石臼等遗物。遗址前是一处石砌堤岸的大鱼池,尚基本保留原貌,池中仍然水波潋滟。鱼池南北二侧,有两株葱茏青翠、参天蔽日的古松,与鱼池相映成趣。
3、“海丝”古道遗迹:宋元以来,后渚通泉州古城的路线,有陆路4条。其中的第一条路(即北路)开发最早。其始于后渚“大路口”,向西北登山坡石阶而上,进入桃花山支脉的蜿蜒山间石道,经镌有修路岩刻的乌石盘,向西北过明代抗倭的看头城仔南缘,人金山寨下的看头村,继西行通过后亭村的西南面到三相宫前,向西北过拜石埔经原“通东京大路”碑前,到打铁埔的四脚亭。从小桃花山后经洋店村西南,续向西北翻过崎岭,渐下坡穿过秤锤石东北的梅岭关(已无存),再下坡便是驴驮巷。再经后园、刘墩村、刘厝山、下石井、顶石井、大坪山、灵山,过鹿园、象坑村、甘蔗头、东禅村,人仁风街,达泉州东门。
在这条“海丝之路”的古道上,从后渚到看头、后亭村及小桃花山后,都还遗留有古代的石阶、石砌道路。宋代的瓷片、古瓦陈砖,亦俯拾皆是,见证了当时古道的繁荣和商贸的兴盛。当人们漫步古道,一股发自内心的思古之幽情,不能不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