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泉州和台湾教育的相互交流与促进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远古至清初郑成功复台前,台湾处于漫长的原始社会,高山族没有文字,教育落后。荷兰占领台湾后,实行奴化教育,强迫台胞学习荷文。郑成功驱荷复台、施琅率军统台和清初3次移民高潮之后,大批泉籍文人渡台,台湾的教育事业才日渐发展起来,并与泉州相互交流促进。泉籍台胞在台经营致富后,牢记桑梓深情,捐资帮助家乡兴学育才。 笔者参加《泉州市志·泉台关系志》编写。积累一些资料,兹分5个方面整理于下,供专家学者研究参考。 一、明郑复台时期,渡台泉籍文人推行祖国大陆的教育(1661-1683年) 郑成功复台前夕,亡明遗臣、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沈光文早在台南罗汉门设馆,教育汉族和高山族子弟,成为台湾文教“鼻祖”。成功复台后,废除荷兰的奴化殖民教育,推行祖国大陆儒家教育,兴办汉式学校(《热兰遮日记》;陈国强《高山族简史》、《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贡献》)。此时,惠安人王忠孝、张士椭,南安人沈佺期,同安(今属厦门,下同)人张灏、张瀛,晋江(含今泉州市区、石狮,下同)人许吉燝、诸葛倬等泉籍明臣、志士、文人、塾师渡台。他们都是“鸿博之士,怀挟图书,横经讲学”,为传播祖国文教作出贡献(连横《台湾通史》卷11“教育志”)。 郑经继位后,辅政重臣、同安人陈永华重视教育。他对郑经说:“使逸民无教,何异禽兽?……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明郑永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二月,郑经接受他的建议,“建圣庙(文庙),立学校……延师令子弟读书”。师资缺乏,永华便多方礼聘大陆和泉州文人渡台,“速行教化,以造人才”。在台南宁南坊魁斗山旁建明伦堂。翌年正月建成圣庙,三月以永华为学院(校长),叶亨为国子助教,“教之养之,自是台人始知学”(江日升《台湾外记》;连横《台湾通史》卷11“教育志”)。 明郑以礼官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立府、州、社学,规定儿童“凡八岁入学,课以经史文章”。实行科举选才制度,“天兴、万年二州,三年一试。州试有名者移府,府试有名者移院。各试策论,取者人太学,月课一次,给廪膳。六年大试,择其优者补六科内务都事”(《台湾省通志》“教育志”)。在台泉籍文人学者都很热心文教事业,精心传授儒家思想和文化知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生童视科举为终身大事,都能奋学,从而形成“父沼其子,兄勉其弟”的好学上进风气。同安白礁人开发的台南学甲镇,因“学风甲全台”而得名。他们又开发的新竹,是台湾的“古学府区”(林其泉《台湾杂谈》)。 陈永华也很重视发展高山族教育,要求“各社皆设小学”,鼓励儿童入学,“就乡人塾读书者,蠲免徭役”,减轻负担,增加入学率,使台湾教育普及偏远山区。史载,聪慧者能诵读《诗经》、《论语》、《孟子》。“朗朗书声,遍及各社”,“能通漳泉语言”,形成文明礼让的社会风尚。郑氏元老、同安人洪旭称赞永华,“设学校,大兴文教,将来之昌盛,可指日而待也。”(郁永河《稗海纪游》卷中;范咸《重修台湾府志》卷15;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这奠定清代统台后,台湾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清朝治台时期,渡台泉籍文人发展祖国大陆的教育(1683-1895年) 清朝治台时期,台湾教育进一步发展,渡台泉籍官绅文人都能重视办学,推行科举制度,培养人才。施琅在台湾府(今台南)创建西定坊书院。曾任泉州知府的蒋毓英、高拱乾当头两任台湾知府,传播泉人好学良风,维修与扩建文庙,创办书院、府学、县学、社学、义学、义塾等各类各级公私学校。蒋毓英维修与扩建台湾府文庙,捐俸创建3所社学,其中台湾县2所,凤山县1所,“延清师儒教诲穷子弟”;捐俸购置府学学田五甲;在台湾县文贤里开辟一处竹园,种植果树;购置农具,招佃耕田,以济穷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他又与台湾巡道周昌维修扩建台湾府学和台湾、凤山、诸罗县学文庙,作为学堂(蒋毓英《台湾府志》卷6)。 高拱乾重视科举择才质量,每当科试来临时,都勉励台湾书生“益宜闭户潜修”。他严格把关,撰写《月课示》、《严禁考官钻营招摇示》。他还关心高山族教育,申令“各社‘番童’,余劳以酒食,各给‘四书’一册,‘时宪书’(日历)一张,不唯令奉正朔,亦使知有寒暑春秋。”由是出现“肆业‘番童’拱立背诗,句读铿锵,顿革草昧离旧习”的局面(范咸《重修台湾府志》)。 清朝治台时期,为照顾台湾士子,科举要求较低,录取额率较高,另设考棚,增加名额,不少泉州士子占籍台湾应试。台士回大陆应试者,均须在厦门验明身份,官吏乘机敲诈。康熙至乾隆时,惠安崇武人张勇任厦门提标中营参将,革除验照陋规,方便泉台士子应试。士民感其恩德,特建生祠纪念(《张勇墓志铭》;《崇武所志》“张勇传”)。 渡台泉人热情捐资,兴建或维修台湾的各级学校,资助办学,奖励师生。康熙二十四年(1685),惠安籍人杨志申赞助台湾知府蒋毓英扩建台湾府学与文庙,临终嘱咐其子捐献凤山田地,作为文庙学田。乾隆二年(1737),晋江籍的凤山县学生员施世榜倡修凤山县文庙的大成殿、戟门、棂星门、崇圣门。嘉庆年间(1796-1820),居住淡水竹堑的金门籍人郑崇和捐献巨资,修建淡水文庙,其侄郑用鉴捐修淡水学宫。晋江籍举人、凤山县儒学教授黄赐英,捐资购置凤山县学学田。道光二十年(1840),绅士潘定民创办台北芝山岩文昌祠义学,聘请泉州人傅人伟主持其事(林其泉《台湾札记》第221页)。在泉籍人士的热情资助下,台湾府县学、书院、社学不断增多。初步统计,府县学4所,书院37所,社学24所,学田7处,岁输粮食,作为师生“灯火之费”。 清朝治台时期,泉州文人渡台任教者颇多,粗略统计,有廪生、教谕、教授等100多人,国学生、秀才、佾生、塾师等60多人(庄为玑、王连茂《闽台族谱资料选编》“从族谱资料看移民关系”)。他们担任各级学校的学官和教师,积极传播祖国文化和儒家思想,促进台湾教育、科举的发展。著名学者有: 丁莲 晋江陈埭回族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任职台湾府学,倡明经学。 黄敬 泉州人,在淡水关渡设馆授徒,与台北著名教谕曹敬并称为“二敬”。 庄文进 晋江籍进士,乾隆年间(1736-1795)任台湾府儒学教授。 王士鳌 惠安籍进士,乾隆二十三年(1758)任台湾府儒学教授。 郑崇和 金门人,嘉庆年间(1796-1820)居住淡水竹堑,门人多英才之士。其侄郑用鉴也在淡水设塾课徒,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次,主讲明志书院30年。谆谆善诱,诲人不倦。 王士俊 泉州人,嘉庆年间(1796-1820)设塾于家,郑用鉴、郑用锡兄弟皆出其门。 施琼芳 祖籍晋江、家居台南,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进士。受聘海东书院,明智应变,改革教学,增设诗赋杂作课程,开拓学生视野。 郑兼才 德化人,史志学家,嘉庆年间(1796-1820)任台湾府学教渝。 傅人伟 泉州府城人,道光二十年(1840)主持芝山岩文昌祠义学,使台北“好学之风蔚然而起,盛冠全台”。 蔡廷兰 金门人,生于澎湖,主持过崇文引心、文石等书院。 林豪 金门人,曾执教文石书院。 吕世宜 金门人,书法金石家,道光年间(1821-1850)进士,任台北板桥林维源家庭教师20年。 施士洁 晋江人,进士,辞官渡台,主持过白沙、崇文、海东等书院。 林鹤年 祖籍安溪,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辞官渡台。寓居淡水,创办珠联义塾,延师教育族人。 黄廷玉 惠安举人,任过诸罗、彰化两县县学教渝。 吴拱霞 南安人。“文名籍甚”。光绪十四年(1888)应台湾黄氏聘为塾师,门徒很多成名。(以上参阅有关泉南关系族谱资料) 清朝治台时期,台湾教育发展,形成竞相奋进的优良学风。台湾应试士子中,有很多泉州籍人。 秀才方面 泉州人吴昌祚、晋江人林宏礼等,渡台考进秀才。仅南昌蓬岛迁台郭姓族人,从19世至23世的百余年中,就有19人在台湾进秀才。 举人方面 清朝治台时期,全台共有257名举人,泉籍居多。乾隆元年至二十年(1736-1755),就有10名晋江籍举人。著名者有:苏峨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第一个占冒台籍的泉州府城举人;王璋是康熙三十二年(1693)第一个台籍惠安举人(以上参阅有关泉台关系族谱资料)。 进士方面 粗略统计,乾隆二十二年至光绪二十九年(1757-1903),台湾有33名泉籍进士。著名者有: 庄文进 祖籍晋江,迁居凤山,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是第一个渡台泉籍进士。 郑用锡 祖籍金门,生于淡水竹堑,道光三年(1823)进士,是第一个以台籍参加殿试及第的开台进士。 蔡廷兰 祖籍金门,生于澎湖,是澎湖的唯一进士。 叶题雁 泉州涂门外人,光绪年间(1875-1908)渡台,以台籍名义入试中进士。 李清琦 泉州北隅新坊脚人,明末思想家李贽后代,生于彰化,光绪二十八年(1902)进士,是割台后的最后一个占籍台湾的进士(以上见安永绥《台湾清代进士简表》)。 三、日本占台时期,渡台泉籍文人抵抗日本“皇民化”殖民教育(1895-1945年) 日本占台时期,台湾与祖国及泉州教育事业的联系交流,被阻断了50年。尽管日本帝国主义竭力在台湾推行“皇民化”(日本化)的殖民教育,歪曲历史,强迫台胞讲日语,写日文,读日本办的学校,但是广大台胞和在台泉籍文人坚决抵制,提倡讲汉语,写汉文,学习祖国历史,保持与宏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教育。 台北板桥林维源家族聘请清末晋江状元吴鲁之子、中经济特科廷试二等的吴钟善渡台,为林家子弟讲授儒家经书(吴增《清故征君顽陀吴君墓志碑》)。民国初年,受祖国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薰陶,祖籍南安的台湾爱国文人黄朝琴积极在台推行白话文和新文学,是台湾响应祖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林其泉《历史上泉州与台湾的关系》第65页)。民国初年,泉州城里人、北京大学毕业生、留美学生、泉州第一位有机化学博士庄长恭教授,到台湾任教高校,出任台湾大学校长(陈允敦《民初泉州文化界二三事》载《闽南乡土》1986年第2期)。 日本占台后,很多泉籍文人不愿当充日本的文教奴隶,纷纷离台返乡。如泉州城外霞露乡人庄澄清,清末渡台教私塾。日占时期,因教汉文被干涉,便于民国十七年(1928)愤然返乡(陈允敦《民初泉州文化界二三事》,载《闽南乡土》1986年第2期)。 四、国民党政府复台初期,渡台泉籍文人在台湾恢复与交流祖国大陆的教育(1945-1949年) 民国三十四年(1945)8月,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国民党政府在台湾建立统治政权,恢复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及泉州教育事业的联系与交流。当时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为了清除日本奴化殖民教育的毒害,在台湾的学校、机关、工厂、居民中推行国语(普通话)。师资缺乏,原在晋江乡村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今泉州东湖小学)的毕业生,能讲一口准确流利的国语,便受派赴台,作为台湾推广国语的骨干(蔡景煌《台湾的学校教育和推行国语史话》)。设在泉州城里的国立海疆专科学校,是专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洋各地和光复后的台湾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500多名的四届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渡台任教,促进台湾教育事业的发展(海疆学校校友提供的资料)。 也有不少泉州的学生和教师,在台湾光复后渡台升学或任教。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台湾与大陆隔绝,他们无法回乡,便滞留台湾,担任大中小学教师。著名者有:泉州城里的中学老教育家许锡安、陈泗荪、林葭蕃,民族学家与人类学家李亦园,女诗人、文学家龚书绵教授等人。为满足泉籍台胞子弟升学的要求,原泉州培元中学校长许锡安渡台后便在彰化创办一所中学,也命名为培元中学。 泉州教育界也向台湾教育界学习。民国三十五年(1946)9月,晋江县教育科科长朱秀三率领一个18人组成的教育参观团,赴台参观考察,历时月余。回泉后,介绍台湾教育现状:校舍完善,场地宽敞,大都新建,整洁幽美,是读书的好地方;儿童免费入学,学校供给书籍,小学生入学率达98-100%,家校联系密切;教师素质好,通晓各科教学,从一年级跟班教到毕业,熟悉学生情况,教育效果很好(苏炳坤《泉州小教十大记事》,载《泉州鲤城文史资料》第5辑)。这推动了泉、台教育界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五、当今泉籍台胞捐资帮助祖国与家乡兴学育才(二十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 泉籍台胞在台湾艰苦经营,一有积蓄或发财致富后,便慷慨资助家乡兴学育才。早年缺乏记载,不得详知。比较突出的有:乾隆年间(1736-1795)渡台晋江籍文人吴洛,捐资修建泉州府学宫,购置良田,雇人耕种,以其收入作为泉州清源书院经费。清政府授他“儒林楷模”、“清时硕彦”的匾额,卒后又追赠他为“中宪大夫”(连横《台湾通史》卷31“吴洛传”)。 日本占台与国民党政府治台的近百年间,台湾中断与祖国大陆及泉州的联系,台胞无法捐资赞助祖国及家乡泉州举学育才。1978年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政策;1987年8月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到祖国大陆探亲旅游经商,两岸关系渐趋缓和,泉籍台胞寄款或回乡兴学者日多。仅举数例于下(时间截至1990年左右): 一、永春籍黄姓台胞回乡探亲,捐献港币200多万元,其中部分创办学校(知情者提供的信息)。 石狮籍台胞、台湾华侨商业银行董事长、世界柯蔡宗亲会理事长蔡绍华,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捐献人民币200多万元,为家乡彭田村创办彭田小学、彭田师范学校。1979年起,又负担该村所有学生的入学学费。此后,又捐献人民币200万元,扩建彭田小学、彭田师范学校校舍(知情者提供的信息)。 1988年,台南县北门乡南安籍台胞侯吉定,回罗东维新村探亲时,捐献人民币200万元,其中一部分创建新幼儿园(《南安与台湾关系志》油印稿)。 1988年4月,石狮蚶江中心小学新校舍落成,台胞林为兴捐建校园新围墙及生活楼一座;江川田捐建教室两间和学生的课桌椅,并捐赠全校师生制服各一套;董博光捐赠两间教室的课桌椅;薛章玉添置少先队阅览室。该校教育基金会成立。林为兴捐港币5万元,江川田捐港币4万元,李进财、苏进福各捐港币5千元。江川田捐献最多,蚶江村委会特授予“荣誉村民”的称号,镌其芳名于《蚶江中心小学校舍建成碑志》上(火丙、少憨《蚶江中心小学筹建经过》,载《蚶江乡土资料汇编》等7辑;《泉州市开展对台工作经验交流汇编》1991年12月印行)。 惠安涂寨曲江村后窟、前乡两个自然村,有200多名学龄儿童没有自办学校可读书。一张姓台胞夫妇近乡探亲,捐资人民币24万元,创办曲江小学分校,1990年初落成,方便村童就近入学读书(子育报道,《泉州晚报》1990年5月20日)。 1990年春,一安溪籍詹姓台胞返乡,捐献人民币26万元,建造小学、幼儿园校舍各一幢(知情者提供的信息)。 1990年年底,永春籍侨胞和台胞联合捐建永春达埔延清中学教学楼和教工宿舍楼。台胞捐献人民币10万元(南斌、流年报道,《泉州晚报》1991年1月11日)。 南安籍台胞、台湾“海峡两岸事务交流基金会”执行长谢正一,受其父谢汉儒委托,专程到故乡金淘设立奖学金机构。1990年年底,在奖学金管委会成立暨首届颁奖大会上,谢正一回乡,为南安侨光中学、南光中学、南光小学的120名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人民币125万元。他表示,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颁发奖学金大会,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心意(《福建乡土》1991年第1期“侨乡信息”)。 综上所述,古代台湾的教育事业是依靠祖国大陆的传播,泉漳等籍人士的努力而发展起来的。台胞热爱祖国家乡,他们在台湾发财致富后,能慷慨捐资,帮助祖国与家乡兴学育才。台湾只有和平统一于祖国大家庭,才能促使海峡两岸教育事业的共同提高,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