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庄杰赶和“源和堂”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庄杰赶,字汉新,绰号“源和堂赶”。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出生于晋江县青阳镇。其父庄材跷,会为人“看风水”、修理坟墓,并开棺材店,人称“棺材跷”。庄材跷有子4人,杰赶居长。 庄杰赶童年时,家庭贫困,只念了两年私塾就辍学。9岁时在青阳镇一家竹蔑店当学徒,一年后和二弟杰茂做水果、糕点的提篮小贩,白天沿街叫卖,或到烟馆、妓女间兜售,晚上经常到迎神演戏的邻近村落出卖。他们省吃俭用积蓄了200元,于1916年(庄杰赶当时才15岁)在青阳镇开办一间水果摊。水果销售不完容易烂掉,兄弟两人感到很痛心,不忍丢弃,就想方设法用食盐腌渍起来,然后晒干,制成又咸又酸的果干再出售,结果这种果干很受顾客欢迎,使他们兄弟两人受到很大鼓舞。于是又加糖、加中药试制,反复研究配方、制法,制成了咸、酸、甜味俱全的“李咸饼”、“七珍梅”等2个品种出售,销路很好。 1918年,庄杰赶把水果摊交给其二弟杰茂经营,自己到厦门一位堂亲开设的行郊当出纳。不久,转到立兴公司的“福泉号”远洋货轮当总务。因此,经常随远洋货轮走南闯北,川走于上海、天津、温州、广州、香港、台湾和日本、新加坡等地。他人在外头,心里总惦记着家乡的蜜饯业,每到一地,总要注意了解当地蜜饯的品种、规格、制作技术、配方、色香味以及装璜等等,将这些情况牢记在心,有些比较好的名优产品就买一点带回来作为样品,供其弟杰茂参考、研制。庄杰茂勤劳苦干,富有学习精神,他根据其哥哥从各地带回的资料、实物,用心钻研,不断创新,其家庭蜜饯业亦越办越起色。 1930年,庄杰赶从厦门立兴公司辞职回家,与其弟杰茂共同经营蜜饯业,业务更为发展,乃计划扩建为蜜饯厂,遂于1932年在青阳镇董厝崎购买土地,兴建蜜饯厂厂房,大量增添生产设备,雇用工人,办起了蜜饯手工业作坊,并在青阳镇宫后街开设门市部,牌号叫“源和堂”。为什么叫“源和堂”?原来有一个来历。创办初期,有一次,庄杰赶的家在宴请客人,当地一位人士概括主人家的情况说:“源水流甘,和合配制,堂上家人合作”。庄杰赶兄弟听后大喜,就从这三句话各取首字作为商号名,叫“源和堂”。这三个字又与普通话偕音,很适合蜜饯的特点,普通话的“源”与“盐”相近,“堂”与“糖”近音,蜜饯的主要配料就是盐和糖。“源和堂”这个商号从私营、公私合营一直沿用至今,长盛不衰。 由于庄杰赶兄弟肯钻研,善于经营,注意选购原料,保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技术,经常创造新产品,价格合宜,又热情招揽顾客,有效地刺激了消费,营业蒸蒸日上。有些产品逐渐成为名牌,如蜜杏脯、七珍梅、咸杨梅、李咸饼、咸金枣等等。新中国成立前,泉州侨乡有句顺口溜说:“黄陵荔枝真出名,五店市李咸真时行。”“黄陵”,就是现在泉州市区郊外的延陵村,盛产荔枝、龙眼等水果;“五店市”就是现在的晋江市青阳镇。 由于庄杰赶兄弟经营有方,善于用人和抓住本地资源的优势,企业很快发展起来。几年后,企业资金已达5万银元,雇工20多人,年产量150多吨,产品销路很好。 抗日战争时期,侨汇中断,出入国停止,侨眷经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生活困难。“源和堂”的业务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发展缓慢。 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侨汇继续,侨乡经济复苏,“源和堂”的业务也迅速发展起来,进入全盛时期,内外销售两旺,生产直线上升,并在漳州的龙海镇开设分厂,又在厦门开设门市部。当时,青阳镇正在扩建新街道,庄杰赶就在青阳镇再建“源和堂”门市部和开设源生布店、建新药房等3座楼房。这时,“源和堂”的资本已达10多万银元,雇工200多人,年产量500多吨,产品远销国内外。 庄杰赶为什么能把“源和堂”经营的这么好?“源和堂”的蜜饯为什么能这样畅销呢?其因素和经营经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泉州是个著名的侨乡和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华侨、侨眷、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很多,而且泉州人很好客。每年有几十万人回乡,还有其他的亲戚朋友,他们要再出国时,家乡人经常要送一点礼让他们带去,“源和堂”蜜饯是理想的礼品之一。蜜饯很可口,泉州人很喜欢吃,特别是客人来访或宴会上,经常要排列一些蜜饯招待客人。再加上蜜饯经过糖和盐腌制,不容易坏,收藏时间长,且包装美观,令人喜爱。这些都是“源和堂”蜜饯之所以畅销重要原因之一。 二、闽南水果和糖、盐的资源非常丰富,且价格低廉,这是“源和堂”蜜饯原料源源不断的主要保证。 三、庄杰赶兄弟(主要是庄杰赶)善于经营,其生产和经营经验主要有: ①注意研究生产技术 庄杰赶1918年在厦门立兴公司“福泉”号远洋货轮当总务时,就利用他经常随轮船到国内外各地的机会,注意了解国内外生产蜜饯的一些情况,并择其优者带一些样品回来供其弟杰茂研究。庄杰赶从远洋货轮辞职回厂后,更加专心致志于生产蜜饯的研究。他们在生产每样产品时,都要先通过试验,认可后才小批量投放市场,及时了解顾客的反应,根据顾客的反映,进一步改进,才大批量生产和投放市场。每次生产都要作记录。凡成功的产品,生产时都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以取得商业信誉。水果的含水量关系到成本;它的大小、酸度、色泽、果肉组织、成熟程度等天不与加工工艺的掌握有关。为了研究这些不同特点和制作工艺,庄杰赶还自己栽种了一些水果,供研究和试验之用。 ②注意选购原料 原料的好坏,关系到生产蜜饯的质量,要制出好蜜饯,首先要选好好水果。新中国成立前,杨梅是南安县的内寮村最好,柑柚是惠安县的南田村最好,四季柑、酸梅是漳州地区最好,香橼是晋江县的最好,白枣是莆田、仙游的最好,李干是永泰县的最好……“源和堂”为保证有充足的好原料,与这些水果产地密切联系,如供给这些产地一些良种果苗,发给贷款,派技术员去指导加工果干等等,给果农一定利益,以巩固货源。新中国成立后,该厂进一步重视扶持果农,建立和巩固各种原料基地。 ③注意降低生产成本 用优良适口的水果去做蜜饯,成本贵,且有的也不适宜做蜜饯,因此就尽量利用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酸、苦、涩的水果来制作,以降低成本。庄杰赶还想出一种废物利用的办法,利用一般视为废物的柚皮、柑皮、桔皮来作原料,以获得更大利润。 ④注意推陈出新,不断研制新产品 庄杰赶并不满足于已经创造出几种名优产品,而是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创新,使产品的品种逐年有所增加。除原来生产的七珍梅、李咸饼、咸杨梅、蜜杏脯外,1946年又生产一种以酸梅、山楂干、金枣桔配以上等国药制成的“咸金枣”新产品,因该产品具有生津止渴、帮助消化的作用,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制作几乎供不应求,庄杰赶兄弟也因此赚了不少钱。由于年年创新,最后创制出50多种品牌,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⑤重视装璜和广告宣传 蜜饯是食品,包装好有利于卫生和保存,有利于顾客们的携带,精美的装璜,也有利于产品的推销。因此,“源和堂”很重视包装,曾聘请厦门风行印刷社美工员为该厂设计各种蜜饯包装,印刷广告,并设计有“源和堂”广告的纸扇、日历赠送主顾,又在报刊、电影院、车站、码头、市镇和广告,逢年过节向主顾、士绅、名流赠送礼品。此外还为华侨服务,如代办手续、代购车船票等等,这些都起到扩大宣传和促销的作用。 ⑥重视职工福利 庄杰赶知道,工厂的生产主要靠工人,要搞好生产,必须关心职工的生活和福利,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努力搞好生产。因此,该厂发给每位职工14个月工资,年终还视盈利情况另有分红。在工厂设有食堂与宿舍,供职工食宿,住宿所需的被帐等日用品,亦由厂方供应。夏天还发给职工的背心、短裤,冬天则发给棉衣。同时还按月发给一定的烟、茶、理发费,一般每年提升工资一级。生活有困难的适当给予补助。有些职工要成家,厂方还发给一定结婚费。此外,还在厂内设浴室、篮球场,又将一座楼房作为工余俱乐部之用,其中有书报室、乒乓球室、台球室、象棋、乐器等等。职工们获得不少利益,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反过来又给厂方创造好几倍的效益。 ⑦鼓励代销 为了扩大销路、增加供应,庄杰赶非常重视在各地寻找代销商,并给代销商优厚的利益,如代销商有区域专销权,可先付款后收款,并视品种给予百分之一至三的代销费。产品减价时,可按原价优待最后销售一次;降价时,按代销商现存货物计算,损失由厂方负责。存放半年内的蜜饯变质,可以调换。每年端午、中秋、年关等节日,按代销金额给予百分之一至三的热门货。通过以上措施,促进了代销业务,大大增加了产品的供应。 这些都是庄杰赶经营“源和堂”几十年长盛不衰的基本经验,是他在激烈的商战中的经营之道。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已从防御转为进攻,越战越强,屡战屡胜。是年9月12日至11月发起的辽沈战役已取得伟大胜利,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亦于是年11月6日开始,即将取得伟大胜利。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遭到严重的失败,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剧,时局动荡,人心浮动。由于庄杰赶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不了解,也想到台湾办厂。中共的地下党组织得悉此事,即找庄杰赶宣传中国共产党对待工商业的政策,使他打消顾虑,继续在青阳镇经营,并对地下党组织在经济上有所帮助。1949年9月1日,青阳镇解放时,“源和堂”还升起中国共产党党旗,表示庆贺。 新中国成立前,我不认识庄杰赶。1952-1955年,我在中共晋江县委担任统战部长,就经常和他打交道了。 新中国成立后,庄杰赶表现不错,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继续积极经营,爱国、守法、敬业,是晋江县工商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53年,全国大张旗鼓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不久,我们又送他去上海参加华东局统战部召开的公私合营座谈会,使他的思想认识有很大提高。他从上海开会回来后,立即赶到统战部,非常高兴地对我说:“郑部长呀,你们这次送我去上海参加华东公私合营座谈会,帮助我在上海换了一个头脑。”我问为什么?他说:“在座谈会上,我听华东局领导的报告,句句在理;上海和华东一些大资本家都在会上表示要申请公私合营,走社会主义道路,他们资本那么大,厂房那么多,都积极要求公私合营,我一家小小源和堂厂还顾虑什么呢?!闽南有句俗语说有钱人不能超过三代,第一代沾盐醮醋,第二代长衫绸裤,第三代典田卖租,第四代挖坟掘墓。社会主义才能保证千秋万代使广大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公私合营四马分配虽然对工商界本人收入有一定减少,但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对工人、对企业、对广大人民有好处,我们一定要走这条道路。”因此,他立即申请公私合营。1954年4月,中共晋江县委、晋江地委批准“源和堂”要求公私合营的申请,并派工作组进驻该厂。在未进行公私合营之前,先进行“私私合并”,由中共晋江地委统战部和泉州市委统战部先介绍泉州市区信泰行(布郊)、友农行(南北土产)、锦隆行(百货)、顺记(小五金)四家批发商改行并人“源和堂”厂。私私合并后,然后进行公私合营。 同年9月1日,“源和堂”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热烈庆祝“源和堂”公私合营。定名为“晋江专区公私合营源和堂果子食品加工厂”,全厂固定职工105人,全部包下来,庄杰赶被任命为经理;有技术专长和经营管理才能的职工,都得到了重用,分别担任技术指导、股长等职。 公私合营后,加强了领导,改善了经营管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工厂的业务进一步发展。 1955年,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拨款17万元,投资“源和堂”建设新厂。新厂要建在那里呢?经考虑再三,决定建在泉州市区,因为泉州市区是晋江地区所在地,是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史以来,颇负盛名。把新厂建在泉州市区,有利于该厂的知名度,也有利于该厂的发展。所以,选定泉州市区新门街龙头山建设为新厂址,并于是年下半年开工,1956年6月土建工程完成,“源和堂”总厂由晋江县青阳镇迁至泉州市区新址,厂名改称“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泉州源和堂蜜饯厂”,企业的性质也改为国营,庄杰赶被任命为厂长,并按赎买政策,按季度付给私股定息。随后,又有晋江县安海镇的庆和堂蜜果厂和泉州市区一些蜜饯小厂如升源、杏花厂、青珍、炳记、赐记等并入,使“源和堂”的资金更雄厚,规模更大。至1960年,职工已达761人,年总产量3240吨。 1964年和1965年,国家又拨款进行基建,其中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拨款14万元,建设《泉州市区西防洪堤渠道引水》的整条供水系统,又增建成品库、原料库、烘干室、蜜浸室、良友揽车间、蒸煮车间、石腌池等。1980年以来又扩建腌制屋顶晒场2000平方米及冷饮大楼、冷饮设备、冰糖车间、草制车间、十吨锅炉、办公大楼等。改革开放以来,嫁接了外资,规模更加扩大,业务进一步拓展。现在,产品种类、年产量、产值、营业额、税利、出口创汇都比以前增长数倍。 庄杰赶曾被选为晋江县人民代表,总厂迁至泉州市区后,又被选为泉州市人民代表、泉州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1959年6月,他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并被推举为民建泉州市筹备会委员。 1958年7月27日,庄杰赶在泉州市区病逝,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