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肃穆可喜的张人希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按佛家说法,凡事都讲究缘,人的相识、交往,也莫不是如此。我生虽晚,然而很有缘,与当代许多耄耋文艺名公结上缘,如赖少其、沈觐寿、潘主兰、郭仲选、姜东舒、赵玉林、张人希……还有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这也是缘于我等早年筹办梅花山书社之故。其中张人希是我交往甚密的前辈之一,数来也有十几载了。 而真正见到张人希是在二十世纪末的一个冬天,我因公出差,在厦门信义里那条很短很短的街上敲开了他的听讽楼,见到张人希时,才真切地看到,他那高大身板竟还那般的挺拓硬朗。胖瘦适度,发色黑亮、略呈方型的脸膛,颇为红润,目光矍烁,立时感到这是一位谛视过八荒变幻、饱历过人世沧桑、灵慧充分成熟而恒稳、谦恭的人,一位青春热血奔腾不息的人。 与张人希面对面,随心相谈,虽已是隆冬,但我的心里暖烘烘的。话题涉及书画艺术、人文趣事……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在听讽楼里竟呆了4个小时,天色也渐渐地暗下来。我不忍心再打扰这位老人,起身告辞。临走时,他拿出了一本刚刚出版的《张人希花鸟画集》(刘海粟题签)精装本赠我,并在扉页上工整地写上“继光先生存阅,人希赠”,还钤上了一方“人希”小印。作为晚辈的我得如此厚礼的确深感汗颜,这更加体现他对后学的真真切切的关爱。 在听讽楼那并不宽敞但比较雅观、讲究的客厅里,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书唐代韩偓的《曲江秋日》诗:“斜烟缕缕鹭鸶栖,藕叶枯香著野泥;有个高僧人图画,把经吟立水塘西”作品,禅味满纸,超凡脱俗。一代大师刘海粟的行书横披磅礴大气,丰子恺的行草秀丽俊逸,还有文学巨匠叶圣陶的楷书,沈从文的行书,俞平伯的行楷……或裱褙成幅,或镶入镜框,四壁美林佳卉,满目琳琅,可以说是近百年书画史的一个缩影。 其中,一个尺半长,尺把宽的镜框,特别引入瞩目而油然产生敬意。这是幅周恩来总理豪笑的木刻像。作者是艺术大师黄永玉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在被迫作超体力劳动之余,在多少个深夜里含着泪、颤着手造就的。这样的艺术品当时无法发表。然而第一个得到这幅具有特殊意义珍品的,就是张人希。期间,曾有一份使人难忘的缘。1976年秋,张人希收到永玉中断了数年一封来信,信说:“我刻了一幅我极愿刻的木刻,准备过一些时候送你一幅……我不想送其他的任何人。你替朋友向我要,我也不会给,话先说定。什么时候寄,要看我觉得可以寄的时候,估计,这时候不会太久的。这是个闷葫芦,但是一个你一定欣赏的闷葫芦。” 张人希当即回信表示接受这君子协约。不久,张人希收到一个挂号大信封,急忙拆看。画幅上,敬爱的周总理神采奕奕地朝着他笑。他理解永玉深挚的心意,望着窗外海波滔滔,碧空晴霞万里,想起十年间的政治风云,想起周总理的遭际,一阵的悲思和感念之情,迅雷般地袭来。他情绪异常亢奋,不由潸然泪下,凝神沉思,片刻,遂即展纸挥豪,寄意丹青,一气呵成堪称为其代表作的三巨幅。 黄永玉六十甲子之时,赠张人希一幅花鸟图,并在画中写上书信:“人希兄久未问好,弟昨夜得一梦,乃四十余年于石狮吾兄赏饭噉虎蒂春饼,旧景计来,当时昔年之中秋,老友众伙尚余多少,不得而知矣,醒后余影回环,作此画赠远人,顺问近好!”1995年,张人希卧病,黄永玉还从香港专程来到厦门看望,促膝谈心四日之多,此情此景,真真切切,缘深情厚。 1941年,弘一法师驻锡泉州铜佛寺。该寺的主持人觉圆方丈是张人希的朋友,张曾为方丈治印。那印在无意间被法师见到了,法师把玩良久,向方丈说:“有机会,请他来结缘。”张人希当时在泉州福建日报社工作,得到邀约,喜出过望,便和三位同好欣然前往。法师很高兴,便欲以《金刚经》的开首“如是我闻”给四人赐号。同往的吴紫虹得号“胜如”,张人希得号“胜是”,另两人婉谢。临走,法师赠张人希、吴紫虹墨宝和许多佛经。从此,张人希被法师收为入室弟子。 那期间,张人希与法师过从甚密。一次,张人希画一帧达摩,连同几方印稿向法师请教;法师甚喜;即在画上题了“无相可得”,并署上了下款;印及画送还,并附赠丰子恺致法师函一件,法师致马冬涵函一件,着张人希保存。张得此两函,真乃视若瑰宝。 张人希说,弘一法师的手迹他曾经收藏许多,有一些陆陆续续送了友人。1948年春,丰子恺携女儿一吟南下,搜集弘一法师在闽活动的踪迹资料,黎丁引丰子恺同张人希相识,丰子恺作自画像赠张人希,今日我来师已去,摩挲杨柳立多时!作为同是弘一法师弟子的张人希,耳濡目染,不但身心得到净化,还因此交接了文化界诸多泰斗,除丰子恺外,还有刘海粟、叶圣陶、俞平伯、沈从文等。 1991年金秋,刘海粟访问厦门,同张人希甚为投缘,多次言及人希治学勤奋,为人豪爽。刘的友人柯文辉十分称赞张人希的人品,作一联请刘海粟书赠张,联句为:“天怜沧海小,我痛哲人希”。刘海粟认为“痛”字挂在墙上易引起误会,改作“我惜逸人希”。从刘海粟乐观之态可掬可见对张人希的看重,张人希着实令人佩服。 张人希尊重这些前辈,把他们当作师友,把他们当作一本厚厚的书读,视弘一法师为经,刘海粟、丰子恺为近代野史,叶圣陶、俞平伯为微型小说,黄永玉、陈子奋、李耕等人为集书,远近高低,各得其味。张人希交际甚广,各流派的诗书画篆刻家,他都乐于与其观摩砌磋,各取所长,渐克所阙,于耳濡目染间吸取脂髓,苦心领悟磨砺。年届晚年,品性益谦。师友美化了他的内心和作品,充实了胆识才华阅历。谈及师友之长如己之长,尊重而对前人胸襟坦荡,无丝毫眩宣、垂涎忌贤成分。他在人格上完全保存自我,如清代艺术大师石涛所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张人希1918年出生于泉州古城,因家贫,仅仅读了半年私塾和两年小学,然而先生自幼资质聪颖,诗、书、画、印诸种艺技都有广泛涉猎,而日渐进境;20岁以后,即更潜心远溯明清大师徐渭、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近现代吴昌硕、王一亭、弘一法师、李苦禅等。 张人希笃信力行清代大师赵之谦语:“仙家有内外功,书家亦有之,内功即读书,外功即画圈也。”他博览古今文艺名著,对于书画篆刻理论,更是殚精竭虑,苦心孤诣。他赏书画,饱学而不骄,借鉴慎实而不迷,尊奉我行我素,力执六法之津梁而迹化,“圈却能别具炉锤,融汇百花自成一味。” 凡书画篆刻,张人希都追求浑然天成的境界。他的书法有山水之秀,国画有金石气味。 张人希喜画文人画,小画精而清,每每画外有言,耐得反复看。入画的题材相当广泛,各种花木,飞禽都能渲染到合适题材,尤擅长梅、菊、荷花、小鱼、鸡及南方花果如水仙、丝瓜、竹笋等。其染色着墨,以烘托童真心迹的情趣韵致为旨。围绕这主旨,他采用多副笔墨造成多种格调,或灵巧疏秀,或湛醇古朴,或严谨苍遒,乍看似乎未曾定型,但仔细品味,却不难在他善于因材制宜和书画融汇的气质中,窥探出大抵属豪放一路。 张人希酷嗜画荷,出版的两本画册,白荷红莲的篇幅占了大半,大抵是喜欢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吧。他笔下的荷塘荷叶荷花仪态万方:《秋影》是一纸灵韵嫣然的淡墨,满而不溢;《荷塘秋雨》水珠跳荡,荷叶似墨云翻滚;《池趣》,丰姿绰约的荷花蕴在茫茫烟雨中;《风雨秋莲》几乎要抛却了墨色,金黄的枯叶,在画面上晕染着,晚开的红莲与成熟莲蓬在寒风中并肩而立,这是晚秋灿烂的景致。笔者收藏的这件《白荷花皎洁》图,纵69厘米,横69厘米,斗方纸本,2000年作。图中三片荷叶,用笔大胆泼辣,磅礴大气溢于纸上,但分别用浓墨、淡墨和蓝青色区别开来,各具特色。点缀作品的是停站在花蕾上的那只可爱的翠鸟,它拉出长的嘴,睁着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清澈的河中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遗憾的是河池中不见鱼儿。正如画中张人希自作诗描述的那样“白荷花皎洁,气与众相殊,幽鸟饥能耐,水清不见鱼”。张人希作画的一气领笔,成功之作活脱可爱,甚至童心坦呈,情味盎然,是当代难得的小品高手。 张人希善书法,涉及真草隶篆魏各体,隶书喜爱《石门颂》,对邓石如、金农、郑板桥、陈曼生都有吸收,扎实凝重,遒丽流妍。行草笔兼刀法,比较放松,但较人隶书,气象稍弱,缺少熟后转生的蕴籍,如非治印根基,便有熟滑的危险。但他在险处立足脚跟,运用自如,略带曼美,以不经意见韵致。我认为最能代表张人希水准的书法是篆书,此幅篆书斗方,从出处可以隐隐约约看到《石鼓文》的影子,结字平稳,笔力苍劲,线条流畅,风格古仆雄健,颇见功力,嚼味甚浓,让人回味无穷。 张人希亦善篆刻,印出于汉人,对清代及近现代名流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都下过苦功,而对他影响最大还是弘一法师,张人希治印特点在于稳厚朴茂中有变化而不陷于机巧,并及大众趣可摒弃甜靡,锋刃道劲,行刀畅达,布局自然,边缘也有敲破处,不露斧痕,生辣有逸趣,自成风骨,我们从他为诸多名家刊刻的印石,如“海翁长寿”、“赖少其”、“圣陶年八十以后所书”、“苦禅所作”、“尹瘦石印”、“关山月之印”以及为茅盾、俞平伯、丁玲、黄永玉、华君武等名公所刻印子中可以窥见。 许多名人对张人希的印艺褒奖有嘉,叶圣陶赞誉:“足下之篆刻,已见购赠之章及刊于《书谱》之五方,今又得观绘画并诗篇,于此知艺事之兼擅,益深倾慕矣。”附后,又书七律为赠,诗曰:“三百篇前早有诗,三百篇后太繁孳。陈言莫蹈良难必,创获方安宁易期。当境合情诗更好,斟唐酌宋我何为?工夫诗外放翁句,八十余龄始得之。”张人希获得文坛巨擘的赞赏,实非溢美谬肯。一代艺术大师刘海粟,见张人希为叶圣陶治印稿,评曰:“风趣已胜伪叔(赵之谦)。”为刘海粟治印,刘又评曰:“肃穆可喜。”并书陈师曾诗赠之,诗云“文何圆结气雍容,傅粉搔头误俗之,继起西冷成峭折,一时风靡露刀锋。” 张人希治学严谨,注重理论的锤炼,他曾撰文介绍弘一法师印学,法师有一印字为“”,许多大家都不识,推测纷纷,后经人希先生查阅群书,最后定为“私”字,叶圣陶大为称道,俞平伯也给他来信说:“弘一的‘’字你据古印文定为‘私’字,良确。已询诸专家,答复亦同,无可疑问,此近闻中之一快也。”胡适说过,发现一个古字的意义,与发现一颗新星相等。张人希还善于写诗,他的诗遣句炼字已具根基,出入白乐天杨万里,心手写心,时有仪隽语、入画语。 张人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厦门书画院副院长,梅花山书社顾问。不顾年迈,在艺术之路的长跑中,仍勇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