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2001-12-12日,中国工程院宣布,经过历时一年的增选,81名工程科技领域的杰出专家从733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永春籍的林俊德研究员名列榜中。这是从永春大山走出的首位院士。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又是他的亲表叔,当即拿起电话向他祝贺。他在电话中谦逊地说:“这次有幸当选院士,虽是我的光荣,但更是为我的成长创造条件的乡亲、同伴、地方政府、母校和我所在工作单位的光荣。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我是很普通的一员,比我干得出色的人很多,所以应以代表性而不是突出性来看待我们这些人。” 我是大山的儿子 1938年3月,林俊德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偏僻的介福乡紫美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新中国成立时,他小学毕业,15岁上初中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他说,他是靠政府的助学金上完中学和大学的。离开家乡三、四十年了,他仍然清晰地记得,1955年,他是怎么从永春介福乡信用社借出50元钱,并得到永春一中20多元的路费补助,才坐了3天汽车来到了浙江大学。在浙江大学,他穿妈妈家织的土布衣,没有袜子穿,没有蚊帐挂,晚上任凭蚊子叮,全班同学都震动了,要求学校给买了蚊帐。他是学机械制造的,却没有钱买制图工具,同学们很友好,与他共用。人们绝不会想到,还有一个学生时代如此艰辛的农民儿子,在若干年后,会成为中国核试验基地优秀的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俊德非常感激党和政府对他的培养,毕业时就想着不能忘恩负义,要在工作中为国家多做点事。1960年他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一个研究所工作,到北京报到后,又说将来的工作地点不在北京是新疆,是搞原子弹试验的,他都愉快地接受了。 他的专业是机械制造,要搞核试验还得学习许多新的专业知识,组织派他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了两年,他学得很用功,2年中听了10多门课,门门都学有所获。他说,这段艰苦的学生生活,给他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底子。 1993年中央军委授予林俊德少将军衔。1994年6月,他千里返乡却一路硬席火车普通客车,与一般乘客、大兵无异。他的妻子一身朴素的衣着,谁也没想到她就是成功的男人背后那个贤惠的女人——佩戴上校肩章的副研究员。1996年,他欣然出任永春县“科教兴县”专家顾问团企业经济专家组副组长。 他是全国“奋斗者的足迹”报告团12名成员之一。1990年4月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宋平、李铁映、丁关根等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与他们围坐在一起,共话中国知识分子成长的道路,与他们签名、合影留念。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宋德福主持了报告团座谈会。而报告会之后返乡探亲,回到故乡大山的怀抱,和所有大山的儿子一样,林俊德显得平凡但又不平凡。一进永春介福乡紫美村,就亲热地和老伯老姆话家常,谈变化,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亲密无间,对于孕育他成长的永春一中,将军更是凝聚着丝丝情结,回乡第三天下午,将军专程来到永春一中和师生们举行座谈。对着银发丝丝的老校长、老教师,将军怀着深深的敬意,他一一向各位致以军人的崇高敬礼! 如今,他又是工程院的院士。他对家乡的校友、亲朋语重心长地说,“人生的旅途虽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在40多年的核试验科研旅途上,我获得了30多项科技成果。我想,如果我6年中学7年大学学不好,就不会有创造各种核试验测量系列仪器的成功。如果说,我后来有什么成就,今天能成为工程院院士,那么这颗种子是在永春一中、浙江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孕育的。” 这就是大山的儿子林俊德。 漫漫大漠四十载 在离开校门后的40多年中,林俊德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新疆戈壁滩上度过。1963年5月,他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担任组长。当时在反对美国、苏联的核垄断中,全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很强,都想为中国人争口气,他说,自己上了7年大学,不就是为了学点本领干点事吗?也算党和人民没有白培养他。这项研制工作只允许有1年多的时间,工作条件又很差。他们只能日夜加班设计,加工时下车间跟班,实验只能因陋就简,终于按期完成了参试前的全部必要的技术准备和考核工作,用我们自认为信得过的系列仪器参加了首次核试验。核试验基地在西北戈壁滩上,气候特别干燥,日夜温差大,夏天的地表温度可以达到70℃以上,那里没有房子,试验人员全住帐篷,10人到12人住一顶,只有10平方米,吃的东西全是几百公里外拉来的。一车菜从产区拉到场区得2至3天,夏天大部分都烂了,冬天吃冻菜。那里最大的生活难题是水,要取自20公里外的孔雀河。河名挺美,但水是苦的(含碱、硝)。在戈壁滩上,人身上水的蒸发量是很大的,渴了还不敢多喝水,喝后肚子胀得很,还引起泻肚。生活虽然相当艰苦,但在他们的群体里充满了幽默和欢声笑语,大家亲密无间。由于生活保障困难,进场人员需严格控制。他们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很满,仪器全是自己装卸,帐篷也是自己搭。人人都是体力劳动者,也是脑力劳动者。 核试验的技术工作要求极其严格,周恩来总理提出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参试技术人员人人自觉地按照这一要求做。核实验的特点是“一勺子买卖”,准备几年的事就看那几秒钟。 1964-10-16日下午3点,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了,爆炸时他们是在离爆心60公里的高坡上,爆前人背对爆心,戴上减光一万倍的墨镜等着,觉得能看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就是瞎了一只眼也值得。蘑菇云升起后大家又跳又叫,帽子满天飞,激动的心情久久平息不下来。 在这次试验中,他们的钟表压力自记仪取得了成功,兄弟单位都来祝贺,组织上给他们小组记了集体二等功,还给他记了个人二等功。 他们这套仪器经过改进和完善后,比美国的同类仪器更可靠更准确,重量只有它们的1/5于1/10,造价也低多了,很快就被推广到几乎所有参试单位,后来还获得了国家三等发明奖。 1969年以后,他还搞了空中冲击波测量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74年起搞的强冲击波测量项目,达到了同美国相同的水平,得到了全军二等科技成果奖。1978年后,他担任了研究室的领导职务,转到搞地下核试验和核爆炸力学模拟设备研制工作,担任基地总工程师,多次出席全国性爆炸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学术会议。1986年、1992年两次参加国际强动载学术会议。1991年,作为中国专家代表团成员赴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裁军组的地震事件核查专家组会议。 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和同伴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奖4项,部级二等以上科技奖11项,立一、二等功各一次。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证书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8年4月,被国防科委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荣获国防科委首届学习雷锋、“硬骨头六连”先进代表大会、科学大会奖。1987年8月1日,被总参、总政、总后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光荣地出席全军建军60周年英模代表大会。1990年3月,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北京市委、中央国家机关团委在首都北展剧场举行“奋斗者的足迹”首场报告会,作为全国12名由老中青三代优秀科学家代表组成的报告团成员之一,林俊德应邀作报告。1999年9月18日,应邀出席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01-12-12日,光荣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部院士。 回顾科研历程,他觉得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4条:一是有一个正确的工作志向。他从对党和人民的报恩思想逐步转化为对国家、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了科研本身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科研需要敢想敢干,不墨守成规,但科研又是实实在在的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三是学会团结人,现代的科研多数不是个人抠书本搞实验能搞成功的,要创造好合作条件。四是注意科研基础的积累,这包括不断学习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工作效率。 这就是林俊德院士——一个中国核试验基地优秀研究员奋斗者的足迹。 衣带渐宽终不悔 甘苦与国相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赤诚之心的写照。林俊德院士正是这样一种优秀知识分子代表。 林俊德说,和许多人走过的人生一样。他们的人生和事业之路也不是笔直的,也有波折。他负责空中冲击波测量项目前后搞了12年,这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原因,而是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使研究工作中断了七、八年。另外在“文化大革命”中同样受到冲击,组长职务也撤了,接着宣布他转业。后来又跟他说为了保留核试验的技术骨干让他留下来。他的转业地点是南京市,好多同志看他被整得冤枉,劝他走好,他爱人也劝他别自作多情。他对走后的出路是不担心的,他的成绩和能力新的用人单位不会看不到。南京条件比戈壁滩好是谁都懂得的。但他感情上还是留恋核事业,核事业是他科研工作的摇篮,他的能力是在这里成长的,他的荣誉是从这里得到的。最后他还是留下来了。 他说,人们经常议论他们这批戈壁滩人的得失问题,的确,他们做了不少牺牲,几十年枯燥贫乏的文化物质生活不说,他们研究所1966年从北京搬到大西北时好多人的对象告吹了;许多人夫妻两地分居一、二十年;好多人在父母临终前来不及回去看一眼;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过,他们并不为此而后悔,而是为之自豪。因为,他们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尽了力,他们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振兴中华作了贡献。世界上没那么多便宜事,事业要成功,总是需要代价的。如果中国人民不前仆后继,死上千百万人,能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吗?他们不去戈壁滩,哪来的原子弹试验成功?没有原子弹、导弹,哪来中国现在的地位。一语掷地,铿锵有声。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觉得很普通,丝毫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他天资不聪明,是靠笨鸟先飞和不懈地艰苦跋涉,取得他的人生价值的。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让他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为人民做了点有意义的事。如果他毕业不肯服从分配,不愿去大西北核试验基地,那他也许就会失去一次重要的报国机遇了;如果他被“文革”政治陷害打昏过去,消沉了,那他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也就结束了。他说,他还有一段人生旅途要走,他希望当他走到人生尽头时,能有资格说声:我对得起我的前辈和下一代。 这就是林俊德院士,一个当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代表奋斗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