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缅甸的泉州乡亲社团——同乡会简介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目前,缅甸的华侨华人中,祖籍泉州的约有30多万人。他们的先人离乡背井,到国外谋生,人地生疏,语言不通,遇到种种困难。为求生存、发展,必须和衷共济,临难相扶。同时,他们远走天涯海角,始终忘不了自己的故乡。种族、语言、文化相同的认同感,产生了强烈的亲和力与凝聚力。因此,就有了以地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同乡会。这种华侨华人社团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宗旨大致都是“联络乡谊,团结互助,济困扶贫,排解纷争,造福桑梓”。由于历任领导者、乡贤的努力,各同乡会组织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做出很多贡献。尽管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绝大多数的华侨都已加入当地的国籍,成为缅甸的华人,同乡会也相应成为华人社团,融入缅甸的社会生活。但它的社会功能仍然延续下来,并且为促进中缅友谊,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做出新的贡献,发挥积极的作用,显示出它深厚的生命力。 泉州籍的华侨,早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就组织“泉州五邑同乡会”(即泉属晋、南、惠、同、安五个县)。后因永春、德化籍的华侨加入,故称为“温陵会馆”。泉州五邑同乡会的成立,首开缅甸的福建各地同乡社团组织之先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温陵会馆为支援祖国的抗战,继南安会馆“献馆救国”之义举,把馆舍卖掉,所得款额全部购买救国公债。1942年仰光沦陷后,温陵会馆停止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温陵会馆于1946年6月16日恢复会务活动。复办后的首任理事长是同安籍华侨陈吉昌。后鉴于泉属各县同乡会,均已建馆复办,乃逐步停止活动。下面分别介绍各县(市)同乡会的概况。 缅甸安溪会馆 1919年冬,旅缅的安溪县同乡聚会于仰光黄庆华的致益号,酝酿筹备组织安溪会馆。1920年初,倡议人黄庆华、林金瓯、陈良粮、施明德、白锡豹等18位乡亲,带头捐资。陈德腾等36位同乡,热烈响应,并组织筹建委员会,负责建馆工程的募捐筹资和建设。同年夏奠基,到1923年冬竣工,历时三年半,在仰光南勃陶街54号建成一座富丽堂皇的安溪会馆五层大厦。1923年春,选举施明德为临时会长。1924年冬,举行会馆大厦落成庆典,盛况空前。会馆落成后,施明德因商务关系转往新加坡,无暇顾及会务。乃于1928年10月推选林金瓯为第一届会长。他热心公益事业,深受同乡拥戴,连任数届,对安溪同乡会与家乡,贡献殊多。林金瓯是一位爱国华侨,仰光被日寇占领后,不幸被捕,遭受严刑拷打,直到病危时,才获保释,返家后三日就与世长辞。其子林福盛亦遭日军拘禁,后放逐边远,卒于途中。他们父子的惨遇,值得永久怀念。 安溪会馆自成立至抗日战争初期,在林金瓯会长领导下,做了很多工作。团结同侨,捐款支援祖国抗战。热爱桑梓,创办学校,赈济灾民,卓有成就。1942年仰光被日军占领后,停止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年由刘金梓、白锡豹等发起复办,他们二人分别被推选为正副会长。1947年,抗战期间回国避难的乡贤刘梧桐返回缅甸,继任会长,刘金梓、白锡豹副之。刘梧桐捐巨资首倡修缮会馆大厦,焕然一新。他连任会长数届,至1953年离缅往新加坡,扩展航运事业。1954年,白锡豹当选为会长。他是安溪会馆的创会者之一,又历任数届副会长,熟悉社情乡情,驾轻就熟,会务顺利开展。 1958年冬,张彩云接任会长。他曾于1955年初,参加缅甸贸易采购团来华,并回故乡探亲,与乡亲张金星合资创办大坪茶叶学校。他当选会长后,吸纳青年同乡及各埠乡贤参加会务活动。从1959年开始,发放春节福利金,扶助贫苦同乡,解决生活困难,备受赞扬。1962-11-25日,安溪会馆举办创会42周年庆祝活动,编纂《旅缅安溪会馆四十二周年纪念特刊》,由陈钟清主编,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受到各方面的好评。特刊除介绍会馆简史外,还介绍了缅甸的历史、地理、名胜古迹、中缅邦交;安溪的史地、物产、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洋洋大观,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1974年至1988年,几届分别由刘祖火、黄再兴、林世英为会长。这一阶段,由于华侨华人社团不准注册,会务活动局限于乡亲福利事业与体育活动。 1989年缅甸政府放宽对社团的管制,准许以佛教名义注册,安溪会馆恢复正常活动。林荣木(祖籍蓬莱镇大墘村)当选为39届会长,连任至今。他1931年出生于缅甸礼低埠,1944年移居仰光,1967年开设吞帕贸易公司,经营土特产。他热心公益事业,大力推动会务发展。1994年与1999年,亲自率团参加在安溪、马来西亚举行的第二、四届世界安溪同乡恳亲大会。1999年9月,安溪会馆派代表10人,参加在泉州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2000年2月10日,举行庆祝安溪会馆成立75周年暨清水祖师圣诞纪念大会,出席的嘉宾与缅甸各地安溪乡亲代表1300多人,盛况空前。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的乡亲社团、厦门、安溪侨联及我国驻缅大使馆,均应邀派代表参加,体现了海内外乡亲大团结的气氛。 缅甸惠安会馆 缅甸惠安会馆成立于1923年。旅缅同乡先贤王妈宝、刘怡仲、彭神佑、陈三发、陈敷友等于1922年倡议组建惠安会馆,黄简卿率先捐献巨款支持。遂即成立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有饶伯勋等29人。分头募捐,购置了仰光16条街33号至35号,一座两层楼房作为会所。1923年4月15日,正式成立惠安会馆。黄简卿等8人,内部分工:财政、交际、书记、文牍、庶务、查帐、调查等均有专人负责。另设评议员15人。 惠安会馆成立后,鉴于故乡社会风气保守,为开辟民智,特于1923年秋,在家乡创办“惠声周刊”,经费由惠安会馆负责,并派刘三英回国主持编务,后由庄秀英接任。其后因故停办。1929年闽南著匪高为国攻掠惠安东园镇,乡民惨遭蹂躏。消息传到缅甸,惠安会馆立即组织清匪后援会,筹款接济家乡。同时,联合旅缅各社团及南洋各埠惠安同乡团体,电请国内政府当局派兵围剿,匪首伏法后,祸患始平。这一举动显示了海外乡亲团结声援故乡的力量。 1936年秋,惠安县仁世医院院长、英国人陈和礼退休回国时,顺途往缅劝募该院永久基金。惠安公会捐助数万元,并联络新加坡、槟榔屿同乡会协同推派保管人,汇款寄回国内,作为该院基金。1938年,惠安会馆响应抗日号召,变卖仰光16条街65号楼房一座,购买救国公债,支援祖国抗战。 1940年,以陈嘉庚先生为首的南侨筹赈总会,组织慰劳团回国慰劳抗日军民,惠安会馆派黄焕祖(东园镇埔雅人)、陈祖铭(洛阳镇西塘人)参加,历时半年,才回到仰光。 1942年仰光沦陷后,惠安会馆被日寇没收,会务停顿。1945年5月,缅甸光复后,避难回国的乡侨陆续返缅。饶伯勋、张桂子、林连发、黄其清、杨老清等即向伪华侨联合会交涉,收回会所。并于同年6月,成立整理委员会,重新登记会员,募捐基金,筹备复办事宜。10月选举复办第一届理监事会。黄其清、饶伯动、林连发、刘秀川、王文福等5人为常务理事。 1947年5月,惠安会馆应仁世医院董事会要求,又发动募捐数万元缅币,予以接济。同年8月,为援助滞留于厦门的同乡旅缅华侨,惠安会馆汇寄国币800万元,接济他们的困难。 1948年4月18日,隆重举行庆祝惠安会馆成立25周年银禧纪念,并出版特刊。 新中国成立后,惠安会馆的活动更加活跃。会员人数大增,1950年7月,组织“旅缅惠安青年会”,首届主席王莲发,副主席林成隆、王玉成。1950年10月1日庆祝国庆一周年时,惠安会馆首先升起五星红旗,并举办聚餐、演剧,热烈庆祝。1951年秋,购置仰光拼支坦64号至66号三层大厦一座,作为永久会所。 1964年4月后,因时局发生变化,惠安会馆与其他侨团一样,活动陷于半停顿状态,只能做一些慈善福利工作。1967年发生“6.26”事件,惠安同乡谢宗育、陈祖荫、吴子帆、陈秀英(女)、叶素英(女)不幸殉难。侨领、乡贤杨老清、林成隆、王莲发、林美乙、黄其洁、黄克明、杨双溪、杨汉波等相继被捕,后陆续宣告无罪释放,会馆对他们进行了慰问。 1984年冬,因应环境条件,会馆特地从惠安家乡的青山公宫迎请灵安尊王神像,奉祀于特设的殿中,供同乡膜拜。 1989年后,会馆逐渐恢复正常活动。1996年,仰光16条街的会馆旧址,重新改建为七层大厦出租,会馆财政收入比较宽裕,即大力做好同乡的福利工作,扶贫济困,恤难助丧。1998年我国华东、华南数省发生特大水灾,惠安会馆先后拨款救济,略尽海外赤子之情。现任会长庄福源,祖籍洛阳镇上埔崎村,1935年出生于缅甸勃生专区良党镇。他毕业于仰光华侨中学,后在乡亲开设的公司任职。于1989年起,先后创办进出口、食品、化妆品、养鸡场等企业。近年来,投资开办美可咖啡精厂,由于质量好、销路大,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他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在他领导下,会务工作蒸蒸日上。 缅甸南安同乡会 南安的缅甸华侨、华人有12万多人,目前为泉州市之最。1924年秋,由先贤吴南圃、傅孙魁、洪渭水等发起,组织南安同乡会。傅孙魁、林清云、王文浅、吴南圃、苏就有等带头认捐巨资,并由洪渭水等16人,分头向乡亲募捐,购买南勃陶街157号两座三层楼房,修缮后作为会所。抗日战争期间,南安同乡会首先变卖会馆,购买救国公债,支援祖国抗日。遂后其他侨团积极响应,“献馆救国”成为旅缅华侨爱国的义举。1942年日寇占据仰光后,会务活动中断,迨至1945年5月仰光光复,同乡会重整旗鼓,筹备复办,遂于同年9月,成立复办首届理事会,推举李桃源为理事长。因原有的会所已出售,乃发动募捐,购置仰光18条街37号楼房,作为复办后的会所。由于会员人数众多,不敷使用。第三届理监事会决议筹建新的会所。雷碧书亲自到毛淡棉、土瓦、丹老等地向同乡募捐。1951年9月,购置南勃陶街50号四层楼房,但因原户主未能按期搬迁,直到1983年才迁出移交,现会所就设在此处。雷碧书是缅甸华侨中的知名侨领,1963年当选为缅甸福建同乡会理事长,他担任华商商会副理事长、华侨救济委员会副主任、华侨图书馆主任,连任数届南安同乡会理事长,后为永远名誉理事长,在缅甸侨团中享有崇高的地位,1995年3月14日病逝,享年83岁。现任缅甸福建同乡总会理事长吕振膑也是南安人,自1995年当选至今,颇多建树。现任南安同乡会理事长林承镇(水头镇上林村人),1947年往缅甸谋生,初在其叔父经营的公司任职,后经营土特产进出口贸易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热心社团公益事业,兼任九龙堂林氏宗亲会理事长,对华人教育颇为关注,在乡亲林文猛倡议并捐资支持下,率先在仰光宗亲社团中,创办华文补习班,不分种族、宗姓一律免费就读。近年来,由于健康原因,外出活动较少。1997年和1999年,在马来西亚和泉州,举办的世界福建同乡恳亲大会,南安同乡会均派人参加,增进乡谊。 缅甸晋江公会(城隍庙) 在泉属各县(市)中,晋江公会成立较晚,1987年3月才成立。旅缅的晋江先贤翁荣文(罗山镇大梧塘村人),鉴于泉州所属五邑中,唯晋江无同乡会组织,而家乡经济蓬勃发展,为加强海内外乡亲联络,很有必要组建晋江同乡会。遂于1983年3月成立筹委会,进行会员登记、募集基金。同年10月购置仰光拼义坦一座两层楼房作为会所。并以晋江公会城隍庙信托部名义,申请注册。晋江公会(城隍庙)名称即由此而来。不幸翁荣文于是年12月病逝,其首倡之功,乡亲永记不忘。 新会所于1985年3月动工改建,经过两年多努力,一座崭新壮观的四层楼房,作为晋江公会会所兼城隍庙宇建成了。1987年2月,举办第一届新会所落成庆典,当地军政要人与各社团代表应邀参加剪彩典礼。同乡会成立后,会务活动活跃,会员日增,已超过千人。缅甸腊戍、丹老发生火灾和祖国南方数省特大洪水灾害时,晋江公会均捐款救济。 1993-12-26日,举行庆祝晋江公会成立6周年,活动3天,并出纪念特刊,盛况超过落成庆典。 1994年6月,创办华文补习班,聘请5位教师,每周两天免费为华人子女补习华文。在文化、经贸交流方面,1994年接待福建海外交流团,1996年接待泉州经贸代表团,1999年接待北京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参观访问华文补习班。每年春节,晋江公会都举行迎春纳福盛会,庆祝祖国的传统佳节,张灯结彩,管乐悠扬,热闹非凡。 2000年是新千年,晋江公会进行换届选举。已蝉联五届理事长的蔡然阔,因身体欠安坚决请辞,洪我占当选为理事长。洪老是金井镇围头村人,1917年出生,19岁往缅,初为农村小商店学徒。后迁居仰光,经营土特产。抗日胜利后,开设肥皂厂,产品行销全缅。二十世纪60年代缅甸实行工商企业国有化,损失惨重;70年代东山再起,开设土产公司兼代兑代办;90年代与其侄合营灯塔企业公司,经营进出口生意。洪老虽已高龄,但仍强健。2001年4月,他与缅华慈善会会长许文亭,率团17人参加晋江市侨联成立50周年庆典。他在缅甸担任许多华侨华人社团领导职务,热心服务于社会。 由于历史与地缘关系,石狮市与鲤城、丰泽、洛江区的缅甸华侨华人仍参加晋江公会,没有另设同乡会。永春县在缅甸的乡亲也有2万多人,2001年9月,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任永春县委书记)张贻伦率团访问缅甸后,缅甸的永春乡亲们正在积极筹组同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