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营惠安县山腰盐场——位于福建湄州湾南岸海隅。南距惠安县城20公里,北距福建炼油厂10公里,这里濒临大海,海产资源充盈,交通方便。除国营盐场外,还兼辖村委会5个、农场1个、建筑公司1个、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医院1所等,人口2.4万,干部、职工3019人(已退休1500人),党支部14个,党员546名。现有盐田97158公亩,直接生产面积为88309公亩,工区9个、班组72个,年产销原盐10万吨,产值逾1450万元,占全场工农业总产值50%。主要产品有原细盐①、洗涤盐、加碘盐和滩晒精盐等。该场是福建省第二大盐场、省原盐重点生产和出口基地。场内还有乡村企业30家,农田3000亩,鱼、虾、蛏、蚵和禽畜等养殖业,年产值约1500万元,全场年均创税利近千万元。该场原细盐1987年获福建省优产品证书;1988年获全国轻工优秀产品“金龙腾飞”铜杯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牌奖、福建省盐业质量行业评比第一名;1989年获福建省首届工业品博览会银牌奖和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等。山腰盐场的产品除畅销上海、江西、广东、广西、浙江等省、市外,还远销至香港、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1988年产值为944.57万元,税利700多万元,创汇64万美元,产原细盐10.15万吨,居全国同行前列,被轻工部授予“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先进单位”,提前53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1989年工农业总产值1929万元,税利578.2万元,产原细盐10.2万吨。1990年在大灾之后,工农业总产值仍达1986.54万元,比1989年增长2.9%,上缴国家盐税348.2万元,出口创汇为123.44万美元,产原细盐80044.9吨。1991年工农业总产值3462.78万元,比1990年增长74.31%,上缴税利和专款798.3万元,产原细盐12.82万吨,比1990年增长60%,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提前125天完成生产任务。
山腰盐场一年一大步,取得了历史关键性的突破,分别被福建省政府、省委授予“省级先进企业”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先进党委会”的称号,还获得全国盐业系统先进单位等殊荣。
一
山腰盐场始建于清朝乾隆末(1795年),距今近二百年。当时,在山腰、前蔡、钟厝、叶厝、普安等(均属现在的山腰盐场和山腰乡范围内)村的1875.14亩被冲毁的坍田地改筑为1595.77亩盐埕,有晒工130员②,规模较小。
1943年,从事盐业的劳力为2529人。1949年全场劳力为2347人,盐田面积为33346公亩,年产原细盐8920吨。
解放初,盐民个体经营,盐、农兼顾。1952年3月盐农开始组织互助组。1953年~1955年为初级合作社阶段,盐民带着盐坎、耕地、耕牛和主要农具组织入股式的初级社,一般以每坨为一社,盐坎、耕地等生产资料按一定比例(生产资料占30~40%,劳力占60~70%)分红。1956年3月,在初级社的基础上成立一个高级社,下设陈庄、埭港、菜堂和钟厝4个分社,仍保持以盐为主,盐、农、副兼营建制,取消了生产资料分红部分,盐农收入全部按劳分配。这时的高级社实际上已起着平衡调剂分配的作用。
1959年6月,山腰盐场正式转为全民所有制,称为地方国营惠安县山腰盐场,作为乡一级机构建制,政企合一,一直沿袭至今。1963年,盐工开始定员,实行计件工资分配制,农、副业则作为盐工家属经营的主业。1970年又增开海滨农场,至今仍保持5个村政机构,场部既有企业的一套管理机制,又有乡政的一套管理机构,形成一个十分特殊的政企合一的建制。盐田是该场的基本建设,下面是解放后盐田基本建设情况(如表1):
二
山腰盐场的传统产品是原细盐,近年来尚有开发出洗涤盐、加碘盐、滩晒精盐和工业盐等新产品,还有农副水产品及乡村企业的手工产品。
1、传统产品
原细盐是该场自创建以来一直生产的传统产品,其历年(主要指解放后)的单产、总产、质量和销售情况见附表2、3。
山腰盐场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自1986年推行现代管理方法,开展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和原细白盐创优活动以来,出现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场部相继成立了上等升级领导组、标准化办公室、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质管计量科、设立常规测潮站,加强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领导。其中具体做法是:
首先,从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入手,注重对在职人员的再教育。该场曾有3位正,副场长,3名质管干部参加省、市TQC培训学习,场部还创办职工业余技校,举办全面质量管理等各类培训班30多期,参加学习培训有2885人次,明确了从纳潮、制卤、结晶、归坨、扒收、检验、放运出场的全过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
其次,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制定了《海盐生产工艺、企业技术标准、工艺纪律管理条例》和《班组管理条例》等若干管理条规,明确了岗位职责、技术标准、工艺过程和操作纪律,使海盐产销全过程有章可循。
再次,加强计量检测工作,严把海盐质量关。该场是全省盐业系统及惠安县首家采用国际标准生产原细盐的企业。
第四,在西海石孔大闸设立常规测潮站,强化了纳潮、结晶的主要管理工序。
第五,开展QC小组活动、发布活动成果,该场现有35个QC小组取得19项成果,创经济效益34万多元,其中有3个获省奖,质管的QC小组是省盐业系统的第一个优秀QC小组。由于开展一系列的增产、保质、创优活动,使质地纯净、颗粒匀细、晶莹雪白的原细盐倍受用户青睐。
2、系列产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产品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开发海盐生产的系列产品,发展海洋化学工业。
1980年,山腰盐场首先在西海工区建立了洗涤盐生产厂。从而减少了盐的不溶物,提高了盐的白度感官,是深受省内外人们喜爱的食用盐。至1987年已生产销售洗涤盐11887吨。1990年又扩建了东海工区洗涤盐加工厂。其次,生产出加碘盐。1985年在钟厝工区建立年产2万吨的加碘盐厂,至1987年生产销售加碘盐31027吨,主要供应安溪、永春、德化等山区县群众的生活用盐和人体缺碘患者的需要。再次,生产天然滩晒精盐。1986年在埭港工区五四片利用旧会议厅改造建成年产天然滩晒精盐1万吨的后期加工厂,并投资30多万元扩建加工设备,现建成为精盐车间。5年来合计销售洗涤盐、加碘盐和滩晒精盐84518吨,占原盐总销量的18%。开发这一系列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
3、农副产品
山腰盐场现有乡村企业30家。开发适销对路的传统或名优特产品占领市场也是具有极大的潜力。该场尚有农田3000亩,农产品、水产品和养殖业亦有较大的开发前景。目前已取得蛏虾混养、虾池寄养吊蚵的成功经验。1987年开始进行的“卤虫养殖”试验,已列入福建省科委的《星火计划》,并与厦门大学生物系联合进行深入研究。
三
海盐生产是一门貌似简单,而实际上却复杂多变的综合性学科。它以海水为原料,靠阳光作能源,又与气象、土壤、海潮等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天气。因此,“争天时,巧钻晒、抢扒盐、夺高产”,运用长短晴两套操作方法是山腰盐场科学晒盐的准则。该场海盐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盐业工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来曾创造了“石灰乳沉淀法”、“赶混洗坎法”、“池底吸卤法”和“改造老盐田”等颇具特色的新方法,以及曾荣获1978年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的“旋盐技术”。然而,由于传统、保守、封闭和单一的思想,严重地干扰和影响着盐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盐区大地。1986年,场领导班子调整后,由郭丁法任场长兼党委书记,朱团能任副场长主持盐业生产,连式辉任副场长分管科技工作(现任场长朱团能、党委书记钟玉枝)。该场领导提出“廉洁、高效、协调、服务”的现代化管理标准作为企业奋进的行为准则,极力宣扬和提倡社会主义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企业优良传统的结晶,它以提高群体意识为主旨、以培育新的观念为核心、以追求优质产品为目标,是企业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山腰盐场领导树立了科技兴场的战略思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素质,发展盐业生产,围绕“抓管理、上等级、争效益、作贡献”的目标,积极开展“为党争光,为民谋利,为盐区作贡献”和“争创一流成绩”活动,取得显著成绩。现将盐业生产上主要做法和成绩分述如下:
1:改造老设备
首先,改造老滩田。山腰盐场1949年接管旧盐场时全部
是古老的滩田,俗称“封建滩”,每份滩田仅20~80公亩,坎地松软,分散零乱,长期一家一户经营,靠手工操作,用戽斗、踩水车吊卤,肩挑归坨,生产效率低,盐工劳动负荷重,每个盐工仅经营30公亩。1965年,该场试点改造老滩田,采用分期分批“蛇脱壳”的方法施工。1966~1986年改造16个单元,生产面积为23000公亩。1986~1988年又继续改造5个单元、生产面积8350公亩。两期改造生产面积合计为31350公亩,从而使滩田硬板化,成为自流式的、规格化的新滩,并坚持常年维修,拓宽沟库,发掘潜力,发展生产。
其次,改造蒸发池。50年代初期,蒸发池也是一片烂泥滩,脚一踩下陷10~30厘米,虫害横生、渗漏严重。1957年集中改造蒸发池,将其表面烂泥清除,填以成块硬土,夯实,再加沙压实而成为硬池,从而减少渗漏,提高蒸发量。
再次,改造结晶池。解放前的老坎每个10平方米,坎底全部泥土打实,无加沙,造成连晴晒盐坎底发软、泥土滋出,产出黑盐。1957年扩建下江工区内滩时,结晶池每个改扩为1至2公亩。1965年改造老滩田时,每个又扩大为4公亩,坎底铺设12厘米厚的沙层(俗称炒沙坵),并分二层施工,每层6厘米,底层含沙80%,淤泥20%,面层含沙75%,淤泥25%,表面再铺细沙0.5厘米,然后铺上硋片,使之成为坚硬的结晶池。
2、推行新工艺
通过典型调查、跟踪操作、参观学习和收集信息,经深入探讨、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和应用科学晒盐,以“新为基础、深长适当、长短配套、加强旋盐”的一套工艺方法。克服了“老、短、浅”的惯例,纠正以老卤充新卤、浅晒、结晶周期短、卤源不足、盲目扩坎,滥用老卤而降低产值量的陋习,实行量卤灌池,雨前抢收保卤,雨中收咸排淡、雨后迅速复晒和做好旋盐操作等,以达到充分利用蒸发效能,提高产量的目的。
1952年,菜堂工区创造了池底吸卤法,撇淡取咸,提高进滩浓度;1953年,陈庄工区第3坨盐工创造了“三清”洗坎法,洗坎结合赶混,达到坎清、沟清、卤水清;1954年,钟厝工区创造了石灰乳沉淀卤水提高盐质的方法:即在卤台加以适量的石灰水以沉淀镁杂质,提高卤水的纯度和盐质;1954年~1956年陈庄工区一坨部分盐工在实践中创造出结晶旋盐提高盐质的方法:即于卤水在结晶池漂花至扒收阶段,根据季节、气温,用旋盐器具每天旋动8~10次,以降低卤水的过饱和度和温度梯度,减弱了涡流对结晶体成长的不利影响。1988-11-12月份在钟厝工区滩改第5单元,引进浙江玉环盐场塑料坎电动旋盐的技术经验,加以改进为硋片坎电动旋盐的方法,已证实该法可行,值得进一步试验总结、推广和提高。经省盐务局研究所电动旋盐评审会评审,得到充分肯定,并将该项科学试验电动旋盐机命名为“E YT”旋盐机。
3、运用新成果
1957年,山腰盐场有“旋盐试验”记载。1965年9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生物专业分配于该场的罗会明,在参加制盐生产的实践中,认真地总结,探索原盐工曾实践过的旋盐操作工艺,并应用晶体化学的理论进行深入探索,对“旋盐技术”的原理、工艺及其操作进行一系列的试验研究,从中科学地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其主要方法是:当卤水开始过饱和而进入介稳区时,就搅拌卤水,使氯化钠在此区提前生成临界晶核。而当一部分氯分子和钠分子长成氯化钠小晶体在阳光下“闪光”时,及时旋动卤水,增加结晶质点的碰撞机会,导致生成大量临界晶核和结晶中心,扩大结晶面积,同时又降低了过饱和度的速率,削弱了卤水的浓度和温度梯度,使晶体各向生长均衡,减少相互间的随机粘附堆集,提高了卤水中氯化钠的提取率和杂质的释放。用这种工艺技术进行生产,可以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使产品质量提高1~2个等级,产量提高15%~25%。该项技术在我国南方的江苏、浙江、广东、海南和福建等省以及北方的盐田中得到广泛的推广。这一技术获1978年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76~1978年,罗会明撰写的“旋盐的原理及其工艺操作”等5篇论文分别发表于《福建轻工》、《海盐与化工》等杂志。1987~1989年,该场王嘉禾、刘荣旗和庄文森等同志撰写的“论短晴天盐业生产工艺的关键”等4篇论文分别登于省刊《福建盐业》上。以王嘉禾为主的“盐滩改造”和庄学明为主的“粗盐制作”等科技攻关项目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4、造就新人才
人才的危机比企业的负债更为可怕。企业的经济发展了,人员的素质也要相应地提高。该场党委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重视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加强对场属中、小学校和职校的领导与投资。举办各种类型的扫盲班、讲习班、培训班,同时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场领导支持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参加业余函授教育,并多次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各级学校学习深造。全场参加省轻工干校企业管理专业、厦门大学经济系、天津盐业学院盐业系和中国人民大学企管系函授学习的有28人,已毕业12人,其中包括领导5人,这些毕业的人员均获得良好的成绩。原场长郭丁法和现任场长朱团能就是参加厦门大学经济系函授学习的。他们均获得经济师职称,并分别被授予省、市劳动模范。
通过学习,职工队伍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也相应地登上了新的台阶。1989年该场滩修工作、企业管理、财务工作、QC攻关成果、信息收集等10项工作获省、市单项第一名;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获得了福建省轻工业厅颁发的合格证书;档案管理工作获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四
日月递嬗、春秋展转。自清乾隆末年建滩筑埕晒盐以来,经过数代人坚持不懈的奋斗,山腰盐场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论是盐田面积、滩场建设、工艺流程、产量质量、经营管理以及科技进步,……尤其是近几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更是取得了飞跃式的突破,企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跻身于省、市和国家级的先进行列。取得上述成绩,其主要原因是:
1、不忘共产党,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盐区人民珍惜今天,憧憬未来,他们并不忘记过去。旧社会里,被贬呼为“盐丁”的盐业工人深受压迫剥削,从事强体力劳动,过着牛马不如的苦难生活。解放后,党和政府领导盐民奔向社会主义大道,由个体盐户通过互助合作,过渡到集体经济,然后发展壮大建成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盐场,成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员。实行计件工资、按劳分配,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盐区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盐业工人实行退休制度,晚年生活有了保证,这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进一步地激发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愿为国家多作贡献。
2、盐业工人继承先辈伟业,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为社会主义事业作无私的奉献
盐业生产是露天作业,环境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不分季节、不分昼夜和节假日,长年累月与天地奋斗。盛夏酷暑,头顶烈日,脚踩40℃以上的卤水,“上烤下煎”,隆冬严寒,朔风凛冽、手脚发冻、皮肤皲裂;春寒抖擞,阴雨连绵,要在一米多深的沟库中挖泥修滩。特别是地处沿海台风经常肆虐,年年抗灾抢险,日夜要奋战在长达25公里的海堤上,经受着极其艰苦的考验。就是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盐工们也得“披星戴月”,其劳动时间之长,劳动负荷之大是一般工种所罕有的。这是盐业生产的特点,但是工人们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主人翁精神,在“高税、低价、微利”的政策下,顾全大局,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无私奉献。
3、依靠科技进步,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逐步地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并于实践中得到检验。山腰盐场在经济建设中重视科技、加强文化教育、注重科学技术的引进、普及和提高,强化“六基”管理。首先是加强这方面的领导,由正场长亲自抓,副场长具体落实,由场科协牵头,下设盐业、农副、财务、医药和多种经营等七个科协分会,开展科学普及和推行技术进步等工作。其次是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建立科技进步、优秀论文和科普文章的奖励制度,鼓励科技人员施展聪明才智。再次是搞好内外结合、横向联系,积极引进新技术,加以消化、吸收、推广和应用。除了运用整套高产优质的晒盐技术外,还先后取得了硋片坎电动旋盐、卤虫试养和海土皮回收利用等的成功经验。
总之,山腰盐场的干部职工在党的领导下,发扬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精神,艰苦创业,不断进取,坚持“改革开放”和治理整顿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稳步发展。该场以“促人和、创地利和争天时”的成功经验获得了辉煌的成绩。
注释:
①系指普遍食盐,下同。
②清(道光)《惠安县续志》卷三,盐法。